玉階怨賞析

篇一:李白玉階怨拼音版

玉階怨賞析

yù jiē yuàn玉階怨

zu zhě :lǐ bái 作者:李白

yù jiē shēng bái lù , 玉階生白露,

ya jiǔ qīn luó wà 。 夜久侵羅襪。

qua xià shuǐ jīng lián , 卻下水晶簾,

líng lóng wàng qiū yua 。 玲瓏望秋月。

篇二:玉階怨分析

我覺得謝眺與李白在《玉階怨》上,各有千秋,但無可否認謝眺是挖井人,李白則是飲水思源。有人曾把李白與杜甫在對待前輩詩人的態度相較,杜甫曰:“轉益多師是汝師”,即吸收與繼承;而李白雖然也虛心學習前人,繼承傳統,但批判的目光,似乎銳利一些,選擇也似乎嚴格一些.在前輩的作家中,最使李白崇敬和傾倒的,恐怕是謝眺了。在李白的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自己生活中,李白經常懷念這位詩人,在各種各樣的場合,常常讚美他。李白在登臨玩賞時,常常想起謝眺的詩名:“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三山懷謝眺,綠水望長安。”李白這些詩句,深深地受到謝眺的影響和在內容有着密切的聯繫。如謝眺有一首名篇“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翁,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這首詩最末的的兩句,便是膾炙人口的佳句。象這樣的佳句。在謝眺詩中還可以找到不少。如“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此詩句,清新淡雅,自然純真,不事雕琢。李白對這些詩句十分喜愛。他讚揚道:“諾謂楚人重,詩傳謝眺清。”這兩位相隔了幾百年的詩人,原來如此心心相印,脈搏相連。

當然,在《玉階怨》上表現地更爲明顯,無論是詩的格局、語言材料,都有相似處,還是在主題。謝眺所作的《玉階怨》,是受晉代陸機《班婕妤》的啓發,但他不受侷限,別出新意,從班婕好的哀怨中提煉出它的普遍意義,寫出了所有被封建君王遺棄的婦女共同的哀愁。同樣,李白勾勒了一個在孤寂深宮中守望等候的女子形象,並把思情怨意隱藏在言外。然而,兩者在表現遺棄的女子的情感又各具特色。

謝眺在玉階怨中寫“流螢飛復息”,以流螢紛飛而至息,精煉地傳達出時光推移,宮人隔簾猶望、百無聊賴的心情,與李白詩中“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望月到了夜半,落筆便已過了數層,頗見異曲同工妙。

另外,謝詩截取深宮夜景的一隅,令人從全詩展示的畫面中體味抒情主人公的命運和愁思,顯得興象玲瓏,意致深婉。首句“夕殿下珠簾”,僅用五個字就寫出了日夕時分冷宮偏殿的幽悽情景。“殿”字照應題名“玉階”,交代出宮中的特定環境。“夕”字點出當時正是暮色降臨之時。黃昏本是一天之中最令人惆悵的時候,對於宮嬪們來說,又是決定她們今夜有無機緣得到君王恩寵的時刻。然而殿門的珠簾已悄悄放下。——這意味着君王的履跡不會再經過這裏,那一晚又將是一個和愁苦度過的不寐之夜。而李詩藉助意象營造意境,景中生情,開篇的“玉階”二字可以看出主人公居室的豪華,室內的水晶簾如此晶瑩剔透,足穿羅襪的女主人公,可見她的身份,儀態均與衆不同。但所有這些浮華的背後又隱藏着多少深宮歲月的悲哀呢?夜深露重,羅襪已溼,她真的不知道夜已深了嗎?“卻下水晶簾,”難道這樣就可以安心入睡了嗎?門可以擋住屋外的露水之寒,可是卻擋不住那皎潔的明月。那輪和女主人公一樣默默無語的月光,竟也不眠,透過水晶簾,照進屋內。於是女主人公更加難眠,索性在那獨自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玲瓏秋月,不正如女主人公要等待的人一樣那麼遙遠嗎?但仍癡癡地望着玲瓏秋月,不知是人憐月,還是月憐人。一樣的孤寂,月無言,人也無言。相互陪伴的明月與宮女,幽怨的只是人罷了。詩中不見人物的姿態及心理狀態,詩人看似無動於衷的表現,卻深含着對女主人公極深的同情,以女主人公的行動來表達其幽怨,給讀者留下想象的餘地。,此處儘可見詩人所要表達的“不著一字,盡顯風流”的真意,這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追求的含蓄美。

篇三:玉階怨 作者:李白

玉階怨 作者: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註解】:

1、羅襪:絲織品做的襪子。2、卻下:還下。 3、玲瓏句:雖下簾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韻譯】:

玉砌的臺階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佇立露水侵溼了羅襪。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簾子, 獨自隔簾仰望玲瓏的秋月。

篇四:玉階怨 最全相關介紹

玉階怨 《玉階怨》即玉階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五言古詩《玉階怨》)。

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玉階怨》是一首宮怨詩。前兩句寫無言獨立玉階,露水濃重,浸透了羅襪,主人公卻還在癡癡等待。後兩句寫寒氣襲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簾,卻還在凝望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癡情;後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全詩無一語正面寫怨情,然而又似乎讓人感到漫天愁思飄然而至,有幽邃深遠之美。

本題屬樂府《相和歌·楚調曲》。寫一位貴婦寂寞和惆悵的心情,久盼所愛不至,直至夜深還有所期待,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

1作品原文

玉階怨[1]

隋唐 李白

[2-3]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2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1. 羅襪:絲織的襪子。

2. 卻下:回房放下。

3. 玲瓏句:雖下簾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2]

白話譯文

玉砌的臺階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佇立露水侵溼了羅襪。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簾子,獨自隔簾仰望玲瓏的秋月。[2]

3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人,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爲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着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4]

其詩以抒情爲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

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4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賞析一

李白的這首宮怨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溼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出人的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

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拉下簾幕之後,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只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顯得愁怨之深。

“卻下”二字,以虛字傳神,最爲詩家祕傳。此處一轉折,似斷實連;好像要一筆盪開,推卻愁怨,實際上則是經此一轉,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卻下”一詞,看似無意下簾,而其中卻有無限幽怨。本來主人公由於夜深、怨深,無可奈何而回到室內。入室之後,卻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內幽獨,因而拉下簾幕。簾幕放下來了,卻更難消受這個悽苦無眠之夜,在更加無可奈何之中,卻更要去隔簾望月。此時主人公的憂思不斷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那種紛至沓來,這樣的情思,作者用“卻下”二字表達出來。“卻”字直貫下句,“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在這兩個動作之間,有許多愁思轉折反覆,詩句字少情多,以虛字傳神。中國古代詩藝中有“空谷傳音”的手法,這是如此。“玲瓏”二字,看似不經意的筆調,實際上極見功力。以月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從反處着筆,全勝正面塗抹。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而作者似也無動於衷,只以人物行動來表達含義,引讀者步入詩情的最幽微之處,所以能不落言筌,爲讀者保留想象的餘地,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所以,這首詩體現出了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真意。以敘人事的筆調來抒情,這很常見,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筆調來寫人,這很少見,也很難。

契訶夫有“矜持”說,寫詩的人也常有所謂“距離”說,兩者非常近似,應合爲一種說法。作者應與所寫對象保持一定距離,並保持一定的“矜持”與冷靜。這樣一來,作品纔沒有聲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遠之美,寫難狀之情與難言之隱,使漫天的詩思充滿全詩,卻又在字句間捉摸不到。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餘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

賞析二

詩如其人。李白性格豪放。作品風格飄逸。但也並不是像王安石說的那樣“其格止於此而已,不知變也"。(王若虛《滹南濤話》引)這首《玉階怨》就不能說是"豪放飄逸"(同上)的。謝脁是六朝齊最優秀的詩人,李白視之如楷模,他也曾寫過一首《玉階怨》,其詩曰:"夕殿下珠簾,流瑩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這兩首《玉階怨》,詩風有所不同,謝詩直露,李詩含蓄。歷代對李白這首短詩的評論,說法不盡相同,但大多是從其多情委婉方面加以肯定和贊

揚的,比如:

宋範晞文《對牀夜語》卷四謂此詩"備婉孌之深情。"

明高棅《唐詩品彙》卷三十力引蕭士贊雲:"此篇無一字言怨而隱然幽怨之意見於言外。"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四:"妙在不明說怨。"

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題爲玉階怨,其寫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際.第二句雲,露侵羅襪,則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雲,卻下晶簾,則羊車之絕望可知。第四句雲隔簾望月,則虛帷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近三、四十年以來的有關論著對此詩的解說大致與前述相同,這裏選錄以下二例:

此在明處白描思婦之動作,而暗點一怨字,言有盡而意無窮.倘如續之以"良人去未歸,此怨無消歇"兩句,點出一怨字,輒轉貽蛇足之譏。(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但寫動作不着抒情字面,而無限深情自在其中。試想望月階前,白露侵襪,室外不耐寒,入室下簾,猶望之不已。則此秋月玲瓏實寓懷人之癡想在。(周本淳《唐人絕句類選》)

在李白的詩集中,這旨詩雖無法系年,但從其內容推斷,當是寫於作者在長安翰林供奉時期,也就是公元七四二至七四四年,此時李白四十餘歲,作爲皇帝的文學侍臣,他對宮廷生活是熟悉的。他的其他同類題材的小詩,像《長門怨》、《妾薄命》、《怨詞》等大致都是在長安時期寫的,至少是寫的他在這一時期所耳聞目睹的宮女的不幸遭遇。所以這首詩中隱而不發的怨恨,不大可能是針對"去未歸"的平民女子的丈夫(舊稱良人),而是對佔有後宮粉黛數以千計的皇帝本人的腹誹心謗,俞老先生稱之爲"羊車之絕望"。所謂羊車,這裏指宮廷中羊拉的小車。據《晉書·胡貴嬪傳》:"(武帝)並寵者衆,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請。宮人乃取竹葉插戶,鹽汁灑地以引帝車。"李白筆下的那個在玉階前等待至夜深露降,寒氣侵透羅襪,仍不見皇帝蹤影,無可奈何地放下幃簾,進入室內,又隔簾望月的癡心宮女。不正是以竹葉、鹽汁引帝車的宮人的寫照嗎?

就題材來說,這是一首常見的宮怨詩.玉飾臺階,足着羅襪,懸掛水晶簾,可見居室、器物的豪華和考究.即便如此,宮人依然夜不能寐,精神上很痛苦。她透過明澈的幃簾遙望秋月,豈不是仍在等待羊車的幸臨!短短的四句詩,對腐朽的宮廷制度的暴露卻是那麼淋漓盡致,使讀者對受害的宮人不由得灑下一掬同情的淚水,於言外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儘管李白傳世的佳作很多,這首小詩卻是別具一格的名篇。

歷史評價

樂府《玉階怨》多詠被幽禁宮女之幽怨的樂曲。詩雖以“怨”標題,卻不露 “怨”字,。首二句寫獨立玉階,露侵羅襪,更深夜濃,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餘音嫋嫋,不絕如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