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年級語文蘇教版下冊第一單元檢測卷

語文學習過過程中同學們要多進行習題練習,特別是在單元學習之後,下面是小編提供的七年級語文蘇教版下冊第一單元檢測卷,大家可以參考練習,更多習題練習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七年級語文蘇教版下冊第一單元檢測卷

  第一部分(共25分)

  1.根據拼音寫漢字。(5分)

①摩 (suō) ② (tuí)唐 ③佔 (bǔ) ④

(xuān)然大波 ⑤ (yíng)系

  2.下面詞語中有四個錯別字,把它們找出來並改正。(4分)

不能自己 迷迷糊糊 晶螢剔透 聲名遠揚 恣情悲痛

精神抖擻 得意之作 設計新穎 變換莫測 別俱匠心

錯別字__________________

改 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關於文學常識及課文內容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童年的朋友》節選自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一的《童年》,課文運用細膩而飽含深情的語言,通過對外祖母形象的細緻描繪,表現了外祖母樂觀、堅毅的性格,對“我”深厚的愛以及對“我”一生的影響,抒發了“我”對外祖母的熱愛、感激之情。

B.《一面》選自《魯迅回憶錄》,記敘了作者在內山書店見到魯迅“一面”的情況。文中所寫的事情極平常,但具有典型意義,小中見大,於細微處見魯迅的偉大品格。

C.《我的老師》以感情的線索貫穿全文,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本文的感情線索是依戀、回憶、思念“我”的蔡老師。

D.《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文記敘了世界頂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的事蹟,也向我們介紹了有關中國建築文化方面的內容。

  4.按課文內容默寫,並寫出相應的作家、篇名等。(3分)

(1)趙普(922—992),字則平,_______________ 政治家。

(2) ___________________,禪房花木深。( 《題破山寺後禪院》)

(3)杜甫在《登岳陽樓》中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既壯闊又生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童年》是作者 以自身經歷爲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童年》講述的是 (主人公)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其中,外祖母是一個 _________________、充滿了童心的老婦人的形象,她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5分)

6.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6分)

(1)某校需製作介紹愛因斯坦科學成就的信息卡,掛在物理實驗室的牆上。請你從下列信息中篩選出三則有效信息。(只需寫出序號,多選不給分)(3分)

愛因斯坦 ①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②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一些新發現的推動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這個基礎上推廣爲廣義相對論。③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並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④在闡明布朗運動,發展量子統計法方面都有成就。⑤後期致力於相對論“統一場論”的建立,企圖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惜無成效。⑥愛因斯坦的理論,特別是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係,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篩選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學進步離不開科學精神。閱讀下面的材料,你認爲最重要的科學精神是什麼?

材料一: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說:“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試驗中得來。”

材料二:愛迪生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碳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鐘頭。後來他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第二部分(共35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4分)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爲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爲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羣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爲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爲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於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趙普傳》)

7.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每句劃兩處)(2分)

(1)普明日復奏其人

(2)且刑賞天下之刑賞

8.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4分)

(1)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

(2)碎裂奏牘擲地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4)久之不去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

(1)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

10.研讀甲、乙兩段文字,回答問題。(4分)

(1)請分別概括兩段文字的內容。

(2)這兩段文字表現了趙普怎樣的性格特點?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1分)

我長大了

小的時候想長大,於是盼着早些進入中學,早些成爲大人。

終於考進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學。帶着一份喜悅對父母說:“爸、媽,我長大了,我進中學了。”父母一臉笑意:“不,孩子,成爲中學生並不代表你成爲大人。”

於是,我繼續等着“長大”的到來。

在臉上發現了第一顆青春痘,帶着一份期盼對父母說:“爸、媽,我長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臉笑意:“不,孩子,青春痘並不證明你長大。”

漸漸,“長大”在繁忙的學業中被淡忘。

後來,搬了家。家與車站有一段很長的路,於是鄰家的孩子總是用自己的自行車捎我一段。

那是一個陰雨濛濛的清晨,霧氣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鄰家孩子的自行車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沒有等我反應過來,鄰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車逃之夭夭。我終於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這樣的事還是走了爲好,但是,當我要起步時,卻發現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此時,已有很多人圍攏來。我有些慚愧,於是,我低着頭幫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羣中我竟發現了父親那深邃的目光。我開始害怕,今天闖這樣的禍,回去會怎樣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發現她的兒女並不孝。老太太絲毫沒有責備我的意思,她只是說她很寂寞。於是,我說,我會常常去看她。

我並不想敷衍她,我決定這麼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對父母。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準備先做“乖寶寶”,然後再坦白交代,想來會少些責罵。晚飯桌上,氣氛並不如想像的惡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幾樣我愛吃的小菜。吃飯時,我小心地邊吃邊看着父親。父親很和藹,不時夾菜給我。我等待着父親的訓斥,而父親卻只是詢問了老太太的情況,囑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記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的話:“孩子,你懂得了什麼叫責任。”我終於感覺到父母承認了我的長大;我也終於明白,長大並不像考上中學那麼容易,也不像長青春痘那麼簡單。長大,意味着承擔責任。

的確,並不是所有長大的人都能夠承擔責任的;然而,能夠承擔責任的人卻一定是長大了。

11.第一段“小的時候想長大”中“想長大”的具體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文中說:“此時,已有很多人圍攏來。我有些慚愧……”“我”爲什麼會“有些慚愧”?(3分)

13.家裏“氣氛並不如想像的惡劣”,而“我”想像中會有怎樣的氣氛?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像?(3分)

14.“的確,並不是所有長大的人都能夠承擔責任的;然而,能夠承擔責任的人卻一定是長大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老師! 老師!

閻連科

①我又見着我的老師了,如朝山進香的人見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應願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喪事。在這閒空間,張老師到了我家裏,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鄉間室內的空曠和凌亂,分隔着我與老師的距離。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蘋果,說了很多舊憶的傷感和喜悅,諸如三十幾年前在國中讀書時,我的學習,我的作業,我的逃課。

③我老師張夢庚的一生,清寂中夾纏暖意,暖意裏裹藏着刺骨的寒涼。

④生於上世紀的20年代末,老師讀書輟學,輟學讀書,反反覆覆,走在田埂與人生的夾道中,經歷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有了1949年的紅旗飄揚,記憶中從來都是飢餓辛勞,土改時家裏卻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終歸識字,也有文化,祖國的鄉村,也最爲明白文化的斤兩,雖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嚴富貴,可讓孩子們認字讀書,能寫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術,也是生活的必然部分。於是,老師就成了老師。從一個鄉村完小到另一個鄉村完小,從一個鄉村中學到另一個鄉村中學。直至改革開放後,他被調入縣裏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導主任,最後主持這個學校的工作。一晃就讓他全部人生的金貴歲月,43個春秋的草木榮枯,都在佈滿土塵、青草蓬生的學校裏榮枯衰落,青絲白染。

⑤不知道老師對他的人生有何感想,從他寫的一本《我這一生——張夢庚自傳》的簡樸小冊裏,讀下來卻是讓人心酸胃澀,想到世事的強大和個人的弱小,想到命運和生命多麼像流水在乾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襲掙脫,流着流着,可終歸無法掙脫乾涸的吞沒。最後的結局是,我們畢業了,老師白髮了;我們中年了,老師枯衰了。我們成家立業了,而老師卻在寂靜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經管教訓斥撫疼過的學生們,過着憶舊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記得、可他的學生們早已忘卻的往事。

⑥還記得,七年級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語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裏蚜蟲遍佈,多得兵荒馬亂,人心恐懼,我便邀了班裏十幾個相好的男同學,去幫我母親捕捉蚜蟲。自然,那一天教室裏學生寥寥,老師無法授課而只能讓大家捧書閱讀。從棉花地裏回校的來日上午,老師質問我爲什麼帶着同學逃課,我竟振振有詞地說,是帶着同學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蟲;竟又反問老師道,地裏蚜蟲遍佈,我該不該去幫我母親捕捉蚜蟲?說蚜蟲三天內不除掉去淨,棉花就會一季無收,時間這樣急迫,我家人手不夠,我請同學們去幫半天,到底又做錯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