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莫言著作讀後感(通用11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蛙莫言著作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通用11篇)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1

《蛙》是我閱讀的第一本莫言小說。因爲是中國文學巨匠的佳作,我讀的非常仔細認真,不像以往瀏覽小說一目十行,瞭解大概的情節就行,而像讀技術參考資料似的不漏過每一個字,逐字逐句直到讀完全篇。按篇幅而言應該是我閱讀所有小說費時最多的一次。

莫言所說,他的小說就是講故事。《蛙》就是以他的姑姑一生所交往的人、經歷的事爲主線,敘述了一個又一個故事。特別是關於姑姑所從事的農村計劃生育工作中所發生和遭遇的種種“亂象”的描述,看似離奇古怪,卻是真實情節的再現。

有過“知青”經歷的我,曾目睹耳聞農村的計生工作,莫言講述的故事絕不是虛構杜撰出來的,在領略莫言所講的故事的同時,當年我所在的生產隊那些不願做“結紮術”的適齡已婚婦女被健壯的“基幹民兵”連拉帶扯弄上馬車,有哭鬧不從的甚至被抓着胳膊拎着腿“擡”上車,一路顛簸強行押送到公社衛生院做絕育手術的情景也活生生的浮現在眼前。社員無奈的調侃道“和劁母豬一樣”。

我相信莫言記述的是生活中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故事,所以語言樸實,語句流暢,讀起來讓人容易理解接受。如有虛構,故事的情節不可能顯得那樣的充實,難免流露輕薄,如是杜撰,所涉及的人物的心理活動也不可能刻畫得那樣真切,難以掩飾輕浮。所以讀過後,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曾聽過一位“古典武俠言情小說迷”講,看了那麼多書後,他也能編寫出一部經典的古代武俠言情小說。聽後,我十分驚愕,沒有歷史知識,沒有文學積澱,憑空遐想編造出來的作品,難道會有讀者嗎?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後生可畏啊!

中國的文人,近代的、現代的不知有多少,唯獨莫言獨領風騷,令人肅然起敬。他的成功,在於他寫作的真實。貼近生活寫真寫實說真話,才能贏得讀者的認可,作品纔有市場。

真善美與假惡醜充斥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是歷史賦予作家社會責任。一個人、一個社會團體、一個政黨、一屆政府的所作所爲,都會成爲歷史的記載,歷史的評價是公允的,作家的作品應該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好作品必將流芳百世,那是不以個人的意願所決定的。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知道獲獎者的尊姓大名的也是屈指可數,可我知道了中國的作家莫言享有此殊榮。中華文明對人類社會曾做過巨大的貢獻,期盼泱泱的文化大國出現更多的象莫言這樣的文化人。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2

多克託羅曾說,好的作品會喚醒讀者的感覺,不是正在下雨的事實,而是被雨淋的感覺。出生於這個年代的我們讀到此作,也許就有“被雨淋”的感覺。

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正式被寫入憲法,被確定爲國策,本書講述了主角的姑姑,一位烈士遺孤:萬心,作爲第一批婦產醫生,並作爲一名堅定忠誠的黨員爲響應國家號召,在這段歷史洪流中的經歷。

最初,萬心是榮耀萬丈的烈士後人,那樣好的出生,加上她是第一批學習過科學接生的婦產醫生,替代了曾經會把胎兒和子宮一起從產到拖出來的“老孃婆”的暴力接生。一度被大家譽爲“活菩薩”“送子娘娘”,並且交往了當時有頭有臉的空軍王小倜,那些年是萬心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

後來,王小倜的叛逃令她在十年動盪時背上“牛鬼蛇神”的罵名,那時的.她像一匹擺動鬢毛的烈馬,站在臺上高昂着頭顱,哪怕頭皮被扯掉也不向那些莫須有的罪名低頭。高傲、倔強又堅韌。再後來計劃生育開始實施。姑姑從“活菩薩”變成了領頭的“儈子手”。曾經接生過數千條生命的受人景仰的送子娘娘變成了人見人唾罵的惡人,她堅定的固執地執行着她的使命,在這過程中,她誤傷了不少孕婦的生命,包括我們主角的妻子,也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

她有過愧疚,但她卻依然頑固。在那個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生下兒子傳宗接代爲使命,所以那些生下女兒的家庭哪怕冒着生命危險也要偷偷違抗計劃生育的政策,不惜挺而走險。人民腐朽的思想、政策執行的極端,造就了一幕幕的悲劇。

在宏觀的歷史下,那也是是我們可以一筆帶過的塵埃,可在當時落在微觀的人民身上卻是沉重的大山。就像莫言在書裏寫到:

“但那是歷史,歷史是隻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的建築,而看不到這些建築下面的累累白骨。”

在萬心暮年之時,她神志不清,內心被愧疚與悔恨充溢,嫁與泥人大師郝大手,日復一日的形容曾被自己殺害的孩子們的容貌,讓丈夫一個個具象化的捏出泥人贖罪,可這樣的行爲彷彿並未奏效,她的愧疚彷彿沼澤般吞噬他那些死去的嬰兒化作他。幻象中的青蛙一點點啃噬他的軀殼。

“蛙”這個字可以形容萬心姑姑的一生。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3

沒有讀過,因爲莫言的書太火了書店沒有貨。

聽朋友說《蛙》是莫言講述他姑姑從早年的接生婆開始的一段故事,開始是見證生命的奇蹟,那時鼓勵多生孩子的時代,她們也肩負着神聖的使命一樣。後來時代變遷來到了計劃生育人人有則的環境中,她的姑姑又開始瘋狂的爲人們進行打胎,其中的描述讓人不寒而慄。一直到最後到了人到暮年時候,回想起當年幹得那些事~開始爲那些在她手中折損了生命的胎兒們供奉靈位......

這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應該是本書應對了西方對東方人權立場的又一次深入瞭解,本書選題正對西方人的口味所以才能獲獎。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4

暑假裏本人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本書《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有三點:

第一、語言平實有趣,個人語言口味濃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個人特色。比如:“王肝與王膽是一卵雙胎。王肝身體高大,但王膽卻是個永遠長不大的袖珍姑娘——說得難聽點吧,是個侏儒。大家都說,在娘肚子裏時,王肝把營養霸光了,所以王膽長得小。”這裏把雙胞胎說成一卵雙胎,雖然不是很雅緻,但聽起來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剛懂事的小孩子一聽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實性強,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真實的故事給人的感覺總是無賴可擊,描繪起來是那麼地貼近生活,是那麼是自然流暢。比如“譬如我曾講過的吃煤的故事。許多人以爲是我胡亂編造,我以我姑姑的名義起誓:這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確鑿的事實。第二天我們在課堂上一邊聽於老師講課一邊吃煤。我們滿嘴烏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窮苦,孩子都是餓着肚子上課的,連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實的描繪下就顯得很真實,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關懷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說裏面沒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個人看法,未能領引讀者向更高更寬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後,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聲,但沒有在更高更深遠地去看待計劃生育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莫言的這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對計劃生育好壞參半那樣,顯得平淡奇。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5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獲獎作品,寫的很好,對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動、逼真,像是把現實的場景做了特寫放在了你的面前。這個作品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中國計劃生育在羣衆生活中、在歷史中做了真實的記錄。

因爲我瞭解到一些計劃生育的實際情況,這部小說並沒有誇張,而現實情況其實更加誇張。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很難進行褒貶,對個人絕對是慘無人道,但是對國家看起來像是好的,事實上究竟是不是好的,歷史與未來也難以評判。但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對根的延續這種情節,又那麼特殊,它並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種本能的圖騰。通過計劃生育這個主線,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關的社會變化。在平實的文字下,卻充滿了各種諷刺。

尤其是老同學見面的寒暄與對白,太常見了,平時裏,人們真的就是這樣說話,但是在這本書裏,看起來卻是那麼諷刺,感覺人與人之間怎麼就變成了這樣呢?後面的話劇,一幕一幕,顯得更加怪誕與意識流,也扣住了主題“蛙”,這個粘膩與怪誕東西,與計劃生育之間莫名其妙的關係,讓人感覺計劃生育像蛙一樣奇怪、粘膩、甚至噁心,可能這個是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無法訴說的形容。

姑姑這個形象,是那個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們那時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個她這樣的人,作品表達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化。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意識又來自外界對她的灌輸?這個就是人物的悲劇人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和左右。真是個奇怪的世界,時代與人物彼此構造對方,人物有時厭惡這個時代,想擺脫這個時代,又依賴這個時代,又構成了這個時代,最終實際上還是最喜歡自己的這個時代。

總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這樣,越想,就越覺得,好棒。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6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妝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說到最後,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隻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說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說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鬥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後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爲一名軍人,怎麼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後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說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值得一看。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7

“我這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惡臭。”姑姑如是說。

《蛙》塑造了一個複雜矛盾的鄉村婦科醫生——姑姑。正如她所說的那樣,她的人生變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憐姑姑夾在中間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擁有着高貴的出身,精湛的醫術,人稱送子娘娘,挽救了無數婦嬰的性命,可她又殺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嬰兒。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黨的人,是黨的鬼”的信念,所以她爲了政府發行的計劃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無情。她爲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義滅親。我一直以爲姑姑並沒有對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過,但姑姑,最終卻嫁給了一個泥塑藝人,製造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娃娃。這些娃娃是來減輕自己感到罪惡的靈魂,可是姑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務革命或進步事業中去。

“蛙”與“娃”同音。莫言不僅僅是想通過《蛙》來反應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路程,更想表達的是對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個很空泛的概念,陽臺上灑滿的陽光,高大的樹木,碧綠色起風的下午,都會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個人對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對生命充滿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輕。生命總要被歲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總渴望陽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總能見到曬曬太陽的老人,也會有年輕的腳步從他們身旁很匆忙地走過,那如疾似火的腳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來。有一天,當生命過去大半時,他們也會放慢腳步,站在陽光裏,望着來來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輕人,想起自己所走過的生命,莞爾一笑。生命總是這樣,周而復始,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從哪裏來,又到那裏去,那些匆匆的年輕人不明白,緩緩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與我意義又是什麼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東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這麼多優秀品質。《蛙》這篇小說帶給我一些方向。《蛙》裏真正有描寫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經過窪地時,水塘裏成千上萬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說那天晚上的蛙聲如哭,彷彿是成千上萬的初生嬰兒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聲裏,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彷彿是受了無數傷害的嬰兒的精靈發出控訴。然後那些青蛙就全部撲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膚都劃破了。這裏面又誇張的成分,但卻更真切地表達了姑姑對自己扼殺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對那些鮮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終究是有悖於自己對生命的渴望的,因爲時代不同,姑姑必須遵守黨的指令。而我們卻可以去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應當去愛護他人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可貴的,都應活出自己的價值,莫言寫《蛙》是爲了告訴大家生命的珍貴。

物種相傳,代代延續,生命正是由此進化而來。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8

最近有幸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篇長篇小說《蛙》,該小說屬於莫言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經獲得過獲得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鉢,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孃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佈高密東北鄉,可喪生於“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佈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着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紮,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小說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姑姑”這個人物形象的確是十分鮮明,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當年那種偏執的狂熱。聖母和撒旦兩種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種誘因下極端地釋放。手術高超迎接無數生命的婦科醫生、狂熱冷酷扼殺無數生命的計生幹部,這兩個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許莫言想通過“姑姑”這個形象和計劃生育這個背景來反映人類靈魂中的善和惡的共存。在那個極端的時代,人類的惡就這樣被激發出來,做出許多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實,而且在做的時候還理所當然振振有詞。

從字面上來講,莫言在反思計劃生育政策,從深地來看是在反思人性。本書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一種複雜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國家已經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標誌着計劃生育階段性的改變,這也賦予了本書更深刻的歷史意義。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9

莫言這本書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放在二十年前,這的確是個社會敏感問題,但現在已經算不上了。

我是經歷過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紀九十代,計劃生育作爲一項基本國策在廣大農村得到完全徹底的貫徹,計劃生育的標標語到處刷“計劃生育,三分鐘;再不通,龍捲風”,這種類似的標語被我們小孩當歌唱,意思就是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只跟你講道理三分鐘,講不通,就像龍捲風襲擊,把家裏洗劫一空。當時院子裏就有一戶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後面家人告訴我說是這棟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爲哥哥違反計劃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禿禿的紅磚房,真的是說到做到呀!另外聽說跟計劃生育相關的事,在農村叫做躲計劃生育,哪家要是因違反計劃生育懷孕了,時時刻刻就提心吊膽計劃生育人員上門,計劃生育的人都是晚上進家門,抓到孕婦後直接引流,不管你懷孕幾個月,聽說一個遠方姑姑在家躲計劃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兩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來後纔敢回老家。

莫言寫的這些計劃生育的情節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於生活,看完後令人反思。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10

2020,庚子年2月9日。新冠肺炎的事情卻愈演愈烈,彷彿本書一般,消息密集,但還看不到一絲令人安慰的消息,恐慌籠罩在城市上空,但依舊前行。

蛙,恰如其分的名字,聽取蛙聲一片,在四野之中,一陣陣蛙聲比黃豆落在鼓面上還要密集,故事的情節就像蛙聲一樣,密密麻麻的砸下來,蛙聲侵襲耳膜,情節充斥眼球。然後吃青蛙的人,會變白癡!!突然炸裂開來。

被時代裹挾的人,都是受害者。國家機器的運轉免不了要將人捲入其中,碾成碎片,在憤怒的時候,不妨想想,多少碎片,不論碎片是否想成爲碎片,一旦捲入必成終局事實,多少碎片才換得片刻安穩。

故事的人物名字也甚是有趣,萬心,一顆紅心始終,讓人開心,也讓人傷心;萬足,小跑,確實善於跑,善於逃避,善於避開銳利鋒芒的真相;肖上下脣,父子二人,搖脣鼓舌之人,恰似盜取了革命的果實,無比憤慨,可又不得不接受,存在即合理。袁腮,腦海第一個詞便是尖嘴猴腮,能言善辯,勢爲識時務者,可真爲俊傑?王肝,忠肝一片只爲了一人,哎,可嘆。妹妹王膽亦是如此,而陳鼻的一生,從姑姑手裏開始也從姑姑手裏毀滅。人物紛繁衆多,但初看名字便能略知一二。

也是這粗獷的行文,人物紛繁但通過名字直接將主要性格暴露,配合密集的故事點,應接不暇,彷彿那潮溼,黏膩,冰冷的肚皮將你團團圍住,想要逃離,卻發現一拳擂上去,軟綿綿軟綿綿,又陷得更深,將人都裹在肚皮之中,就好像也在被時代裹挾的我們,彷彿也放棄了掙扎。

莫言老師好像剝開蛙的皮,將社會的問題直接生生剝下來,場面過於血腥,沒有一點緩衝,故偷減一顆星,因爲有些人看了可能倍感壓力而夢魘。

願陽光射穿陰霾,春回大地。

蛙莫言著作讀後感 篇11

首先,很慶幸我們都還活着,還能體驗如此美好的世界。

近日,讀完了莫言先生的《蛙》,心中感觸頗深。可以說,莫言描述了一個血淋淋的時代,一個因爲計劃生育鬧得滿城風雨的時代。

不論是王仁美,王肝這些超生的婦女,又或是姑姑等執行計劃生育的基層幹部,讀完此本書,我體會到了生命的崇高。或許,王肝等人對孩子的認識是封建的,是愚昧的,但是她們卻可以爲了孩子不計一切後果。- -位母親要經歷十月懷胎所帶來的生理.上的不適,還有分娩時的陣痛才能順利產下一子,難以想象她們王肝等人卻選擇重複這個過程好幾遍,或許這些與一條生命的到來相比根本算不上什麼。是啊,新生命的誕生是一件多麼聖神是事情,只可惜她們活在了那個年代,那個嚴格控制人口的時代。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計劃生育沒有錯,姑姑她們更是沒有錯。往小了說,她們爲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往大了說,也是爲了人類文明的延續。人口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多了易造成糧食短缺,就業崗位不夠,住房緊張,少了卻又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而姑姑她們只不過是用一-種幾乎殘忍的手段來人爲的控制人口罷了,這件事遲早會有人來做,沒有了萬心,楊心,也會出現張心,李心的。

在此,我只想說,或許我們都有過一些刻骨銘心、甚至於生不如死的經歷。但可喜的是我們都未曾選擇放棄我們的生命。文革時期,衆多文人都曾遭受了非人的待遇,有的人選擇了輕生,因爲在他們心中信仰大於生命,而有的人卻選擇忍辱負重的活了下來,只因爲心中那份對生命的敬意。

如果讓我在死與生之間做一選擇,我更傾向於活着以待將來。當然,有時候,“艱難唯一死”,但若所有人都做此選擇,是否又十分的可怕?人類本來就是自私的,生存和繁衍不過是我們的本能,與其在乎那些虛頭巴腦的,又何不遵從自己的本能,好好的活下去。

在人類幾十萬的歷史中,我們經歷了一戰,二戰,鼠疫,非典,但是我們並沒有被這些天災人禍所打倒,包括此次疫情我們也終將挺過。給文明以歲月,給生命以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