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常用的記憶方法

高中,生物,學習方法:生物常用記憶方法

高中生物常用的記憶方法

生物學科雖然在中學課程中不是主要學科,但是生物學是二十一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它作爲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將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人類社會在新世紀面臨的人口、糧食、資源、環境和健康問題將更加突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生物科學的進步;而且生物學在大學聯考理科綜合試卷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學好生物。

一、高中生物的基本學習方法

1.掌握基本知識要點,“先記憶,後理解”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高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着與其它理科不一樣的特點。

對於大家學習了許多年的數學、物理、化學來說,這些學科的一些基本思維要素同學們已經一清二楚,比如:數學中的未知數X、化學中的原子、電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對於生物學來說,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即思維元素卻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係。因此同學們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後纔有可能掌握生物學的邏輯規律,既所謂“先記憶,後理解”。

2.弄清知識內在聯繫,“瞻前顧後”、“左顧右盼”

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這時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羣體之間的聯繫,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如:關於DNA,我們會分別在“緒論”、“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三個地方學到,但教材中在三個地方的論述各有側重,同學們要前後聯繫起來思考,既所謂“瞻前顧後”。又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時,我們會學習許多細胞器,那麼這些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有何異同呢?這需要大家做了比較才能知道,既所謂“左顧右盼”。

3.深刻理解重點知識,讀書做到“六個W”

對於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讀書時要時時思考“六個W”。這六個W分別是:

Who?→誰或什麼結構

What?→發生了什麼變化或有什麼

How?→怎樣發生的

When?→什麼時間或什麼順序

Where?→在什麼場所或結構中發生的

Why?→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大家在思考中經常將這六個W連起來思考肯定會有不小的收穫。除了上述三點以外,同學們還要堅持在學習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學的方法一定可以換回優異的生物學習成績!

二、高中生物的三個理論聯繫實際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係。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聯繫這些實際。聯繫實際的學習,既有利於紮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1.聯繫自然實際

居住地附近的農田、草地、樹林、花園、動物園、庭院都會有許多動植物在那裏生活生長,學習有關知識時,到這些地方去參觀考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處。當學到生物與環境的知識時,更要想到保護當地的動植物資源和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

2.聯繫生產實際

生物學中的許多原理都和工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學習這些原理時,就要考慮它能否幫助解決生產上的什麼問題,這樣做有利於原理的掌握。

3.聯繫生活實際

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係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就更爲重要。生活實際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識和未來的生活行爲兩類。生活常識可幫助我們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知識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爲。

三、高中生物常用的記憶方法

1.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可簡化爲“五四三二一”,即五種基本元素、四種基本單位、每種基本單位有三種

基本物質、很多基本單位形成兩條脫氧核酸鏈、成爲一種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

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後從範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等。

4.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複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

提煉出來,作爲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例如高等動物的物質代謝就很複雜,但它也有一定規律可循,無論是哪一類有機物的代謝,一般都要經過“消化”、“吸收”、“運輸”、“利用”、“排泄”五個過程,這十個字則可成爲記憶知識的綱要。

5.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爲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儘可能多地

建立起聯繫。這種方法多用於章節知識的總結或複習,也可用於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繫在一起。例如:以細胞爲核心,可衍射出細胞的概念、細胞的發現、細胞的學說、細胞的種類、細胞的成分、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功能、細胞的分裂等知識。

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的新課導入

摘要:新課導入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一堂好課,首先要有好的開端,導入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隨着教師素質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學媒體的發展,導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教師利用各種教學媒體,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應用,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迪學生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新課導入、高中生物、學習興趣

一節新授課,一般包括導入、講授、鞏固等環節。作爲“序曲”的導人在新授課中非常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某種程度上說,導入的好壞決定着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引導學生快速步入課堂,以最佳學習狀態進入所學內容,對提高一堂課效率、圓滿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結合本人比較淺薄的教學心得介紹幾種常用的新課導入的方法:

一、新課導入的方法

(一)溫故而知新,精心設計提問

“溫故而知新”就是強調了知識的循序漸進,新知識是舊知識的擴展和延伸。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級向高級這一客觀規律的,學生學習也是這樣。因此,在設計提問時,抓住重點知識及與本節課有關的內容進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這樣,既延伸了舊課,導出新課,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爲新課的教學創造有利的氛圍。由舊知識入手導入新課,這是常用方法。

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時可先複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源頭,能量流動的主要渠道、特點。然後這樣引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逐級遞減的,能量並不能重複循環地利用,但生態系統卻仍舊能保持穩定,正常運轉,這是因爲太陽能源源不斷的提供能量,但物質卻只能來自地球本身,爲什麼維持生態系統所需要的大量物質如:氧、水、碳、氮等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消耗完呢?從而引出“物質循環”。這樣導入,實現了舊知識向新知識的自然過渡,學生積極主動,課堂效果很好。又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採用了這樣的方法:先提出學生舊的認知──“人和動物會生長的原因主要是體內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生長。”然後再進一步激起疑問:植物體爲什麼也會生長呢?這樣就爲“可以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生長素”的引入做了鋪墊。

先溫故而後聯想到新,這是一種傳統的新課引入方法,恰當的設計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同學們帶着疑問聽課,自然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聯繫生活實際,激發求知慾

日常生活中蘊涵了大量的生物知識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引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添新鮮感,從而使他們感到課堂活力,進而對生物課堂產生親切感、眷戀感。“生活化”導入資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現象、社會現象、重大的社會事件和歷史素材等。

例如在《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課中先舉出日常生活重常碰到一些現象如“無論在菜場或是在家中,新鮮的蔬菜放置一段時間後就會焉了,爲此我們往往把蔬菜放在清水中,白菜又會變得硬挺;原本大大的蘿蔔條放在鹽水中後變小了”,然後進一步提出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由此導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再如高一學習《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時可以這樣導入:2004年春天,安徽阜陽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事件──“大頭娃娃”事件。(展示相關新聞、圖片和數據統計)調查:發現罪魁禍首是嬰兒每天食用的奶粉。經檢驗,這些奶粉中蛋白質的含量大多爲2%—3%,最低的只有0.37%,大大低於國家標準12%—18%。此外,當然還可以從近期大衆普遍關注的重大社會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來導入新課並輔以相關的文字說明:爲什麼奶粉裏有大量的三聚氰胺?──由於食品和飼料工業蛋白質含量測試方法的缺陷,所以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劑,以提高食品檢測中的蛋白質含量指標。通過學生都瞭解的.重大社會事件來激發學生學習“蛋白質”這節的熱情。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導入,引人入勝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課堂上處處滲透,巧妙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進行導入,就會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例如在《細胞呼吸》的教學中,通過播放視頻(2分半鐘)──葡萄糖的燃燒實驗(展示葡萄糖在通入氧氣情況下加熱燃燒產生了水和二氧化碳)。觀看視頻後,接着引導學生寫出葡萄糖燃燒的化學方程式,以及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葡萄糖在體外燃燒和細胞呼吸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由此導入新課,可以激活課堂,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傳統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

(四)巧設矛盾,激疑誘思

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巧設矛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圍繞矛盾提出的疑問,積極開動腦筋,琢磨思考,主動地去探求教材中的新知識和新問題。

如講到《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複習有絲分裂的特點,根據有絲分裂的特點可以這樣導入:多媒體演示下圖並講授:每個人都是由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細胞經過受精作用發育來的,那麼在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當中如果遵循有絲分裂的特點,結果會怎麼樣呢?學生的思維馬上就被這一疑問所吸引,並積極思考。教師根據這一問題加以引導,使學生得出結論:如果遵循有絲分裂的特點,那麼人的染色體數會成倍增長,不符合實際,從而產生矛盾。所以在生殖細胞的形成過程中必須有一種新的分裂方式代替有絲分裂即減數分裂,然後導入新課。這就是教師巧設矛盾,啓發學生思考,帶着問題去學習新知識,探究新問題。“創設情境,製造矛盾”也不失爲一種好的方法。

(五) “問題探討”導入,活躍思維

利用教材上的“問題探討”導入,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節時,利用課本上的問題探討:“策略1:先吃雞,再吃玉米;策略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餵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後吃雞。”學生會激烈的爭論,此時教師應做出必要的提示:“由於能量沿食物鏈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動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總能量越多。”當然不一定在這一環節都討論地非常清楚,主要目的是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如:講到《羣落的演替》一課時,利用問題探討(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來導入。火山爆發後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幾年之後出現了小草,還出現了一種蜘蛛,此時提出問題:“我們能不能把此地的所有生物稱爲一個羣落呢?”(可以)然後到了1934年,動物增加到880種,植物逐漸茂盛起來,形成了小樹林,繼續提問:“此時的小樹林裏所有的生物是不是一個羣落呢?”(是) “那麼這兩個羣落是屬於同一個羣落嗎?”(不是,因爲它們的物種組成不一樣,而且種間關係和空間關係都不同了。)這小樹林羣落是在前面羣落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從而自然地導入羣落演替的概念。

(六)生物史導入,受益匪淺

利用生物科學史、生物學家的故事導入新課。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生物科學史資料或科學家的故事,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而且可以教育學生刻苦學習、學會創新,有助於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例如,在學習《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這節時,可以介紹克隆羊“多莉”身世,通過Flash(多莉羊產生)展示克隆羊的誕生過程,提醒學生邊看邊思考:“細胞中的遺傳信息主要在哪裏?”由此導入新課。

二、結語

隨着新教材的廣泛使用,人們正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然而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根據講授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出篇篇有異、引人入勝的導語,以求在教學過程中重重地敲響“第一錘”,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知識點歸納

高中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把握時間,認真學習,爲將來的路奠定基礎,爲學子整理了“生物知識點歸納”一文:

生物知識點歸納

1、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謝):合成物質,貯存能量;b、異化作用(分解代謝):分解物質,釋放能量。

2、病毒:屬於生物,無細胞結構,它們寄生在其它生物體內生活和繁殖後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體,細菌病毒又稱噬菌體,病毒的遺傳物質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應激性:是指生物體對外界刺激發生一定反應的特性。需要時間短。(如:蛾、蝶類的趨光性)。

4、反射:是指多細胞高等動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所發生的反應(如:狗見主人搖頭擺尾),屬於應激性。

5、適應性:是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現象,是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的。

6、遺傳性: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表現出相似的特性。

7、細胞學說: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的,其內容爲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8、生物工程學:以生物科學爲基礎,運用科學原理和工程技術來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從而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製品。

9、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語句: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構成一切動植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

3、生物生長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異化作用。

4、遺傳使物種保持相對穩定,變異使物種向前發展進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徵都是由遺傳物質——核酸決定的。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5、能夠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特徵是新陳代謝和生殖。

6、生物科學的發展:a、描述性生物學階段(成就:細胞學說創立;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爲中心的生物進化理論)。b、實驗生物學階段(成就: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學階段(成就:1944年,美國的艾弗裏用細菌做實驗材料,第一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的標誌是1953年,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7、當代生物學的主要朝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微觀已達到分子水平;宏觀是關於生態學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a、醫藥:乙肝疫苗、干擾素、人類基因組計劃;b、農業:抗植物病毒、兩系法雜交水稻、轉基因鯉魚、抗蟲棉;c、開發能源和環境保護:石油草和超級菌。

9、世界五大問題:解決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和糧食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