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大學聯考備考方法

高三複習階段不僅要注重知識本身的特點,更要注重將知識系統化,這樣便於記憶、運用、掌握。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物理大學聯考備考方法,歡迎大家參考。

物理大學聯考備考方法

高三物理該怎樣進行系統複習?

明確重點,主幹知識網絡

在高三複習中,應打破章節限制,抓住知識系統的主線,對基礎知識進行集中提煉、梳理和串聯,將隱藏在紛繁內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規律、原理以及知識間的聯繫整理出來,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結構,使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高度系統化、網絡化,明確重點並且力爭達到熟練記憶。

同學們可先將課本知識點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記,甚至要熟記課本中一些習題所涉及的二級推論,再把相關的知識構建成一定的結構體系存儲起來,以便應用時可以順利地提取出來。形成了知識體系,則能提高正確提取知識的效率,有效地提高答題速度,變課本知識爲自己的學問。

習題改編、多角度設問、應對,並加強學科內綜合

高三複習備考後期時間緊任務重,物理學科課時有限,爲了提高課堂複習效率,更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解題水平,老師要勇於和善於鑽研典型習題、歷年考題等,並根據自己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改編,多角度設問,考查學生對多種知識的掌握情況,發揮每一道典型題的作用。

改變複習,思路統籌安排備考

高三物理第一輪複習主要是以概念等基礎知識爲主,主要目的是夯實基礎,查缺補漏.第二輪複習的重心則要從概念等基礎知識的複習轉移到解題方法及應試能力的提升上。因此,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複習思路要做相應的調整,學生要把複習目標從知識的掌握轉變成以模塊學習,注意知識點之間的`銜接,並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時刻樹立備考複習的決心和信心。

另外,第二輪複習是對第一輪複習的檢驗和有益補充,在二輪複習過程中對一輪複習過的知識特別是主幹知識要進行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對一輪複習中漏掉的知識和複習中新碰到的解題方法要進行整理和針對性訓練,高效利用錯題筆記,對於之前的錯題要進行實時更新,該刪的刪去,需增添的及時增添並重點標記,以方便後續複習中強化的訓練。

善於思維,把握內部聯繫

把握知識的內部聯繫也是能力突破的需要。例如:複習力學知識時,要了解受力分析和運動學是整個力學的基礎,而運動定律則將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聯繫起來,爲解決力學問題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線運動和振動部分屬於運動定律的應用。動量和機械能則從空間的觀念開闢瞭解決力學問題的另外兩條途徑,提供了求解系統問題、守恆問題等的更爲簡便的方法。

有了這樣的分析,整個力學知識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有機整體。

大學聯考物理複習的具體策略

觀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體的運動規律,很多最基本的認識可以通過自己平時對生活的細緻觀察逐漸積累起來,而這些生活中的常識、現象會經常在題目中出現,豐富的生活經驗會在你不經意間發揮作用。

比如,你仔細體會過坐電梯在加速減速時的壓力變化嗎?這對你理解視重、超重、失重這些概念很有幫助。你考慮過自行車的主動輪和從動輪的區別嗎?你觀察過髮廊門口的旋轉燈柱嗎?你嘗試過把杯子倒扣在水裏觀察杯內外水面的變化嗎?我覺得物理學習也需要一種感覺,這就是憑經驗積累起的直覺。

知識分層

通常進入高三後,老師一定會幫我們梳理知識結構,物理複習的知識不單純是按板塊分的,更重要是按層次分的。比如,力學知識從基礎到最高級可以這樣分:物體的受力分析和運動公式,牛頓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和動量定理,機械能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

越高級的知識越具有一般性,通常大學聯考中關於力學、電學、能量轉化的綜合性問題,需要用到各個層次的知識。這也提醒我們,當遇到一道大題做不出或過程繁雜時,不妨換個層次考慮問題。

大膽猜想

這個樣式可以在公衆號裏隨意“漂浮”,給讀者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你也覺得很新奇有趣,可以來嘗試一下“漂浮”的感覺。物理題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況,幾乎都可以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釋,所以當看到一道題目的背景很陌生時,不要慌了手腳。

在最後的20分鐘左右的時間裏要保持沉着冷靜,根據給出的物理量和物理關係,把有關的公式都列出來,大膽地猜想,題目分爲幾種情況,取最值的情況是怎樣的,充分利用圖像的變化規律和數據,在沒有完全理解題目的情況下多得幾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解題規範

大學聯考越來越重視解題規範,體現在物理學科中就是文字說明。

解一道題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須標明步驟,說明用的是什麼定理,爲什麼能用這個定理,有時還需要說明物體在特殊時刻的特殊狀態。這樣既讓老師一目瞭然,又有利於理清自己的思路,還方便檢查,最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在分步驟評分的評分標準中少丟幾分。

模型歸類

做過一定量的物理題目之後,會發現很多題目其實思考方法是一樣的,我們需要按物理模型進行分類,用一套方法解一類題目。

公式記牢,掌握一類題的解決方法就可以了,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題目,能夠判斷出物理模型,將方法對號入座,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物理研究物體的運動規律,很多最基本的認識可以通過自己平時對生活的細緻觀察逐漸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