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目送的讀後感

目送的讀後感1

這個寒假,周圍的朋友都去遊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書——《目送》。看着龍應臺淡淡的敘述,從目送晚年的母親開始,以目送衰退的父親結尾,龍應臺用她平淡沉穩的筆觸,訴說了她對生活的感悟,對周圍事物的見解……從她的敘述中,我認識了一段靜默的時光,體味了一份陳舊的心。

閱讀中總有想流淚卻眼眶乾乾的感覺,龍應臺內心無法抑制的苦澀和悵惘,讓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淚,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讓人慾哭無淚。那些埋藏在靈魂深處熱烈卻又無法言說的感情,卻又被淡淡地敘述出來,讓人時而悲痛,時而無奈,時而感動,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讀到這段文字時,喉嚨不知什麼時候哽咽了,讓我體味到隱隱的淒涼與哀傷。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現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訴了孩子如何成爲卓越的人,卻不曾告訴他們那些卓越的人背後的辛酸,告訴了他們卓越的人成功的經歷,卻不曾告訴孩子怎樣去面對挫折;告訴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卻不曾告訴他們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而這樣,必教育不出優秀的,有擔當的好孩子。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兩本存摺》裏有這樣一段話:我突然就明白了: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裏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積累,都是用這一本存摺裏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是,“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回頭去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地法兌換。這引人深思,也告訴了我們時間的珍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抓住時間啊,這是龍應臺作家對我們真摯的囑咐啊!

《目送》一書,龍應臺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動人的詩意。在這本書中,會看到感性而又素樸的文字背後,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刻領悟。再多的不捨和遺憾都是生命的過程,那些都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堅定地往前走,用回憶癒合過往的傷,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的讀後感2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記錄冊,作者把許多平常熟視無睹的小事有精煉的話敘述出來.有種貼近生活的感覺,也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認真與細緻觀察.

感動我的,就屬《胭脂》。內容是回屏東看他*的時候,要先打電話啦,然後帶她去很多地方買東西,玩耍等等,描寫的非常細緻。但是後來的離別,更加動人。那種苦口婆心的勸說,所以是一項&ldqu;複雜的工程&rdqu;。首先要給一個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來,慢慢的塗,直到滿屋都是指甲油的氣味。幫媽媽化妝,梳妝打扮。全文都充滿着母女之間的愛,與分別時的不捨,還有的是作者對母親的關心,表現的淋漓精緻,也有對母親記憶力下降的無奈,擔憂。作者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處處都有展現。尤其在帶媽媽去&ldqu;鄧師傅&rdqu;做腳底按摩,去美容院洗頭……描寫得很細緻,每個細節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側面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重視,作者很在意母親。後來對於&ldqu;她曾經是個多麼耽溺於美的女人&rdqu;進行舉例,誇張的突出母親的愛美,也與現在變老進行對比,表現了母親老去的無奈與無法挽留時間的悲傷之情。

與這種抒情手法相同的還有《如果》。也是全文敘事抒情。在飛機艙裏,作者遇見一位回鄉的老人,從而想起逝去的父親,想如果還能回到從前,再度陪他回鄉,自己會做的事,寫得很詳細,每個地點,每個動作都會在腦海中閃過,也突出表現了作者的後悔與慚愧,悲傷等複雜心情。

作者能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爲作者是真正體會了生活,把生活的寫照如實的寫出,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也要認真地對待生活,仔細地觀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祕的道理,我們要用美麗的眼睛記住生活的美。

目送的讀後感3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着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爲: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爲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裏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爲你留戀,爲你掛牽,爲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說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然後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裏,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持,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的讀後感4

它是一杯香醇的咖啡,令人回味無窮;它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焰,驅散整片黑暗;它是一棵參天大樹,默默遮風擋雨……龍應臺的《目送》給予我太多太多真摯的感受,時常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人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這句話看似平凡無奇,但你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它卻能擊中你柔軟的內心。我深深記得那一幕:當作者目送華安上學時,看着華安筆直的背影,卻並沒有回頭,作者卻發現這無疑是自己年少時對待父母的模樣,心中不免涌現傷感。當我看到這裏,不禁鼻頭一酸,正當十七八歲的我,是否也和華安一樣?每當與父母離別,總是忘卻背後那熱切的目光,我們不知道的是:或許你的一個回頭、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便可安撫他們那不安的心……人生不免有坎坷荊棘,有些難只能自己一個人闖,有些感受只能自己一個人體會,有些關只能自己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當你真正做到這些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慢慢成長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請務必記得關心那些陪伴你成長的家人與朋友們。

“漫山遍野山茶開花”——那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標題,每當我嘗試想象那個情景時,腦海卻是一片空白。我深深記得那個小段落講的是:作者目送着父母漸漸變老,最後消失不見……這一段描寫了最難以碰觸的話題——生死離別,任誰聽聞都令人心痛不已。慢慢靜下心來,我能夠想象得到:讀後感.當作者寫到與父親經歷的趣事時,或許會嘴角輕輕上揚,發出輕笑聲;當作者寫到父親離去時,可能會擱下手中的筆,用手擦掉眼眶中滾動的淚水,發出哽咽聲。望向窗外,繁花似錦,車水馬龍,但身邊的人卻一個個遠去……

“我慢慢的、慢慢的明白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他的緣分在目送着對方離去,你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拐角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龍應臺寫在書本中最醒目的地方,也是令每一位讀者最難以忘卻的一句話。我輕輕將書本放回書架上,想等到自己爲人父母時再次翻閱這本書,我相信我將會更加喜愛這本書,更能明白作者那看似簡單的話語所包含的複雜情感。

由筆直的背影變爲佝僂的背影,當他目送着不捨你離去時,他的背影將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的讀後感5

一想到“目送”這個詞,我的腦海裏便會出現一幅悽婉的畫面:窄道、落葉、涼風、一雙含淚的眼、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當然這本書並不只是這樣,封底的一段話可以很好地概括這本書的內容:《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默,如燭光冷照山壁。

當我我得到這本書,我準備一天到晚捧着書馬不停蹄的讀、飛速的瀏覽。我知道如果這樣讀書會是囫圇吞棗,體會不了其中的味道。可是當我沉浸在其中時,我又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因爲它實在太吸引人了。就像有人說的,這是一本人生之書,其中蘊含的寶藏理應是被深深挖掘。我總是不忍錯過一字一句,因爲不論錯過哪裏,都是讀者莫大的損失。

龍應臺的文字,自有一種力量,讓你忍不住去接近,去品讀,它在荒涼與無奈中傾訴,在噪雜與混亂中低語。她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她的故事,會讓我不禁莞爾,也會讓我潸然淚下。她的情感,緩緩地,靜靜地,就涌入我的心田。《目送》包含了很多的故事,但是整本書是連貫的,寫進了一個人一生的感悟。每當我翻開書頁,便會沉浸在書中不可自拔。

是啊,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無數次的目送,期間的情感或是充滿期許、或是依依不捨、或是肝腸寸斷。記憶中的那些片斷,都是時光長河中的一粒小傻子,我們只能呆立在岸邊,目送着它們隨着河水奔流而去,向着大海的方向,自己卻無力挽留。或許那個方向,也是我們最終去到的地方吧。目送,是對故人的目送,對情感的目送,對時光的目送,以及最後,對自己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曾被多少人口口相傳。其實不論父子母女一場,這世間所有的情與物,不都是這樣的嗎?

合上書時,我總是在思考。我也是慢慢地、慢慢地瞭解,慢慢地、慢慢地體會。我們在目送中失去那麼多,可是又在目送中得到那麼多。我會珍惜生命中的每次目送,直至人生時光的盡頭。

就像封底的一句話所說的: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的讀後感6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麼叫孝敬。

這世上總有一羣人:當我們披着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悅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日夜操勞;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爲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後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爲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爲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說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爲,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爲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溫馨就能在長輩心裏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的狀態,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隻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時間,永恆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着時間,也便成了永恆。然而,這種永恆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於你對孝敬的態度!現在的我常常看到爺爺奶奶衰老的痕跡,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麼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後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後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目送的讀後感7

就我而言,父親爲了賺錢養家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與爺爺奶奶分別,來到南京,每年也就只能回家一次,留給爺爺奶奶的只剩下一間孤獨的老房子。曾經的父母有我們在身邊,即使一天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是同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一起坐在沙發上閒聊家常,也足以溫暖他們的心靈。而今我和哥哥上了大學,家裏就只剩下父母二人。他們則只能用工作化解自己的孤獨。勞累了一天之後,他們卻會堅持每天晚上準時坐在電話機前等待我的電話,如果我因爲忙碌而忘卻,他們則會等到忘記了睡覺的時間。

我的家現在也好似只剩下了一間空洞的房子,因爲我們都離開了,父母也就離開了,因爲見不到我們的地方對他們而言也失去了它的意義。從上大學以來,父母就總是來到我的學校看望我,而我卻總是很忙,雖然相見的時間真的很短,但是哪怕十分鐘,也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慰藉。“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爲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讀完《目送》,我流淚了,被這種父女、母女之情、對孩子的不捨卻依然狠心放手的親情和對親人去世的無可奈何深深地觸動。

目送的讀後感8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個性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爲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爲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個性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但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的讀後感9

如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涵。

讀完《目送》,忽然想起幾天前車站的一件小事。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回想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擡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則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在乎他們的點點滴滴。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爲——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的讀後感10

相對於《野火集》堅硬如匕首般的文字,龍應臺只側了側頭,優雅地轉了個身,我便感受了她深藏於心的仁厚與深情。

那個曾經在我的記憶裏擲地有聲、尖銳與冷峻,四處颳起“龍捲風”的女人,如同披掛煞星鎧甲手持日灸的嗜戰者,臉色絕少柔美與溫情,她的威猛與激烈,恰似野火般灼灼烈烈,所過之處,體制種種弊病仿若陰森森的白骨堆積成的高塔……那個時候,龍應臺就是個戰士。

而在某一天,天命之後的某一天,她被無聲無息流淌的歲月帶到了一個路口。就在她停頓片刻的時候,她目送了父親的離去、母親的衰老、孩子的長大……這次,她的震動來源於時間。

在時間的鏡子裏。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用手使勁地搓捏着臉上的皮膚,好讓右眼下那道越發霸道擴張的眼紋平展下去。十歲的女兒嬌嫩的聲音深刻地提醒;媽媽,你現在已經是狗尾巴草了。只有狗尾巴草才能襯托出她這個祖國的花骨朵的美麗來……

我去上班,女兒上學的時候,遲暮之年的父母便做在沙發上開着電視打瞌睡……

是什麼貼着我最爲敏感的神經?

在灰濛陰冷的季節裏,一滴來自任何方向的雨滴,都會引發一場莫名其妙的憂傷,龍應臺在《什麼》裏說,“是因爲我自己開始求索生死大問……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

卸下鎧甲的龍應臺,竟然是個碎碎叨叨的母親、是個不會煲粥的女人、是個牽着失智母親的手散步的女兒……而此刻的她,竟然這般的柔美,仁厚和深情。

目送的讀後感11

今天,我在家裏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目送 讀後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裏,讀後感《目送 讀後感》。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爲他認爲,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他深深跪下,眼淚決提。讀到這裏時,我不禁發現,全國各地的人們,對自己的長輩都是無比的孝順,因爲,沒有了他們,就等於沒有了他們自己。這也是都長輩的一種尊敬。

雖然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透這本書,但,它卻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裏,一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目送的讀後感12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啓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目送的讀後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了龍應臺的《目送》,被開篇的這段話吸引,看到她描寫的目送父親遠去,目送孩子成長,我潸然淚下,人生匆匆幾十年,要告別的東西太多,所以珍惜當下!

今年兒子就要讀幼兒園了,想象着他走出家門,返身向我招手,說:“再見!”心中就好不捨,那些襁褓中的記憶,那些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時光這麼快就過去了,我多想像從前一樣,再多抱抱他,但是他的生命中,會有越來越多我不能陪伴的時光,母子一場,他終究會去過屬於他的人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想象着那個小小的背影離我遠去,簡直心如刀割。

我想大聲地告訴全世界,某天早晨,我要交給你們一個小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爲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開始恐懼自己有沒有交錯?

我把他交給馬路,告訴他遵守規矩沿着人行道而行,過馬路左顧右盼,看清楚了再走,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愛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

我把他交給學校,告訴他聽老師的話,但我不能掌控他到底收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某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他開始識字,開始讀書,當然,他也會接觸網絡,瞭解新聞、聽音樂或看電視、電影,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者啊,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麼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義、善良,還是學會圓滑、詭詐?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他對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將幫他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

一切的擔心,恐懼都只是這個只具備三年媽媽經驗的我的想法,禪語說:“片片雪花不落旁處。”解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好吧,就這樣吧,作爲媽媽的我,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目送你遠去,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不必追!

目送的讀後感14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每天因爲孩子忙忙碌碌,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爲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啓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目我送到車上,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啓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的讀後感15

這本書,一篇一篇的短文像心靈雞湯一樣。看後很溫暖、很感動、很平和。龍應臺這位女作家似乎十分的與衆不同,從沒讀過這樣的散文,透過一篇篇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文章,我能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她的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動植物、風景……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彷彿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裏度過。當父母懷着不捨的心情目送我們時,我們的背影是否也這麼絕情?當我們踏上征途時,父母在我們的身後默默凝視着我們,他們希望孩子早點回家。當我們離開很久時,或許她們還站在那裏,呆呆地望着車子啓動的地方。他們的眼神裏充滿期盼。

這種感覺就好像糖果在喉嚨裏融化一樣。母親一如既往愛着我們,可她們對我們的期待和親情,作爲孩子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有時覺得,可能這個故事離自己並不遠,我就很可能是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而父母則是追的人,也許我可以回頭看看,但那該死“自尊心”又會使我說出“不必送”。我一天天在成長,也許有些難關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過,未來的漫漫長路只有我獨自走過。

或許書中我唯一無法體驗的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夾在三代人之間的生活。常聽父母抱怨,又要忙老人的事又要忙孩子的事,很煩。仔細想想,這有有什麼不好呢?雖然三代人在世界觀、價值觀上有“代溝”,但親情卻使他們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代人有更微妙複雜的情感,總會在傷害對方和保護對方中不斷輪迴。多麼渴望有這樣的經歷,這樣的經歷才能使人成長!

其實書中的很多情節早已在我們的心中了,可唯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纔會讓人難以忘懷,看了《目送》我知道了自己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