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因爲不安,所以青春;因爲茫然,所以青春;因爲彷徨,所以青春;因爲孤獨,所以青春;因爲忐忑,所以青春。

——《因爲痛,所以叫青春》
  人們歌頌青春,因爲它總是充滿朝氣,充滿樂趣,永遠珍藏着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對於老去的人,最值得緬懷的時光,莫過於青春。 然而,身處青春之中,感覺到的卻多是痛苦,而並非快樂
  那些年,我們懷揣青春的夢想,卻無處安放。當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我們無所是從,漸漸地隨波逐流。不敢回頭去看自己當初的夢想,最後留下的只是“可憐辜負好韶光”的一聲嘆息。
  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一味地說教會讓他們昏昏欲睡。即使站在人生路口的他們正需要這樣的.教誨,他們也未必聽得進去。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是那種不喜歡聽大道理的人,對於那種一味講大道理的書,我經常用:“大道理誰都會講,關鍵是要靠行動啊!”一言以蔽之。可是近來看了金蘭都老師的那本《因爲痛,所以叫青春》卻使我精神振奮,收穫頗豐。此書似乎仍屬於說教形式,但卻令人手不釋卷。金老師用他用他溫暖熱情的文字與我坦誠相對,向我敞開心扉,我靜靜的傾聽着那些關於青春的事情,熟悉又遙遠。
  金老師說:“青春之所以艱難,是因爲孤單。”童年的我們,生活安逸,衣食無憂,但卻似魚缸中的魚一樣,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成年後,魚缸被打碎了,我們得到了自由,卻失去了一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沒有人會與我們產生共鳴,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站在人生邊上。
  金老師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如果將人生比作時鐘,假設每個人都有80年可活,那麼我們現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僅僅相當於早上七點十二分。早上七點十二分,無論你有沒有取得好學歷,是否小有成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與內心的渴望同行,選擇正確的路,用最真摯的眼神反省下自己,問自己是否還要懶惰下去,然後,抓緊你剩下的時間,去做你認爲值得的事。
  金老師說:“二十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二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妙最輝煌的時節。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二十歲的我們充滿困惑,充滿壓力,手足無措。因爲關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像漩渦一樣一骨腦衝向我們,使我們應接不暇欲哭無淚。所以,二十歲,只是一個迷茫的時節。
  深處迷茫期的我們,常常會渴望奇蹟出現。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奇蹟”只有點滴的努力最終取得成功。金老師提醒我們要適當地做一些看似不能立刻取得成效的事情,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人們普遍心浮氣燥,做什麼事都想立竿見影。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達到成功的捷徑,而是恰恰繞過了成功。
  二十歲,並不是人生的全盛期,並不是人生的巔峯,二十歲,憂傷的我們需要去追尋。我們應該用青春去追尋什麼?追尋自己設計的未來,追尋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追尋學習課本以外的其它能力,追尋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追尋難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