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1500字讀後感

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

三國演義1500字讀後感

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着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擡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國小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爲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爲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爲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爲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着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寒假重溫《三國演義》,書籍、電視劇令我回味無窮,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更是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令我感慨萬分,遂翻《三國志》。可一看卻發現:原來演藝與正史差距那麼多,又感慨一番,於是提筆作文

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的真實,演義是小說。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虛構,是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的虛構,而不是隨便拿段史實就可以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羽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爲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爲,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爲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神化與醜化

對比《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就會發現,《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而這其中就有被神化和被醜化。被神化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則是“忠”和“義”。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爲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爲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和“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爲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雲長三十餘字的諡號了。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令人印象深刻,而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無中生有卻又深入人心。因爲醜化大部分都是爲神化作映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