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因閱讀而生》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夢想因閱讀而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夢想因閱讀而生》讀後感

閱讀,一個對於我們而言就不能再熟悉的詞彙,當我們是學生時,就跟閱讀打交道,不僅是中文的閱讀,還有英文的閱讀,不過後面還跟着兩個字:理解。沒錯,閱讀理解,就是我們平時接觸閱讀最多的地方,無論是當學生的時候還是從事了教師行業,即使是數學學科,也需要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比如做應用題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要能讀懂題。”也就是需要學生能夠理解題目當中文字所表達的含義,能夠正確列出算式。 

剛剛說的這些是從我們的行業出發,簡單的與“閱讀”一詞進行一個聯繫,我們今天所說的“閱讀”顯然不侷限於閱讀理解這一題型,而是把閱讀作爲一種行爲,一種習慣來探討。最近我就讀了朱永新先生的《夢想因閱讀而生》這一本書,現在說一說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本人的感受。

拿到這本書,你就會有讀下去的慾望,爲什麼呢?因爲它不是一本大部頭的鉅著,把你嚇倒。它像是一本小冊子,還未翻開它,簡單估算一下,也就二百來頁,打開檢驗一下,確是如此。相比一般的書籍,它要細長一些,就像我們旅遊時在一些景點拿到的導遊圖。這就給人一種閱讀起來並不費勁的感覺。打開檢驗一下,也確是如此。 

根據序言我們可知,本書中的內容都是從朱永新先生近7年的微博中摘錄而來。微博我們都知道,有140字的限制,所以這不到一百四十字的一篇微博,每句話都可以說是字斟句酌。本書二百三十多頁,也就是意味着大概有二百三十篇微博。從七年的微博當中篩選出二百三十餘篇,那麼我想能留下來被出版的每一篇都是精華,是朱永新先生希望我們看到的。 

翻過序言,就是目錄,從目錄的設計上,我們可以明白朱先生的一個邏輯,全書共分七個部分,分別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美好的童年一定有好書相伴、一個溫暖的家庭處處溢滿書香、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同一本書,同一個世界。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編排的一個邏輯順序:第一章先是總述,從個人的精神發育與閱讀的關係出發,剩下的幾章則是由小到大的一個遞進順序,從一個人的童年,談到家庭、學校、城市、民族乃至世界。從章節安排上對於閱讀的重要性就可見一斑,每個章節的第一篇都是“名人愛讀書”,如同正文一樣,同樣是寥寥數語,便使得高爾基、巴爾扎克、孔子、摩根等人愛好讀書的形象躍然紙上。名人大家的養成是有着多種因素的,但是愛閱讀,肯閱讀,勤閱讀必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習慣。前一段老版《三國演義》的某個片段挺火,在桃園三結義之後,關羽向劉備表忠心“關某雖一介武夫……但憑驅使,絕無二心。”時,張飛聽後,只能在旁邊附和一句“俺也一樣!”,“某勢與兄生死與共,患難相隨。”“俺也一樣!!”“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俺也一樣!!!”看客笑什麼,無非是笑關、張二人對比,關羽的語言在樸實的基礎上兼顧了文學語言,張飛的語言已經算不上自己的語言,只能算是附和了。這裏面固然有《三國演義》作爲小說,又被翻拍成電視劇,作者和編劇進行了藝術化的二次創作。但是真正的三國歷史中,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閱讀對一個人的正面影響的故事,我們應該也給學生講過,就是以呂蒙爲主人公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故事。 

正如朱永新先生說的那樣,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呂蒙在閱讀了大量兵書之後,使得魯肅在與他交談兵法謀略時“大驚”。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從孩童時過來的,如果在兒童時代能夠養成一個多讀書的好習慣,那麼這個孩子長大成人與同年齡段的不常讀書的人相比,兩個人在思維廣度與深度上的差距該有多大?所以冰心先生在《憶讀書》一文最後結尾時這樣說“有個兒童刊物要我給兒童寫幾句指導讀書的話,我只寫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兒童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又如《少年中國說》中所說一樣“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就和《夢想由閱讀而生》中目錄的第二部分聯繫上了,我們的未來,國家、民族的未來寄託在孩子們的手中,那麼家長和身爲教師的我們能夠給孩子營造個怎樣的成長環境,整個社會能夠營造怎樣的一個風氣都對於兒童的成長有着極重要的作用。我想這也就是爲什麼朱永新先生在後面幾章分別強調家庭、學校和城市的作用。至於民族和世界,它的範圍比之前提到的`要廣,意義也更深遠,但它們理想的實現一定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的。 

我們如果說一個人沒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一般會用一個成語:胸無點墨。誇一個人有文化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那麼閱讀的好處之一就是會對個人素質有個提升。這樣的提升並不是突變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楊絳先生曾說過“讀書影響潛在,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共事等各個方面。”我們現在捧起來書還爲時未晚,那麼讓我們的學生捧起書,多讀書豈不是更好?不爲了功利性的去獲得閱讀理解題型的分數,而就是紮紮實實地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那麼當他們再去做題的時候,不敢妄言迎刃而解,手到擒來,我想最起碼答案不會太離譜是應該能夠保證的。 

那麼回過頭來看,孩子們的夢想是由一些小小的激勵不斷取得而逐漸實現的,也許一次激勵的原因就是他懂事了、他考的分數不錯、他樂於助人……青少年的三觀尚未發展完善,他的行爲來源的外因是模仿成年人,至於內因,我認爲是多閱讀。他可以從書籍中明白對與錯;他可以從書籍中知道善與惡;他可以在書籍中感受喜與樂。那這麼追本溯源回來,夢想的實現不正是由閱讀的種子被播撒纔開始的麼?我想,這也就是爲什麼:夢想由閱讀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