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讀後感

讀了陳鶴琴的《家庭教育》一書後,你們都深知怎樣爲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了嗎?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家庭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家庭教育讀後感

  家庭教育讀後感篇一

讀《家庭教育貴在“養”》中的教育觀念,心中感受頗多。許多教育觀念是根植在心中的,而每每在運用時卻缺少了智慧的大腦,不能抓住有利契機進行教育。昨天晚上在陪孩子入睡前,她說:“媽媽,我有一個好辦法提高我的學習成績,那就是多做試卷,一張一張地做。”聽了她的話我很感動,誰說孩子不知道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對於她,我從沒有因爲成績差而責怪過,總是幫助她分析原因。我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每一個孩子也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認可的。只是有時候我們作爲家長,太急功近利,總希望自己的付出立即就應該有回報。教育是太漫長的過程,我們總該期冀辛苦的付出,找準教育的切入點,就會有回報。學習等待,學會等待,只要是用心學習的家長,在教育的征途中就不會有失望。

讀了《獨生子女的五大心理危機》,我想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前,許多的事情覺得她做的慢,做不好,總是幫助她做。結果養成她懶惰,不願再付出的壞毛病。現在,不管她把家務做的有多麼糟糕,我都很肯定她努力及端正的態度。能讓孩子自己完成的任務就不要去插手幫助,避免養成依賴感。要給孩子能夠獨立承擔工作,解決問題的空間。因爲無論今後你能夠活多老,終究有一天她要成爲獨立的人離開你的雙翅。乘現在她正在練習飛翔,一定要不斷鼓勵,不斷表揚,不要心疼,更不要心疼就幫助完成。總之,《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套叢書給了我們做家長的許多啓示。的確,第一次當家長,需要這樣的學習讀本,沒有誰生來就會當家長,

一切都需要學習。

  家庭教育讀後感篇二

仔細拜讀了《家庭教育》一書,覺得很有感觸,書中的內容廣泛而又平易近人,沒有一般教育理論那麼高深,很容易被接受進而產生共鳴。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爲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啓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當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夠而且應該做的事情的現象,他指出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兩個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先生主張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對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

他特別強調“做父親的應當同小孩作伴侶”,認爲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個表現。他認爲父子作伴遊戲的好處很多,既可以溝通父子間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又可以利用作伴機會教育孩子,還可以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爲和思想,及時加以糾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在嬰幼兒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小孩;即使進了幼兒園,老師和父母對於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於兒童與父母相親的愛力深,相處時間長,他們對兒童的影響仍然特別大,往往兒童在學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卻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影響。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爲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陳鶴琴家庭教育理論的重要觀點,我覺得這裏的“一致性”應該是一種比較寬泛的概念,不僅指家園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長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對於幼兒的教育應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

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僞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陳先生對家庭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爲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具體的方法,特別是《家庭教育》一書所提出的一些原則和方法,是我們現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家庭教育讀後感篇三

孩子是家長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學習上各個方面都強,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了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話題。

有的學生不願意主動學生,當人若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是能夠爲自己找到合適的理由,當苗頭越來越大的時候,就會忘記自己的責任。學生也是一樣,對於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同樣也能夠爲自己找到適當的理由,有社會因素,有家庭因素,有個人因素,也有智力因素。一旦學生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應當及時的找到學生進行談心,告知學生,不比家庭比自己,當個人存在差異的時候,就應當窮則思變,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力氣來換取平衡,因爲家庭是無法改變的,環境同樣也是無法改變的,所能夠改變的僅僅是我們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魏書生舉了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丁玉娟,母親離家出走,父親病故,但是丁玉娟在班內當着班長,考試還是全班第一;又如劉巖鬆,父親有病,母親智力發育不正常,劉巖送在家裏洗衣做飯,家務活全都幹,他又是學校號隊的主號手,在班內是班長,在市>運動會拿第四名,而且在學習上也不落後,是三年組的前5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洪佔輝等等等等,他們的家庭很一般,但是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對待家庭的態度都很好,並沒有因爲自己的家庭而自暴自棄。

現在的孩子多是嬌生慣養,我們要培養孩子勤勞的品質,多讓學生參與一些義務勞動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並且要讓學生學會寬容,培養學生多做自我批評,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會少了一些“雜事”,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利用起來。當學生的德育培養好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對待同學的態度就會相應的好起來,也只有這樣我們與學生的距離纔會拉的更近,學校在管理方面也就會更加的得心應手。我們要學會欣賞孩子的成熟,同時給孩子一個改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