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詩句賞析

  經典詩句賞析

經典詩句賞析

1、《靜夜思》

唐·李白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賞析】

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詩的寫作地點在當時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擡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鄉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爲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2、《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詩的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瞭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

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爲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着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既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豔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

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着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隻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4、《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理解這首詩應當結合其創作的背景,“詩詞庫”網在本篇開首處已經介紹了,作此詩時,詩人剛剛遇赦,因此,詩作通篇透露着一種海闊天空的爽朗心情,又夾雜着一絲驚喜。

得知赦令的詩人又驚又喜,立刻駕舟東還,順流而下,一日千里,瞬息之間,令讀者也涌起一陣爽利的感覺。

此詩字面的意思並不難懂,而全詩精妙出在於,並無一個“快”字,但時空快速變換的感覺卻撲面而來。首句,寫的是早晨景色,曙光初燦,詩人在此時懷着興奮的心情告別白帝城,踏上歸途,此情此景顯得和詩人的心境如此吻合。次句的妙筆在一個“還”字。“還”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第三句勾勒的是返回江陵途中的一種境界,描寫的是順水行舟,輕快非常之感。由於舟行人速,所以感覺猿啼和山色在耳目之間混爲一體。末一句的“輕舟”是此句精華,第四句實是直書船快, 然而用“快”字則完全破壞了三四句營造的意境,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

5、《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

杜甫寫作《春夜喜雨》時,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兩年。在成都期間,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並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詩,詩篇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詩的開頭描寫春雨適時而降,詩人在這裏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們盼雨的心情,“知時節”而來。接着點出是春雨,正因爲是“當春”之雨,才顯出雨之來得可喜可貴。於是“好雨”二字脫口而出,極其感奮自然,詩人當時喜興的情態彷彿就在眼前。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是全作的神來之筆,不但寫出了雨的形態,而且傳達出了雨的神態。“潛”、“細”二字,十分精確、形象,傳出了春雨悄悄而來、輕輕而動的神態。將一個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繪到入化之境。

如果說上兩句是詩人在屋內聽春雨飄灑聲之所感,那麼“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兩句,則是詩人遠望雨夜景色之再現。雨聲沙沙,喜而思見。細雨綿綿,烏雲籠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遠處閃耀着一點紅光,是江上漁船的燈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春郊夜雨的景色是迷人的,詩人之所以要細緻地寫出雨夜之景,就是要以這種氣象寓託對喜雨的興致心情。

最後兩句“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其實是想象中的景象,因爲作者在此時是看不到破曉後成都城中的景色的。詩人推想這雨今夜一半時是不會停的,經過一夜的滋潤,到明天拂曉時,雨過天晴,錦官城滿城含着雨水的百花,會更加鮮豔奪目,一片生機。從這層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見詩人對好雨的喜悅難盡心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意味。

6、《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56歲時寫下的,此時杜甫身在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生活很困苦,並且患有嚴重的肺病。詩中所寫的內容是詩人在重陽節這天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詩的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瞭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徵。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鍊,素來被視爲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爲遠望,寫水爲俯瞰。以“無邊”修飾“蕭蕭”落木,以“不盡”領起“滾滾”長江,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爲生動傳神。

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詩人多年漂泊不定,如今已進入暮年,但依然身在距離家鄉非常遙遠的夔州,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時值秋季,詩人對秋冠以“悲”字,結合上文頷聯對秋景略顯悲涼的描寫,烘托了詩人心中的悲傷之重。頸聯下句從對離鄉的悲轉到對孤病的悲,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爲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全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而詩意雖悲卻慷慨激越,動人心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