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後感13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彌兒》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彌兒》讀後感13篇

《愛彌兒》讀後感 篇1

書架上早就有《愛彌爾》這本書,只是太不好讀,所以一直擱置在高處。進入二年級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也陸陸續續讀了一些有關班主任管理方面的書籍,還想對孩子有更多地瞭解,所以硬着頭皮翻開了有大量繁體字而且是上下兩冊的《愛彌爾》。雖然讀的有些艱難,但對書有了大概的瞭解,從中也多多少少知道了盧梭的教育思想。下面我想簡單說說自己的一些體會。

《愛彌爾》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通過對它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爾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的“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取他所需要的知識。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借鑑到我們的教學中,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強調寫出真情實感。其實,也只有通過孩子的親身感受,才能對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瞭解,寫出來的東西也才顯得真實。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爲,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爲一個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保持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有個小品裏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確實,我們不能否認家長們的用心良苦,但是卻沒有認識到這是怎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爲讓一個孩子做他極不情願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不僅所投入的會白費,而且還會讓孩子從此討厭接受教育,逆反心理會越來越嚴重;或許,孩子們是樂意接受的,那我們只能投以憐憫的眼光了,因爲那將是一羣沒能享受人生最快樂、最無慮生活的可憐人。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纔是自然地發展。

讓孩子多多參與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獲得感性的認識,讓他們真正成爲社會的人,彌補知識轉化爲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標。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培養獨立的人格,培養創新的意識。大膽實踐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大膽地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我們現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引領孩子追求的目標。這樣做可以陶冶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操,並增長一些實際知識。鍛鍊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了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際間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能夠自覺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這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大有益處。

盧梭的“自然教育”之爲“自然”,還強調個人的自主性。他認爲應該讓孩子早點認識到自我,什麼東西是屬於自己的而什麼東西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要據理力爭,不是自己的東西就要理所當然地放棄。這樣就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的,先避開社會層面不說,最起碼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行爲、意識等是有絕對自主權的。

但是,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看到我們身邊的教育情況,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長幫孩子決定的,當然這在孩子尚沒有能力決定之前是無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自主地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喜好及厭惡時,家長更應該做的是給與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剝奪他們的這一權力。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選擇權利,他跟大人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假如孩子不得不服從大人們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束縛,他們的不情願有朝一日是要爆發出來的,到時候孩子就會變得越發乖張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個孩子因爲習慣性的服從,最終成爲一個只會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會是多麼可悲的事情。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這樣的情況,家長強制性地安排孩子參加這樣那樣的補習班,說什麼爲了競爭,說都是爲孩子着想,孩子面對這些來自家長的壓力也就只能服從了,這服從讓孩子幾乎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了。

《愛彌兒》讀後感 篇2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愛彌兒》讀後感。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啓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爲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爲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衆。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讀後感《《愛彌兒》讀後感》。”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爲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爲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爲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爲“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爲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爲,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啓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啓發,我認爲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

《愛彌兒》讀後感 篇3

利用週末,我把這本衆人稱之爲不朽之作——《愛彌兒》讀了一遍,這本書的內容淺顯簡潔,使我輕鬆地閱讀、快樂地品嚐,《愛彌兒》讀後感。在看的同時,我把書中的一些個人認爲有價值的內容簡要地摘下來了,以便與大家一起分享。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全書共分五大章,盧梭根據愛彌兒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愛情教育。雖然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讀後感《《愛彌兒》讀後感》。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爲他自己。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爲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爲他自己。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爲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再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爲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於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瞭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麼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於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雖然盧梭的自然教育與我們如今的教育在客觀角度上有很大差異: 比如孩子的數量比,教育對象的選擇性,教育環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還是有很大共性的,書中,作者這樣寫道:年輕的老師們,我教給你們的方法雖然難以實施,卻是唯一能夠培養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善於教導兒童活潑起來,那麼你就很難把他培養得聰明起來。不要對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對,你應該知道,你越是嚴厲地管教孩子,他們越是調皮,他們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麼揹着你的時候,他們會鬧得更兇。看到這些話,給了我不小的啓發。

這本書不僅給人們傳遞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觀念。很多家長認爲,童年是對痛苦感覺最輕的時候,因此讓他多受些苦,以免將來受苦,盧梭卻反問:誰能肯定現在的痛苦一定能消減將來的痛苦?既然無法證明、沒有把握,那麼這種所謂的遠慮是多麼荒謬,當然,更不要將放縱餘自由混淆起來,它們之間的區別豈止是一點?盧梭認爲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須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並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

呵護孩子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爲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愛彌兒》讀後感 篇4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爲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爲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爲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爲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爲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爲溫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啓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纔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爲了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爲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爲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溫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爲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爲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爲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讀後感 篇5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其實在大學期間已經粗粗閱讀過,那時候對這本書就印象深刻,現在回味起來,不得不說的是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衝擊,在閱讀之後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衆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乾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爲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爲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爲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嚮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爲它隨着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願今天節約一切而不願百年之後缺少那些多餘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爲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於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瞭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麼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於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爲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願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願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身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願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後感 篇6

從果果一出生,我們就開始想要考取一張身爲父母的資格證——當然,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這樣的一張證書的。

仔細想一想,這個世界上做什麼職業沒有證書呢?記者、醫生、教師……駕駛、導購、烹調……似乎有了這樣一張證書,就有了做這個行業的“敲門磚”。

但是爲人父母沒有,於是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時刻,在獲取巨大幸福感的同時,我們作爲新手爸媽,內心不免有絲誠惶誠恐——我們能夠養育好自己的孩子嗎?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有着不同的性格特點,每一對父母身上都有着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刻印,正因爲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一直對自己說,不懂就學,不要間斷補課,因爲這一張“資格證”,不是等到孩子成年就能“頒發”的,它負責的是:終生。

最近在讀的是《愛彌兒》,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要讓孩子像一棵樹一樣自然、健康生長,父母的作用是在他能夠抵禦風雨之前保護他;讓他及時地享受陽光、雨露和肥料;爲他除蟲,並剪掉多餘的枝丫。

原文是這樣的:慈愛而有先見之明的母親,因爲你擅於避開災難,保護這株正在成長的幼苗,使它不受人類的各種輿論的衝擊。你要培育這幼樹,給它澆水,使它的生命得以延續。他的果實總有一天會使你感到喜悅。趁早給你的孩子的靈魂周圍築起一道圍牆,別人可以畫出這道圍牆的範圍,但是你應當給它安裝上柵欄。

作爲父母的我們,身上有很多缺點,經常缺乏耐心,然而被苛責的孩子是多麼無辜,“孩子沒有錯,有錯的永遠是父母”,然而,我們明明知道這一點,卻還是時刻犯錯。讀《愛彌兒》,讓我再次明確,作爲父母,擁有的權利是有範圍或者說是有界線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你的責任是保護與教育,不是傷害和獨裁,更不是讓孩子長成你想要的或者你希望的模樣。

所以,我們應該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及保護。“孩子生來是軟弱的,所以需要力量;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這些在孩子出生時沒有的東西,都要靠教育給予。

作爲手機依賴的重症患者,我和果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和這個毛病作鬥爭。因爲除卻上班時間,我們剩餘的時間其實是有限的。於是,怎樣放下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他獲取到滿滿的愛,是我們一直努力的一個過程。這也間接影響到對孩子的保護,孩子越小,你在孩子的身邊的時間越長,關注度越高,孩子的'安全係數越高。在孩子沒有好壞的識別能力的時候,及時地利用經驗杜絕危險,是身爲父母的我們必須具有的技能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內動力”,讓孩子在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健康。華人著名心理學家周正說,其實家長自己纔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校主要負責傳授孩子知識,而最終決定成才的“內動力”則源於家庭教育。“內動力”被激活的孩子,不用催,不用盯,生活積極、學習主動,他會朋友很多,自信樂觀,他會着迷於數學的奧妙、陶醉於語文的美好,遇到難題不畏懼,反而兩眼放光、躍躍欲試,即使原來成績平平,也會自覺奮發,後來居上。

某種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孩子心裏充滿陽光,有較強的抗壓能力,這也是孩子健康、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們要培養孩子在失敗時不會垂頭喪氣、一蹶不振;在取得優異成績時不會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熱愛學習,對未知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熱愛讀書,把讀書作爲生活常態。

我心中理想的教育,應該如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這樣的教育,“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讓他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同時,具備甄別和迴避傷害的能力。

我們要讓自己幸福,讓孩子也擁有找尋幸福的能力。如果父母作爲自身毫無幸福感可言的話,怎麼讓孩子擁有幸福的力量。

三十而立的我們,其實一直在完善自己的道路上,這種完善身心同行——“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牀,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牀。因爲,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裏,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在學會做父母的同時,其實還有一樣東西非常重要,那就是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感知到,他的父母是在不停學會思考、選擇,從而擁有信念和自由,這是每一個人獲得幸福的能力,言傳身教,這也是孩子應該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能力。

《愛彌兒》中說道: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爲是受到最好教育的人。

於是,時刻告誡自己,做對自己誠實,對孩子更誠實的父母,讓自己習得,並且也通過自己的行爲告訴孩子:相信自己,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學會接受失敗,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充分休息和運動,規律作息;愛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你才擁有愛他人的能力……

我想,讓孩子像一棵樹一樣自然、健康生長。

《愛彌兒》讀後感 篇7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變壞了。”這是盧梭著作《愛彌兒》第一卷的第一句話,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很深的一句話。

很多時候,人類因爲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覺中就成了破壞者。這是因爲人們不願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樣子,總是習慣自己的意願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結果大都不遂人願。由於人類不願意接受大自然本來的樣子,大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去肆意改造,製造了混亂不堪的狀況和麪目全非的東西,把一切都變得很糟糕。改造出來的醜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養”,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終泯滅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會使得他不至丟失人的本性,迴歸到自然中去。順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極的放棄與逃避,而是爲其提供最適合的成長條件,找到更合適的方式順其成長,那樣纔算是自然的。

另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是,作者在談到對一個12歲孩子的教育時說“要想當好學生的老師,就必須實現當好自己的老師”,要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要讓他們從經驗中獲得教訓,要多讓他們去探索大自然,要用關心和善意去敞開你的心扉,要有謹言慎行的樸實。還要“讓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無顧忌地傷害別人,以致傷害了別人自己卻不知道”,要用能讓兒童明白的詞語教他們,要讓孩子萌生學習的興趣和願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也就是說,對幼年的兒童教育,不學習反而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這時他運用自己的理智去尋找答案,因而也就不會被他人的意見所擺佈。他相信這樣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爲零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要讓自己對知識的探求去喚醒他沉睡的心,讓好奇心去帶領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去讀萬卷書”,坐啃書本的死記硬背遠不如去親身實踐。這樣的學生是幸福的,他這個懂他的老師。反之,作爲他的老師也是幸福的,因爲“教師的榮耀不是體現在自己身上,而應該體現在學生身上,要讓學生成爲和教師並駕齊驅的人”。

這一篇讀後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句,讓人受益匪淺。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們的教育應該是實際行動多於口頭傳授;因爲兒童很容易忘掉他們曾經說過的和別人曾對他們說過的話,卻忘不掉他們做過和別人教他們做過的事情。”實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走向實踐之路的每一步都要紮紮實實。

“事實明擺着的,我越是爲他提供獨立而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不受別人意志和判斷的干擾,我就越能讓他懂得撒謊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撒謊是孩子逃避懲罰或指責時對真相的隱瞞,是他對危險的提前預知而對事實的掩蓋,正當的謊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的許諾和撒謊都是爲了從當下的困境中解脫,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諾以及爲了遵守這些諾言要做些什麼。所以,就算兒童答應了做些什麼,他也什麼都做不了。爲了讓兒童說真話,就要用真理去抵禦謬誤而不是把諾言變成謊言。因此,說真話才能繼續讓孩子保持天真和純潔。

“亨利四世說過:‘他們撒了那麼多的謊,直到最後他們才說了實話。’誰要是想講幾句俏皮話,只要他多講幾句傻話就行了 。”作者說這種講幾句俏皮話的人是“沒有其他什麼長處值得慶賀的趕時髦的人物”,相信他們就像相信一個說了一千句總有一句語言準了的星相學家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那麼他這一生都難以具備思考能力 ”,對這句話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養學生的智慧,就要培養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 。”這告訴我們: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指揮他的雙手,用鍛鍊身體去利於思想活動,用習慣和服從去取代理性。作者說:“他們的身體越活動,思想就越靈敏;他們的體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長,相互促進。”

“最初你什麼也不教他,結果你卻創造出了一個教育奇蹟 ”,這是一種頗有些難度的教育方法。當你辦事不因循守舊,不對你的學生施教的時候,你就把什麼都交給他了,還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說“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們常說教是爲了不教,我想說這就是不教是爲了教吧。

《愛彌兒》讀後感 篇8

讀過了《愛彌兒》之後,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會一直跟隨着書中愛彌兒的成長經歷,他身上發生的一個又一個的有趣故事,不斷地聯想自己的未來教育之路。我本身很喜歡小朋友,也正是這個原因,讓我選了這個教育專業,看着愛彌兒的成長,我的腦海裏面,彷彿在爲日後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描畫着偉大的藍圖。當我看到盧梭先生在兒童教育上的獨特見解,我會感到很震撼,心中跳出一句:“這樣也行?”當我讀到那些與我自己有共鳴的觀點的時候,我就會感到一定的成功感,幻想着未來,幻想着自己能把孩子教育成才,從中得到無盡的喜悅與成功感。

讀過盧梭的名著後,理所當然的是,我對這名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記得最初接觸他,是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不過對他的描述也只是粗略地列出其作品名字、思想概況、對社會國家的重大貢獻等等。而且他是歷史書上衆多歷史偉人的一個,我只能很抽象地記憶着他,坦白說,我對他的認識不深,也沒有什麼敬佩之情。不過在閱讀其作品之後,我對他的瞭解可以說是上了一個層次。他是不僅僅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他也是一名稱職的父親。

雖然愛彌兒是虛構出來的一個孩子,但是書中描寫其從出生、成長到結婚成家,從家庭走進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他以愛彌兒的年齡層次作爲劃分章節的依據。第一,初生到兩歲的嬰兒時期的教育,第二,兩歲至十二歲兒童的教育,第三,十二至十五歲兒童的教育,第四,十五歲至成年階段的教育,最後還有一部分是關於他對“女子教育”的看法。如此細緻的分段分析,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並且配合生動有趣的日常生活故事,讓我對盧梭的兒童教育觀有了感性的認識。

盧梭先生在《愛彌兒》中,表現出的“自然教育論”,顧名思義,盧梭是推崇“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則,在我的理解中,可以具體從三個大方面去深入體會,它們分別是:第一,崇尚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第二,重於示範,輕於懲罰。第三,注重實踐活動。

首先,盧梭特別強調,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環境和具體情況因人而異,絕對不可以千篇一律。儘管如此,盧梭的道德教育方法還是具有其鮮明特色,最突出的是順應自然和行爲實踐。盧梭提出道德教育要“順應自然”,道德教育的程序要符合兒童成長的自然性,這體現在他的分期理論上:第一階段是兩歲以前的嬰兒,盧梭認爲應着重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階段是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他主張應該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因爲這一階段的兒童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第三階段是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感官感受經驗,所以盧梭人爲應對他們進行智育教育。第四階段是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他們開始進入社會,所以要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第五階段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這是要對他們進行愛情教育。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適應兒童情感和智力的發展水平;道德教育的目標要切合兒童的個性特點。因此,盧梭主張從嬰兒出生時起,伴隨他一生成長過程中都應得到自由,要排除各種外在的、強制的束縛,這樣纔是合乎自然的,他極力主張“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

其次,在書中,我們幾乎不能找到盧梭對孩子採取訓斥、責罰,這應該是他反對舊教育當中的“訓誡法”和“灌輸法”所造成的'。他認爲要通過道德習慣、道德情感和道德認識的途徑,重行爲實踐而不尚空談,重示範引導而不尚訓斥,使學生在自然而然中養成道德行爲,鞏固道德教育成果。

《愛彌兒》裏有一個關於教育愛彌兒不要在玻璃窗邊打球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也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當愛彌兒頑皮而不聽取家長的勸告,在玻璃窗旁邊嬉戲打球,他不小心把玻璃窗打破了。按照我們通常遇到的情況,家長大多數會訓斥我們,讓我們因爲恐懼而感到羞愧,其實我們未必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繼而,家長便會很快地幫我們把錯誤改正,把傷害缺陷彌補好,孩子往往對後果一無所知。然而,盧梭則選擇讓破的玻璃窗繼續放置在原位,不進行修補,讓愛彌兒自己去親身感受、深切體會做錯事,所要承受的後果,雖然他是被迫熬過寒冷的夜晚,不過這個經歷是可貴的,是讓他真真正正知道是與非、對與錯,一種責任感同時會生髮出來。實實在在的感受與承擔,比接受訓斥好得多。最初接觸這種教育方法,我感覺有點極端、放任,不過深思之後就發現當中啓發性、實踐性是無比的重要。

再者,老師的示範、學生的實踐,也是盧梭多次強調的教育重點。我們不難發現,盧梭的道德教育方法中另一個方面是特別強調行爲實踐。行爲實踐既包括教育者的身體力行、示範引導,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參與活動、實行踐履。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就始終堅持這一條,他們共同到工廠學木匠,共同到農村學耕種,這種言傳身教、重於示範的教育方法,也使我眼前一亮,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缺乏這種以實踐活動爲主的傳授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卻是最直觀、最高效的,盧梭提出的“遠離說教”和“讓孩子享受快樂和自由”無論在當時或是現今,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也許部分讀者會認爲“自然教育論”有些部分過於偏激,而且也不是完全適合用於現在的孩子們,不過,這種以人爲本的教育精神則是經久不衰的,也是當今社會上仍然值得我們提倡的精神。“自然教育論”可算是《愛彌兒》中的靈魂,它把教育方法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愛彌兒》讀後感 篇9

盧梭是十八世紀中最傑出的啓蒙運動家,他創作出了大量的著名作品,其中以《愛彌兒》的影響最爲深遠。它屬於一本教育鉅著,該部作品主要圍繞主人公愛彌兒進行創作,講述愛彌兒處於不同時期下的生理與心理特點,並滲透了多種教育方法,它在現代教育藝術領域中佔據着重要位置,發揮着巨大作用。

此部作品歷經二十年才完成構思,利用三年完成創作,一經發表變引起了轟動性的效應,掀起了教育狂潮。盧梭筆下的愛彌兒不僅擁有哲學頭腦,還勤勞肯幹,追求自由與平等,這無疑是一個理想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所憧憬出來的。盧梭藉助愛彌兒的形象,對封建教育進行嚴厲抨擊。

縱觀全書,在本部作品中,作者所滲透的教育思想具體表現如下:

1、將兒童單純地看作兒童。提倡應尊重兒童的自然天性,鼓勵自由發展、自助生長,這會讓兒童收穫更多的幸福和歡笑。

2、自然教育思想。本文中的自然教育指代尊重兒童的本質與天性,遵循正常成長規律,結合兒童在不同年齡段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特徵採取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3、作者認爲兒童並非小大人,他們擁有別樣的生活,兒童期屬於一個自然現象,客觀存在。爲成年生活奠定基礎並不是兒童期的唯一存在目的,它擁有特定的價值。

盧梭認爲教育教學工作應尊重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適應孩子的天性,不允許妄加干涉,更不允許將成人思維生硬地添加到孩子中。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家長爲讓自己的孩子不被殘酷的社會擊退,以免輸在起跑線,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害怕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便爲孩子報各種特長和補習班,鋼琴、舞蹈、畫畫等佔據了孩子的業餘時間,無暇玩耍,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這種作法不僅不會達到預期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扭曲孩子的性格,產生過多的負面情緒。盧梭提倡教師應正確看待自然教育觀,深入挖掘內在天賦,爲儘量孩子提供更多的親近自然的機會,使其自由成長。

《愛彌兒》還是一部關於人性教育的作品,盧梭在書中指出,收穫幸福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唯一目標。他提倡自主教學,教師應一邊傳授知識,一邊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自主性,從要我學順利過渡到我要學。

在該部作品中,絕不損害別人的思想給我的感受最爲深刻,而這也是在向讀者滲透道德教育,無論在個人成長的任何時期,都應嚴格堅守這一教訓,與人爲善,不允許損害他人利益。

盧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爲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爲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

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盧梭認爲,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

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我認爲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

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盧梭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對現在的中國小教育體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另外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我認爲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學習:“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筆者個人認爲,教育教學工作若單純地培養自然人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爲教育並非獨立發展,它依賴於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前進。而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不斷將兒童帶入社會,最終有效適應。而教育的道路並非是一條康莊大道,也沒有特定的法則與捷徑,這需要我們逐步探索,不斷總結。

《愛彌兒》讀後感 篇10

一直以來,盧梭最爲世人熟悉的是他在啓蒙時期所著的《社會契約論》,爲法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位偉大的啓蒙思想家在教育界也是有着深遠的影響。

他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部哲理小說,但是其中蘊含的無論是在任何時代看都具有先進意義的教學理論,使其成爲教育界影響深遠的一部小說,裏面的某些主張仍然是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苦心鑽研、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大學裏,雖在課堂上對此書有所瞭解,但是一直沒能有機會深渡。幾次看《愛彌兒》都是匆匆翻過,簡簡略過,但是自從走上教育崗位,才發現原來此書中的一些教育理論,在今天看來仍然有着許多進步意義。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

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爲,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

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

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爲他自己。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爲他自己。

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

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對於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裏的父母親長輩等。

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

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

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裏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爲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人;

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作爲一名幼兒園的老師,我特別注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成長。當他們正在處於一種過渡時期時,他們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都在發生變化,但是如何將這種變化轉變爲一種提升能力而非削弱能力時,教師就應該順應孩子身心發展變化情況,制定行而有效地教學計劃,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知識,更好地適應這種角色變化的過程。

可以說,《愛彌兒》給了我很多教育教學方面的啓發,讓我開始深思我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讓這羣什麼都不是很瞭解的孩子更好地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也許我在這方面需要努力的還很多。

《愛彌兒》讀後感 篇11

《愛彌兒》是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的教育名著。1762年當它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時就轟動了法國和西歐的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假想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讀了《愛彌兒》之後,使我對教育有了許多的感想。

《愛彌兒》第一卷第一節開篇就寫道:“凡是出自於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主張讓兒童自由地隨着自己的天性快樂地成長,而在中國,許多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是想方設法不讓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他們逼着孩子學美術和練樂器,甚至寒暑假還得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90後的孩子有多少是有快樂的童年的呢?家長們期望孩子們都能成才,這當然沒錯,但是如果能夠順着孩子的興趣來培養孩子會更好。爲什麼必須把孩子像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他們像花園裏的樹木那樣,照家長或社會的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

在當今這個社會,尤其在中國,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兒童的天性,這說到底還是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在作祟。中國人好面子,如果你讓對方下不了臺,那最終只會鬧個不歡而散。很多家長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常常逼迫自己的孩子去練孩子不喜歡的樂器等以作爲向別人炫耀的資本。如果自己的孩子功課不好,常常會讓家長覺得很沒面子。爲什麼我們總是不能爲自己而活,總是要爲別人而活,活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裏呢?如果小孩在四五歲的時候不玩泥巴玩過家家,那麼他要在幾歲玩呢?

話說回來,如果其他家長都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他一項特長,而那些隨着自然天性成長的小孩長大後會不會變成毫無特長的庸才呢?到那時他們會不會覺得自卑,甚至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呢?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所以最好是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儘早發現孩子的興趣,然後家長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興趣,才能達到既保護孩子的天性又培養孩子的目的。

盧梭認爲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受教育於自然,受教育於人或是受教育於物,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只有這三種教育是一致的,這樣的學生,才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這三種教育中,只有受教育於人是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學生不僅要接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許多家長卻誤以爲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常常以自己工作忙或是文化程度跟不上爲藉口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也就是孩子的性格其實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而家長才是孩子言傳身教的第一任啓蒙老師。家長在把孩子送進學校受教育之前,孩子的性格等方面就已經形成了。老師沒有辦法完全改變孩子已形成的性格,只能夠儘量改善孩子性格中不足的地方,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事實上,現在當家長的也越來越不容易了,一方面要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又要教導自己的孩子,而現實又常常喜歡和家長們開玩笑。

有一位母親教導自己的兒子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凡事不能用暴力來解決。”結果兒子有一天被打破頭哭着跑回來,母親大吃一驚問兒子怎麼回事,兒子哭着說:“幼兒園的`小朋友打我,我沒有還手。”這時候恰好母親的女友在旁邊聽見了就說:“他們打你,你就打回去啊,不能讓他們欺負了!”於是又一場血戰拉開了。這位母親感到爲難了,凡事動用武力,皉睚必報當然不是好性格,那麼懦弱無能也並不是討人喜歡的,總不能每次都報告老師讓老師來解決吧,那麼這位母親該如何選擇呢?

還有一位父親的女兒放學後興高采烈地回來說:“爸爸,我當上班長了!”父親說:“很好啊,但你做人要厚道,不可以在老師面前打同學的小報告說同學的壞話,知道嗎?”女兒答應了。可過了一段時間女兒哭着回來說她的班長被老師撤了,父親忙問:“爲什麼?”,女兒答道:“老師說我都不向她反映班級裏出現的問題,覺得我不夠稱職。”父親忙安慰道:“那就算了,不當就不當嘛。”可女兒不依,說道:“可是我喜歡當嘛,同學們都很喜歡我支持我,我覺得我有能力當好班長。”父親沉默無語了,他既不想讓女兒成爲背後說人壞話的小人,又不想讓女兒失去班長一職。

這些就家教的悖論了,家長們會覺得左右爲難,不知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來適應這個社會了。或許,這需要整個社會一起來努力,改變那些不正確的價值觀。但我想家長們在決定怎樣教導自己的小孩時,至少要對得起自己的靈魂。

《愛彌兒》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雖然《愛彌兒》有其不足之處,但是其對教育發展的積極意義仍是重大的。

《愛彌兒》讀後感 篇12

本學期,我讀了《愛彌兒》一書,淺嘗這本書中的教育談論,我加深了對生活中有關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認識,理解了小事背後所蘊涵的教育意義。《愛彌兒》這本書寫的是作者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經驗體會。它深入淺出,談到家庭教育和教師的重要性,涵蓋了不少平日我們忽視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現在,我結合本書中令我有所啓迪的語句,簡單地談談我的看法。

“鍛鍊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這句話講的是母親對孩子過於保護,讓孩子在最舒適的環境下成長,使他們變得嬌弱,實則是危害。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其實是一種殘酷。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少受痛苦,卻讓他們在達到理智的年齡時,遇到更多的痛苦,豈不是愚蠢?

醫藥這一學問危害大。“我不知道醫生給我們治好了什麼樣的疾病,但給我們帶來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膽怯,輕信和對死亡的恐懼。”雖說醫生能治好身體,卻消滅了勇氣。若我們成天將時間消磨於怎樣保全自己的生命,那麼即使我們擁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沒有一點價值的。

“讓孩子把保姆當傭人看待……保姆來看望,就讓孩子不要理睬。”養育孩子本是父母的義務,但有些母親從小把孩子交給保姆撫養,卻又怕自己跟孩子不親,就讓孩子將保姆當作傭人對待,並且在後來保姆來看望的時候,不予理睬。這其實是教會了孩子“忘恩負義”!

孩子遠遠離開家庭,住在寄宿學校,母親不願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則不願培養孩子。一些父親用錢僱來一個人替他完成他所擔負的責任。這個人就是教師。其實,這個被僱來的人被不能被稱爲“教師”,更確切地,我們可以稱之爲“導師”。一個能夠被金錢收買的人,一個自己都沒有受過培養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給他嗎?這裏提到的這個人,與其說是教師,不如說是用錢僱來的奴僕。如果家長能夠真正意識到“父親”的作用,就不會如此輕易而放心地讓別人來擔任這個角色了。現今,那些錢財萬貫的人,流連於醉酒的娛樂場所和金屋藏嬌的'溫柔鄉,卻唯獨沒有親情,沒有家庭感,內心空虛,何嘗不是引人深思的問題呢?父母之間,親子之間缺乏家庭的愛與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來填補這些空缺了。

孩子的習慣和意識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培養。爲了培養孩子的遠近判斷能力,當孩子伸手想拿到遠處的東西時,卻發現夠不到,就哭泣。這時,我們應該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裏,而不是把東西拿過來給他。但若孩子發現自己的哭聲可以讓他得到東西時,就會不斷地以哭泣來“命令”大人幫他做事。這種習慣從小就不能讓他養成!所以,當孩子一聲不響得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爲他不能估計他和東西的距離,我們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東西那;當孩子又哭又鬧,又一邊伸手時,就是“命令”,我們則採取不理睬,忽視的態度。雖然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但在這些生活細節裏,他們儼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讓他們發覺了哭泣能讓他們“爲所欲爲”,家裏就要哭聲不斷了。

“身體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縛在襁褓裏的孩子哭的次數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馬上給予幫助。如果你不能夠解除他的痛,就應當鎮鎮靜靜的,切不可用撫弄的辦法叫他不哭。你的寵愛不僅醫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樣取得你的疼愛。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隨他擺佈,他就變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對疼痛或不適的一種表達,就像我們的說話一樣。如果我們慌亂地撫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讓孩子知道哭聲可以給他“權利”,就完了。你愈是對孩子的哭不感到厭煩,就愈是不會爲了要他們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嚇他們或者慣他們,他們也就沒有如此的膽怯和倔強,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們的自然狀態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長給孩子的玩意兒,金的,銀的鈴鐺,小水晶片,各種各樣的稀奇玩具。多麼沒有用處卻有害的東西啊,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奢侈和虛榮的習性。所以,別給他們什麼鈴鐺,稀罕玩具。幾根有葉子和果實的樹枝,一隻可以聽到其中顆粒發響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這些東西,同那些玩具一樣,也能夠使他玩得挺高興,並且還沒有使他一生下來就習於奢侈的弊害。

“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不要過於挑剔他語言上的小毛病。”過於挑剔,會讓他們講話變得羞羞答答,說話也變得咬文嚼字,裝模作樣,整一個無聊討厭的腔調。孩子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靈動的腔調!

“凡是你打算給他的東西,他一要就給,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麼條件是纔給。”你要給孩子東西,就高高興興地給,拒絕的時候,就要表示不喜歡的樣子。不過,一旦拒絕,你就不能改變,不過他如何再三糾纏,你也不能動搖。一個“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鐵牆。他碰個五六次,就會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來碰了。

對孩子過於嚴格,過於束縛孩子,反而會使他們更活潑。他們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時候就鬧得愈兇。

閱讀《愛彌兒》這本書,讓我受益的教育話語實在太多,發人深省的語篇也無一一列舉。故而,我只能淺談自己的讀書所感,希望同行們多多指正,與我交流!

《愛彌兒》讀後感 篇13

《愛彌兒》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爲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爲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爲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爲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爲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爲溫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做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啓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纔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爲了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