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薺萊課文賞析

薺菜,不僅是窮人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它曾在“我”心中喚起美好希望——這是“薺菜”對於“我”的意義,挖薺萊 賞析。《挖薺菜》一文沒有流於一般意義上的“憶苦思甜”,原因即在於此。

挖薺萊課文賞析

文章題目爲“挖薺菜”而非“吃薺菜”,作者在“薺菜”上寄予的無限深情,決不僅僅因爲它在那飢餓、貧窮的年代是窮人難得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在“挖薺菜”的時候,小小年紀的“我”體會到的“生”的自由與美好!這一點,在我因爲逃命丟了鞋子不敢回家的一段敘述中已有暗示:“一種比飢餓更可怕的東西平生頭一次潛入了我那童稚的心……”是什麼“東西”呢?作者沒有點明,而事實上以“我”幼小的年齡,可能也無法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但是,“我”的這種在當時還是模模糊糊的感覺,到挖薺菜的時候,變得清晰起來了,那就是:“巴不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薺菜一樣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比飢餓更可怕的東西,就是人與人的不平等啊!在不公的世道里,下層的窮人被剝奪了一切——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於是,薺菜才顯得那麼可貴,它簡直是無望的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讓因爲生活的重壓而被重重束縛的心靈得到片刻舒展,文中對於“挖薺菜”的描寫,多麼富有感染力啊。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動作描寫(“提”“邁”“奔”)活現出“我”的輕鬆、舒展、喜悅的心情,而薺菜呢?“在微風中揮動它們綠色的手掌,招呼我,歡迎我,”“我”切實地感到,“薺菜”是屬於“我”的!在這種美好而踏實的感覺的刺激下,“我”的心伸展了,“我”的感官活躍了起來,小鳥、花兒、藍天、雲朵終於進入了“我”的視線。它們和衣食無關,它們更多的是代表精神層面上的享受,應該是衣食無憂的狀況下才能獲得的享受,而在這一刻,田野裏的薺菜讓“我”享受到了。

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到這兒就結束了。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前後的情緒差別非常大,就像是一段樂曲,前半部分低沉悲傷,音色暗淡,後半部分則輕快活潑,音色清亮。

至此,讀者已經被打動,理解了薺萊對於“我”的特殊意義。

由於“薺菜”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的特殊意義,於是,在爲人父母后,“我”有意識地把薺菜“介紹”給孩子們——帶孩子們去田野裏挖薺菜,把薺菜端上飯桌。然而,時代畢竟不同了,已經獲得“生”之平等自由且衣食富足的孩子們,到郊區挖薺菜只是生活中的一種點綴,新鮮而有趣,僅此而已;至於薺菜的味道呢?孩子們對它實在是沒什麼興趣了。面對這種情況,“我”不禁茫然若失。雖然,就是對於“我”自己來說,薺菜的“無上的美味”和挖薺菜時所享受到的輕鬆與愉悅,也只能在記憶中重現,“我”似乎沒有理由去責怪孩子們。但是,作爲一位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母親,她熱切地期望孩子們能理解“薺菜”,珍惜“薺菜”,不爲別的,只爲了要孩子們由此領會到生活是幸福的,也因此而更加珍惜這並非從來就有的幸福。

全文感情濃郁,娓娓動人。我們似乎看到一位經歷過苦難歲月的母親,含着熱淚與微笑,面對孩子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表達對孩子們的期望。這篇文章寫在80年代初期,可現在讀起來也不覺得過時,事實上它可能永遠不會過時,因爲在物質生活層次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的今天,很多人在享受着富足生活的同時,卻覺得“幸福”是那樣遙不可及,就好像“幸福感”與物質生活程度的提高是背道而馳的。這是一個牽涉面很廣的問題,僅靠“薺菜”是解決不了的。不過,理解“薺菜”、不忘“薺菜”,不失爲一帖清涼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