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讀後感900字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註》、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爲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些。

孔子《論語》讀後感900字

記得梁啓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處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爲時已晚,自愧啊)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向朗誦着,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能夠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務必“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覆不已,老而不倦,個性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爲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爲孔子個性要求所學務必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務必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度言,一爲“說”“樂”,即務必對學習感興趣,學爲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纔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爲“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爲了什麼,不是爲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爲了追求功利,成爲謀生手段,而是爲了成爲“君子”,何爲“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註》中有云:此爲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於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爲人之道。列此爲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餘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不知而不慍,達於最高境界。”解之,“朋”之義,不僅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於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實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爲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