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說我自認爲有以下幾點不足:

1 、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 、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 、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2)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爲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現在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爲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一個多月來,我通過不斷努力,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成功的經驗和感受

1、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製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2、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纔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啓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我們所說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3、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的作業爲課題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並說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爲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爲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4、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悅

“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爲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閱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二、不足和今後在教學中應注意

1.營造有利於新課程實施的環境氛圍。

2.注重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

在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關係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爲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論。

在教師角色轉變上多做工作,增強自己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向開放型的教師邁進。

4.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特別是駕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適合我校學生特點和自己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5.不斷學習和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

提高多媒體課件製作能力,能製作出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使之更好地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表揚與激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袁鵬同學平時不太安份,但數學測評做得比較多,我及時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表揚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驚喜,並在之後的學習較爲積極。而學生有好幾個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我反覆強調會與不會只是遲與早的問題,只要你肯學。同時,我加強課外的輔導,想辦法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經過近一年來的新課程與新課標的實施,我深感在教學的理念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角色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關於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以供各位老師交流和分享,我們一起共勉吧!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一月來,我通過不斷努力,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成功的經驗和感受

1、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製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2、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纔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啓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我們所說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3、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的作業爲課題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設計一幅圖,並說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爲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爲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4、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悅

“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爲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

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閱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二、不足和今後在教學中應注意

1. 營造有利於新課程實施的環境氛圍。

2.注重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在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關係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爲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有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師角色轉變上多做工作,增強自己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向開放型的教師邁進。

4.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特別是駕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適合我校學生特點和自己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5.不斷學習和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多媒體課件製作能力,能製作出針對性、實效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使之更好地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表揚與激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有同學平時不太安份,但數學測評做得比較多,我及時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表揚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驚喜,並在之後的學習較爲積極。而學生有好幾個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我反覆強調會與不會只是遲與早的問題,只要你肯學。同時,我加強課外的輔導,想辦法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經過近一年來的新課程與新課標的實施,我深感在教學的理念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角色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爲了適應21世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素質,持續的提高教育教學成績。現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過去的觀念和做法進行重新審視,現將在教學中反思得到的一些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師教學中要轉換主角,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爲

新課程標準從形式到資料上都作了較大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舊觀念,樹立新意識,轉變主角,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不僅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爲學生帶給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刻,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環境。在教學中,教師能夠採用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爲學生創造帶給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務必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帶給充足的時刻,讓他們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2)教師應變知識的傳播者爲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傳統教法認爲“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思維活動完全受教師的支配,這種不能發掘學生的潛能,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的知識,更就應成爲學生自主探索並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引導的資料不僅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能夠表現爲一種啓迪,一種激勵,在學生迷路時,引導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難時,激勵他們勇於戰勝困難。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距離無法縮短,師生之間無法進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師生關聯,民主的課堂氣氛無法構成。要改變這種形式,教師就應主動由“站在講臺上”,變爲“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爲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以交流、合作、商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麼問題都願意與老師講,互相交流。

二、教學中要“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資料;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構成具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潛質把問題簡明地闡述出來,同時也要有潛質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於教學資料,教學資料大於教材。教學資料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能夠是課內的,也能夠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爲。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纔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在課前,我在教材的基礎知識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去詢問和調查,讓他們帶着問題,透過自己的發奮,解決問題,體驗了“做數學”的過程,加強他們實踐探索潛質。在課上,同學們都踊躍地展開了自己的調查結果,引出了學生學習慾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主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爲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明白、開發教材、此刻則能夠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資料。以發展學生的和各種不一樣的思維取向。教材中帶給了超多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去詢問、調查、閱讀,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另外,一方面,也要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培養他們去解決問題的潛質。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與

教學活動務必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解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取、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好處。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代替的,是由內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家僅僅歸納爲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弊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以往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了,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法。

四、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評價每一個學生

重視教學評價是新課標的一大特點,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也是教師教學反思和改善教學的有效手段。只有透過對學生的評價,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有知識、有潛質、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評價要全面,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激勵是評價的最終目的,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始終要堅持有利於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不是爲了證明,而是爲了發展,要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

(2)數學學習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明白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構成和發展,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做的發奮,要看到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所取得的進步,全面公正地評價一個學生。

(3)要注意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形式的靈活性,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性差異;教師要儘量鼓勵每一個學生,使其建立的信念,認真學習,健康成長。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在這個學期的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下面,我結合一些具體案例,對本學期教學進行反思:

一: 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圖形認識初步”這節課中,有一道題問一個正方體的盒子有幾個不同的展開面,我想,如果直接給學生答案有11種基本圖形,他們不但不明白爲什麼,也想象不出來這11種基本圖形會是怎樣形成的,於是我讓同學們從家帶來正方體圖形,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剪,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二: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由於在新教材中沒有 “代數式”這節課,但在選學內容中,卻有“代數的故事”爲了讓學生能簡潔地明白代數式,我採用了由生活實際出發,只要讓學生能明白代數式實質就是用數來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學目的,在舉例時,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說一個事實,如“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受到啓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學生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 “幾何體的切截”的問題,我想沒有實踐學生是不會有立體感的於是,我就讓學生帶來土豆,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

四:在本學期中我還採取了激勵政策,我從家中拿來印泥,如果某個學生回答的問題比他本人的能力強,就獎勵給他一個大獎,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不論什麼檔次的學生都有獲獎的可能,使學生能擡擡腳就得到滿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繼續努力,邁上新的臺階。

反思二

作爲一名學從教數學多年的教師,不斷摸索和學習中開展教學工作是我的工作本色。對於本學期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工作,我有所收穫,也遇到了許多問題。現將本學期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1、對教材內容的反思

教材是如此安排,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遵循教材的編排原則,先易後難的教授學生。提到教授學生,目標新課標要求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應該說成教學生方法,教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帶着問題去學習,去思考。教師應該總體瞭解整個國中數學中所學習的內容有哪些,以便有針對性地教學。

2、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放在首位,學生是主體,教會他們方法纔是重要的。以畫圖爲例,尺規作圖法,不是教他們如畫角平分線,而是教會他們用尺規作圖的方法,學會了這種方法,無論是畫角平分線,還是畫中線,高線,或者找中點等等,提示他們用尺規作圖法,學生便知道怎麼做了。再如等式的性質,只要教會他們用等式的性質的方法,在解方程時他們就覺得簡單了,就算是解不等式時遇到移項,提示一下,他們也能夠想到借用等式的性質。

3、對教學對象的反思

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我這裏重點要講的是後進生的話題。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優點,他們中有先進、中間、後進的不同層次和狀態。後進生變差的原因又很複雜,多是外在的、客觀的,很難憑藉他們自身的力量去解決。作爲一名負責任的老師,要充分了解後進生,正確對待後進生,關心熱愛後進生。千萬不能置之不理,將其邊緣化。

4、對教學反饋意見的反思

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潛心於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徵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若在課堂上設計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體會:(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刺激學生的好奇心。(2)問題的設計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問答形式上,而應設計一些既能讓學生動手觸摸、又能動腦思考的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在“觀察、實踐、歸納、猜想和證明”的探究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本學年我所教的班級是七年級(3、4)班的數學,兩個班的學生的基礎有差異,3班優生少,差生多是這兩個班的顯著的不一樣特點。剛接到他們,覺得他們還比較乖。再之後,慢慢熟悉瞭解之後,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學期第一次、其會考試後,要求每位同學分別寫了一份書面的考後反思材料。本學期第二次月考考試後,除優生外,每位同學寫一篇考試總結。結合他們說到的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我總結出了一下幾點:

一、對數學學習缺乏鞏固。

在教學中,我發現好些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較高,很重視數學學習,表現出很多用心的心理。絕大部分學生數學課認真聽講,用心回答問題。他們認爲自己過去學得不錯,此刻只要完成正式作業就行,更有一些同學認爲數學家庭作業做或不做沒有關聯,反正上課聽懂就行。於是,數學家庭作業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應對這些狀況,半學期後,我採取了一些,改變自己對家庭作業的檢查方式,和家長一齊檢查、批改。此刻看來,很多同學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仍有小部分同學我行我素,讓人很是頭疼。

二、學習數學思想渙散。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比較守紀律,比較愛回答問題。但是過了一段時刻後,學習用心性越來越差,思想越來越渙散,有的同學簡直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還有一種現象,老師提問,下邊就鴉雀無聲,即使有人知道問題的答案,他們也悶着不說,但是一旦教師說一點課外的東西,那他們興致特高。還有就是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很盲目,不知道爲什麼要學習,怎樣學習。他們只知道混幾年後就能夠去打工掙錢,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在這個人才競爭激烈的年代,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知識,那就等於是文盲,即使打工,別人也只能把你當苦力,而有知識,即使去打工,別人也會把你當有的人用。

三、學習數學耍“小聰明”

有些同學憑自己國小階段基礎好,到國中後學習就耍“小聰明”,平時做作業時,做題粗枝大葉,回答不完整,考試的時候,不認真讀題,完全沒有弄清楚題意。如,數學選取題無特殊說明,只有一個答案,但是有些同學選取多個答案;題目叫選說法錯誤的,有同學就以爲是選正確的;解題沒有格式;選取題留空等等,這些,老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都反覆強調,但是還有同學犯這些錯誤。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擔任七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半年來,在不斷地摸索和學習中進行教學。認真回顧這半年的教學工作,現對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進行重新思考,將反思所得總結如下:

第一,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中,改變了自己在以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角色:將要講述的內容爲自己編好“劇本”,然後自己在講壇上盡情演繹,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現在是給學生編好“劇本”,爲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主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自主、合作地獲取知識。

第二,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要讓學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須爲學生設計好適合學生演繹的劇本。因些,本人認真鑽研教材,爲集體備課和學習材料的設計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三、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標努力提倡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別,不挖苦、不譏諷,相反在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中,都要儘可能讓全體學生能主動參與,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所爲和有所不爲或有能者有大作爲,小能者有小作爲的練習。如在七年級第二學期,學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後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給出方程編寫聯繫實際的應用題,並讓學生交流評議,這樣有能者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題的背景通過借鑑書本完成。

第四、在課堂教學上突出了精講巧練,做到堂上批改輔導和及時的反饋。

由於人數較多,新學生的數學層次參差,有針對性的輔導還不完善。另學生學習的參與度還可以提高,體現在小組討論、新知識的舉例交流等合作學習,今後還可適當增加。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方法較單一,可加強學法的指導。第五、改變單純以成績高低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傳統評價手段,逐步實施多樣化的評價手段與形式: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又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本學期所任教的(7)班中,(7)的學生生性好動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較差,容易形成雙差生,爲此,我在反覆教育的基礎上,注意發掘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表揚與激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鏡威同學平時不太安份,但數學測評做得比較多,我及時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表揚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驚喜,並在之後的學習較爲積極。而(7)班的學生有好幾個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弱,我反覆強調會與不會只是遲與早的問題,只要你肯學。同時,我加強課外的輔導,想辦法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經過近一年來的新課程與新課標的實施,我深感在教學的理念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角色上、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師生的評價體系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都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只有在教學的實施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因此,我覺得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做到:

1.傾聽學生說,做學生的知音。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做,獨立思考、獨立說話,教師要誘導發現,凡是學生能做的不要包辦代替。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變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教學上掌握好“度”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於教材又不拘於教材;要服務於學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6.誠實守信,嚴傳身教,教書育人。

二、備課的修正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之爲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那麼備課就是譜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點:

1、備教材。進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學處理教材。課本中的例題(習題)往往顯得層次不強,對照例題(習題)精心設計一些鋪墊或引申的題目,形成例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節課的理性審視工作,今天的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敗了,哪些地方還需改進。不斷總結成敗得失。

2、備學生。我感覺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參差不齊的'思維體。要做到經常自覺地深入學生,從課內外的每一個環節瞭解和研究學生,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業。盡最大可能親自來到每一位學生身邊,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邊探討,邊批改。改善師生感情,使學生做作業更具有糾正錯誤的主動性。

3、備練習。要從鞏固教學成果、檢測教學效果的前提出發,精心選擇作業。具體做好三點:①與本課密切對應的最能強化教學重點的練習;②要符合本課的練習,需要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在學生腦海裏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樣誘導;③針對學生出錯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的易錯點,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重新理解的機會,從而深刻理解基礎知識。

三、數困生的轉化

1. 正確認識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論,許多數學學困生實際上就是在語言智力和數理邏輯智力方面具有弱勢,而在其它某一種或某幾種智力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的學生。如果這些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智力來學習,那麼他們完全能夠像其他學生一樣取得好成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適合學生不同特點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針對學生缺乏數學學習策略,不會對信息進行加工儲備,不會反思調控自己的數學認知過程與方法。教師應在彌補知識缺陷的過程中,以數學學習和問題解決爲載體,讓學生認識數學思維活動的特點,儘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善於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例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時,學生對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難掌握。我教給他們兩種方

針對學生缺乏數學學習策略,不會對信息進行加工儲備,不會反思調控自己的數學認知過程與方法。教師應在彌補知識缺陷的過程中,以數學學習和問題解決爲載體,讓學生認識數學思維活動的特點,儘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善於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例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時,學生對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難掌握。我教給他們兩種方法。一是口訣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找不了。【七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篇】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讓學生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鑑於本班學生上課較活躍及思維靈活的特點,及現行課改情況下,要讓學生們多參與課堂活動,就採取瞭如下設計思路: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瞭解到建造房屋,製造零件必須先要有圖紙,因此,我從實際例子出發(學生觀察茶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體會從不同方向看同一物體可看到不同的結果,從而引出視圖法(正視圖、俯視圖和左視圖)。然而再回到問題中,讓學生討論每位同學所看到的三視圖是否一樣,使學生們認識到:正視圖、俯視圖和左視圖都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相對於不同的觀察角度及物體的擺放方式,其三視圖可能是不同的。

接下來,通過例題讓學生了解基本立體圖形的三視圖。由於課改趨勢是讓學生多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我讓學生做遊戲,要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一個搭立體圖形,一個來畫三視圖,使學生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提高了課堂氣氛,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動手探索,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是,本節課執行下來,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不能很好地組織課堂教學;上下銜接不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範圍太小,涉及面窄。

對於這種課堂教學,我們要儘量從生活中出發,讓學生有所瞭解,着纔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多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提高課堂氣氛。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從平時的練習和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惰性表現突出。在新授課中,理解的內容多,記憶的內容少,特別是學生對記憶,掌握不夠,容易出現三天不記,幾乎忘記的現象。另外家庭實驗動手的少,上課提問鴉雀無聲,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爲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並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爲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鼓勵學生敢於反駁,挑戰課本,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對於七年級數學教育教學工作,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分教師來說我自認爲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相符合;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瞭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

(2)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3)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三、徵求學生意見

潛心於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徵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若在課堂上設計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體會:

(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2)問題的設計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問答形式上,而應設計一些既能讓學生動手觸摸、又能動腦思考的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在“觀察、實踐、歸納、猜想和證明”的探究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將解決學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四、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誤區之一: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

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而聽,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教師清晰透沏且帶有啓發性的講解是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時先決條件,然而,教師講得清,學生卻未必聽得懂,往往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如墜雲霧,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爲了做到教師講得清,學生聽得懂。教師必須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嚴格按“盡力性與量力性相結合”的原則,把握起點,抓住關鍵,突出重 點,分析難點,用事先準備好的語言,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地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最近發現區”。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誤區之二:教師覺得簡單,學生就學得容易

教師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況且,有時教師對教材的難點不清楚,習題講得不透徹,也會導致簡單問題變爲學生的難點。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當然,問題的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要我們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規範,把新課標的精髓滲入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著名學者周士淵說: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力量也是習慣;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如此;人的一生更是如此。養成好習慣是德育的重要目標,也是一個人優秀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標誌。我在教學中發現造成學生成績層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習慣不同,學習習慣與學習成績有密切的關係,是相輔相成。因此,近年來在教學中致力於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對於七年級學生主要加強題後反思習慣的培養,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對學生反思習慣的調查

七年級入學時,曾對20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過調查,主要考察題後反思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如表一]和題後反思的習慣的養成情況[如表二]。成績是學生入學成績。

成績60分以下4人成績60~70分8人成績80分以上8人

不知道有影響不知道有影響不知道有影響

成績60分以下4人成績60~70分8人成績80分以上8人

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

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題後反思的習慣對學生學習成績有較大的影響,並且成績較高的學生反思習慣要好於成績較低的。

二、習慣培養的理論依據

著名教育家弗萊雷曾說:教育的作用就是爲學生自覺化的形成提供援助。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誰都明白,剩下的就是習慣----好習慣或壞習慣。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認爲: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教育家陳鶴琴認爲,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要經過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反思習慣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必備的習慣,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培養。

三、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

1、在課堂上進行題後反思方法的指導

七年級一入學,我就加強題後反思習慣的培養,課上結合習題給以指導,給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並對反思的結果進行交流,互相學習,不斷提高題後反思的能力和自覺性。逐漸地,學生做完題後能夠會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動性。一節課上四班的孫燃同學在對一個題進行反思後,再做此類型題時很快就解出來了,他感慨地說:"原來數學這麼簡單,題後反思就行了。"

2、引導學生進行章後反思

在學生有了題後反思的初步能力後,我要求學生對學過的一章進行章後小結。可能是體驗到了題後反思的好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除了個別同學抄書外,70的同學寫出別具特色的小結。如李悅同學每次小結都採用重點、難點、疑點等程序。範晶晶把每一章的易錯點總結得特別清楚。金曼曼、仇菀君等同學總結的知識結構條理比較清楚。40的同學能夠自己出章檢測題。這樣做要比老師講複習提綱、出達標檢測題學生做要好得多。學生在交流複習小結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高;並且學生在做其他同學出的測試題時也很有興趣,熱情也很高;也敢於大膽質疑,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學完了整式的加減這一章後,我從學生出的十幾套自我檢測題中選擇一套有特色的,學生做時的積極性,參與的主動性都很高,其中有一道需要整體代入的題曾引起學生間激烈的討論,有的同學說題出錯了,不能做,…;經過激烈地爭論,學生認識到此題可解;當時的情景我還記憶猶新,相信學生也會還記得。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

3、提高學生對反思的認識

經過半學期的培養後,學生的解題習慣有了好轉,爲了鞏固已有的進步,我指導學生在寒假以寫小論文的方式加以鞏固和深化。

例如,孫雪同學在論文中寫道:反思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是學與思的結合,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這兩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對於《整式的加減》這一章,教材的安排是在學習有理數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數。繼而介紹了整式、單項式與多項式及其相關概念,以及多項式的升(降)冪排列,並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逐步展開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的法則以及去括號的法則,最後將這些法則應用於本章的重點——整式的加減,全章知識體系井然有序,層層深入。

我們認爲這樣安排也有欠佳的地方。首先,重點內容是整式的加減,其本質是合併同類項,而合併同類項是以有理數的加減爲基礎,把它放在全章書的最後來學習,這樣會讓知識體系與第二章相關內容分開較久,學生容易忘記。其次,把單項式的係數與次數一起講,易混淆,對理解知識體系並沒有幫助。

具體的安排如下:

(一)同類項:通過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表示方法,如□+□+□=3□,讓學生模仿例子做練習,然後推出同類項的定義。課前練習要有模仿性及代表性,能讓學生易於觀察推出結論。因爲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同類的東西”是容易理解的,所以這節課的目標是學會辨認同類項就不難了。

(二)合併同類項:先講係數這個概念,既避免了與單項式的次數一起講所帶來的易混淆性,又是合併同類項所必須掌握的基石。然後,重點是掌握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三)去括號:運用乘法分配律引入及進行去括號的運算。

(四)整式的加減:可用兩個課時把重點知識鞏固好。

主幹知識掌握之後,對概念和純文字的敘述,不追求精確的形式而注重其實質的理解與領悟。接下來,第二單元將整式的相關概念用兩至三個課時逐一學習。如單項式、單項式的次數、多項式、項、常數項、多項式的次數等等。

通過實踐,突出了重點,加強了練習,讓學生在主幹知識的循環學習中不斷充實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形成能力。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啓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爲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爲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爲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爲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爲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

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而且總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着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對於性質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4、對於性質的運用,我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改進方法

1、個一小組做完實驗後可以採取四人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想你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由組長做好每一個組員的發言記錄,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體會實驗中所能發現問題的多樣性,由每組派代表回答,從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等式性質1。這樣的合作討論,能使學生討論的答案不再統一在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多是老師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獨到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2、在歸納等式性質1中,對於“式子”的問題可適當做引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整式,但卻可以在第一個屏幕演示——兩邊同時加上一個三角物體的天平實驗中,提出:兩邊加上的這個物體它的重量我們知道嗎?有可能會是多少?對於這個物體的未知重量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從而引出把這個未知量當成一個式子看的概念

3、對於等式性質的應用,可讓學

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進行小組活動,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學優生得到了鍛練,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從學生的作業中反饋出:對去分母的第一步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是不是說明過程的敘述不太清楚,部分學生摸棱兩可,真真自己做的時候就會暴露出不懂的,這也提醒我今後的教學中在關鍵的知識點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輕易的解決問題(想當然)。備課時應該多多思考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再修改初備的教案,儘量完善,儘量完美。

在評課中,儘管其他老師沒有多提意見,但我還是感覺到:我講的太多;主動權還沒有放心大膽地交還給學生,否則情況會可能會更好。這也是我的缺點,應該化大力氣來調整自己。另外也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識,把數學課上地生動活潑

在週三的公開課中我帶領學生們一起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課時,涉及到的重要知識點是含有分數的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解法。在這個探討過程中主要探討到底是先去分母方便還是先去括號方便。

學生們最終通過討論多個題目給出了最正確的理解:具體題目具體分析。課程結束後我看了達標測試50名同學每名同學都很認真的完成了達標測試。可是發下他們的成績單的時候就發現了很多問題。達標的同學只達到了26人,其中滿分的10人,另外的未達標的同學中有一人是0分,也就是四道計算題全部錯了。我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零分的呢,就拿出來看了一下,感觸很多。因爲得零分的同學陳本昇,他在上次的單元測試會考了90分在全班也是名列前茅的,這次達標卻是唯一一個全錯的。耐心看了下他的題目並不是真正的不會計算,其中有一道是移項沒有改變移動的項的符號,一道是係數化爲1的時候除錯了,一道是去括號的時候前面是負號沒有改變符號。這些錯誤都是所有同學們易犯的錯誤,我覺得在這堂課中肯定是當堂掌握情況不紮實。接下來第二節課我在上課前告訴他們課堂結束的時候我們還會進行一個當堂測試。測完之後再看了陳本昇的五道題目,全部做對了。也就是上節課他犯的錯誤通過這節課的再次強調和訓練,再一次做到的時候就解決了。

我在這堂課中在講例題4的時候學生中出現了不同於課本的另一個解法,直接先去括號再移項合併同類項係數化爲1,可是該同學

去掉括號之後遇到了分數之間的合併同類項。這就體現出來了先去分母的優越性,在這個時候補充給學生是最關鍵的。對於教材的前後聯繫還是掌握的不是很好。比如等到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這節課之前我們第七章第一節內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質。爲什麼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呢,是因爲係數化爲1中用到了等式的基本性質2,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上或除以(除0外)一個共同的屬這個等式仍然成立。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同學們已經掌握了移項合併同類項係數化爲1等基本步驟,但是在這節課的達標測試裏還是有學生移項時沒有改變符號。所以知識的紮實纔是接下來的學習的基礎,接下來希望能抓住孩子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步驟小組內形成互幫互助,一號同學能幫助四號同學,小組內的學習氛圍也很關鍵。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難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許多人懼怕數學,認爲它很難。而新教材刪去了一些繁雜的計算和證明,減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對較複雜的方程,如係數爲小數的書中沒有出現,對解方程(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訓練降低了,但增加了統計與概率和課題學習,擲一枚硬幣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中100萬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類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蠢蠢欲動,極感興趣。第二冊的《多姿多彩的圖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不在感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了。現在數學教師上課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筆,一把尺子,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暈暈呼呼。設計軸對稱圖形,剪喜字,設計小區花壇——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了。當然,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了。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最近我上了一節七年級新教材的數學公開課:等式和它的性質,在教學中我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採用“歸納思維模式”教學,第一階段:創設情境——請同學們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第二階段:形成概念——讓學生觀察這些等式的共

同特點,想一想什麼叫做等式;第三階段:應用概念———讓學生識別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並說出爲什麼?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質,採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由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實驗,要求分別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並填寫實驗表;再讓學生觀看電腦演示的書中71頁的實驗,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要使天平平衡,你覺得應注意什麼?你能聯想到等式有什麼性質?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1,然後讓學生觀看書中71頁第二個實驗的電腦演示,並引導學生從天平左右兩邊的數量關係上思考歸納出等式性質2,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並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時應注意些什麼?第三部分是拓展與提高,通過兩個填空,揭示等式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爲後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