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兵車行高三上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①理解詩中敘事、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特色。

②把握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理解這首詩的特色和技巧

教學難點:理解杜詩的敘事技巧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情感揣摩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甫七歲,始作詩文。年十四,出入東都翰墨場。開元十九年,漫遊吳越。二十三年,舉進士落第,遊齊趙。天寶三四載間,與李白、高適等同遊宋、齊魯間。五載至長安。十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賢院。安史亂起,陷於賊中。至德二載,脫身赴鳳翔,爲右拾遺。因上書救人,觸怒肅宗,放還省親。上元元年至成都,於浣花溪營草堂,世稱“杜甫草堂”。時故人嚴武爲成都尹,時有饋贈,互有唱和。後被嚴武聘爲校檢工部員外郎,後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後,攜家至雲安,後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峽,飄泊於岳陽、潭州、衡州一帶,五年,病卒於湘水扁舟中。後人以之與李白並稱,謂之“李杜”。杜甫爲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長安十年,辛苦備嘗,對下層人民的苦難及朝廷政治的腐敗,有相當深刻的認識,所作如《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亂起至入蜀之前,爲創作高峯期,《悲陳陶》《悲青阪》《月夜》《春望》《哀江頭》《北征》《洗兵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入蜀以後至去世之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興》《詠懷古蹟》《登高》《登岳陽樓》等,成爲典範之作。韓愈讚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二、評講:

(一)詩歌背景:

據《資治通鑑》記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史鮮于仲通討南詔,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詩歌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二)解題: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三)朗讀訓練(運有各種方法)

(四)整體把握

1.1-3行,詩人杜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給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寫有哪些?

2.4-7行,你對征夫們有命運有何感受?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根源是什麼?

3.8-10行,這幾句在內容上與控訴“武皇開邊意未已”有何聯繫?

4.11-13行,這三行的內容與上文聯繫是怎樣的?

5.14-15行,你怎樣理解這幾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這樣的結尾在內容、結構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賞析詩句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1.釋“轔轔(車輪聲)”“蕭蕭(馬鳴聲)”“耶(爺)”“幹gān(衝)”“走(跑)”“妻子”(妻子和兒女)。

2.這幅送別圖的構成有哪些要素?

A聲音;B動作;C景物。“車轔轔”“馬蕭蕭”“哭聲”;“塵埃不見咸陽橋”景物描寫;“牽衣頓足攔道哭”是動作。繪聲繪形。

3.運用了哪些手法?

A誇張“哭聲直上幹雲霄”。

4.它們共同突出構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倉促、混亂、嘈雜、悲慘。妻離子散、生死離別、混亂動盪表明行軍之急、場面之慘。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1. 釋“點行”“裹頭”“或”“意”“但”

2.道旁行者是誰?行人是誰?

作者,征夫

3.詩人爲什麼採用問答的方式來寫?

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訴,使戰爭之苦更加真實。“但云”二字又寫出了“行人”欲言又止、滿腔怨恨卻又不敢申訴的畏懼心理。

4.“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與“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表意是一樣的,但效果有何不同?

上句是從年齡來寫的,具體。下句是從頭髮來寫的,生動。

5.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源於統治者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1.釋“荊杞”“山東”“漢家”“況復”。

2.“千村萬落生荊杞”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爲什麼會這樣?

一幅田園荒蕪的景象。根源是男子都被抓去打仗了,沒有壯丁從事農業生產,所以田園荒蕪。根源仍是武皇開邊和抓丁。

3.這幾句在內容上與上文有何聯繫?

是對戰爭的深入控訴,由征夫的痛苦推及農業的衰敗和田園的荒蕪,是戰爭災難的深化和拓展。戰爭使得經濟凋敝,人民負擔加重,民不聊生。擴大了詩的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1.釋“長者”“役夫”“縣官”“休”。

2.“役夫”不敢申恨,爲什麼?

3.“役夫”還是申恨了,表明什麼?

滿腹怨恨,但苦於抓夫高壓,不敢申恨。但是怨恨太深,痛苦太深,不吐不快。說明役夫所遭受的苦難到了極點,也說明戰爭造成的苦難到了極點。

4.在內容上與上文哪些詩句照應?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與上文的“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相呼應。

而“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與上文的“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呼應。由前文的“但云”到控訴,表明了“行人”的悲憤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再也忍不住了,也說明戰爭帶來的痛苦已讓人無法承受。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1.如何理解這四句話的情感。

現在確實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還能嫁近鄰,生男難免戰死埋荒草。在中國這樣一個素有“重男輕女”傳統的國家,說這樣的話,並非一時憤激之語,而是爲社會現實所逼。生個女兒,就算出嫁了,好歹還可以嫁給近鄰,有個照應。生個兒子呢,只能被徵去打戰,即便活着,也讓家人牽腸掛肚,擔驚受怕,更何況凶多吉少。在這裏,生兒生女“好”與“不好”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即是否能活下來。這種異樣的心態,進一步點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苦難。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您沒看到嗎,自古以來那青海邊,遍地白骨沒人收掩。舊鬼在啼哭,新鬼在訴冤,每當天陰雨溼,哭聲啾啾,真是悽慘!開篇是人哭,終篇是鬼哭,悲慘的場面、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這都是“開邊未已”導致的惡果。詩人將眼前的生死離別與千百年來無數徵人有去無回的事實相聯繫,使這首詩從更爲高遠的角度,暗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歷史延

三、課堂小結:

1.這是一首諷世傷時的七言歌行,它寓情於敘事之中,在敘述中張翕變化有序,前後呼應,嚴謹縝密。

2.詩的字數雜言互見,韻腳平仄互換,多處使用了民歌的“頂真”手法,誦讀起來,累累如貫珠,聲調抑揚頓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條,又曲折多變。

3.寓情於敘事描寫,水乳交融。車聲隆隆,戰馬嘶鳴。詩歌一開頭就彷彿使我們回到了那連年征戰的歲月。一隊隊身着戎裝的窮苦百姓,被官吏們驅趕着奔赴前線。“行人”的父母妻兒,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爲親人送別。無數的車隊人羣揚起的滾滾塵埃,遮天蔽日,連咸陽橋都淹沒了。“爺孃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寄寓了詩人多麼濃厚的感情色彩

“牽衣頓足攔道哭”,千萬人的哭聲震撼大地直衝雲霄,這景象多麼悽慘啊!詩人用鋪敘渲染的手法,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生離死別的圖畫,爲全詩創設了一種悲涼的氣氛。在這些平實的敘事描寫中,字字句句蘊含着詩人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的譴責,對廣大勞動人們的無限同情,始終貫穿着“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思想感情。

4.句型靈活,平仄相間。詩人將情節的`推進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起來,隨着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參差錯落,整齊中富於變化,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5.語言直白,通俗易懂。通篇採用通俗口語,如“爺孃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反是生女好”、“古來白骨無人收”、“租稅從何出”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再加上詩人採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等,蟬聯而下,累累如貫珠,讀起來鏗鏘和諧,悅耳動聽。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此言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杜詩善用民歌,語言通俗易懂的特點。

《兵車行》隨堂練習

給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標上漢語拼音

車轔轔( )耶孃妻子( )幹雲霄( )生荊杞( )聲啾啾( ) 生男惡(

)隴畝( )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行人弓箭各在腰 ( ) 2、役夫敢申恨( )

3、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4、武皇開邊意未已 ( )

5、縱有健婦把鋤犁 ( ) 6、耶孃妻子走相送 ( )

7、老翁逾牆走( ) 8、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 )

9、預備走舸,繫於船尾( ) 10、信知生男惡( )

11、低眉信手續續彈( ) 12、餘固笑而不信也( )

13、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 )

三、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

耶孃妻子走相送B、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C、道旁過者問行人D、禾生隴畝無東西

四、填空

1、《兵車行》是一首_______________,題目是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它是根據________ 年間

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鮮于仲通進攻南詔均遭大敗後,爲補充兵力,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___________________送往軍所,送行者__________________這一情況寫的。它在廣闊的背景上,再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並深刻地揭示了苦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旁過者問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

______________,歸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

家山東二百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縱有健婦把鋤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驅不異犬與雞。

五、請在句後標明下列詩句各自用了什麼修辭格。

1、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

2、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

3、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4、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

六、閱讀杜甫的《江村》,回答後面的問題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爲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這首詩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作於同一時期,但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不同。作者筆下的“江村”環境

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這從第一聯中就可以看出來;第二、三聯先描寫眼前景物,又選取了家庭生

活的兩幅畫面,從中表現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首詩對仗工整、

音調和諧,語言的突出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病所需惟藥物”一句,有的版本也寫作“但有故人來祿米”,你認爲哪一句更好?請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

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

死亦足!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掛罥( )三重茅( )布衾( )長林梢( )怒號( )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高者掛罥長林梢( ) 秋天漠漠向昏黑( )

長夜沾溼何由徹( ) 八月秋高風怒號( )

歸納每一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茅屋爲秋風所破,可以看出詩人當時的處境怎樣?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詩人通過些茅屋秋風所破

的情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人又由自己的處境想到天下的寒士,反映他具有一種什麼樣的胸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