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要解答好生物試題,只是記住或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爲有相當多的難題。這些試題難就難在其中存在着障礙,障礙將會隨着解題步驟的展開而呈現出來。試題中有障礙,就應該有相應的排障方法,即解題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試題提高表達的準確率,還得熟悉一般的解題程序,學會並運用一般的解題方法。

生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審題的方法與技巧

  一、避免思維定式

有些試題的已知條件是出題者對教材中的有關知識、學生平時已做過的試題、接觸過的某些提法稍作更動後列出的,目的在於檢驗學生是否具有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對於這類試題,如果在審題時,粗心大意,憑經驗辦事,勢必犯思維定勢的錯誤。

例:在番茄中,紫莖和綠莖是一對相對性狀,缺刻葉和馬鈴薯葉是一對相對性狀,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位於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現將紫莖馬鈴薯葉和綠莖缺刻葉植株雜交,F1都表現爲紫莖缺刻葉,在F2的重組性狀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佔的比例爲( )

A、1/8 B、1/3 C、1/5 D、1/16

有很多同學選擇了B(1/3)項作爲答案。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在審題時由於思維定勢,原封不動地套用了高中生物教材中,在親代用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雜交這一典型的遺傳實驗的內容,而確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審題時能認真一些,不憑經驗辦事,就可以弄清題幹中列出的"F2的重組性狀(相對於親代的紫莖馬鈴薯葉、綠莖缺刻葉)"應該是紫莖缺刻葉、綠莖馬鈴薯葉這兩種重組表現型。答案爲:C。

二、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試題的題幹或供選擇中由於設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爲障礙,如果沒有試題中會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這種意識,或者審題不仔細,就會導致無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試題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識,二是審題時要仔細,注意發現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的一個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數爲( )

A、23個 B、23-26個 C、大於46個 D、46個

有很多同學選錯了D項作爲答案。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將DNA等同於了染色體。實際上,DNA除了染色體上含有以外,線粒體中也有。答案爲C。

三、排除迷惑條件

有的試題中列出的.條件不採用則罷,用了反而容易使解題誤入歧途,得出不正確的答案。這類條件就叫做迷惑條件。"排除迷惑條件"就是指在審題時,認真仔細地將題幹中的迷惑條件找到,並予以捨棄的一種審題方法。

例:將燕麥胚芽鞘尖端套上一個不透光的錫紙小帽,然後在暗室中從左側光照,胚芽鞘將( )

A、向左側彎曲 B、不彎曲 C、向右側彎曲 D、無規律彎曲

這道試題題幹中的"然後在暗室中從左側光照"這一短語就是一則迷惑條件。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長。答案爲:B。

例:利用稻種出芽長成秧苗來繁殖水稻的生殖方式屬於( )

A、出芽生殖 B、營養生殖 C、卵式生殖 D、孢子生殖

這道試題有些同學錯選了A,原因是被題幹中的"出芽"這一條件給迷惑了,如果扣住了題幹中的"稻種"這一條件,進而弄清了水稻種子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就不會被迷惑了。答案爲:C。

四、找出隱藏條件

"找出隱藏條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試題時,既要注意發現題幹中列出的顯而無用的迷惑條件,予以排除;又要善於發掘出藏於題幹之中未顯露出來的必要條件的一種審題方法。需要用"找出隱藏條件"審題的試題與需要用"排除迷惑條件"審題的試題的區別。

例:人類的一個卵細胞中有23條染色體,人的一個紅細胞中所含的染色體數目是多少條?

該試題題幹中"人類的一個卵細胞中有23條染色體"是顯而無用的迷惑條件,用這一條件來推算人的一個紅細胞中所含有的染色體數,只能得出錯誤答案。"人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識點,是在審題時應該發掘出來的藏而不露的條件。答案爲:0條。

例:西瓜含水量多,營養豐富,是解暑的佳果。一株生長旺盛正在結果的西瓜植株,由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於( )

A、光合作用 B、果實的生長髮育 C、蒸騰作用 D、植物生長

這道試題題幹中的"含水量多""正在結果的西瓜植株"有迷惑作用,有些同學將其當成了必要條件,而錯選了(D)或(B)。在解答這道試題時,要用到的一項隱藏條件是:植物在生長髮育的任何階段,吸收的水分都主要用於蒸騰作用。找到了這一隱藏條件,迷惑條件也就排除了。答案爲:C。

五、找到簡捷條件

"找到簡捷條件"是指在閱讀題干時,要注意搜尋到有利於使解題的過程變得簡單而快捷的條件,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的一種審題方法。

例:在進行有絲分裂的一個細胞週期中,某細胞的染色體、DNA和染色單體數之間的比是1∶1∶0,該細胞所處的時期是( )

A、間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中期和後期 D、後期和末期

解答這道試題時,如果扣住了題幹中的"染色單體"爲"0"這一條件,會很快找到答案。

例:一條信使RNA鏈中,(A+C)/(G+U)=0.8,則轉錄它的那個DNA分子中,(T+G)/(A+C)爲( )

A、0.125 B、0.8 C、1 D、無法確定

題幹中的"信使RNA鏈中,(A+C)/)G+U)=0.8"是使解題變得繁瑣的條件,解答這道試題時,只需發掘出另外一個藏而未露的條件一"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可知模板DNA分子中的鹼基T=A,G=C;即(T+G)/(A+C)應該等於1。答案爲:C。

六、簡化已知條件

有些以文字敘述的形式表述已知條件的試題,或因篇幅較長,或因條件繁雜,在審題時,特別是在考試審題時,由於緊張或急切,往往閱讀到題乾的後面就忘記了前面的內容。對此此類試題,如果不解決審題的方法問題,是很難審明題意的。當遇到這類試題時,在審題時如果能對已知條件作必要的簡化。

例:17世紀荷蘭科學家Helmont在一個花盆中放入90公斤的乾土壤,澆入雨水,並在其中栽上一盆重25公斤的柳樹苗,用一個穿孔的鐵板蓋在花盆上,只允許氣體和水進入。五年以後將樹移出稱量,增加了75公斤,將土壤乾燥後發現僅少了60 克。⑴這株樹從土壤中得到了什麼而使土壤乾重減少?⑵爲什麼樹增加的重量大大超過土壤減少的重量?

這道試題的冗長的已知條件是出自教材以外的資料。採用"簡化已知條件"這種方法審題,可以明確已知條件是在表明,這株植物增加的重量遠遠大於它從土壤中吸收的物質的重量。

七、圖示已知條件

有些試題的已知條件中,涉及的要素或環節較多,且這些要素或環節之間的關係繁雜,難以全面準確地把握,但是,如果將其轉化成圖解,就可以將已知條件中涉及的各種要素或環節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展示得一目瞭然。

例:某牛中,基因型爲AA個體的體色爲紅褐色;aa的個體爲紅色;Aa雄牛爲紅褐色,雌牛爲紅色。一頭紅褐色的母牛生了一頭紅色小牛,這頭紅色小牛的性別應該是_______性別的。

有很多同學在解答這道試題時,理不清頭緒,而無從着手。如果能首先將已知條件轉化成圖解,再根據圖解就好解答這道試題了。已知條件可以轉化所示的兩幅圖解:

圖解1 基因型: AA Aa aa

↓ ↓ ↓

表現型: 紅褐色 紅褐色 紅色 紅色

性 別: 雄或雌 雄 雌 雄或雌

圖解2 P 紅褐色母牛 × 雄牛

F1 紅色小牛

八、找到關鍵詞、詞組

有些試題的題幹或供選項中的詞(非生物專用詞或生物專用詞)、詞組或短語,本身的內涵並不深刻,但是,如果審題不認真,忽視了它們,就會難以得出正確答案。"找到關鍵詞、詞組"是指在閱讀題乾和選項時,要注意尋找試題的題幹或供選項中與順利解答好試題有關的詞。

例:人體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的能量直接來源於( )

A、葡萄糖的分解 B、脂肪的分解 C、肌糖元的分解 D、ATP的水解

  九、全面發現表達形式

已知條件的表達形式有多種,最常見的是文字敘述這種形式;有些試題的已知條件是單獨用圖來表達的;還有一些是用圖結合圖注來表達的;另外還有一些試題的已知條件既有文字敘述的內容,又有圖和圖注。對於已知條件同時含有多種表達形式的試題,有的同學在審題時,或因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或因急躁,對多種表達形式丟三漏四,而不能全面弄清已知條件,使解題出現障礙。

例: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簡稱胸苷)在細胞內可以轉化爲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後者是合成DNA的原料,用含有3H-胸苷的營養液,處理活的小腸黏膜層,半小時後洗去遊離的3H-胸苷。連續48小時檢測小腸絨毛的被標記部位,結果如下圖(黑點表示放射性部位)。

請回答:

⑴處理後開始的幾小時,發現只有a處能檢測到放射性,這說明什麼?

⑵處理後24小時左右,在b處可以檢測到放射性,48小時左右,在c處檢測到放射性,爲什麼?

⑶如果繼續跟蹤檢測,小腸黏膜層上的放射性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⑷上述實驗假如選用含有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營養液,請推測幾小時內小腸黏膜層上放射性出現的情況將會怎樣?爲什麼?

答案:(1)小腸黏膜層只有a處的細胞能進行DNA複製和細胞分裂。

(2)a處的細胞連續分裂把帶有放射性標記的細胞推向b處,直至c處。

(3)小腸黏膜細胞上的放射性將會因爲細胞的衰老、死亡、脫落而消失。

(4)在小腸黏膜層的各處都可以檢測到放射性,因爲小腸黏膜層上的細胞不斷進行mRNA的合成。

 十、把握新穎材料

在平時的訓練試卷和各種考試試卷中,往往含有數量不等的材料源於教材以外的試題,這類試題一般叫做新材料試題。新材料試題有利於檢驗解題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理論聯繫實際地解答問題的能力。由於材料取自教材以外,給人以未曾謀面的新感覺,致使部分解題者,接觸到這類試題便會感到棘手。

可以採用前文所介紹的"簡化已知條件"、"找關鍵詞、詞組"等方法;答案一般在教材中;也有可能出自教材以外,必須由自己組織。

例:紅色酵母與毛黴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生長因子及合成並釋放的物質如下表所示。

如果將這兩種微生物培養一起,他們之間構成的關係是一種_______關係。


生物



必須供應的生長因子



被合成並釋放的物質



紅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黴



噻唑



嘧啶


這道試題中列出的"紅色酵母"、"毛黴"、"噻唑"均是在所學的教材中沒有接觸過的新名詞,如果在審題時能對試題進行耐心細緻地通讀,同時對列出的條件作必要的梳理,就能把握住這樣一些問題:"紅色酵母"和"毛黴"是兩種微生物;"噻唑"既是紅色酵母的代謝產物,也是毛黴所需要的營養成分;這道試題是在要求我們,根據表中列出的紅色酵母或毛黴所需的營養成分和代謝產物互爲對方的代謝產物和營養成分,進而推斷出這兩種微生物間的生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