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竈初開火,仙桃正落花。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高臥林下正愁着春光將盡,掀開簾幕觀賞景物的光華。

忽然遇見傳遞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訪問他家。

煉丹的金爐竈剛剛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開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顏,何惜醉飲返老還童的流霞。

註釋

①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這裏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這裏也指梅道士。

③丹竈:道家煉丹的爐竈。

④仙桃:傳說西王母曾以仙桃贈漢武帝,稱此桃三千年才結果實。

⑤“童顏”兩句:意思是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顏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⑥流霞:仙酒名。李商隱《武夷山詩》:“只得流霞酒一杯。”句中也指醉顏。

賞析:

詩人以隱士身份而宴於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竈、仙桃、駐顏、流霞等術語和運用青鳥、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賦予遊仙韻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2

折桂令·客窗清明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鑑賞二

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現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遊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從“五十年春夢繁華”一句推測,此曲約寫於作者五十歲左右。

開頭三句寫即目所見的景物。清明時節,時屆暮春,經過風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漸凋零了。這是透過窗櫺所看到的外景,寫景的觀察點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寫窄索細密的窗簾和小巧玲瓏的窗紗,以扣緊題目中的“客窗”兩字。接着用“甚情緒燈前”的一個“甚”字,領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漸漸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懷。一個客居在外的人,面對孤燈一盞,當然沒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懷、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況,縈繞在枕邊耳際。這萬千的心事,作者僅用了以下兩句來進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說明自己白髮因愁而生,表現了愁思的深長。下句說五十年來的生活,像夢一樣過去了。這兩句寫出了作者無限的愁思和感愴。

“驀見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轉,將視線移向窗外人家,這家門前的楊柳如含煙霧一般,長得與屋檐相齊,充滿着春來柳發的一片生機,給這家人家帶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襯出遊子天涯飄泊的孤獨之感。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中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即是用人家的笑語歡言來反襯自己的寂寞傷神,此曲抒情手法與此一脈相承。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緊窄的窗戶,小巧的窗紗,拓露出一方視野的空間。窗外飄打過多少陣風雨,而梨花還是那樣的耀眼。不須說客燈前黯然的心緒,孤枕畔旅居的傷感,我的思念總是飛向很遠很遠。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髮垂肩,再久的繁華不過是春夢一現。忽然間,我發現居民家飄出一縷縷輕煙,從楊柳樹兩邊升起,漸漸爬上了高聳的屋檐。

註釋

窄索:緊窄。

甚:甚是,正是。

檐牙:檐角上翹起的部位。

鑑賞一

喬吉卒於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已不可考。但曹寅本《錄鬼簿》說他“江湖間四十年,欲刊所作,竟無成事者”,他在《錄麼遍·自述》中也有“批風抹月四十年”之語,則享年至少在六十歲以上。從本曲“五十年春夢繁華”句來看,當是他五十歲進入老境的作品。

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不消說客愁纔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實已顯現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而臨窗所見的,是“風風雨雨梨花”。風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時節的典型景物,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寒食花開千樹雪”;但以“風風雨雨”來配合“梨花”,那就難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風淫雨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顧德潤《青玉案》)的憾恨了。這種驚心動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兒,一無出戶賞春的情緒,這就爲以下客況的種種回憶留出了地步。詩人以一個“甚”字總領,有感慨萬千之意;而“三千丈”兩句的概括,則充溢着客愁茫茫、萬念俱灰的悵恨。“三千丈清愁鬢髮”,是從李白《秋浦歌》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脫化,這與“五十年春夢繁華”對應,顯示了作者進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頹然心境。白髮皤然,猶漂泊於客鄉,詩人的“情緒”、“客懷”、“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結末以一個“驀”字打斷客思,重將目光投向窗外,照應“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來清明節前爲寒食禁菸,家家冷食,不點火做飯,直到清明的這天才重開新火,而民間又有以新火互贈親鄰的習俗。這一筆以“人家”的“分煙”,襯示自己作客的孤獨,不言愁而愁意倍見,可謂神來之筆。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3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 斷魂:形容悽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着。

賞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爲“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爲何“欲斷魂”呢?因爲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爲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4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着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爲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奔馳而過。

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爲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着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爲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說裝着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着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爲“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樑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說:“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說在人羣裏,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羣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衆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說,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迴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裏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涌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裏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着人流而去。這裏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着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裏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着花;人們衣着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着“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5

清明 唐朝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清明》註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爲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生節,詩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生,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生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紛上“鬧天氣”。遠是樑代,就有人記載過:是清生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紛是清生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生“潑火雨”的精神,下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是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是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是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生白表現是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生這個節日,是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是當時,清生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紛上孤身行路,這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紛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爲什麼詩人是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是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爲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是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裏找個小酒店纔好呢?事情很生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是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是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爲答覆,比答話還要鮮生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爲杏花村一定離這裏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繫,若真的就是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是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生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是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裏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着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是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爲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爲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纔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纔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是目前;含不盡之意,是於言外”。拿這首《清生》絕句來說,是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爲整篇的精彩所是—“合”。是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是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生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6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無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翻譯

春風捲地,拋進來街頭陣陣歡樂的聲浪。病弱的詩人,卻高堂端坐,靜賞清明風光。

簾外的夕陽漸漸西沉,看那微風中的楊柳,婀娜多姿,百般嬌媚輕狂。

註釋

市井:市街。

危坐:端坐。

了:了結,度過。

創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於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後,謫監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這首詩首句“卷地風拋市井聲”,承其一而來,寫風吹市井喧鬧之聲自外傳來,角度在自己,喧鬧在別人。“卷地風”,語出韓愈《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但僅取其“卷地春風”之意;“市井聲”,化用黃庭堅《仁亭》“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詩句,亦僅化出“市井聲”一詞;受陳師道《春夜》“風回晚市聲”一語啓發,着一“拋”字,狀”市井”喧鬧之聲如在目前,頓使全句神采飛揚,活靈活現,充滿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讀來令讀者陡然一緊,與牆外市井之聲的喧鬧相反,詩人卻自稱“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謹,那份壓抑,躍然紙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詩人充滿遺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時,詩人名震朝野,衆目所矚,也有些許跡像看來於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壓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遊春。但身未動心卻”飛,“拋”過來的市井之聲時時喧鬧着詩人之心。眼隨心轉,“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無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簾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漸漸收起,楊柳吐綠的柔條,在微微春風中輕舞飛揚,婀娜多姿,百媚橫生。雖此一窗春色,卻已令詩人心旌搖盪。“百媚生”,語取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擬物,更見出楊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亦然。此詩雖短,卻一波三折,寫得搖曳多姿。加之語句暢朗,音節瀏亮,風格俊爽,既有江西詩派鍛字煉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謝、韋、柳妙契自然的神韻。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7

清明二絕·其一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翻譯

街頭都是踏青的姑娘們,頭上梳着烏黑的雙暫,打扮得很漂亮。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她們隨着在花叢中飛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種種天真嬌嬈的姿態。

東風,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過清明節呢,吹得特別柔和。你看,它吹得來禽開了一樹多麼美麗的花!

註釋

雙髻鴉:又稱雙鴉,少女頭上的雙髻。

鴉:比喻黑色,形容婦女鬢髮,所謂“雙發若鴉”,“雲鬢堆鴉”。

妖邪:嫋娜多姿。

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衆禽,故名。

創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於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後,謫監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的是清明佳節人們戶外踏青、遊春、快樂嬉戲的美妙情景。開頭一句的“街頭”即是指明地點的:春天來了,清明走近,戶外的景色這般美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男兒女兒。可詩人要着力渲染的並非是其他人與物,而是發如墨染,頭盤雙髻的一羣羣少女。她們的笑臉可與春色媲美,她們的腰肢可與楊柳爭高低。徜徉在美妙的春光裏,她們個個妖嬈無比,幾可追蜂賽蝶。一個“學”字,將人與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錯綜交雜的色彩,又蘊含了豐富而不俗的韻致,這流淌在詩人筆端的詩句,無不表露出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意。接着,詩人筆鋒一轉,引向了東風,而且用一“作”字將其擬人化,彷彿那東風也通曉人意似的,特意在這清明佳節之際,催開了一樹樹爭奇鬥豔的花朵,來點綴自然,點綴佳節,給遊春的人們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整首詩詞句清麗,音節流暢,表情達意淺白酣暢。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8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

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裏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裏,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裏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註釋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雷驚”句:意思是清明早已過了驚蟄的節氣,萬物正欣欣向榮。

蟄:動物冬眠。

“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刖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雜草。丘:指墳墓。

賞析/鑑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甦的景象,正與後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菸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9

【宋】陸游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入,梨花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爲寬?

譯文:

江南吳越氣候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見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嘆;走在道路遠途,貧窮困苦難行。

燕子依舊家家飛來飛去築巢;梨花在風中凋落只剩下殘枝。

一年的回頭看即將過去;胸襟抱負哪裏能夠得到舒展呢?

註釋:

1、江吳:廣泛指吳越一帶,狹指平江府吳郡。這裏泛指。

2、乃爾:猶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記:凡葬而無墳謂之墓。這裏指墓,而非墳。

5、貧苦:指貧窮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頭;回頭看。

8、懷抱,指胸襟;抱負。

9、若爲:怎樣;怎堪。

賞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清明,也是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清明。這裏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種美學感受。

清明,給我的美學體驗是迢迢春水初漲的樣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沖刷下,匯聚成一個叫做春愁的詞彙,引起內心無盡的感傷。

這既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裏的壯美,也不是優美,而是一種淡淡的悽美。

對於落花傷春的悽美。

也是這首詩的主題。

首聯,講吳越的氣候,原本一過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應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間的清明,比較,它比歷朝歷代都要寒冷些。據一些專家考證,可能是吳越地區迎來了一個極寒時期。

陸游就在這極寒時期,感到一種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營造出來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潑在詩人心頭的一盆涼水麼。

寒冷來了,帶來了風,帶來了雨,也帶來了落花。

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朝來寒雨,晚來風。無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寫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靈的寒冷,而陸游的寒冷,更多的是體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脫口而出,清明怎麼能夠如此寒冷的呢,這哪裏還像春天。

其實,在長江兩岸,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幾日,江淮地區一陣寒冷襲來,不少人紛紛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體現。

只不過,詩人的寒冷比我們前幾日還要厲害得多。即便這樣,詩人也沒提酒禦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直成爲經典。但寒流中的詩人此時卻無心飲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詩人眼前的景象,實在不適合飲酒。且看詩人去幹嘛去了。

頷聯,老增對貧苦,丘墓對道途,是說自己又老又貧,想想年歲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種哀愁襲上心頭。

清明掃墓,本是傳統習俗。但詩人卻在掃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許多荒廢了的平墓。那些被埋葬的,無不提醒着詩人,再不,就只能變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業早成,而自己一事無成,也就更jia惆悵。

貧窮本沒有什麼可哀的。只不過憑什麼是陸游?難道讀了一輩子書,就該是這樣的下場嗎?

想起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陸游似乎也正在突圍,在貧困中突圍。宋代對待知識分子還算比較優渥,尚且如此貧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識分子就更不要說了。

像陸游這樣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志向高遠的有識之士,爲什麼就不能給他一個施展拳腳的平臺,最終淪落到貧苦的地步?

頸聯,可謂佳句。詩人用燕子對梨花,家家對樹樹,入對殘,對仗工整。殘,形容詞作動詞用。

此聯,通過燕子、桃樹,進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們因爲怕冷,一個個都躲進屋檐巢穴。梨花無枝可依,被寒冷風雨打落在地,偶爾殘留枝頭的,也凍得瑟瑟發抖。

雨打梨花春將盡。

尾聯,詩人面對此景,不禁生髮出感嘆:一春將去,年華將老,我舒展懷抱的寬闊天地在哪裏呢?

這是詩人對不幸發出的控訴,也是對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發出的控訴。

詩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識命運的號召下,無數知識分子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再忍受貧困,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的巨大進步。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10

清明二首

唐代:杜甫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爲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裏,漢主山河錦繡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譯文及註釋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

早起匆匆趕路,天氣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盪漾在湖水之上。

繡羽銜(xián)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飛鳥在天上自在飛翔,少年無憂無慮的嬉戲打鬧,只是這般天真無慮的時光卻是與我無緣了。

繡羽:鳥。銜花:少年。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少數名族兒童的獨特的服飾已經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纖細,惹人憐惜。

胡:泛指少數民族。童:兒童。結束:服飾裝束。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昔日輝煌的定王府已無蹤跡,想象着賈誼府中的古井仍是當年模樣。

定王:漢景帝第六子劉發,唐姬所生,微無寵,故封王於卑溼貧國長沙,卒諡定。長懷:遐想,悠思。賈傅:即賈誼。

虛沾焦舉爲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雖是隻需禁火三日,無奈沒有食物烹煮實在辜負了周舉的好意了,一直四處奔波,生計卻仍無着落。

沾:潤澤。嚴君:即嚴君平,漢蜀郡人。卜筮於成都,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讀老莊,揚雄曾從其遊學,稱爲逸民。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láo)粗飯任吾年。

富足奢侈的生活還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濁酒、粗茶淡飯頤養天年也已足夠了。

天性:猶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運。濁醪:濁酒。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一生都在外顛簸漂泊,右臂已漸漸枯瘦無力一邊的耳朵也已聽不清。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想到這病弱的身體,無依無靠,不禁悲從中來,淚溼衣襟。

十年蹴(cù)踘(jū)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流浪漂泊,離都城已越來越遠,時光匆匆已過十年,現唯有清明的風俗還與之相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雁陣穿雲北去,趕赴北國家園;其他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

秦城樓閣煙花裏,漢主山河錦繡中。

長安的城樓掩映在一片輕煙花語中,那萬里山河也是一片錦繡吧。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春水滔滔不絕的匯向洞庭湖中,阻斷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悽苦愁悶。

白蘋: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早起匆匆趕路,天氣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盪漾在湖水之上。

飛鳥在天上自在飛翔,少年無憂無慮的嬉戲打鬧,只是這般天真無慮的時光卻是與我無緣了。

少數名族兒童的獨特的服飾已經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纖細,惹人憐惜。

昔日輝煌的定王府已無蹤跡,想象着賈誼府中的古井仍是當年模樣。

雖是隻需禁火三日,無奈沒有食物烹煮實在辜負了周舉的好意了,一直四處奔波,生計卻仍無着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還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濁酒、粗茶淡飯頤養天年也已足夠了。

一生都在外顛簸漂泊,右臂已漸漸枯瘦無力一邊的耳朵也已聽不清。

想到這病弱的身體,無依無靠,不禁悲從中來,淚溼衣襟。

流浪漂泊,離都城已越來越遠,時光匆匆已過十年,現唯有清明的風俗還與之相同。

雁陣穿雲北去,趕赴北國家園;其他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

長安的城樓掩映在一片輕煙花語中,那萬里山河也是一片錦繡吧。

春水滔滔不絕的匯向洞庭湖中,阻斷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悽苦愁悶。

註釋

繡羽:鳥。

銜花:少年。

胡:泛指少數民族。

童:兒童。

結束:服飾裝束。

定王:漢景帝第六子劉發,唐姬所生,微無寵,故封王於卑溼貧國長沙,卒諡定。定王城又名定王臺、定王廟等,在長沙縣東一里,廟連崗,高七丈,故又謂之定王岡,相傳乃定王爲望其母唐姬墓所建。

長懷:遐想,悠思。

賈傅:即賈誼。

沾:潤澤。

嚴君:即嚴君平,漢蜀郡人。卜筮於成都,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讀老莊,揚雄曾從其遊。

天性:猶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運。

濁醪:濁酒。

白蘋: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創作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從此離開朝延,開始最後十餘年的飄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曆五年)病死於洞庭舟中。《清明二首》寫於公元769年(大曆四年)春,當時詩人由嶽州南行,擬往衡州依湖南都團練史、衡州刺史韋之晉。

鑑賞

詩體爲七排,是古代詩人極少創作的一種詩體,杜甫集中僅存數首。此詩乃詩人觸景傷情、感慨入懷之作。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詩篇開始,詩人緊扣清明時令入題。“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鑽木取火,易季時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時清明日有賜百官新火的儀式。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云:“臥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聯一點時,二點地。詩人清晨起來,匆匆趕路,清明新火正嫋起縷縷新煙。天氣晴暖,春光明媚,一葉小舟盪漾在萬頃湖水之上。一個“淨”字寫盡了天宇的明靜,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詩如畫,可惜在詩人心中惹起的卻是陣陣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輕輕一點,把詩人從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殘酷的現實人生,詩人不得不面對飄蕩流離的艱難處境,幸福和快慰轉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詩人看到天上飛過輕盈的小鳥,地上游戲的快活的兒童,他只是蒼然感到“他自得”,“我無緣”,詩人歷經苦痛,身老倦遊之態如在目前。繡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鳥。鮑照賦雲:“曜繡羽以晨過。”又,宋之問詩:“銜花翡翠來。”紅顏,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贈孟浩然》詩有句“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即是。騎聽,以竹當馬騎,乃少兒遊戲。此聯直寫詩人之哀之倦,與首聯隱於其中、詳察方覺不同。意義上隱顯結合,表達上動靜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時空勾畫寬遠闊大。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第三聯上承第二聯,寫本地風物人情。胡,泛指少數民族。湖南是多民族雜居省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數民族的兒童服飾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迥異於北國中原,楚地女兒腰肢苗條,美麗可愛,又是別番情調。在詩人筆下,小鳥輕翔,少年遊樂,兒童裝扮新奇,少女嫋婷款款,襯以朝火新煙、湖光山色的背景,構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調紛呈的清明風俗畫。很明顯,詩人意在以此反襯自己悲涼暗淡的心懷。前三聯從現實、眼前着筆,第四聯則由當地古蹟轉到對歷史人物的回憶了。定王,漢景帝第十子劉發,唐姬所生,微無寵,故封王於卑溼貧國長沙,卒諡定。定王城又名定王臺、定王廟等,在長沙縣東一里,廟連崗,高七丈,故又謂之定王岡,相傳乃定王爲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賈傅,即賈誼。年少通諸家書,文帝召爲博士,遷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又數上疏陳政事,言時弊,爲大臣所忌,出爲長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賦》發抒不平之氣。盛弘之《荊州記》裏說:“湘州南市之東,有賈誼宅,中有井,即誼所穿也。上斂下大,狀似壺。井旁有局腳食牀,形制甚古。”詩人爲何於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賈誼失寵於皇帝,不遇於時運,被逐僻遠卑溼之國,與詩人經歷是頗相近的,而定王之望遠在長安的母親墳塋,賈誼之吊屈原而自傷,也正與詩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詩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鬱懷。所以下聯作者即從古人想到自身境況。

“虛沾焦舉爲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重耳回國後,隱居不出,重耳燒山相逼,之推抱樹而死。重耳爲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後相沿成俗。而太原舊俗,每冬至應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舉爲幷州刺史時,作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非賢者之意,故改爲三日。其實,禁火乃周朝舊制,與子推之死無關,是《後漢書·周舉傳》附會爲之。詩人在此不過是借用這個清明傳聞而己。沾,潤澤。寒食時雖賴周舉之福開了火禁,詩人一無所有,舟鮮熟食,故只有虛承周之美意了。嚴君,即嚴君平,漢蜀郡人。卜筮於成都,日得百錢足以自養,則閉肆下簾讀老莊,揚雄曾從其遊學,稱爲逸民。這兩句概括寫詩人貧困潦倒生活。詩人到處奔波,左衝右突,卻生計無着,寫此詩前後即在潭州賣藥度日,有詩云“藥物楚老漁商市”。詩人提及嚴君平,非即思君平賣卜自給,更含有對君平閉簾讀老莊的嚮往之情。詩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響,爲了社稷,也爲了生計,想積極用世,同時也不乏退隱山林,過一種平淡安穩生活的熱望,經過十餘年的流浪顛沛後,這種心靈的追求更日趨強烈,《過洞庭湖》、《次空靈岸》和《嶽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顯的反映,所以結聯詩人明言已志。他討厭擊鐘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順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濁醪粗飯”伴送歲月,頤養天年就足夠了。這不過是詩人在生活重負之下殘存的一點起碼的生存要求,雖不太積極,仍然體現了詩人不願趨奉權貴,追慕榮華的高潔品質。可惜的是,詩人這個最普通的願望都根本無法遂願,第二年詩人即因貧病交加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生活,年僅五十八歲。

第一首詩,詩人由清明景事興感,抒寫自己的悲慘遭遇與高潔志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內容上是第一首的繼續和發展,着重寫飄泊之感,情懷抒發則更摯切深痛而飽滿。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首聯概寫詩人苦於飄泊,年老病廢的不幸命運,並啓二三兩聯。偏枯病名,《黃帝素問》說“風疾或爲偏枯”。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第二聯緊承首聯,“系舟”應“飄泊”,“左書空”對“左臂偏枯”,“雙下淚”“左書空”如兩個特寫鏡頭,將首聯漂泊病廢內容具象化,“寂寂”、“悠悠”兩個疊詞,更強化了詩人無依無靠,飄泊不知所歸,流浪難與人語的悲涼氣氛。茫茫人寰,無人可語,臥病在舟,飄蕩無期,右臂殘疾,左書難以成字,雖想停舟駐足,卻又無岸可登,思前想後,詩人淚雨滂沱,心如刀割。此爲近承。第三聯在上聯具寫的基礎上概寫,遠承首聯。蹴鞠即打球,與盪鞦韆等都是清明時節遊戲,詩人選取它們入詩既照顧詩題,更含有深意。《杜臆》認爲蹴鞠乃軍中擊球之戲,此代指兵亂,戰亂頻仍中的飄泊就更爲艱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舊俗,不止軍中,宮中猶耽此戲,王建《宮詞》描寫道:“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詩人用此,寓有想望京華之意,此其二;其實,蹴鞠鞦韆在此還具有比喻、雙關意義,詩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樣被人踢來踢去,命運不定,也不正如鞦韆般飛蕩往復,高低起落,難以自控嗎?此其三。“十年”言久,“萬里”言遠,詩人從時空兩個角度敘寫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虛指,也是實指,從詩人貶出朝遷到現在已是十年光陰過去了。多少年來,詩人象氈球象鞦韆飄泊動盪,本已足悲,挈婦將雛,一天一天遠離京華,則更增其若,荊楚的清明風俗雖與長安相同,正因其同,卻不得不使人憶起流竄四處的親朋,這益使人難堪萬分,柔腸寸斷。詩人在這十四個字中熔鑄了極爲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情感體驗,它們依次疊現出來,既富有層次感,又極見渾然一體,具有極強的內在情感張力,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聯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秦城樓閣煙花裏,漢主山河錦鏽中。”詩人由上聯蹴鞠鞦韆等物事巧妙轉入對景物的描寫,情感也逐級上升到新的高度。春來了,去冬南來的雁陣又紛紛穿雲北去,趕赴北國的家園;四野人家也紛紛鑽青楓取火,一片清明風光。詩人從高下兩個角度取景。紫塞,北地邊關,詩人用此代北方的京華長安。南鳥北歸有期,遷客返京無望,可謂人慚北鳥。古人鑽木取火,四時各異其木,其後僅於寒食後一日爲之,成爲沿襲故俗遺蹟。春季當用榆柳,荊楚卻用青楓,足見異地異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這與詩人當時心緒是極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楓火,兩兩相隔,山高水遠,詩人之心禁不住越過千山萬水,飛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都京華。長安的樓閣一定早掩映於陽春三月迷離朦朧的輕煙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應萬紫千紅,一片錦繡了。詩人想念京華之深,欲歸故都之切,在如詩如畫的想象之景中淋漓盡致地渲泄出來,表達卻又含蓄深婉,真切動人。詩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聯爲眼前實景,旅雁青楓卻給人以無窮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聯爲想象虛景,煙花錦繡又緊扣節令,近遠兩景真幻交融,動靜兼具,足見詩人構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春水滔滔歸向浩渺無邊的洞庭,隔斷了詩人的歸路,舉目皆茫茫白蘋,更使白首詩人愁腸百倍,不能自持。“春”是節令的周而復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兩詞疊用,極寫詩人萬般情懷。春水也如大雁一樣,能夠如期迴歸,詩人卻不得不淹滯湖湘,返京無計;白蘋雖有榮枯,尚能年年開花,詩人卻盛年不再,衰落無成,然詩人偏又心繫長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語也是情語,情因景生,情變景換,在情感的千迴百折、跌宕渲泄中,結束全詩,只留下茫然、哀痛、無言的回聲。結聯素來爲人稱道,劉禹錫《嘉語》言此聯人不可及,尤以疊字見妙,位雲亭《秋窗隨筆》贊其“風神搖漾,一語百情”,從藝術技巧和審美效果兩個方面進行了極高的評價。

在內容上,《清明二首》因節興感,借景借物抒懷,既寫平生不幸,更讓人看到詩人心中交織紐結的矛盾和痛若。詩人平生抱負無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廢,流離失所,意識中潛藏的釋道思想不禁擡起頭來。在最後歲月的詩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頭吟”,渴望能“忘機”“返樸”,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認爲“富貴功名焉足圖”,希望在“樂國養微軀”,且欲與山鳥山花結鄰爲友。然而詩人終歸是詩人,即使成了江湖“漁翁”失羣“孤雁”,也永不失“每飯不忘君”的本色。他總是心繫故園,“每依北斗望京華”,不捨輔佐君王“幾回青瑣點朝班”的過去,“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詩人依然雄心不已。這樣,進與退,入與出的矛盾在詩人心中此消彼長,掀起劇烈衝突,當然前者總是佔據着主導地位。這種情懷,也鮮明體現在《清明二首》中。貧病交加的詩人,眼前的歡樂之景無一不牽發縷縷哀愁,促使他追想嚴君,嚮往山林的任運生活。然而北迴的大雁,飄流的楓煙,應時的春水,又註定他割棄不了“秦城樓閣”和“漢主山河”,且因之愈復悲哀。詩言情志。詩人這種深沉濃烈的情懷根植於詩人高尚深厚的愛國主義心靈,是詩人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自然而必然的寫照。這種深厚的愛國之情是深可寶貴,值得今人發揚光大的。這也是這首詩的價值所在。

藝術表達上詩人也頗多成功之處。詩人善於選景構圖。新火新煙,湖色春光,旅雁青楓,煙花錦繡,組成一幅有聲有色、歷歷如見的江南初春圖,而鳥銜花,兒騎竹,童妝胡服,女作細腰,定王舊城,賈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風俗圖畫。詩人選景注意大與小,遠與近,高與下,動與靜的角度變幻和配合,並把古與今,想象與現實有機融匯,內容豐富多彩,畫面流走生動,境界高遠闊大。詩人善於煉字煉句,以“淨”寫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徵和神韻,以“遠”狀詩人慾留不能,京華日遠的感傷,以“虛”道詩人囊空如洗的貧寒,“十年蹴鞠”一聯高度濃縮概括,達到了言約意豐、辭斷意屬的審美高度。疊詞、復字、雙關等技巧,既增詩句聲態之美,更使平常詞眼產生了新的豐富深涵,擴展了詩的容量。全詩語言通俗樸質,感情卻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詩以情感的構思線索,取景用事全爲抒情服務,所以景隨情移,步步變換。或以樂景襯哀,或直寫哀景,第二首後三聯則把情景高度統一於一體,一般景萬種情疊起千重心浪,把全詩情緒推到最高點。詩人又善於多角度切入和轉換,多重詩歌意象紛至沓來,彷彿隨手拈出,又極妥貼自然。象第二首,首聯點飄泊之苦,二聯近承具寫,三聯遠承概寫,又帶出清明物事,融深慨於其中。四聯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雲,新煙嫋嫋騰空,視點從低至高搖移;五聯是想象着筆,結聯又歸於眼前茫茫湖水。結構上縱橫開合,景緻上伸縮自如,情感氛圍步步加深,似淡實濃,似散實密,似漫不經心偏又構思綿密。語出自然,旨歸深烈,簡易純熟,深然天成,正是詩人晚年詩作的鮮明特點。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後兩聯都緊扣自身着墨,中間兩聯拓開一筆,寫當地風情民俗,離合相間,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聯敘事,敘中融情,後三聯寫景,景真情深,兩大板塊如又峯並峙,各顯千秋。第一首起於風物人事,言志作結,第二首由自身飄泊啓篇,又歸於湖南風物,兩首詩在整體結構上有一種曲折變化之貌,迴環錯落之美。總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達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詩人晚年的好詩之一。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11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翻譯

長着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着細雨,僅僅片刻之後,鮮豔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着嬌嫩的花蕊,對着海棠花什麼都說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消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註釋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於化妝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豔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

飛景:寶劍名。這裏代表戰火。

鑑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並寫有詩詞作品三百餘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豔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麼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後更顯得鮮活冶豔,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豔麗!這裏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12

羞紅顰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雲。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

譯文及註釋

羞紅顰(pín)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zhào)輕鷗,寶勒倚殘雲。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wù)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嬌美的紅花彷彿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彷彿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爲什麼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着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着勒繮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雲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着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迴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着畫船。爲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重茵:芳草地。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爲棹之舟,即芳舟。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殘雲:零散稀疏的雲。千絲:柳條。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楚腰:指細腰女子。

逡(qūn)巡。題門惆悵,墮(duò)履(lǚ)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帶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míng),塵波澹(dàn)綠無痕。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纔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後來終於可以得嘗所願,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後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着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爲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爲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悽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逡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墮履:留宿。牽縈:糾纏;牽掛。寬帶:衣帶寬鬆。形容腰變瘦。留情緣眼,寬帶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暝:一本作“映”。塵:一本作“澄”。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嬌美的紅花彷彿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彷彿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爲什麼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着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着勒繮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雲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着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迴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着畫船。爲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纔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後來終於可以得嘗所願,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後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着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爲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爲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悽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註釋

1.渡江雲三犯:詞牌名,周邦彥創調,又名《渡江雲》。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後片第四句爲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2.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

3.重茵:芳草地。

4.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5.桂棹:以桂木爲棹之舟,即芳舟。

6.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

7.殘雲:零散稀疏的雲。

8.千絲:柳條。

9.迷津:迷失津渡;迷路。

10.楚腰:《韓非子·二柄》:“ 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後因以“楚腰”泛稱女子的細腰。借指細腰女子。

11.逡(qūn)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12.題門:《世說新語》載,嵇康與呂安是朋友,安拜訪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門讓呂安進屋,安未入,在門上題寫“鳳”字而去,意謂喜是一隻“凡鳥”。此處單作“不遇”解。

13.墮履:留宿。

14.牽縈:糾纏;牽掛。

15.寬帶:衣帶寬鬆。形容腰變瘦。

16.留情緣眼,寬帶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

17.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

18.暝:一本作“映”。

19.塵:一本作“澄”。

創作背景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後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後則亡歿。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這首詞與《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都爲同一時期悼念杭州亡妾的作品。

賞析

《渡江雲三犯》,又名《渡江雲》。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後片第四句爲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上片追憶與杭妾始遇時的情景。“羞紅顰”三句,描繪出湖邊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席,這裏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邊陣陣晚風吹得落英繽紛,點綴着綠茸茸的芳草地。這落英恰像那少女們淺顰含羞微怨的嬌態。“舊堤”三句,述湖景。“舊堤”指西湖蘇、白兩堤;“燕尾”言兩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爲槳的船,這裏泛指西湖中游船;“寶勒”,即用珍寶裝飾的馬絡頭,這裏指代馬兒。三句言遠望湖上蘇、白兩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衆多的遊船與鷗鳥一起盪漾在碧波之中。詞人騎着馬,背襯着西天的彩雲佇立在岸堤上觀賞遠近景色。“千絲”兩句,遊湖思亡妾。“千絲”指堤岸邊的柳枝。此言眼前這些既青柔又濃密的柳枝卻不能爲詞人挽留住就在這兒相識的亡妾。詞人到了這湖邊,像又回到了劉阮入天台而遇仙的地方(即點明詞人與杭妾在此初見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詞人見柳絲而“怨碧”。“腸漫回”兩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諺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裏泛指美人的細腰身。此言詞人對亡妾牽腸掛肚朝夕相思,以致佇立在這兩人初識之處,幻覺中向花叢中望去似乎隱約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憶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憶不遇。“題門”,事見《世說新語》呂安訪嵇康不遇,題字其門。此處借代不遇。“墮履”,本《史記·留侯世家》,張良遇黃石公故事。這是作傳藝、鍾情解。此言詞人想起從前初識之時曾多次來到她的門前徘徊,終因兩人不能見面而心情惆悵,詞人像張良盼望黃石公傳藝那樣希望她能對其鍾情,但又因爲好幾次約會都沒有實現而感到牽腸掛肚。又“墮履”,事見《北史·韋瓊傳》,有“不棄遺簪墮履”之語。“還始覺”兩句,“緣”,因也;“寬帶”,語出沈約與徐勉書:“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柳永《蝶戀花》詞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詞人用柳詞意境。此言詞人對亡妾難捨難忘,細想原因,一是因爲她有一雙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現代人的說法,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而古時作畫也有“畫龍點晴”之說,所以詞人突出了亡妾雙眼攝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詞人值此清明時節,自然引起了對亡妾的懷念,以致因對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漸消瘦。“明朝”兩句,點出悼念。因爲今天正是清明節,是祭奠亡靈之時,所以詞人想到如今自己與杭妾早已陰陽異路,兩人往日的恩愛情景已似幻夢般的風消煙散,詞人對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風風雨雨一樣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結,點明遊湖。此句語出蘇軾《次韻促仲殊遊西湖》詩:“水光瀲灩猶浮碧”,言山色空濛,湖面浮碧似鏡,一切都歸結於這平靜之中。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13

長安清明

唐代: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譯文及註釋

蚤(zǎo)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qiān)芊。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蚤:“蚤”通“早”。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芊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爲樂。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錢:玩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說白打錢指鬥雞。

紫陌亂嘶紅叱(chì)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裏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紅叱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爲名,這裏泛指駿馬。畫鞦韆:裝飾美麗的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承平:太平。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爲樂。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註釋

蚤:“蚤”通“早”。

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qiān)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

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的皇帝於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羣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錢:玩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說白打錢指鬥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裏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

紅叱(chì)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爲名,這裏泛指駿馬。

畫鞦韆:裝飾美麗的鞦韆。

承平:太平。

創作背景

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長安;公元885年(光啓元年),李克用又進逼京師。經過多年的戰爭洗劫,長安城早已滿目瘡痍。公元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至公元894年(乾寧元年),韋莊在長安應進士試。這首詩就是在這一時期所作。

賞析

這首詩語言清新,詩人通過寫清明節時的人事和景物,來透露出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朝野狀況的失望。

首聯描寫自己獨傷春,朝與野之人遊春、賞春。開頭詩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詩意,抒發別有懷抱的詩人的傷春愁緒。詩人在春雨霏霏的陰沉滅氣中,內心鬱苦愁悶,更由芊芊芳草增添悽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這兩個虛詞,構成語意表達的遞進關係,將詩人內心的悽楚表現得深長而急切。但是,後面所描寫的並不是詩人自己的情態舉止,而是朝廷內外遊人的賞春之樂。

頷聯描寫宮中清明節的風俗和遊樂。韓翃《寒食》詩有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稠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此詩“內官初賜清明火”句,即描寫皇宮內清明節取榆柳火賞賜近臣的節俗。一個“初”字,暗示了此時動亂剛定,朝廷復行舊日禮制。“上相閒分白打錢”一句描寫宮中蹴鞠遊戲之樂,一個“閒”字,則交代了貴爲朝廷宰相卻無所作爲的狀態。

頸聯描寫宮外遊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師郊野的道路上,紅色的駿馬嘶鳴不已,遊春的男子絡繹不絕;在綠楊掩映的庭院中,女子們正在歡快地蕩着鞦韆。這裏的色彩鮮豔奪目,所見所聞熱鬧非凡,一“亂”字、一“高”字,都盡顯出晚唐時代人們沉湎在縱恣冶遊的“世紀末”的狂歡之中。

尾聯展現身處其間的遊人的欣慰。他們覺得如今的熱鬧喧鬧,就像是昔年的昇平風光,又可以忘卻動亂的痛苦記憶,無所顧忌地享受眼前的快樂。然而,所謂的“昇平”卻是表象,詩人正是透過這虛假的繁榮,感受到了國勢岌岌可危的形勢,深藏着濃重的現實憂愁。

詩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閒淡地刻畫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遊人如織的歡快場面,實則暗含着深沉的諷刺、斥責之意,以“遊人”之喜樂,愈加反襯出詩人“傷時傷世復傷心”的悲鬱之情。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原文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幹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輪囷。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註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註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賞析

開句“萬點猩紅將吐萼”,正是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嫣然回出凡塵”,有着非同凡塵的麗姿、質。兩句描寫,把這株剛從“古寺”移來園中種植的海棠,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爲它還只是一株幼樹,所以詞主人公對它更是寄予希望,現在時當寒食,待“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一年以後,又將是一番摸樣了。下片承接說:“細幹柔條才數尺”,這是現在的樣子,但已迥出凡塵,將來“千尋起自微因”,不知該是如何的可愛了。所以下面詞人就沉入了希望的遐想:“綠雲蔽日樹輸囷”,樹長得參天高大而盤曲,當然這不無誇張,但誇張正表現了面前這位種花人的欣喜中的厚望。她還希望它不要忘記種花人的辛勤栽種與呵護。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15

  浣溪沙·雨溼清明香火殘

宋代:朱敦儒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譯文及註釋

雨溼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lán)幹。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着欄杆。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脫籜(tuò)修篁(huáng)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着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籜:竹皮,筍殼。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的雨水落在祭拜後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溼泥築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着欄杆。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着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註釋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銜溼泥築巢。

日長:春分後,夜短日長。

籜(tuò):竹皮,筍殼。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時創作的,此時的作者正值中年,滿腔愛國熱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滅國之痛,寫下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來襯托對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的作品。

賞析

這首小詞寫於南渡後的某個清明節。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如畫的風光,抒發了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雨溼清明”,既點明瞭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色。“香火殘”,指清明掃墓時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溼後的情狀。“碧溪”,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說南來的燕子正啄着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築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想起自己逃離家鄉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爲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聯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後,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着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悽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豔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麼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後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雲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爲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