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學設計大綱

知識目標

《祝福》教學設計大綱

1.瞭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敘式的結構方式及運用語言、肖像描繪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複述小說情節的能力。

2.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其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培養學生概括主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1.體味魯迅先生冷峻敘述中深沉的悲憤之情。

2.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懷。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以祝福爲題的深刻含義。

2.分析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

3.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關注她的命運,思考其悲劇的根源,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難點

1.祥林嫂有沒有反抗性格,該如何評價。

2.學習小說傳神含蓄、雋永洗練的語言,領悟其深層含義和情感。

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複述課文,教師指導他們概括小說的情節。

2.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小組討論分析祥林嫂的悲劇根源及我的角色意義等。

3.朗讀精彩語段,體悟語盲的深層含義及情感。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

2、指定學生分別從我和祥林嫂兩個角度複述課文,深刻把握小說內容。

3、討淪幾次祝福景象描寫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魯迅先生在《墳·燈下漫筆》中把中國封建歷史分爲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對於快樂着我們的快樂,幸福着我們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紀的你們來說,真可謂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實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讓我們讀讀先生的《祝福》聽聽主人公祥林嫂哀怨悽楚的傾訴吧!

二、解題

1.背景介紹

《祝福》發表於1924年。是魯迅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敘述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農民問題是魯迅這一時期一直在探索的問題。而辛亥革命後,舊中國農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趕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真正完成,中國仍然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壓迫下,封建的思想觀念和禮教仍然頑固地束縛着廣大農民,尤其是婦女,她們更是受盡了剝削和壓迫,承受着難以想象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重壓。五四運動提出了民主、科學打倒封建禮教的口號,婦女解放問題也成了這個時期魯迅探索的主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的小說《祝福》應運而生了。在小說中,魯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

2.關於祝福

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迷信習俗。每當舊曆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並將三牲煮熟作爲福禮,恭請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並祈求來年幸福。

三、整體感知,理清小說思路

1.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2.四人一小組以我爲角度敘述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指定一男生講述。同時,教師出示要求:①敘述要客觀、條理,必要時也可作適度發揮。②儘可能體現出我對樣林嫂的同情心。③語言流暢,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組研究併爲祥林嫂編寫年譜,然後選一代表陳述。

祥林嫂年(年齡)譜

二十六七歲以前 與樣林結婚。

二十六七歲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經衛老婆子介紹,到魯鎮做工。

二十七八歲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歲。

二十八九歲 阿毛兩歲。丈夫患傷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歲 阿毛三歲。

三十或三十一歲 四歲的阿毛春上被狼銜去。秋天經衛老婆子介紹,回到魯鎮做工。祭祀時很閒,只燒火。年底柳媽建議她去土地廟捐門檻

三十二歲 近秋到土地廟捐門檻。冬季祭祖時節,仍不讓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歲 頭髮花白,記憶尤其壞。

三十三四歲 可能被趕出魯四老爺家。

三十四五歲

三十五六歲 淪落爲乞丐。

三十六七歲

三十七八歲 臘月二十四夜裏或二十五凌晨離開人世。

4.結合祥林嫂年譜,指定一名複述能力較強的女生講述祥林嫂的故事。學生講述結束後,教師出示如下投影,供學生參考。

祥林嫂.衛家山人,可能姓衛,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歲,以打柴爲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歲的祥林嫂便逃離了家中,經做中人的衛老婆子介紹,冬初進了魯鎮魯四老爺家中做幫工。每月工錢500文。活計雖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滿足。

三個半月後,即開春前夕,她的婆婆帶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這之前,她那嚴厲的婆婆爲了小兒子要花一筆錢做聘禮娶老婆就把她許給了賀家澳的賀老六了。因此不幾天,祥林嫂就被裝到花轎裏送到賀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個孩子,小名叫阿毛。母親孩子養得都胖,又沒婆婆,男人有力氣,又會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過得蠻好。

但天有不測風雲,年紀輕輕的男人得傷寒死了。沒多久,四歲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銜去了。這樣,家中就剩下她一個人了。到了秋天,大伯來收屋.她走投無路,只好由衛老婆予領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腳已沒先前靈活了,記性也壞得多,死屍似的臉上整日沒個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滿。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飯菜碗盤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務僅是竈下燒火。這對她打擊很大。

之後.她開口總是講阿毛被狼銜去的故事。開始倒還有人聽,後來人們聽膩了,便不僅不表示同情,還取笑她。從這以後,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魯四老爺家有個幫傭,大家稱她柳媽。柳媽談起她作爲回頭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時留下的傷疤。這話傳揚出去,人們又拿起運傷疤取笑她。柳媽還建議她到土地廟捐一條門檻,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否則到了陰司,那兩個短命的死鬼男人還要爭,閻王老爺只好把她鋸開來。

她很苦悶,以後花了近一年的工錢捐了門檻。捐了門檻之後,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來。

冬至祭祖時節,主人仍不讓她沾碰杯筷.這次她受到了徹底的打擊,簡直成了一個木偶人。不到半年,頭髮變白,記憶更壞。

主人家愈加不滿。不久,終於把她打發走了。或者是離開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衛老婆子家然後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後,臘月二十四日夜裏或二十五日凌晨人們準備祝福的當兒。祥林嫂在魯鎮離開了人世。

終年四十歲左右。

5.讓學生速讀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課堂討論

1.討論小說的線索。

分四人一小組討論後,學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學生甲:以我的見聞爲線索。

學生乙:以祝福爲線索。

學生丙;以樣林嫂的悲慘遭遇爲線索。

2.學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麼結構方式,這樣安排有何作用?

討論後明確:本文的結構方式採用了倒敘式。小說先寫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劇結局,然後由回憶把其不幸的一生寫出來。先寫出結果,有利於吸引讀者,抓住讀者的心,對讀者的心靈造成強大的震撼,促使讀者去思考,便於作者與讀者的心理溝通,便於取得讀者的認同。後對祥林嫂身世的敘述,可以幫助讀者根據情節去認識封建禮教是如何摧殘迫害祥林嫂的,並從多個方面去認識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害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加深對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認識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小說的環境描寫及人物的對話描寫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爲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記敘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樣林嫂所處的典型環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劇根源及小說主題。

2.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層把握祝福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關係中的個人,而不是思想家們所理解的純粹的個人。文學反映人的生活整體,也只有通過生活本身形式(車爾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滿的表現。因此,在藝術作品中對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關鍵在於個別的環境(馬克思)。那麼,在《祝福》中,圍繞和促成人物行動的環境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二、研讀小說的環境描寫

1.提問: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劇置於魯鎮這個舞臺上來演繹,魯鎮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在那裏表現出怎樣的世態風情?

(1)學生集體朗讀小說的第1~2段。

(2)學生勾畫關鍵句子進行體會,然後前後桌進行交流。

(3)學生自由發言後,明確:①魯鎮是一個封閉式的社會。許多傳統習俗、封建觀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級關係在魯鎮的人與人之間被異常嚴格地遵守着。如,當我離開五年之後重回魯鎮時,最強烈的感覺是一切都沒有什麼大改變;準備福禮的是女人,而拜的卻只限於男人。②魯鎮瀰漫着濃厚的迷信氣氛。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人們的美好願望寄託在對神的祈求上。

2.學生思考:魯四老爺是一個怎樣的人?

(1)學生默讀課文,摘錄有關語句。

(2)思考後明確: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化。他向我大罵康有爲,康有爲主張變法,但是他因循守舊。他案頭堆放的是理學著作,牆上掛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佈於周身血脈,封建倫理浸透了通體細胞。孔孟理學、封建倫常正是他處世立身、待物行事的準則。可見,魯四老爺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

3.學生思考:祥林嫂周圍的其他人對其態度如何?

明確:祥林嫂周圍的人對她表現出令人顫慄的涼薄與冷漠。如柳媽便是無聊冷漠人中的一員。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與人爲善。但是她對待祥林嫂,卻沒有像對待其他生命那樣有同情心。柳媽對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爲然,認爲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談話傳播出去,供他人談笑。這種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魯鎮女人們鄙薄煩厭的神情中、在四嬸祥林嫂,你放着罷!我來拿慌忙的語調中、在短工簡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師小結:魯鎮是一個封建禮教羅網籠罩下封閉落後的社會,是舊中國整個黑暗社會的縮影。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保守、自私,亳無溫情可言。可見,祥林嫂生活在一個冰封無化的世界裏。

三、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

課題一:關於祥林嫂的死因

1.提問:原文中說:怎麼死的?一還不是窮死的?你認爲祥林嫂的死因是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然後自由發言。

學生看法(略)

2.教師問:許壽裳先生說:人世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1)學生自由交流。

(2)引導學生再度審視魯四爺等活動於祥林嫂周圍的人的行爲。

3.學生思考並討論:誰應對祥林嫂的死負責?誰是最主要的元兇?

四、課堂小結:

揭示了舊中國農民尤其是廣大婦女悲苦生活的社會根源,從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質。同時還有促人警醒,呼喚勞苦羣衆的自我意識之意。

2提問:作者以祝福爲題,有何深刻含義?

學生思考後明確:①體現了小說以事件命名的特點。②祥林嫂這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是由祝福這個典型事件牽動出來的。只有將其不幸置於祝福的環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舊中國社會,尤其是神權在其悲劇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生的社會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③把祥林嫂的悲劇一生放在祝福的環境中,才能增強祥林嫂的命運的悲劇性,從而深化主題,把批判封建社會、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題進一步強化,即把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和悲慘者的呼號展示給讀者。

五、佈置作業

1.有人說樣林嫂沒有春天,試以課文爲依據簡要說明之。

2.有的學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車禍失去兒子的年輕婦女的遭遇等同於祥林嫂的命運,並稱之爲?新時代的祥林嫂。這種看法是否合適?

3.學生課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於

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這個情節增添得是否妥當?寫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說說你的看法。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小說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爲敘述人的意義。

2.欣賞小說的對話描寫及體味語句的深刻含意。

3.欣賞小說中的肖像描寫。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都熟知魯迅的小說《一件小事》和《故鄉》,都選擇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作品中的我不僅在觀照他人,而且也在剖析自己的'靈魂。其實,在魯迅的4p內喊》《彷徨》集中採用這種敘述方式的作品還有許多,這個現象很值得我們探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祝福》中我的形象及採用這種方式的意義。

二、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爲敘述人的意義

1。引導學生分析小說中我的形象。

(1)提問:小說中的我是一種什麼身份的人?

明確,我是一個遠離閉塞、衰敗和蕭索魯鎮社會環境,基本上擺脫了傳統社會精神和道德觀念禁錮的知識分子。(這一點可從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談話是總不投機等句子中看出)

(2)播放音樂《二泉映月》,指定男生有感情地朗讀語段從況且,一想到昨天遇見樣林嫂的事至這樣悶悶的吃完了一餐飯。

(3)學生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對祥林嫂的回答說不清。②我是否同情樣林嫂的命運,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驚惶卻不過暫時的事,隨着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過去,並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說不清和他之所謂窮死的的寬慰,心地已經漸漸輕鬆;不過偶然之間,還似乎有些負疚一句話。

明確①對於祥林嫂靈魂有無的發問,我的回答有三句話,也許有,也未必,說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話,在祥林嫂卻是似疑實斷的答案,這對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是一個衝擊。第二句在我已意識到給對方增添了苦惱,於是支吾其辭,而在祥林嫂由此獲想到死後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惱。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辭,在祥林嫂心靈上掀起了更大的波瀾,客觀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劇的到來。總之,我的動機是想幫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結果卻表現了我的軟弱無力。②我預料中面又不願發生韻事終於還是發生了。從我與短工的對話中可看出我對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樣林嫂的慘死曾令我詫異和驚慌.但這種精神的危機,只是暫時的事,程快心地已經漸漸輕鬆,不過偶然之間有些負疚,並且爲了卸去這偶爾的負疚感,我已決計離開魯鎮。這充分顯示了一個知識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潛意識裏想逃避現實矛盾。

(4)學生動手概括我的形象。

明確: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對魯鎮社會的黑暗又深感自己無能爲力,甚至潛意識裏想逃避現實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餘希望卸去負疚感。因此說,我的靈魂還受着傳統思想的深刻影響,精神道德上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2.組織學生討論:在《祝福》中,作者爲什麼選擇我一個遠離故鄉的知識分子作爲敘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魯四老爺、四嬸、沖茶的短工或是柳媽呢?

經教師點撥後,學生明確:原因有二:第一,因爲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沒有一個真正關心樣林嫂的不幸。這些冷酷、麻木、愚鈍的靈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態的炎涼和社會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們註定當不起故事敘述人的角色。只有遠離了魯鎮傳統社會,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視點上,以智識者的理性精神來認識和思索祥林嫂悲劇的實質及其社會意義,來暴露魯鎮人們人性的殘忍。第二,小說通過對我一、祥林嫂不幸的目擊者對現實的冷漠和無動於衷的態度的刻畫,更能突現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會的無情(試想,一個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態度尚且如此,那普通民衆的態度又能會怎樣呢?),同時也體現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三、探討小說的藝術特色

1.分析樣林嫂的外貌描寫

(2)提問:投影中的三個語段分別描寫了祥林嫂哪個時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變化?爲什麼有這樣的變化?

明確:分別描寫了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之前三個時期的外貌。初到魯鎮是順着跟臉色青黃兩頰還是紅的,除表現她的忠厚老實之外,還說明她備受婆婆虐待,但畢竟年輕。再到魯鎮,仍順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還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精神。這是她被賣改嫁,喪夫失子,精神備受刺激,內心極度悲傷而訴說不出的表現。最後,我在河邊遇到她時,她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悲哀的神氣彷彿木刻似的;眼珠間或一輪,還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從臉色的變化到眼珠的呆滯無光,是歲月滄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難的印記,說明祥林嫂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成了垂死的人。小說的外貌描寫不僅表現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於表現了人物命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