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賞析14篇

寒食原文賞析 篇1

原文:

寒食原文賞析14篇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爲子推。

賞析: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爲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裏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樂景襯哀景,即反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爲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爲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於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衆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爲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爲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着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着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繫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緻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雲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爲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爲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原文賞析 篇2

原文:

仙城寒食歌·紹武陵

[清代]成鷲

亢龍賓天羣龍戰,潛龍躍出飛龍現。

白衣蒼狗等浮雲,處處從龍作宮殿。

東南半壁燕處堂,正統未亡垂一線。

百日朝廷沸似湯,十郡山河去如電。

高帝子孫隆準公,身殉社稷無牽戀。

粵秀峯頭望帝魂,直與煤山相後先。

當時藁葬漢臺東,三尺荒陵枕郊甸。

四墳角立不知名,雲是諸王殉國彥。

左瞻右顧冢壘壘,萬古一丘無貴賤。

年年風雨暗清明,陌上行人淚如濺。

尋思往事問重泉,笑折山花當九獻。

悵望鐘山春草深,誰人更與除壇墠!

賞析:

《仙城寒食歌》爲一組詩,共四章,《仙城寒食歌·紹武陵》。其意可理解爲寒食節爲諸先輩名人陵墓所作之歌。仙城爲陵墓、墳冢之美稱。喻人之逝葬猶如成仙,故其葬墓稱仙城。紹武陵系美明後唐王朱聿(左釒右粵)之墓。公元1644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明亡。清世祖順治建元。明皇族直系子孫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建美明,先後稱帝建元。公元1646年(順治三年),美明唐王朱聿鍵被清兵俘殺於福州,其弟朱聿(左釒右粵)於廣州繼位。其時桂王朱由榔亦在肇慶登基,因此形成美明小王朝兩帝自相水火。未久,廣州陷,後唐王被俘自縊。桂王則退雲貴,逃緬甸,流徙十六年,被吳三桂俘殺於昆明。紹武陵即美明後唐王朱聿(左釒右粵)的陵墓。這是一首覽古感懷之詩。作爲明朝遺民,成鷲站在明嗣正統的地位上,對故明崇禎皇帝及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加以謳歌,對美明小王朝的.史事加以美化記敘,對改朝換代、人事變遷不勝感慨。詩寫得氣勢磅礴,高古雄健,頗有一代史詩之味道。

寒食原文賞析 篇3

瑣窗寒·寒食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脣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翻譯

柳蔭深處傳出烏鴉的啼鳴,我掀起小簾,站在朱門之內,身穿單衫凝神佇立。半畝大的庭院裏開滿了桐花,靜靜地籠罩着庭院,陰雨陣陣更使人愁思萬端。雨滴灑落在空落落的臺階上,竟徹夜未停。何時故友相逢與我在西窗下剪燭,談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風吹得燈火昏暗,說不盡少年羈旅的無限悽慘艱難。

如今我已年老,時有垂暮之感。春遊嬉戲的地方,旅舍酒店煙火不舉,正巧是全城禁火過寒食節。酒樓上呼喚美酒的興致一掃而光,姑且把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鄉園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脣酒窩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還掛在樹枝?待到我歸鄉之時,一定還會有殘存的花兒,等待着我與賓客舉杯痛飲,一洗煩襟。

註釋

剪燭西窗語:借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語,抒發懷鄉之情。

百五:指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爲寒食。

旗亭:指酒樓。

高陽儔侶:西漢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

靨:臉上的酒窩。

評解

本篇上片憶舊,下片傷今。題旨終是懷念舊日情人。篇末三句作傷心無奈語,最是可憐。俞平伯《清真詞釋》評論說:“‘想東園’以下直貫結尾,一氣呵成,自爲清真之慣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謂春光晼晚,尚有殘英可陪樽俎,而小脣秀靨則何如耶?着一‘否’字,又着一‘定’字,在有意無意間。‘定’字有‘或’、‘應’的意思,卻較重,亦半虛半實也。”

句解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暗柳啼鴉”寫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兩重意思,一則表明時令,暮春時節,柳絲已由嫩黃轉爲深綠;二則表明時間,黃昏之際,暮雨將至,遠看柳樹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時此刻,鴉、鵲之類的鳥兒自然急飛歸巢,還要伴隨驚叫之聲。接下來,便寫人以及人所處的環境。“單衣佇立”,從《西洲曲》中來。《西洲曲》裏說“單衫杏子紅”,又說“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是寫女子癡情守望情郎歸來。這《西洲曲》一樣的癡情小女兒,在爲誰佇立呢?“小簾朱戶”,正與“癡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來了,種有桐樹的'半畝小院,便都在煙雨迷濛之中了。“靜鎖”二字,將整個畫面定格下來,好一副春日暮雨圖。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夜將殘了,雨猶自下個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從前也是這樣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燈夜話。“故人剪燭西窗語”,自是從唐人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來。忽又覺得此情此境,竟與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過的江風打燈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上片都說從前,過片由“少年”轉到“遲暮”,便說到如今了。當下身在何時、何地呢?“店舍無煙”,點明時令是在寒食節。“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習慣說法,指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禁火三日,是當時習俗。“旗亭”,即賣酒之市樓。“高陽儔侶”,是說酒友。“高陽”,用的是“高陽酒徒”酈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陽,古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前往謁見,通報人說有個儒生來求見,劉邦說,我正忙着奪天下,沒有時間見什麼儒生。通報人對酈食其說了,酈食其瞠目按劍對通報人說:“去,再去向沛公通報,說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於是酈食其便闖了進去。此處的“付與高陽儔侶”,是說找幾個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澆愁。

想東園、桃李經春,小脣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想東園、桃李經春”,是用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的語典。“小脣秀靨”,形容意中人的嬌小清秀。“今在否”,是疑問語氣,無非是說物是人非。“到歸時”,是自計歸期。“攜樽俎”,是帶上酒具。“殘英”,即是殘花。殘英所待之“客”,不是別人,正是詞人自己。此“客”字,自“笑問客從何處來”化出。舊日東園,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歸去之日,唯有殘花相待。雖是殘英,然而畢竟曾是舊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復酸辛。

賞析

這首詞抒發的是詞人的羈旅情懷,清真工羈旅行役之詞,人所公認。詞作的上片寫暮春欲雨之時,由日轉夜,從夜雨說到話雨,又從話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時旅況,羈旅情味,由外及內使人深思。下片敘寫寒食及節日思鄉之情。寒食禁菸而飲酒,人到老年,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開首三句即點明時間和詞人彼時所處環境。薄暮時分,柳色漸漸昏暗,烏鴉盤旋聒噪,詞人正站在朱戶之中,小簾之後凝神沉思。首三句雖爲敘寫眼前景況,但仍起着渲染氣氛的作用。薄暮時分,天氣漸暗,羣鴉亂啼,單身一人置身其間,詞人的愁思、煩亂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與“啼鴉”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畝,靜銷一庭愁雨”,這兩句詞人繼續敘寫他佇立簾後所見之景,同時景中含情,詞人的愁緒已經躍然紙上。這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所描寫的意境相似。黃昏時節,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春雨,這種意境描寫雖非清真所首創,卻是古典詩詞中描寫愁緒時最常用的典型環境。這裏詞人用一“鎖”字使得本爲抽象無形的情緒形象化,從而突出了詞人此時愁悶難堪的心境。“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這三句是說那滴噠的雨聲灑落在空寂的臺階上,使得詞人心緒更加煩亂愁悶,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不禁思緒聯翩,想到何時才能與故人相會。這裏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詩意:“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詞作至此,愁緒的內含已漸漸明朗、具體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這一層詞人宕開一筆,由眼前之景轉而幻想從前,在變幻境界中感嘆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頗有不勝今昔之感。“楚江”,此當指長江,李白詩有“天門中斷楚江開”,杜甫詩有“楚江巫峽半雲雨。”“風燭”,此形容人生短暫,老年人如風前之燭。蘇軾詩有“過眼百世如風燈”,杜甫詩有“風前春燈亂,江鴻夜雨懸”,所繪即此情景。

下片寫節日思鄉之情。“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詞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羈旅,轉入敘寫遲暮情景,以前之虛幻,轉入眼前之說實;前之遙遠迴盪,此則轉入本題。章法大開大合。因寒食禁菸,故曰“無煙”,“禁城百五”,也是寒食節。《荊楚歲時記》:“冬至後一百五日爲寒食。”“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寒食禁菸不禁酒,故可去酒樓飲酒。“儔侶”,即伴侶。“高陽”,地名,在河南杞縣。《史記》中酈生爲高陽酒徒。李白詩有“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這句的意思是說,寒食節中,旗亭飲酒取樂之事,還是讓高陽酒徒們去吧。這裏用的是側筆,實際上是敘說自己爲愁思所纏繞,沒精打采,對玩樂毫無興趣。“想東園,桃李自春,小脣秀靨今在否”,對羈旅之愁與思家之情化成了具體的內容,那“東園”此時又是一番桃李爭春,明媚春光,而那給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姑娘,如今是否還在?詞人描述得越具體,越真切,說明其思念之情越銘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詞人的關切之情更顯真切。歇拍三句:“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詞人歸心似箭,未踏歸途,心早已設想好歸家時的情景。到那時,春意猶在,尚有殘花掛在枝頭,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詞人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遊子身分。

整首詞很巧妙地將現實、回憶、設想結合起來,結構天成,含蓄而又細膩,意淡而氣厚。賙濟稱讚該詞“奇橫”(《宋四家詞選》),黃蓼園則評:“前闋寫宦況悽清。次闋起處,點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懷,風情旖旎可想”(《蓼園詞評》)。品評頗合實際。

寒食原文賞析 篇4

《寒食》

作者:韓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原文註釋】:

1、寒食:每年冬至以後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爲寒食節。據左傳所

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着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爲了

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裏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後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爲侯,世稱五侯。

【翻譯譯文】: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着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研薄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

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

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

頗爲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盼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

牛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牛成

爲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寒食原文賞析 篇5

原文: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盧摯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柳樹萌芽,像飄浮着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髮的農家老夫妻正圍着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着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着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讚歎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註釋:

柳濛煙梨雪參(cēn)差(cī),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ǎo),鬢(bìn)發如絲。桑柘(zhè)外鞦韆女兒,髻(jì)雙鴉斜插花枝。轉眄(miǎn)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é)詩。

參差:不整齊。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茅茨:茅屋的屋頂。這裏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媼:年老的婦人。柘: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髻雙鴉:即雙丫形的`髮髻。轉眄移時:轉眼斜視多時。眄,斜視。哦:低聲吟詠。

賞析:

鬢髮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着鞦韆的孩子,梳着髮髻,插着花枝,閒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裏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溫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出作者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於清明前的寒食節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村的自然風光。接着是寫農村老年人的悠閒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後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後,感到無比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轉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寒食原文賞析 篇6

原文: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盧摯〔元代〕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樹萌芽,像飄浮着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髮的農家老夫妻正圍着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着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着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讚歎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註釋:

寒食:我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前二天)。新野:縣名,今屬河南省。參差(cēncī):不整齊。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茅茨:茅屋的屋頂。這裏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杜甫詩《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媼(ǎo):年老的婦人。柘(zhè):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髻雙鴉:即雙丫形的髮髻。轉眄(miàn)移時:轉眼斜視多時。眄,斜視。哦(é):低聲吟詠。

鑑賞:

鬢髮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着鞦韆的孩子,梳着髮髻,插着花枝,閒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裏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溫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出作者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於清明前的寒食節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村的自然風光。接着是寫農村老年人的悠閒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後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後,感到無比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轉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作者介紹: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寒食原文賞析 篇7

時聞先朝陵寢,有不忍言者。

碧草帶芳林,寒塘漲水深。五更風雨斷遙岑。雨下飛花花上淚,吹不去,兩難禁。

雙縷繡盤金,平沙油壁侵。宮人斜外柳陰陰。回首西陵松柏路,腸斷也,結同心。

註釋

①選自《陳忠裕公全集》。先朝:前朝。此處指朱明王朝。陵寢:帝王陵墓建築。

②遙岑:遠山。唐韓愈《孟郊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

③雙縷:雙絲線。盤金:季咸用詩:“盤金束紫身屬官,強仁小德終無端。”

④油壁:車名。婦人所乘之車,車身飾以油漆,故名。

⑤宮人斜:唐代宮女的墳墓。宋張侃《宮人斜》詩:“萬古宮人斜上望,淡煙衰草爲悽然。”此處泛指宮人之墓。

⑥西陵:此指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

賞析/鑑賞

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朱明王朝的象徵。當清兵的鐵蹄踏上十三陵之後,忠於朱明王朝的人上無不痛心疾首、難以接受此事實。當 時,因抗清而身陷囹圄的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在獄中含淚寫下這首被人稱作“絕筆’的詞作。【疏星注:陳子龍從未進過監獄,這首詞是和朋友倡和時所填。】 故國之思,優憤之情溢於言表,結句更明確表達了期復明室的.不可動搖的意念。【疏星注:陳子龍填此詞時,對復國已經不存希望,也已失去不可動搖的信念,此詞 只是哀嘆故國淪亡,親友凋零。】全詞悽怨激楚,悲憤填膺,與國變之前的作品顯然大異其趣,足見作者詞風在國破家亡後的轉變。

寒食原文賞析 篇8

一、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譯文及註釋:

二、譯文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着綠蒲滋潤着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裏。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註釋1.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2.一道:一條。穿:穿過。

3.演漾:盪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4.凡:總共,一共。

5.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6.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爲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雲:“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爲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8.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爲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爲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爲夏曆三月三日。

四、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裏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裏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爲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纔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爲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纔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爲,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纔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着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賞析 篇9

原文: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

風吹不停,濃雲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用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溼,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麼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纔打當梳妝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豔,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註釋

1、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闕兩仄韻轉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這詞裏描繪了寒食節時候,一女子剛剛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態。起二句先繪寒食節候之景,風雨不止,一夜之間櫻花零落。這是全篇抒情的'環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繪她在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動。一是按節令而薰繡衣,一是打扮自己。但“半晌”和“自嫌”卻透露了自傷的心情。這是摹其細節去刻畫她的心理。小詞可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

寒食原文賞析 篇10

[宋]李清照

淡蕩春光寒食天1,玉爐沉水嫋2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3。海燕未來人鬥草4,江梅已過柳生綿5。黃昏疏雨溼鞦韆。

註釋:

1、淡蕩春光:春光融和,春風和熙。寒食:節令名。後代以清明節前二日爲寒食節。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2、玉爐:玉製的香爐。也可作香爐的美稱,指精緻的香爐。沉水:沉香,香料名。《梁書》卷五十四:“沉木者,土人斫斷之,積以歲年,朽爛而心節獨在,置水中則沉,故名曰沉香。”嫋:繚繞上升。

3、山枕:古代枕頭中間凹形,兩端突出似山,故稱山枕。隱:倚。溫庭筠《菩薩蠻》:“山枕隱濃妝”。花鈿(diàn):一種嵌金花的首飾。

4、海燕:秋後燕南去,人們以爲燕子去往海上,故稱海燕。鬥草:古代的一種女子游戲。古代婦女常用各種野草作比賽遊戲,以賭輸贏。其比賽的一種方式據說是以採摘野草的種類多寡定勝負。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

5、江梅:范成大《範村梅譜》認爲,江梅是一種野生而未經栽接的梅花,而宋人多用“江梅”泛指梅花。綿:柳絮。

賞析:

詞寫寒食節閨中生活的一個片斷。寒食清明,春光融和,春風和煦。江梅雖已凋殘,楊柳又是依依,景色秀麗宜人。然而,一絲拂之不去的愁緒繚繞於詞人的'心頭。從清晨玉爐沉香的嫋嫋殘煙裏,從依戀“山枕”而久久回味的昨夜夢境中,淡淡愁思隱約可見。有什麼事情能令性情活潑歡快的李清照發愁呢?大約是少女朦朧的思春情懷了。昨夜夢境恐怕也與此有關。詞人不明明白白地將愁緒的具體所指道破,只是通過黃昏時刻、疏雨稀落、打溼鞦韆如此一幅迷濛的畫面,將深藏心底的愁緒略略說出。待字閨中、到了嫁娶年齡的李清照,由於這少女的思春情懷,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躍,而顯得嫺靜成熟。

寒食原文賞析 篇11

原文

韓偓〔唐代〕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譯文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夜深裏,斜搭上的鞦韆索靜靜地懸着,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註釋

惻(cè):悽惻。這裏作者含主觀感情色彩來寫對天氣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風尖利,砭人肌膚,正是乍暖還寒的時節。“小梅飄雪杏花紅”句:仲春之際,梅花已謝,紛紛飄落,而桃杏花卻剛剛盛開。一作“杏花飄雪小桃紅”。斜搭鞦韆索:據《古今藝術圖》等資料記載,當時北方寒食節,有女子盪鞦韆爲戲的習俗。斜搭:指鞦韆索斜掛在木架上。

賞析

“惻惻輕寒翦翦風。”首句從寒食節的氣候寫起。“惻惻”,是形容輕寒的氣候呈現悽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風輕微而帶有寒意。這句正點寒食節“乍暖還寒”的特點,借輕寒的微風,渲染一種悽迷黯淡,但又並不十分沉重的氣氛。“惻惻”、“翦翦”兩個疊字,聲音輕細,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

“小梅飄雪杏花紅。”次句仍點時令,但轉從花的開落角度寫。梅花已經開過,正飄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卻開得正鮮豔。這句色彩的對比鮮明,畫出寒食節明麗的春光,與上句的色調恰成對照。如果說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懷人而產生的悽迷孤寂之感,那麼這句則與記憶中的溫馨親切的往事不無關係。《寒食夜有寄》說:“雲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偶見》:“鞦韆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可以證明梅、杏與往昔情緣的關係。夜間是看不見“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景象的,這正可以進一步證明這句所寫的並非眼前實景,而是記憶中的景象。一、二兩句的含義則是:身上感受到惻惻輕寒和絲絲寒風,聞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於是才意識到,一年一度的寒食節又來臨了,又是“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時節了。

正因爲前兩句在寫景中已經暗暗滲透懷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聯想起與這段情緣有關的情事。“夜深斜搭鞦韆索”,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寫詩人夜間看到附近園子裏有一座鞦韆架,鞦韆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實際上詩人的這段情緣即與寒食節盪鞦韆的習俗有關。《開元天寶遺事》說,天寶年間,“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爲宴樂”。可見鞦韆之戲爲寒食節特有的文娛體育活動,且以女子戲者爲多。據《香奩集》記載推斷,詩人與他所戀的情人,正是在寒食節的鞦韆架旁結下一段情緣。因此,夜間瞥見鞦韆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當年的情事。

往事如煙,現在對方“闊別三千里”,蹤跡杳然,不可復尋。在懷舊的悵惘中,詩人透過朦朧的夜色向鞦韆架的方向望去,只見樓閣的暗影正隱現在一片煙雨迷濛之中。這景色,將詩人思而不見的空虛悵惘和黯然傷魂,進一步烘托出來。

這首懷舊詩,通篇只點染景物,不涉具體情事,也沒有一處直接抒寫懷舊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朧。

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寒食原文賞析 篇12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古詩簡介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薰香、花鈿、鬥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藉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嫋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翻譯/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甦,盪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爐中名香將盡,殘煙依舊飄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來,頭戴的花鈿落在枕邊牀上。

海燕還未歸來,鄰家兒女們搶先玩起了鬥草遊戲。江邊的梅子已落,綿綿的柳絮隨風盪漾。零星的雨點打溼了院子裏的鞦韆,更增添了黃昏的清涼。

註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淡蕩:舒緩盪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之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之推抱樹焚死。爲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爐:香爐之美稱。沉水:沉水香,一種名貴的香料。

⑷夢迴:從夢中醒來。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鈿:用金片鑲嵌成花形的首飾。

⑸海燕:燕子的一種,冬天到南方過冬,春天回北方築巢,又名越燕。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參加者多爲青年婦女與兒童。一名鬥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⑺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兩手握繩,使前後擺動。技高膽大者可騰空而起,並可雙人並戲。一說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爲鞦韆。參見《事物紀原》卷八。

賞析/鑑賞

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盪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曆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薰爐中燃點着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迴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薰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迴猶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盪漾春光,室內的沉香菸嫋,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爲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爲什麼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麼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裏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溼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溼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寒食原文賞析 篇13

原文:

寒食郊行書事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朝

野店垂楊步,荒祠苦竹叢。

鷺窺蘆箔水,鳥啄紙錢風。

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

深村時節好,應爲去年豐。

註釋

①寒食:從冬至節這天起,數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節。寒食節接近清明,大概是清明節的前三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每逢這天,家家禁火,故名寒食。一說爲了紀念介子推,但此風俗甚古,與介子推無關。②野店:村野之店,酒館之類的。步:通“埠”,水邊泊船之處。③荒祠:荒廢了的祠堂。苦竹:亦稱傘柄竹,莖杆呈圓筒形,高可達四米,分節較疏,分佈於長江流域各地。“野店”兩句意爲:垂楊飄拂的渡口處,隱約可見村野之店;荒祠的.周圍,苦竹叢生。④鷺:白鷺。蘆箔:指插在河流中攔捕魚蟹的葦柵。⑤啄:指啄食祭品。“鳥啄”句語出張籍詩:“寒食家家送紙錢,鳥鳶作窠銜上樹。”“鷺窺”兩句的意思是:白鷺緊盯着放了蘆箔的水上,烏鴉在隨風飄舞的錢灰中不住啄食。⑥媼:老婦人。按《東京夢華錄》卷六:“寒食、冬至之日亦如此。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⑦“媼引”“兒扶”兩句描寫的是當時寒食節的農家風俗。⑧深村:偏僻的山村。

賞析:

寒食節正值春和日暖的時刻,這首詩便描繪了郊行所見的節日風光,展現了一幅絢麗多姿的農村風俗畫。首兩句以意象串起詩思,有類晚唐溫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次兩句觀察細緻,動靜結合,是爲王國維所論之“無我”之境。全詩明白曉暢,淳樸敦厚。

寒食原文賞析 篇14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元代〕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

畫樓洗淨鴛鴦瓦,彩繩半溼鞦韆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簡析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此半。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裏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支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這一首卻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悅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

在這支小令中,“乳鴉鳴啼”、“雨潤堤沙”、“畫樓淨瓦”、“彩繩半溼”及“紅日上窗紗”、“街頭賣杏花”等,勾畫出寒食時節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悅之情。語言清新典雅,雖然多處化用前人詩意名句,卻自然流暢,毫無牽強拼湊、陳舊此時的感覺。

王元鼎

王元鼎:字裏,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302年前後)在世,與阿魯威同時,官至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