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原文註釋賞析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作品介紹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原文註釋賞析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0卷。這首詩裏包含了相當複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原文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1)

作者:唐·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2),江嶺(3)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4),何如北地春。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註釋

(1)洛中:指洛陽。拾遺:古代官職的名稱。

(2)才子:指袁拾遺。

(3)江嶺:江南嶺外之地。嶺,這裏指大庾嶺。唐代時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嶺外。流人:被流放的人,這裏指袁拾遺。

(4)梅花早:梅花早開。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譯文

到洛陽是爲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

沒想到他已成爲江嶺的流放者。

聽說那裏的梅花開得早,

可是怎麼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賞析

這首詩裏包含了相當複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前兩句完全點出題目。“洛陽”指明地點,緊扣題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遺;“江嶺作流人”,暗點“不遇”,已經作了“流人”,自然無法相遇了。這兩句是對偶句。孟浩然是襄陽人,到了洛陽以後,特意來拜訪袁拾遺,足見二人感情之厚。稱之爲“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賦》“賈誼洛陽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遺與賈誼相比,說明作者對袁拾遺景仰之深。

“江嶺”指大庚嶺,過此即是嶺南地區,唐代罪人往往流放於此。用“江嶺”與“洛陽”相對,用“才子”與“流人”相對,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難得的,本來應該重用,然而卻作了“流人”,由“洛陽”而遠放“江嶺”,這是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何況這個“流人”又是他的.摯友。這兩句對比強烈,突現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兩句,寫得灑脫飄逸,聯想自然。大庚嶺古時多梅,又因氣候溫暖,梅花早開。從上句“早”字,見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遲”字。早開的梅花,是特別引人喜愛的。可是流放嶺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鄉。此詩由“江嶺”而想到早梅,從而表現了對友人的深沉懷念。而這種懷念之情,並沒有付諸平直的敘述,而是借用嶺外早開的梅花娓娓道出。詩人極言嶺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開之遲,便有波瀾,更見感情的深摯。

全詩四句,貫穿着兩個對比。用人對比,從而顯示不平;用地對比,從而顯示傷感。從寫法上看,“聞說梅花早”是縱筆,是一揚,從而逗出洛陽之春。那江嶺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愛,但洛陽春日的旖旎風光,更使人留戀,因爲它是這位好友的故鄉。這就達到了由縱而收、由揚而抑的目的。結尾一個詰問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鮮明,語氣更加有力,傷感的情緒也更加濃厚。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160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