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活中如何讓孩子學數學

一、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發現數學問題

關於生活中如何讓孩子學數學

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數學,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理解數學。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讓兩排學生站在講臺前,第一排10名,第二排12名,問一共有多少名?怎麼列式?學生答:10+12=22(名),這時我再讓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學生交換位置,我還沒開口,學生馬上說12+10=22(名)。

我又問,通過以上的活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說,兩排的學生交換位置,總人數不變;還有的學生說,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不難看出,恰到好處地將數學問題與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認同加法交換律。

二、通過學生生活情景,設計數學問題

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景中進行“再創造”活動,既有利於學生憑藉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數學化,又有利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應用題有了“應用味”,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探索精神,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的理念。如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時,我首先說,誰能告訴老師,我們班有男生、女生各多少人?有的學生說男生38人、女生32人,根據這些信息,你們想到了什麼?男生人數是女生的19/16,女生人數是男生的16/19。

根據以上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樣的數學問題?1、我們班有男生38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16/19,女生有多少人?2、我們班有女生32人,男生人數是女生的19/16,男生有多少人?3、我們班有男生38人,男生人數是女生的19/16,女生有多少人?4、我們班有女生32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16/19,男生有多少人?……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出數學問題

現實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數學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其引入課堂,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另一方面由於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奇特的相像,學生學習時易於理解和接受。

學生只要對學習內容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可以從學生愛喝的飲料中引出數學問題:1、雪碧一箱24瓶,18箱雪碧一共有多少瓶?2、雪碧一箱24瓶,每瓶12元,一箱雪碧要多少元?再比如,新房裝修所用地板的面積、計算操場跑道的長、杯子的容積等,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的題材,由此引出數學問題,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四、模擬生活實際活動,解決數學問題

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着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教學“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聯繫生活,就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溝通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繫,使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實現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價值目標。

五、創設生活實際情境,研究數學問題

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在一些課的開始可創始生活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生活的氛圍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奶奶分月餅”的生活情境:中秋節的晚上,奶奶拿出三個大小一樣的月餅分給三個寶寶吃,奶奶先把第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塊,分給寶寶甲一塊,寶寶乙連忙說:“一塊太少了,我要兩塊。”奶奶笑眯眯地把第二塊月餅平均切成4塊,分給寶寶乙2塊。寶寶丙見奶奶滿足了寶寶乙的要求,搶着說:“我要3塊,我要3塊。”於是,奶奶又把第三塊月餅平均分成6塊,分給寶寶丙3塊。三個寶寶都認爲奶奶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高高興興地吃了起來。

故事講到這裏,我問:“同學們,你們認爲哪個寶寶分到的月餅多?”學生們個個興趣濃厚,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寶寶丙分得多,有的說寶寶乙分得多,還有的說三個寶寶分得一樣多。到底哪個寶寶分得多?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3張大小一樣圓形的紙片代替月餅,在小組內操作分月餅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和驗證後,得出結論:三個寶寶分得的月餅同樣多。這時我說:“聰明的奶奶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寶寶們的要求的,又分得這樣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就清楚了。”於是,學生帶着追求知識的渴望在老師的引領下進入了新知的探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