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每個人對母親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應屆畢業生考試網搜索整理了二年級下冊《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下冊《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遊子吟》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如:銘記 撫摸 沐浴、遊子吟等。會用“忙着”造句。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重點指導“補”、“求”。

教學難點:理解《遊子吟》的詩意。通過朗讀課文,感受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之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識字寫字;理解《遊子吟》的詩意;通過朗讀課文,感受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1、師:母親,多麼親切的字眼,小朋友們,你們平常怎麼喊自己的母親?板書:母親

2、師:是呀,母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媽媽,提起母親,你能想到那些詞語? (善良 、勤勞、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藹可親、勞累、平易近人、愛幫助人、美麗、偉大、溫柔……)

師:我們真想把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語送給母親,母愛偉大,母愛無私,讓我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師板書,“恩”是本課的生字,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誼。

師:讓我們深情地讀好課題。 (指名讀,再齊讀)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蘋果精靈今天還給我們帶來了兩個小小的'閱讀提示,我們一起來看: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藉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小提示。

3、學生課文,一邊讀一邊標出生字詞和段落號。

4、檢查生字、詞語認讀。 (課件出示,生字標爲紅色)

出示:恩情、孟郊、縫補、撫摸、沐浴、永遠、報答、銘記、注視、慈愛、著名、光輝、溼潤、一針針、幾根白髮、遲遲歸、寸草心、

(1)指名試讀

學生讀的過程中,適時地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記憶字形。如“永”的讀音,“撫摸”“沐浴”的字形記憶。

(2)帶讀,開火讀、齊讀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最想說什麼呢?

師:是啊,母親的恩情孟郊一直銘記在心。他把對母親的愛和思念都凝聚在了《遊子吟》這首詩裏,想讀讀這首詩嗎?

1、出示古詩 指多名學生讀,齊讀。

2、這首詩你讀懂了多少?請同學說一說.

師:是呀,就因爲有一次孟郊要遠行,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令他難忘,他才寫成了這首小詩。

3、課文裏包含着一首小詩,這樣的課文我們以前學過,你還記得嗎?

師:這種文包詩的課文,我們怎樣才能瞭解詩的意思,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師:同學們的方法非常實用,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三、精讀課文,借文悟詩

1、小聲讀1、2自然段,想一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親對兒子的關愛?用直線劃出來,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 (溫馨提示:交流可以這樣說:我劃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從中體會到——)

預設:

a、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獨出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

學生談體會(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引導看圖:看母親正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着。你們知道母親爲什麼要這樣一針針一線線地縫呢?(在古代,有一種民間風俗,家裏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爲出門人做衣服,做得針腳細密,人就會早早歸來,反之回來得就晚。母親把針腳縫得細密,就是希望讓兒子早日歸來。)所以,雖然,油燈昏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讀這句)

孟郊即將遠行,母親將自己的不捨、盼望全縫進了衣服,所以——(讀這句)

母親邊縫衣服邊想什麼呢?(生談)

說着說着,我們就能把書讀懂了。讓我們用聲音讀出母親的擔憂吧。(讀這句)

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呀。母親的關愛還從那句看出來?

b、她望着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追問你感受到了什麼?)

縫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親又早起送兒子到村外。誰來當這位萬分不捨的母親?(一句話一顆心,這就是母親的叮嚀,誰再來讀?我聽出了母親多想讓兒子早些回家,這就是母親的囑託。是呀,千言萬語就匯成了一句話:齊讀)

是呀,聽着這叮嚀這囑咐,孟郊已經說不出話,只是(齊讀)

孟郊望着母親的白髮,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現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麼?(多懂事的孩子;多體貼的郊兒)

母愛就是這樣偉大而又平凡,母親深夜縫衣,清晨送兒,(板書)她的愛就體現在那些細微的事情上。50歲的孟郊難忘這一幕幕,不由得寫下了這些的詩句:(齊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 帶着母親的叮囑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萬千,自己默讀第3自然段,用“——”劃出孟郊看到的,用“ ”劃出想到的。

a、看到:太陽出來了,小草生機勃勃。指圖:小草長得很茂盛,這就是“生機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了什麼?(學生交流) 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你從中想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50歲的孟郊難忘此情引景,寫下了這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似山高似海深的愛就是——(引讀)母親的恩情。

母親的恩情我們永遠報答不了,也永遠銘記在心。孟郊更是如此。齊讀最後一段。(孟郊40歲才當上了江蘇溧陽的一個小官,接着就把母親接到身邊,50歲寫下了小詩《遊子吟》。)

從“50歲”你能想到什麼?深深地牢記母親的恩情,這就是——銘記。

讓我們再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四、吟誦古詩,昇華情感

同學們,讓我們再跟隨孟郊回到臨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燈忽明忽暗,母親揉揉酸澀的眼睛,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兒子的衣服,女生動情地說—— (齊背《遊子吟》)

師:清晨,母親送兒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還不住的叮嚀早回來,男生真情地說——(齊背《遊子吟》)

這就是生活中那細微的母愛。在災難來臨時,母愛卻是偉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來臨時,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位母親:

早已沒有呼吸的她雙膝跪着,整個上身向前趴着,雙手扶地支撐着身體,身體被壓得變形了。救援人員們發現她身下還有一個3、4個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親的保護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機上有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救援人員,卻在這一刻落淚了。

這就是我們的母親呀,在災難面前毫不退縮,把生的希望留給我們。此時此刻,你一定有許多話要說。(生談)母親愛孩子可以不辭辛苦,不惜生命。我們又該怎樣做呢?(生談)據說小烏鴉長大後,當母親老了飛不動找不到食物時,他就四處找可口的食物嘴對嘴地喂母親,回報母親。一直到老烏鴉死去。這就是烏鴉反哺。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人呢。更應該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出示齊讀五: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補”“永”“報”三個字。先指導學生觀察,再描紅,然後自己各寫一個,最後同位互評。

 板書設計:

9、母親的恩情

母親 縫衣送兒

孟郊 銘記在心 《遊子吟》

  作業設計:

必做題:深情地背《遊子吟》給媽媽聽。

選做題:想一想媽媽是怎樣對自己的?你打算怎樣做一個體貼媽媽孝敬媽媽的好孩子。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借唐代詩人孟郊一首詩演繹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到母親恩情的珍貴。課文前半部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後半部分引出詩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體寫母親的恩情及孟郊對母親的感念。從內容上說這是一個故事,有時間、地人物以及事情發生的過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紹《遊子吟》一詩的內容及寫作的情況一個感人的故事,一首動人的詩,歌頌了母愛的無私、偉大,激發起人們對母親的感激和報答之情。

學情分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每個人對母親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教師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母親關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課文。大多數學生對這首古詩有所瞭解甚至能熟背,學習課文時,重點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對母親恩情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