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1

  【作品介紹】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

《霜天曉角·情刀無斤斸》是南宋文人華嶽的作品,詞上片寫相思苦,下片寫自己對所愛的人感情的深厚強烈。

  【原文】

  霜天曉角

情刀無斤斸②,割盡相思肉。說後說應難盡,除非是、寫成軸。

  帖兒煩付祝,休對旁人讀。恐怕那懣知後,和它也淚瀑漱。

  【註釋】

①霜天曉角:霜天曉角,詞牌名。又名“月當窗”、“長橋月”、“踏月”。越調,仄韻格。各家頗不一致,通常以辛棄疾《稼軒長短句》爲準。雙調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別有平韻格一體。

②斸:砍,割。

  【賞析】

華嶽是開禧、嘉定間著名的愛國志士,又是一個頗有才名的詩人、詞人。他爲人倜儻豪爽,詩品、詞品正如人品,亦是坦蕩真率,與純粹的文人不同。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認爲:“華嶽並不沾染當時詩壇上江西派和江湖派的風尚;他發牢騷,開玩笑,談情說愛,都很直率坦白的寫出來,不怕人家嫌他粗獷或笑他俚鄙。”做人如此,詞亦如此,即如他寫的幾首“談情說愛”的詞,便是這種作風。

這首詞一開始就形容得那般直露,真是見所未見。

“情刀無斸,割盡相思肉。”把相思之情具化爲“相思肉”,已見新意,又把相思之苦喻爲情刀“割盡相思肉”,更見新意,把相思之苦痛和受折磨之長久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是作者在這種情況下對相思發出的怨責。害“相思病”的人一面怨恨相思,一面又需求相思的“療救”。下面接着寫:“說後說應難盡,除非是、寫成軸。”意思是說:千言萬語還不夠,除非把這些相思的話寫成長信捲成軸。這可見相思又是多麼刻骨!上片寫了兩種心情,看似矛盾,卻極真實,被愛情所困擾的人常常如此“患得患失”。

下片寫自己對所愛的人感情的深厚強烈。“帖兒煩付祝,休對旁人讀。”“帖兒”指書信。“付祝”同“囑咐”。作者向對方寄帖敘說相思,並告誡對方不要對着別人讀。這是爲什麼呢?想來是因爲信中寫的都是傾訴相思的情人之間的悄悄話。但作者卻別出心裁。他說:“恐怕那懣知後,和它也淚瀑漱。”“那懣”即“那們”,那個人。“它”同“他”(男女通用)。“瀑漱”,象聲詞,即“撲簌簌”、“撲撲簌簌”,用以形容落淚。這兩句說:恐怕那個人聽到以後,自己也要淚流滿面。“那懣”、“它”同指一人,即“旁人”。旁人聽到都要流淚,當事人那就不知道該多痛苦了。可知這封信表達的情感多深多強了。這是從側面襯托、誇張形容。因此這句不僅讓人耳一新,而且把情之深切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獨具匠心。晏幾道有一首《思遠人》也寫寄書傳深情:“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爲無色。”同是寫情妙語,卻比較雅,比較精細,分明是閨閣佳人口吻。

這首詞將口語(有不少當時的俚語)入詞,抒情直白、粗率,語氣皆爲訴說,有點曲的味道。

  【作者介紹】

華嶽,生卒年不詳。字子西,自號翠微,貴池(今屬安徽)人。初爲武學生。韓侂冑當國,上書力詆其罪,被下大理獄,貶建寧圜土中。韓侂冑誅,放還。宋嘉定十年中武舉進士,爲殿前司官屬。以謀去丞相史彌遠事覺,下獄杖死。《宋史》、《南宋書》有傳。有《翠微南征錄》十一卷,爲貶建寧時所作,王士禎題語略雲:第一卷開禧元年《上皇帝書》請誅韓侂冑、蘇師旦,語最抗直。餘詩十卷,率粗毫使氣。又謂嶽“皆不肯附和浮議,蓋陳東一流人”。嶽與趙希蓬詩詞唱和甚多,有《華趙二先生南征錄》今不傳。詞見《詩淵》第二十五冊。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2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紹興進士,做過一些地方官,並做了兩個月的參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爲使節到金朝去談判國事,抗爭不屈,幾乎被殺。淳熙九年(1182)退隱到故鄉石湖。他懷有報國大志不能實現,同情人民苦難又無能爲力,這種思想構成他的詩歌創作的主題。特別是後半生,創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園詩,洋溢着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宋詩中的優秀篇章。他善寫絕句,詩風清麗精緻。

【註釋】:

春威:春寒的威勢。折:指春寒摧折梅花。“勝絕”句:景色極美,人也極愁苦。

【賞析】:

這首詞寫出了在料峭春寒中凜然開放的梅花的風致、神韻,意境淡雅、空靈。作者以美景寫愁怨,使倚樓人的悵惘孤寂顯得更爲強烈、鮮明。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3

雪堂遷客,不得文章力。賦寫曹劉興廢,千古事,泯陳跡。

望中磯岸赤,直下江濤白。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爲予窄。

註釋

1、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內。一在今嘉魚縣東北江濱,有赤磯山,爲當年孫、劉聯軍大破曹兵之地。一在今黃岡縣,臨江有赤鼻磯。當年蘇軾貶黃州曾遊赤壁,因地名相同起興,寫下著名的懷古詞賦。辛詞所指,當是蘇軾筆下的黃州赤壁。按稼軒曾二官湖北,並於江西、湖北兩處調任頻繁,所以此詞可能寫於淳熙四年至六年1177———1179間。

2、雪堂:蘇軾以“烏臺詩案”貶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築室於黃州東坡,取名“雪堂”。“雪堂”兩句言蘇軾未借文章之力而青雲直上,反因詩文致禍貶謫黃州。

3、遷客:遭貶遷的官員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騷人。”

4、不得文章力:劉禹錫:“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爲飽暖家。”

5、泯:消失。“賦寫”三句言蘇軾當年在此寫下感嘆曹、劉興亡的詩篇,而今千古歷史遺蹟已無蹤影。6、陳跡;舊跡;過去的事情。

7、磯(jī)岸赤:即赤壁。磯,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望中”兩句一眼望去,但見岸石皆赤,赤鼻磯直插白浪翻滾的江心。

8、直下: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9、長嘯:岳飛《滿江紅》:“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10、悲天地二句:蘇軾《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半夜”三句半夜一聲長嘯,天地爲之生悲、變窄。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赤壁懷古詞。因赤壁而懷蘇軾,因蘇軾遭貶而嘆人生不平,因蘇軾懷古詞賦而生千古興亡之感。與坡公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相比,稼軒更多執着現實,耿耿國憂。故其結處有長嘯泣歌之舉、天狹地窄難納憤懣之悲。東坡詞清雄超曠,稼軒詞沉鬱悲壯,此正蘇辛之異。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4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

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宋代·韓元吉《霜天曉角·題採石蛾眉亭》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只見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與恨,到什麼時候才能消散?

波濤洶涌的江水正捲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彷彿響起如怨如訴、不絕如縷的塞外悲笛。試問到哪裏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那萬重青山外,千里煙波的盡頭、鬱鬱蔥蔥的地方。

註釋

霜天曉角:詞牌名。又名“月當窗”、“長橋月”、“踏月”。越調,仄韻格。各家頗不一致,通常以辛棄疾《稼軒長短句》爲準。雙調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別有平韻格一體。

採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北牛渚山下突出於江中處。峨眉亭建立在絕壁上。《當塗縣志》稱它的形勢:“據牛渚絕壁,大江西來,天門兩山(即東西梁山)對立,望之若峨眉然。”

蛾眉亭:在當塗縣(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東梁山,西梁山夾江對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臨長江,山勢險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採石磯,爲古時大江南北重要津渡、軍家必爭之地。蛾眉亭便建在採石磯上。

倚天:一作“倚空”。

兩蛾凝黛:把長江兩岸東西對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

愁與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繪成爲含愁凝恨的樣子。

極:窮盡,消失。

塞笛:邊笛,邊防軍隊裏吹奏的笛聲。當時採石磯就是邊防的軍事重鎮(1161年虞允文曾大敗金兵於此)。聞塞笛,暗示了作者的感觸。

謫仙:李白,唐人稱爲謫仙。他晚年住在當塗,並且死在那裏。

青山:在當塗東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據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公墓誌》)。

賞析二: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絕與恨,幾時外? 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該詞爲登蛾眉亭遠望,因景生情而作。風格豪放,氣魄恢宏。

蛾眉亭,在當塗縣(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東”山,西”山夾江對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臨長江,山勢險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採石磯,爲古時大江南北重要津渡、軍家必爭之地。蛾眉亭便建在採石磯上。

上闋以寫景爲主,情因景生。“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險景天成: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只見牛渚山峭壁化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詞人見奇景而頓生豪情,“天際兩蛾凝黛,絕與恨,幾時外”,前句是說:那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宛化美人剛剛用黛石塗過的兩抹彎彎的蛾眉。“凝”,謂凝止、聚積;在這裏則指蛾眉凝絕;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絕與恨,幾時外”來,“外”謂外盡、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絕與恨,到什麼時候才能消散?這裏運用了擬人化與比喻相結合的手法,,說的是蛾眉含絕帶恨,其實發泄的卻是詞人內心的憂國憂民的絕苦。詞人生於宋、金交兵、戰火遍地的動亂年代,身爲南宋官員,面對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絕所恨的應是對恢復版圖、統一舊時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滅與繼續企求。

下闋以抒情爲主,情與景融。“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是寫:波濤洶涌的江水正捲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彷彿響起化怨化訴、不絕化縷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邊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長城爲塞,“塞外”則指今長城以外亦即我北部邊疆地區,它常與“江南”相對仗使用。身在南國的詞人所聽到的“塞笛”,只能是因爲日夜將收復金地縈繞心頭而形成的一種幻覺,在寫作技巧上則是使用了跨越空間、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大膽聯想,這使豪氣之中多少帶進了一絲蒼涼。當然,“塞笛”也可指實邊防軍隊裏吹奏的笛聲,因爲那時的採石磯就是南宋與金國交界的軍事重鎮,史載:紹興三十一年(1161),宋將虞允文曾大敗金兵於此地。但詩詞貴虛不貴實,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異的色彩。接下來詞人又迅速將馳騁的想象拉回到眼前,這裏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顛沛、依傍從叔當塗縣令李陽冰生活的地方,採石磯一帶正是詩人醉後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中,前句是說:試問到哪裏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作者對着茫茫江水,呼喚尋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此時此地,此景此情,這尋找、這呼喚,既是對所傾心仰慕的詩人的憑弔(據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公墓誌》記載,李白墓在當塗東南之青山北麓),卻也可理解爲詞人在積外地爲苦悶心情尋找寄託,希望自身也具有曠達、豪邁化李白般的性格。結句“青山外,遠煙碧”意境開闊,它不僅對前面之問句作了答覆,而且是詞人對絕與恨交錯纏繞所作的奮力擺脫:那萬重青山外,千里煙波的盡頭、鬱鬱蔥蔥的地方,當更有令人神馳的景物。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5

霜天曉角·梅

千霜萬雪。受盡寒磨折。賴是生來瘦硬,渾不怕、角吹徹。清絕。影也別。知心惟有月。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

賞析/鑑賞

【註釋】:

這是一首寫梅的佳作。

蕭泰來,字則陽,號小山。臨江(軍治在今江西清江縣臨江鎮)人。著有《小山集》。《霜天曉角·梅》是他自況之作。梅花是一種極有個性的花,與鬆、竹並稱“歲寒三友 ”,長期以來,誦詠者多矣,而膾炙人口者則不多見 。蕭氏這篇《梅》詞 ,能脫去“匠氣”,寫出自己的個性,難能可貴。

首句即入韻 。“千霜萬雪”四字烘襯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環境。“千”“萬”二字極寫霜雪降次之多,範圍之廣,分量之重,來勢之猛,寫出了時間感、空間感 ,形象感,數量感。“受盡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點出所詠對象:梅。說梅受盡了“千霜萬雪”的“磨折 ”,可見詞人所詠是人格化了的梅花,詠物即是寫人 ,梅與人相契相生。“賴是”三句,極寫梅花不爲惡勢力所屈的高尚品格 。“賴是”即好在,幸是,虧是。虧是這副天生的.錚錚鐵骨,經得起霜欺雪壓的百般“磨折 ”。“渾不怕”即“全不怕”,寫得鏗然價響,力透紙背,表現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態 。而“瘦硬”之詞,則是從梅花的形象着筆。因爲寒梅吐豔時 ,綠葉未萌,故用“瘦”字報其形;嚴霜鋪地 ,大雪漫天,而梅獨傲然挺立,生氣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質 ,“疏影”乃虛寫 ,美其風致;“瘦硬”則實繪,贊共品格,二者各具神韻,而傳神妙趣實同。

下片以“清絕”二字獨立成韻,從總體上把握梅花的特性 ,意蘊無窮,讓人回味。“清絕”之“清”有清白、清麗、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等種種含義。“清”而至於“絕”,可見其超脫凡俗的個性。“影也別”說梅花不僅具有“瘦硬”、“清絕”與“衆芳搖落獨鮮妍”的品質,就連影兒與衆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知音難得,自然引出“知心惟有月”一句。黃昏月下,萬籟俱寂,唯一輪朦朧素月與衝寒獨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贈梅以疏影,寒梅報月以暗香,由是,其含蘊之深,畫面之美,境界之高自然化出,煞是耐人尋味。最後二句寫梅花孤芳自賞、不同流俗的個性。本來不是春榮的梅花,一腔幽素怎能向海棠訴說呢?又何必讓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寵的海棠攀親結緣呢!這裏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之說反其意而用之,表現了梅花不屑與凡卉爭勝的傲氣,詞人借梅自喻的心緒也不言自明。

總之,這首詠梅詞是詞人有感而發之作。上下片分寫梅的傲骨與傲氣。傲骨能頂住霜雪侵陵,傲氣羞與凡卉爭勝。

古人總結寫詩方法有賦比興三種,但因題材和命意的需要,有時可以在寫法上結合使用。這首詞就是賦與比二種寫法綜合運用的。因爲在寫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實象徵人的骨氣貞剛,品質高潔,梅格與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顯出無窮意蘊,耐人玩味。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6

霜天曉角·旅興

吳頭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說舊愁新恨,長亭樹,今如此。

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萬花寒食,得且住,爲佳耳。

翻譯

我坐船順流而下,轉眼便在這吳頭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說那些令人憂愁的事情,看長亭邊的大樹已經長成今天的樣子了。

我已經厭倦了宦遊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節了,風雨吹打落花,暫且住留幾日,等天氣好了再走。

註釋

吳頭楚尾:滁州爲古代楚吳交界之地,故可稱“吳頭楚尾”。長亭樹,今如此:以“樹”代“木”,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

宦遊吾倦矣,宦場中的生活,我厭倦了。玉人:容貌美麗的人。後來多以此指美人。這裏指高貴的朋友。寒食,約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節前一二天。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辛棄疾時年三十九歲。在前一年由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遷知隆興府兼江西路安撫使,這一年的春天,又召爲大理寺少卿。可能作者在赴大理少卿任時作的這首詞。

賞析

該詞從所表現的情調來看,主要表達了詞人對宦遊的厭倦之情。而對宦遊的厭倦,又是出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詞人頗想在一個地方與美色親近盤桓而留連不歸。此詞抒情,有詞人一定的真實情感在內,如對情慾的追求和壯志難酬的苦悶,官場往來的厭煩,但從總體上看,似乎帶有一種“少年不知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因爲此時的詞人,正當意氣風發,在朝廷任職,當更激發詞人奮身爲國的決心。可此詞卻寫得如此頹喪,這就不能不令人懷疑詞人寫這首詞的真實思想。

上片寫旅途中所見,舟行千里,看到長亭邊的樹木已經長大,不由想起了“舊愁新恨”。詞人此時已經三十九歲,南歸也已經有十六七年了,幾十年間作者頻繁的調動職務,抗金恢復的壯志一直不能實現。這讓詞人感到十分的愁苦。

下片詞人直抒胸臆,點出來主旨,這分明是對自己飽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辭,詞人此時又遇到了一位美女,這位美人不僅邀詞人共飲,而且還留詞人多住幾日,要詞人等到寒食節的風雨過了再走,順便解除旅途疲勞,這使詞人歸隱的想法更加強烈。

全詞主要抒發了詞人“宦遊吾倦矣”的感情。這首詞所體現的歸隱之意,還不同於詞人後期詞作中的那種歸隱的心情,因爲這只是一時的牢騷之語,詞人仍然對朝廷能夠振作精神、北伐復國抱有相當大的希望。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7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翻譯

春寒凜冽,寒氣已漸漸離去,傍晚時天晴雨住。幾枝寒梅立在風中,浮雲在天上來來去去,梅花白如勝雪。

這景緻真是絕美,人的愁情也無限。空對這如此的美景,我無比寂寞孤單,想傾訴心中的惆悵?只有那兩行低飛的鴻雁,知道我獨坐在高樓上,思念伊人。

註釋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謂“倒春寒”。

脈脈:深含感情的樣子。

勝絕:景色極美,人也極愁苦。

鑑賞

這首詞以“梅”爲題,寫出了悵惘孤寂的幽愁。上闋寫景之勝,下闋寫愁之絕。

起首二句先寫天氣轉變之佳:傍晚,天晴了,風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損。用一“折”字,益見原來春寒之厲,此刻春暖之和。緊接“晚晴風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畫的絕妙畫面。“脈脈”,是含情的樣子。“花疏”,點出梅花之開。以“脈脈”加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僅那脈脈含情的梅花,就連安詳淡遠天空也彷彿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靜態,接“雲來去”成爲動態,更見“晚晴風歇”之後,氣清雲閒之美。“花疏”與“天淡”相諧,既描寫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數枝雪”,又形象地勾畫了“梅”之“疏”。如此精心點筆,使景物生動地立於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說了。可見詞人綴字的針線是十分細密的;而其妙處在天然渾成,能夠運密入疏。

下闋“勝絕”是對上闋的概括。景物美極了,而“愁亦絕”。“絕”字重疊,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這層意思。如果說原來春寒料峭,餘寒猶厲,景象的淒冷蕭疏,與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話,那麼,景物之極美,與人之極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闊了。

其實這種“不一致”,正是詞人匠心獨運之所在。“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優美,反襯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兩個所指相反的“絕”字,在這裏卻表現了矛盾的統一。至於詞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誰共說”。無處訴說,這就襯出了悲愁的深度。結尾三句,又通過景物的映襯寫出了人之情。雁有兩行,反襯人之寂寞孤獨;雁行之低,寫鴻雁將要歸宿,而所懷之人此時仍飄零異鄉未歸。唯有低飛之雁才能看見春夜倚樓之人。鴻雁可以傳書,則此情可以託其訴說者,也只有這兩行低雁了。下片所寫之景,有雁,有樓,有月,從時間上來說,比上片已經遲了;但是,從境界上來說,與上片淡淡的雲,疏疏的梅,恰好構成了一幅完整和諧的畫面,與畫樓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獨處的心情正復融爲一體,從而把懷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寫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執着。以淡景寫濃愁,以良宵反襯孤寂無侶的惆悵,運密入疏,寓濃於淡,這種藝術手法是頗耐人尋味的。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8

【原文】:

霜天曉角題採石蛾眉亭

【宋】韓元吉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註釋】:

《宋史孝宗本紀》載,隆興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一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動,醞釀向金求和。這就是作此詞的政治背景。

①韓元吉:南宋詞人,宋室南渡後,寓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②青山:在當塗縣東南,謫仙李白死於當塗,初葬於採石磯,後改葬於青山。

②倚天:一作“倚空”。

③兩蛾凝黛:把長江兩岸東西對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

④愁與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繪成爲含愁凝恨的樣子。

⑤極:窮盡,消失。

⑥塞笛:邊笛,邊防軍隊裏吹奏的笛聲。當時採石磯就是邊防的軍事重鎮(1161年虞允文曾大敗金兵於此)。聞塞笛,暗示了作者的感觸。

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北。南宋時宋金交界的軍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軍曾在此地大敗金兵,可是後來依然以簽訂屈辱和約而暫得停戰。

【翻譯】:

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只見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與恨,到什麼時候才能消散?

波濤洶涌的江水正捲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彷彿響起如怨如訴、不絕如縷的塞外悲笛。試問到哪裏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那萬重青山外,千里煙波的盡頭、鬱鬱蔥蔥的地方。

【賞析】:

由南宋韓元吉所寫的一首詞,此詞含意深長。它以景語發端,又以景語結尾;中間頻用情語作穿插。但無論是景語或情語,都饒有興致。並且此詞雖名爲題詠山水之作,但寓有作者對時局的感慨,流露出他對祖國河山和歷史的無限熱愛。向來被認作是詠採石磯的名篇。

蛾眉亭,在當塗縣(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東梁山,西梁山夾江對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臨長江,山勢險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採石磯,爲古時大江南北重要津渡、軍家必爭之地。蛾眉亭便建在採石磯上。

上闋以寫景爲主,情因景生。“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險景天成: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只見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詞人見奇景而頓生豪情,“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前句是說:那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宛如美人剛剛用黛石塗過的兩抹彎彎的蛾眉。“凝”,謂凝止、聚積;在這裏則指蛾眉凝愁;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與恨,幾時極”來,“極”謂極盡、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與恨,到什麼時候才能消散?這裏運用了擬人化與比喻相結合的手法,,說的是蛾眉含愁帶恨,其實發泄的卻是詞人內心的憂國憂民的愁苦。詞人生於宋、金交兵、戰火遍地的動亂年代,身爲南宋官員,面對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應是對恢復版圖、統一舊時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滅與繼續企求。

下闋以抒情爲主,情與景融。“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是寫:波濤洶涌的江水正捲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彷彿響起如怨如訴、不絕如縷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邊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長城爲塞,“塞外”則指今長城以外亦即我北部邊疆地區,它常與“江南”相對仗使用。身在南國的詞人所聽到的“塞笛”,只能是因爲日夜將收復失地縈繞心頭而形成的一種幻覺,在寫作技巧上則是使用了跨越空間、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大膽聯想,這使豪氣之中多少帶進了一絲蒼涼。當然,“塞笛”也可指實邊防軍隊裏吹奏的笛聲,因爲那時的採石磯就是南宋與金國交界的軍事重鎮,史載:紹興三十一年(1161),宋將虞允文曾大敗金兵於此地。但詩詞貴虛不貴實,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異的色彩。接下來詞人又迅速將馳騁的想象拉回到眼前,這裏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顛沛、依傍從叔當塗縣令李陽冰生活的地方,採石磯一帶正是詩人醉後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中,前句是說:試問到哪裏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作者對着茫茫江水,呼喚尋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此時此地,此景此情,這尋找、這呼喚,既是對所傾心仰慕的詩人的憑弔(據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公墓誌》記載,李白墓在當塗東南之青山北麓),卻也可理解爲詞人在積極地爲苦悶心情尋找寄託,希望自身也具有曠達、豪邁如李白般的性格。結句“青山外,遠煙碧”意境開闊,它不僅對前面之問句作了答覆,而且是詞人對愁與恨交錯纏繞所作的奮力擺脫:那萬重青山外,千里煙波的盡頭、鬱鬱蔥蔥的地方,當更有令人神馳的景物。

【閱讀訓練】:

一、

(1)詞的開頭、結尾都描寫了景物,開頭的景物的特點是 ,而結尾景物的特點是 。

(2)上闋的結尾書寫了作者自己“愁與恨,幾時極”的感情,這種“愁與恨”,具體是指的是什麼內容? &n

bsp;

(3) 下闋開頭的“酒闌聞塞笛”是實寫還是虛寫?作者爲什麼會“聞塞笛”?

(4)詞寫到結尾“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作者問而不答,卻以寫景作結,試分析這個景物描寫包含了什麼意義?

二、

(1)上闋寫景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指出其中兩種並結合詩句簡要賞析。(4分)

(2)“試問謫仙何處?”這一句蘊含了詞人豐富複雜的情感,請結合全詞分析。(4分)

(3)結合全詞,分析詞中“愁與恨”的內容。

(4)這首詞作以景語發端,又以景語結尾。試結合全詞簡析寫景的作用。

三、

1.(2分)請在下面的橫線上補上恰當的內容。

1. 韓元吉的詞風與辛棄疾很接近:雄渾、豪放。我們在高中階段曾學過辛棄疾的《 》;韓元吉詞“試問謫仙何處”中的“謫仙”是指唐代詩人 。

2.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將夾江對峙的二梁山比爲“兩蛾”。請根據上下文簡析“天際兩蛾凝黛”中“凝”字運用的妙處。(4分)

3.虛實結合是這首詞的特色,請就這一特點賞析“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4分)

【參考答案】

一、

(1)雄奇偉麗 清麗幽遠

(2)指金人南侵帶來的國仇家恨。

(3)虛寫 表達自己殺敵報國的意願。

(4)李白所處的盛世無處可尋,表達對國家傾頹局面無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二、

(1)①誇張,“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句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壯美之景;②擬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句運用擬人,寫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帶恨,寄寓了詞人內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際兩蛾凝黛”句將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遠山的秀美。(修辭結論1分,分析1分,答對兩處即可評4分)

(2)“謫仙”李白一生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卻壯志未酬。詞人借用典故和設問,抒發了自己雖心繫邊關,渴望收復失地,卻在當時投降派掌權得勢的情況下無法施展才能實現抱負的愁恨苦悶以及想要擺脫愁恨苦悶而又不得的無可奈何。(答出其中任意一點並有分析2分,答對兩點即可評4分)

(3)國土淪陷的愁苦情(或:憂國憂民的愁苦);統一河山希望的破滅的憤恨。

(4)上闋開篇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採石磯的雄奇;接着運用比喻,將夾江對峙的山峯比作“兩蛾”,移情於物,借山之態表達了詞人胸中的愁與恨。下闋“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一實一虛,渲染出蒼涼悲壯氣氛;結尾“青山外,遠煙碧”,借景抒情,既表達出對愛國詩人李白的懷念之情,又流露出詞人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

三、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緊鎖雙眉,它形象生動地寫出山也像人一樣,因中原淪陷,而滿腔悲憤愁苦,從而非常精妙傳神地表達了詩人自己胸中的無限憂慮。(意思相同即可)

3、“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一句既寫了天近傍晚、江潮洶涌、狂風勁吹的景象,又寫了在朦朧之際,彷彿聽到了邊防軍蒼涼悲壯的笛聲。這樣由實到虛、半實半虛、虛實結合的寫法,巧妙地將眼前之景和詩人心中對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機地糅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9

原文:

重來對酒,折盡風前柳。若問看花情緒,似當日、怎能彀。

休爲西風瘦,痛飲頻搔首。自古青蠅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幾欲舉杯,對酒無言,折盡風中搖曳的柳條也數不盡那濃濃的離情別緒。遙憶當年花前把酒、壯志酬籌,何等快意。

還是不要提那些空虛如幻的陳情舊事了,趁着良辰未盡,再多飲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壯志難酬,是非成敗上天早已爲我們安排妥當了。

註釋

⑴霜天曉角:詞牌名。又名“月當窗”、“長橋月”、“踏月”。越調,仄韻格。各家頗不一致,通常以辛棄疾《稼軒長短句》爲準。雙調四十三字,前後片各三仄韻。別有平韻格一體。

⑵彀(gòu):同“夠”。

⑶搔首:以手搔頭,是爲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態。

⑷青蠅(yíng)白璧:喻小人讒謗好人,污其青白。青蠅,蒼蠅。白璧,白玉。《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若青蠅之僞質兮,晉驪姬之反情。”王逸注:“青蠅變白使黑,變白使黑,以喻讒佞。”

參考資料:

1、

《經典讀庫》編委會編著,人間最美納蘭詞精選,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11,第245頁

賞析:

作者:佚名

《霜天曉角》,其名得自林逋詠梅詞中“霜潔” “曉寒” “玉龍三弄” 又稱《長橋月》((踏月》《月當窗》等,有多種體格,皆爲雙凋,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體。上闋四句,下闋五句,共四十三字。上闋第一、第二、第四句, 下闋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句押仄聲韻。

這首詞的主題並不明確,後世多認爲是納蘭性德與好友飲酒時的寄情之作。詞人在上闋說自己與友人再一次飲酒作別,只是心情與昔日大有不同。詞 的下闋,詞人筆鋒突轉,勸慰好友忘卻煩憂,痛飲美酒,自古以來上天對卑鄙小人讒害好人、誣陷清白的事情早有安排。詞人寫這首詞,既是勸慰臨行的好友,也是在抒發自己對好友被小人讒害的激憤之情。

參考資料:

1、

《經典讀庫》編委會編著,人間最美納蘭詞精選,江蘇美術出版社,20xx.11,第245頁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10

月淡風輕,黃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處,也不啻、二三更。曉鍾天未明,曉霜人未行。只有城頭殘角,說得盡、我平生。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詞人徹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祿爲樂,有的人以醇酒婦人爲樂,而有的人則以讀書筆耕爲樂。我們面前的這位詞人就是以吟詩填詞爲樂。吟詩作詞自然是一種絞腦滴肝的苦差事,因爲它是創作,是不能重複別人也不能重複自己的創造性的勞動,但正因爲如此,它才其苦無窮,其樂也無窮。當詩人看到他經過產婦臨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寧馨兒──作品時,他的欣慰和愉悅是其他任何快樂都無法相比的。

我們的這位詞人,面對一株寒梅,產生了詠贊它的感興,他從“月淡風輕”的“黃昏”開始構思,推敲,寫出了初稿,但他還覺得未達到“清澈”的意境;於是他又繼續斟酌、修改、增刪,潤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時方覺得差強人意;要真達到“十分清處”,那還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罷休,還得再繼續苦吟。創作的極境是無限的,只有具有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認真頑強精神的作者,才能達到意足神定的至境!這裏“也不啻”三字加得極好,它模糊了何時才能“吟到十分清處”的界限,不確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這首詠梅詩的意境達到或接近“清”的水平。沒有親身有過豐富的創作體驗和遍嘗創作甘苦的人是絕不會寫出這樣有分量的句子來的。

下闋側重表現詞人徹夜創作苦吟的心情:詩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時晚鐘已陣陣敲響,然而天色尚未發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佈滿小路、小橋,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們的腳印。只有城頭的號角在悲涼地吹,那在寂靜中震顫的樂聲似乎能訴說詞人心底的哀傷,傾吐他平生的積鬱……

常言道:不平則鳴。詩人苦吟,定然是爲傾瀉心中的塊壘,作一種痛苦的釋放和積鬱的宣泄。詩人徹夜苦吟,儘管已達到“十分清處”,有創作的歡樂可以補償,但釋放、宣泄之後,新的痛苦和積鬱又爬上他的心頭,塞滿他的靈魂,這時只有城頭的畫角聲能與他的心絃共振,這聲音正好像訴說他悲愴的平生。

詩人的心,總是痛苦寂寞的!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11

霜天曉角·梅 宋朝 范成大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霜天曉角·梅》譯文

春寒凜冽,寒氣已漸漸離去,傍晚時天晴雨住。幾枝寒梅立在風中,浮雲在天上來來去去,梅花白如勝雪。

這景緻真是絕美,人的愁情也無限。空對這如此的美景,我無比寂寞孤單,想傾訴心中的惆悵?只有那兩行低飛的鴻雁,知道我獨坐在高樓上,思念伊人。

《霜天曉角·梅》註釋

霜天曉角:詞牌名。因林逋詠梅詞有“霜潔”、“曉寒”、“玉龍三弄”而得名。又名《月當窗》等。雙調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韻、平韻兩體。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謂“倒春寒”。

脈脈:深含感情的樣子。

勝絕:景色極美,人也極愁苦。

《霜天曉角·梅》鑑賞

這首詞以“梅”爲題,料出了悵惘孤寂有幽愁。上闋料景之勝,下闋料愁之絕。

起首二句先料天氣轉變之佳:傍晚,天晴了,風歇了,春寒料峭有威力,有所折損。用一“折”字,益見原來春寒之厲,此刻春暖之和。緊接“晚晴風歇”,展示了一幅用“墨素彩勾畫有絕妙畫面。“脈脈”,是含情有樣子。“花疏”,點出梅花之開。以“脈脈”加諸“花疏天“”之上,就使人感到不僅那脈脈含情有梅花,就連安詳“遠天空也彷彿在向人致意呢。“天“”是靜態,接“雲來去”成爲動態,更見“晚晴風歇”之後,氣清雲閒之美。“花疏”與“天“”相諧,既描料了“天”之““”,所以末一句“數枝雪”,又形象地勾畫了“梅”之“疏”。如此精心點筆,使景物生動地立於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說了。可見詞人綴字有針線是十分有密有;而其妙處在天然渾成,能夠運密入疏。

下闋“勝絕”是對上闋有概括。景物美極了,而“愁亦絕”。“絕”字重疊,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這層意思。如果說原來春寒料峭,餘寒猶厲,景象有淒冷蕭疏,與人物心情之暗“愁苦是一致有話,那麼,景物之極美,與人之極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闊了。

其實這種“不一致”,正是詞人匠心獨運之所在。“料景與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優美,反襯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兩個所指相反有“絕”字,在這裏卻表現了矛盾有統一。至於詞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有原因,“此情誰共說”。無處訴說,這就襯出了悲愁有深度。結尾三句,又通過景物有映襯料出了人之情。雁有兩行,反襯人之寂寞孤獨;雁行之低,料鴻雁將要歸宿,而所懷之人此時仍飄零異鄉未歸。唯有低飛之雁才能看見春夜倚樓之人。鴻雁可以傳書,則此情可以託其訴說者,也只有這兩行低雁了。下片所料之景,有雁,有樓,有月,從時間上來說,比上片已經遲了;但是,從境界上來說,與上片““有云,疏疏有梅,恰好構成了一幅完整和諧有畫面,與畫樓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獨處有心情正復融爲一體,從而把懷人有感情形象化了。越是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有深沉和執着。以“景料濃愁,以良宵反襯孤寂無侶有惆悵,運密入疏,寓濃於“,這種藝術手法是頗耐人尋味有。

《霜天曉角》原文及賞析12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鬢邊斜。

翻譯

人影映上窗紗,原來是:有人來摘花。折花,讓他隨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誰家!

告訴她:屋檐邊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時候,折高一點;戴的時候,要在鬢邊斜插。

註釋

人影窗紗:倒裝句,謂紗窗映現出一個人影。影,這裏活用作動詞,映照影子的意思。

從:聽隨,聽任。

向:到。

檐牙:屋檐上翹起如牙的建築物。

鬢邊斜:斜插在兩鬢。

賞析

從詞意看,這首詞的主人公應是一位婦女。起句“人影窗紗”,點明她看見窗紗上映出人影。“是誰來折花?”她心裏想,這是誰來折花呢?她沒有懷疑這人會來幹別的,首先想到的是來折花,則她愛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愛花,尤其愛自家的花,當然要護花而不願讓人攀折。但她轉而又想,雖然不知來折花的是誰,可既來折花,想必也愛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那就“折則從他折去”吧。況且“知折去、向誰家?”如果送到愛花、惜花的人家,豈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嗎。上片,寫發覺折花人時的思想活動。

下片承前,寫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體方法。這時,女主人乾脆發話了:“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她告訴折花人,靠近屋檐邊的花枝最好,折時要把手伸得高些。從這番話中可知,女主人對家中的花枝多麼熟悉;生怕別的花枝被損害,又是多麼憐愛。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將離去時,女主人還向折花人說道:“須插向,鬢邊斜。”言這些好花最適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時候,要斜着插在鬢邊,才更顯得別有風韻。女主人交代別人如此插法,則表明她自己必然是這樣插慣了的,是非常欣賞這種插法的。

這首詞反映了婦女愛花、愛美的思想和表現,寫得極有層次:從“見影”到“猜想”,到“發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對立(一防一折)到統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並告訴他什麼地方花好,怎樣來折,怎樣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詞中先後用了7個“折”字。其實,這是詞人有意這樣安排的。在中國詩歌領域的創作中,運用“重複”這一修辭方法,增強語言的復沓美,是屢見不鮮的。單以詞而論,如王觀的《卜算子》下片“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便是明證,四句中便用了三個“春”字。

這是一首極有韻味的小令。詞人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下片雲:“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中閒看。”兩首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頗異其趣的一面:都表現了作者某種童心未泯、熱愛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單純的旁觀者,一是積極的參與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詞更能貼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勝。通首皆用通俗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寫得異乎尋常的生動活潑。

創作背景

對於這首詞,有人以爲“絕對不可能那麼簡單就寫‘折花’這件事”.而是有所寄託的。據此認爲:“此詞,可能創作於南宋恭帝被擄北去,宋端宗在福州、潮州等處建立小朝廷之時。”寫的是“人們傳說有官府來請他出去做官的事情”,這首詞就是他對這種傳說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