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讀後感1500字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孝讀後感15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孝讀後感1500字

  孝讀後感1500字 篇1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己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傷心,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爲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應該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纔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媽媽和我在家。突然,媽媽的肚子疼了起來,媽媽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爲了媽媽,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媽媽,他肯定爲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現在,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終於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媽媽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裏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讀了《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幾隻故事我印象特別深刻。分別是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棄官尋母……

哭竹生筍講的是在三國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孟宗。從小爸爸就死了,家裏十分貧窮,母子倆相依爲命。長大後,媽媽年紀老了,體弱多病。不管媽媽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媽媽病了,想吃竹筍燒的菜,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臥冰求鯉講的是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時候失去了媽媽。後來後媽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他父親對他也開始不好了。王祥的後媽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爲了能得到鯉魚,光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求鯉魚。正在他求的時候,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燒給後媽吃。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爲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讀了這兩隻故事,我知道長大了要報答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要孝順爸爸媽媽。

今天,我從書架裏拿出來從未看過幾眼的魯迅先生晚年時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細去看內容,卻發現這部散文集中寫的,有全是魯迅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去到晚上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篇,回味無窮。

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圖》對於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爲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爲並以此爲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

  孝讀後感1500字 篇2

《二十四孝》圖文並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爲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爲母埋兒、扇枕溫衾、拾蕭異器、涌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耽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爲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纔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見面,從不懈擔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雖然這篇文章裏木頭人的手指會流血不現實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順。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說話、行爲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讓英雄走下神壇——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而其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有關“郭巨埋兒”的一段。“郭巨埋兒”的故事是說一個孝子郭巨,家裏貧窮,生了兒子之後怕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爲典範的人們,本來是要讚揚郭巨的孝順吧。可年幼的魯迅讀了後,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生了牴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這是何等的悲哀!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在柴米油鹽間折騰着的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那些自願前往偏遠地區的志願者們,難道沒有過後悔嗎?難道從沒有在靜夜裏獨自流下過淚嗎?難道沒有抱怨過當地不可想象的艱苦條件嗎?難道沒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時,萌生回家的念頭嗎?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溫暖着那塊貧瘠的土地。那些堅守操節,廉潔奉公的幹部們,難道沒有羨慕過別人富足的生活?難道沒有在賄賂面前感到一絲的猶豫?面對着清苦的生活,難道沒有過委屈與不甘?面對妻兒親友的抱怨,難道沒有過歉疚、沒有過啞口無言?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圖那個“廉潔”的虛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那些爲人們所稱頌的英雄們之所以崇高,不是因爲他們的“完美”,而恰恰是因爲他們的缺陷,以及與缺陷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正是他們的缺陷,使他們離我們是那麼近,我們不用仰視就可以看到他們的面容;而他們對自身缺陷的戰勝,成就了他們的崇高。爲什麼總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跡於芸芸衆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嗎?恐怕不見得吧。

失去了真實失去了親切的典範和偶像,立刻便斂去了那溫和的笑容,換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