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熱門】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熱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我們的“母親河”》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中的第一課。學習這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懂得澤水而居,知道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懂得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熱愛祖國壯麗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母親河的基本情況;明白“母親河”的含義,欣賞母親河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形成熱愛母親河的情感;瞭解母親河的現狀,並由此喚起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應該說學生對黃河,長江並不陌生,但對“母親河”的含義現狀卻不清楚。因此這節課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了解母親河對人類的貢獻和人們對待母親河的錯誤行爲及其惡果。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母親河的偉大,也能讓學生有憂患意識,激起他們保護母親河的熱情。

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對母親河情感的生成過程。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分別是:走進“母親河”,認識“母親河”瞭解“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從課前蒐集資料初步瞭解母親河到熱愛,讚美母親河,再從發現母親河的現實問題到呼籲保護母親河並內化成自己的行動。這樣通過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學生就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雖然《母親河》所呈現的內容隨長江、黃河的歷史,綿延千年;隨長江、黃河的足跡,綿延千里,但落腳點還是歸於學生的生活。從整體感受母親河的壯美和博大到具體體驗黃河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由面及點,使得保護母親河在迴歸生活的大課堂中,再不是一條抽象的規範,它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具體化,成爲切實引導他們實踐行動的一個導航標。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立足於學生的情感體驗,自豪,欣賞,感激,熱愛,也有心酸和難受,老師以充滿溫情的語言創設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共奏了一曲綠色之歌。整個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交相輝映,使“知”的傳授與“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構建了真情的課堂。

困惑:在“保護母親河”“關注母親河”這一環節,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也想過讓學生設計方案,想過環保承諾簽名活動,想過調查彙報……但無一不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總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有不盡人意之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爲了能比較細緻地描繪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使其具有人性化,體現以人爲本,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兒童的觀念,本文以課堂敘事的形式,呈現教學案例。

一、案例實施環境

“遊遍天下,不及塘棲廊下。”“商賈齊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塘棲之寶地也……”“塘棲之水鄉情韻以古橋、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故事。”但時過境遷,往日的舊跡已萍蹤難覓。廣濟橋、七環連橋、小橋流水已是陳年舊跡,美人靠,牌樓,廊坊也已成爲歷史的遲暮,茶餘飯後的聊資。水鄉的遺韻也只能在點點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現,家鄉的記憶也在韶華遺逝中漸漸模散了。)

《品德與社會》課中,與孩子們談及塘棲的種種好處,也似乎顯得蒼白無力,孩子們雖身處此地卻無從談及,更不用說爲家鄉而自豪之類的話,這一節“家鄉真美麗”的課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場。孩子們的議論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對同桌說:“塘棲和別的地方沒什麼不同啊!”馮穌則乾脆說:“還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鳴陽似乎懂得很多:“我去過同裏、烏鎮,那裏才叫水鄉呢,到處是老房子,石板橋……”“還說是花果之地,魚米之鄉呢?什麼都沒有啊……”面對這些言論,我能說什麼呢?

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兒童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可觀可感的層面,認識較爲膚淺和片面,對上面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棲有如此之美,現在大不一樣。”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能否認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讓兒童在與課程文本對話之外,與生活進行對話,與社會進行對話。使兒童對生活所知所感與文本互融共通。實現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案例過程實錄(敘述整理)

又一節《品德與社會》課,我爲了實施這一尋訪計劃作了精心佈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查:塘棲的特產、塘棲的建築、塘棲的名人、塘棲的歷史四個板塊,要求通過詢問、調查、訪談、查閱書籍和史料、上網等方法、途徑,全面查找塘棲的風土人情。

孩子們聽了都忙活開了,有的定時間,有的約地點。

一週後,我們組織學生對調查情況進行了彙報,還沒走進教室,就見孩子們三五成羣地圍在一起高聲談論着什麼,還有的已按耐不住,急着爲上課準備物品。教室裏亂亂的,每一個人好像都很忙。見我走進教室,平時寡言少語的朱亞微一站在門口對我笑眯眯的,尤顯得可愛。大家都朝我圍過來,七嘴八舌,七手八腳亂起來。看到這個情景,我知道這節課肯定有戲了,我示意他們坐下來,上課鈴聲接隨而至。還沒等我師生問好,小莫里就站了起來,這節課看來只能在匆匆忙忙中開始了,她臉上似乎很興奮,一改上節課沮喪的表情,只見她打開一本藍封面的筆記本,說:“我們組,八位同學調查的任務是‘塘棲的特產’,我們問了我媽媽中學裏的一位地理老師,他告訴我們,塘棲的特產其實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薺、桔子、超山的楊梅、梅子等。”和莫里同組的範嘉其,樓肖航根據介紹忙着傳遞圖片和實物樣本,一邊還指手畫腳起來,看來挺有默契。莫里繼續介紹:“水產品有丁山河的鰱魚、黑魚、扁魚、鯽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她一路說着,一路比劃着,顯得很興奮。“什麼是……是‘青魚’啊?”突然,一個怯怯的聲音傳來。我接過他的話:“青魚,又叫烏青魚,和草魚、鰱魚、鱅魚(包頭魚)稱四大家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養殖面積廣,產量多,製成的青魚乾、青魚片袋包裝暢銷全國各地,十分有名……”沒等我說完,同組的楊洋就大聲叫起來:“對!對!”顯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過我的話茬說:“我的家鄉在東塘,聽我爸說,青魚最珍貴的地方在魚尾,肉嫩鮮活,魚尾還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這老風溼,經常吃的,挺好的。”接着,他在大家的掌聲中,欣然坐下。他們組剩下的陸斌,金鳴陽等介紹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楊梅的特點,其中,塘南的枇杷還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還沒等幾個小傢伙說完,同組的仲易已把手舉得很高,沒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來介紹起他的成果來了,朱亞微也樂滋滋地跑上來,爲他當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說:“我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小吃,我的內容是我奶奶講給我聽的,我奶奶說,塘棲有四大風味小吃?刺毛肉元、細沙羊尾、豬油八寶飯、鍋巴湯……這些小吃在聖盪漾菜場都買的到,我們組已經調查過了,還問了賣的人怎麼做的呢!”朱亞微這平時一聲不吭的傢伙,今天卻一反常態,異常興奮,四大風味小吃圖片的展示一個不錯,還逗得大家個個喜笑顏開。他的表現贏得了大家一致歡呼,他更賣勁了,把拿圖片的手舉得更高了。這幾種平常大家見慣,吃慣的小吃,今天卻變得神乎其神,特別那細沙羊尾,匯得真讓人垂涎欲滴,掌聲又開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聲中,仲易和朱亞微同時向大家敬了個隊禮,心滿意足地走下講臺。忽然他倆又折回身向我跑來,手裏多了兩個盤子,原來這幾個機靈鬼不僅拍了照,還帶來了實物──細沙羊尾,刺毛肉元,說是給我品嚐,看來還挺有心的,看着下面二十多雙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卻了,僧多飯少啊!

沈志煒似乎很有紳士風度,等大家鬧完了,才慢條斯理地站起來,開始他們的發現:“我們組調查的是‘塘棲的建築’,我們八個人花了好幾天時間找《塘棲鎮志》,終於在一位老爺爺家裏找到了,從‘塘棲鎮志’上,我們知道了塘棲從公元前602年前後開始建鎮,始爲塘西鎮,屬錢塘縣;隋朝開始改名爲‘塘棲鎮’,距今有1500多年曆史了。塘棲的建築與安徽的建築相似,依水而建,爲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民國初年,塘棲就有七十二條半弄堂,遊塘棲一圈,雨天不用打傘。河邊建有美人靠,供遊人休息,觀賞,塘棲最大建築羣爲勞家別院和汪家裏弄,其中勞家當年富可敵國,爲塘棲首富……”他一邊介紹一邊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應俱全。他像一個歷史學家娓娓道來,這些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奇聞”引得孩子們交頭接耳,嘖嘖稱奇。沈志煒接着說:“由於舊城沒造,大多古代建築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橋剩餘幾間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時間去看一下。市新街還遺留着“子孝女貞”牌坊,聽我爸爸說,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層,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觀……”幾個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聲附和起來:“是的是的,我經常在那裏玩,有很多老房子,原來那是我們家鄉的寶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經他一提醒,孩子們忙開了:

“原來這些就是我們家鄉的特色啊!”

“我們家河邊有一些石頭圍成的河岸,也是寶啊!哈哈!”

“我們八字橋邊的木頭椅子,原來叫美人靠,真有哪個美人靠過嗎?前幾天爸爸還想把它砍了發煤爐呢,原來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說說了,讓他不要砍!”

“那可破壞文物啊!要被抓起來的!!!”

“牌坊幹什麼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們水北小區還有一塊碑呢,我爺爺說,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寫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這算什麼,我媽媽說在塘棲一中裏有一個水南娘娘墳,據說是宋朝小康王落難時爲一個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來孩子們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開竅。

沒等大家反應過來,沈韻雯開始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代表自己的組向大家介紹起“塘棲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們組八位同學,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名人,我們資料來源是網上。”說完,她熟練地把軟盤插入計算機,操作起鼠標來,第一個出現的是吳昌碩,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紹,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內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們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當我準備讓徐小云組彙報時,計越凡舉起了他很難得的手,我示意他來說說,他卻朝着沈志煒,大聲地說:“我來糾正一下沈韻文同學的錯誤,吳昌碩不是塘棲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爺爺的爺爺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經常喝酒,我爺爺告訴我,吳昌碩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腳下。”他言語中帶着幾許驕傲和滿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卻又轉向大家,大聲地嚷起來:“我家還有吳昌碩爺爺的畫呢?很值錢的。我爺爺說,這是吳爺爺送給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鎮家之寶’。”天機一泄露,講臺下一片譁然,顯然計越凡最喜歡這種轟動的效果,在大家的驚羨聲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裏開始亂起來,藉資料看的,相約放學後去親眼目睹的,討論的不一而足。連我班裏最沒心思聽課的謝斌也有興趣和同學約好去看一下沈志偉介紹的牌坊。比起上節課的死氣沉沉,大家顯然興奮了許多。

通過這堂課,他們知道了很多。他們瞭解了塘棲,找到了塘棲的特色,作爲一個塘棲人而感到由衷的驕傲,這正是我想達到的效果,並且我達到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糧食是個寶》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們瞭解糧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知道糧食與生活密切相關、缺其不可,從而讓孩子們懂得珍惜糧食的道理,並能從自我做起。

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把本課分成了四大部分進行:

一、在上課伊始我用介紹好朋友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了四個糧食的圖片,並展開提問使學生們充分認識他們。此環節孩子們積極性很高,但說得不太全面,而我對其牽引不夠,有很多常見食品沒有說出來。

二、我用小童話的形式引出了第二個環節“饅頭的誕生”,並用饅頭的口氣採用請小朋友作旅行的方式配合課件圖片向學生們介紹了饅頭的誕生過程。此環節形象生動有趣很受學生的歡迎,但課後經過其他老師的點評和自己的反思覺得此處處理得過於簡單,孩子們沒能很深刻的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現在我想如果在介紹饅頭誕生的某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因我我們是農村國小,對於種麥子並不陌生,孩子們可以說出父母的勞動過程,能更深刻的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三、在第三環節感受糧食的重要的環節,我是以課件圖片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了世界各地區人們受災的情形。但是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的,對於糧食不可缺少之一主題口的不緊密。我想如果創設一個假設的情境,逐天深入的讓孩子們想象沒有糧食會怎樣,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

四、在以上三個環節之後我安排了“議一議”,出示了課本上的練習圖片,讓孩子們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他們在幹什麼?他們做得對不對?你是怎樣想的?”。在此環節積極性很高,回答問題很積極踊躍。但是,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差,普通話也不太好。另外,對學生的回答作爲教師的我指導和牽引得不夠,另外,此環節用時太長,當然這主要是前兩個環節設計的不太完美,很快就結束,所以我在最後環節多拖延了一些時間。

從上課的總體說我感覺我的優點是創新性強,利用二年級孩子的童心特點設計了童話的表達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激發了他們課堂的積極性。而主要的不足就是在整體設計上重點突出的不夠,致使學生最後思想的生成不深刻;另外我在課堂上的掌控能力不太好,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解決的不及時準確。

通過自己的多次備課,課堂教學,及課後老師們的點評,我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想一節不太成功的課也許更能促使我們走向成功,它就是我成長的階梯。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新課程爲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新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新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參與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親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能力的開發和道德的陶冶。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爲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性質,又是一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行爲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爲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品德與社會是以促進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爲目標的德育新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程意識,兒童意識,效益意識對德育新課程的實施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我們不僅要以活動促活躍,引導孩子們從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動的尺度,以增強活動的實際效果。我認爲教師要調節好自身的情感,調控好學生的情緒反應,把握好課堂得氛圍度。就一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啓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

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對殘缺的生命我們更要給予關心幫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課堂在相對寬鬆的氛圍中結束。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有一些收穫但同時也有一些遺憾和不足。

一:課堂上還是我自己講的過多,總是擔心學生們說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應該學生說的東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說出來了,整堂課還是我在主導,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學生緊張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時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沒有把學生們的積極性很好的激發出來。

二:自己沒有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三:板書過於簡單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適合國中學生接受,影響了學生的認知。

四: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過短,學生思維沒有能夠很好的被啓發開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進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課標也倡導通過學習者的自身體驗來學習。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

(1)從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文本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求,努力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體驗、感受與探究,爲此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不侷限教材設計構想,讓學生暢談熟知的家鄉人的生活習慣、節令習俗,欣賞感興趣的戲曲藝術,使教學成爲學生社會經驗不斷髮展的過程。

(2)注重教學的實施過程

對於學生來說,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我們的教育應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課前,我佈置學生觀察、蒐集、瞭解相關知識,在這個發現、思考、辨析的過程中,擴大了知識面。課堂上,大家暢所欲言,在教師指導下,孩子們培養了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並且開拓思維,獲得了根據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與提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言其所想,讓他們認識到家鄉的美好,產生熱愛家鄉的美好體驗。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和提升,並且主動爲建設家鄉,推廣家鄉文化貢獻力量。孩子們通過教學所得又迴歸生活,提升了對生活的認識與態度。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打電話》是一年級下冊第三次口語交際課,本課源於生活,具有現實意義,由文字、插圖、“小貼士”三部分資料組成。

在學習這次口語交際之前,我先讓學生在家裏和家長進行打電話練習,而後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說在家裏是怎樣和家長的?並進行模仿。然後我在教學生打電話,我主要採取了小組合作,再課堂表演的形式。

首先教師先講完打電話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掌握打電話的一般技巧,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本事。還要讓學生能認真聽明白、把話說清楚,並學習說簡短的話。以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本事和合作意識。還異常強調讓學會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最終學會打電話。

再是教師示範“打電話向教師請假”這一主題資料,我讓一個學生上臺和我同時表演,我是教師,學生向我請假:叮鈴鈴,電話鈴響了,我接起電話,教師:請問你是哪位?學生:您好,教師,我是劉敬軒,教師:你好,劉敬軒,請問你有什麼事?學生:我生病了,向您請假。教師再說一些關心的話語,最終告別再見。這樣一個範例起到了帶頭作用。然後再重複一遍,讓學生加深印象。當學生都明白怎樣打電話,怎樣接話,怎樣使用禮貌用語後,讓所有學生,同位間進行模仿練習。學生們都會了。

再是我就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打電話約同學踢球”和“有一個叔叔打電話找爸爸,可是爸爸不在家。”資料的練習,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

最終選取4組進行上臺表演。師生進行評價,先說優點,再說不足,及補充資料。這樣經過反覆幾次,學生就能熟練第進行打電話了。

經過表演,我也發現了不足,孩子們打電話時,禮貌用語有的還是不夠好,不夠恰當。以後還得多多訓練。我也給學生明確要求,以後給教師請假必須要學生自我打電話給教師。以便於鞏固學生的打電話學習成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今天,我講授了《不一樣的你我他》一課,學生們向大家介紹了自己,他們知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和想法,懂得了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選擇。 孩子們很喜歡畫畫,他們畫出了自己的自畫像,並且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學生們非常瞭解自己,他們畫得很像,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出是誰。我又讓學生用一個圓圈來展開想象,他們有的畫了一個紅紅的太陽,有的畫了一張笑臉,有的畫了籃球。

看着同學們的一張張作品,大家都開心極了,孩子們感受到了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想法。 我在課上採用了激勵機制,經常表揚鼓勵學生,孩子們學習得特別積極主動,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讓學生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鄉在哪裏》這一課以"家鄉"爲例,給我們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這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

1、以"家鄉"作爲本課教學的主要對象,是遵循了客觀實際,因爲在六國小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來自外鄉,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家鄉在哪,是尊重了他們的家鄉意識。讓他們把家鄉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是激發他們愛家鄉的情感,促進全班同學團結一致,一心愛家鄉,爲整節課奠定感情基礎,便於開展教學。

2、會看地圖是學好這課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來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說清楚吉林在哪裏,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擴散性,又讓學生心中牢記吉林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並說清它的地理位置後,學生個體就獲得了經驗,能夠根據比較正確的方法在吉林地圖上找到吉林市,並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這部分活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樣的活動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清楚家鄉在哪裏,也培養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解決能力。

4、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風景名勝的資料,一是充實教學內容,在認識吉林省地區圖的基礎上,稍稍瞭解各縣、市、區代表性的景點;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培養他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找到相關資料,有的介紹自己在風景區遊玩時的情景,有的介紹該風景區的特點……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燃起作爲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也着實激起了學生和老師心中那份情,那份愛--我是吉林人我驕傲。課後作業的佈置爲了下課《我來做個小導遊》做準備的,瞭解了家鄉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後,就要學會以一個小主人的身份來介紹吉林。]

《我的家鄉在哪裏》是本單元"愛鄉"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應該是"常熟到底在哪裏",有了這個基礎纔會有接下來的《我來做個小導遊》、《家鄉特產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鄉人》,愛鄉的情感並非在這節課中就要燃盡,而是慢慢滲透在這單元中的教學中。而這課的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強調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學習和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準確地把握其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要點,發展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第一單元《在愛的陽光下》

第一課家人的愛

一、主題目標:

1、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體會家人對自己無私的愛,懂得家人對自己疼是愛,嚴厲也是愛。

2、學會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感激與愛。

二、教學重點:

強調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父母的情感。

三、課前準備:

教師引導學生事先觀察家人在一天中爲自己所做事,並作爲觀察記錄,學生自己小時候的照片。

四、課時: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父母養育自己很辛苦,從中體會到父母的愛心,從而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愛,促使他們產生孝敬父母的行動。

一、情景導課

讓學生把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拿出來,同學互相傳看,並和現在比比,看看有什麼變化,讓學生體會出我們在一年年長大,並且讓學生知道是家人的愛才使我們一天天成長。(板書課題;家人的愛)

二、活動組織(是愛讓我長大)

活動一:

1、引導學生年頁幾幅表現家人的愛的場景,讓學生體會家人在這種背後的種種付出。

2、參照6頁的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回憶和講述自己家人關愛自己的故事,讓學生體會什麼是家人的.愛。

活動二:

1、結合課前的觀察記錄,與組內同學交流一天中家人爲自己做的事情,請記錄,做的最詳細或最有特點的同學再向全班同學介紹,讓大家共同分享家人對孩子的愛。

2、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天中家人就爲自己做那麼多的事,月月年年,在成長歲月裏的無數個日日夜夜家人要爲自己付出多少汗水和辛苦!引導學生思索自己應該對家長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活動三:引導學生讀一首小詩結束全課。我們一天天長大,辛苦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愛我,我愛爸爸媽媽。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懂得家長對自己疼是愛,嚴厲也是愛。

二、教學過程

活動一

引導學生看8頁、9頁的幾幅圖。

活動二

這也是愛

1、分組討論:結合課本第8、9頁圖,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家長爲什麼做?媽媽不給孩子買新車,是爲了什麼?爸爸不幫孩子繫鞋帶,又是爲了什麼?奶奶讓孩子自己做手工,是想讓孩子怎樣?爺爺爲什麼讓孩子向爸爸認錯?

2、經驗交流:

向同學介紹自己類似的生活經歷,說一說當時家長是怎樣說的,自己是怎樣想的,現在又是怎樣體會的。

3、分組討論:怎樣才能體諒家長的良苦用心。

4、教師小結:讓學生懂得愛不僅是對自己的遷就,還包括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同時也提示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情動腦,勇於克服困難,犯錯誤要勇於承認,這也是對家長愛心的回報。

第二課 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父母辛勞,懂得做子女的應該關心父母,體貼父母,在家做個好孩子。

2、行爲目標:做到自己會做的事自己做,不讓父母操心,並能幫父母幹家務活,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育,以實際行動給父母帶來快樂。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父母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難點:落實行爲目標,激發愛父母情感。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問題情景,進行討論

1、介紹問題背景:今天老師想和大家探討一件事,這件事想必曾經遇見過,這件事是這樣的:一個四年級的大哥哥,在吃完晚飯後,爸爸媽媽因爲還要到店裏去幹活,讓他洗一下碗,他說:沒空,我還要做家庭作業。要麼給二元錢。

2、討論:

3、你覺得這位大哥哥該不該討這兩元錢?爲什麼?

4、指名回答。

5、教師小結:家裏的事,僅僅是爸爸媽媽的嗎?確實,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

二、瞭解父母辛勞

(一)父母賺錢不容易

1、爲了家庭,爲了我們有一個舒適的環境,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你知道你爸爸媽媽是幹什麼的嗎?他們什麼時候起牀,什麼時候回家?回家後還要幹什麼嗎?

(1)指名回答,同桌互說。

(2)他們這樣辛勞又爲的誰?

2、小結: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呀,一元一角都來得不容易呀。

(課件出示圖片:錢是這樣賺來得)

(二)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父母親爲了我們,他們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對我們的成長無時不刻傾注着他們的愛。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寫她媽媽對自己的愛。

1、(課件出示)配樂詩朗誦:媽媽的愛

2、爸爸媽媽的點點滴滴都傾注着對兒女的愛。你能說說爸爸媽媽在你成長道路上付出的愛嗎?

3、同桌互說,指名說。(生病時,但更要注意一天中的小事,從身邊小事引導父母親對孩子的愛。)

4、教師隨機評價

5、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第二課時

一、分擔父母辛勞,關心父母

(一)我們可以怎樣做

1、爸爸媽媽爲我們傾注了無限的愛。現在我們長大了,成爲了一個三年級的國小生了,那麼我們該怎樣報答爸爸媽媽呢?揭題關心父母

2、關心父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使他們高興?小組討論。

3、小組代表發言,

4、歸納並板書:

(1)不讓父母操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不讓父母勞累,主動做父母的小幫手

(3)不讓父母生氣,聽從父母的教導

這就是我們送給爸爸媽媽的愛心,畫愛心(半個,會說並不表示會做)。

(二)我們是怎樣做的

1、母親節,你爲媽媽做了什麼事

2、學生回答,隨機補畫愛心。

3、節假日我們應該想到爸爸媽媽,但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平時你又曾經做了哪些事,使爸爸媽媽很開心。回答一個補畫一段,直到愛心畫完。

4、因爲我們的年幼無知,因爲我們的淘氣不懂事,我們曾經做了些傻事,使爸爸媽媽很傷心呢?你曾經做了什麼?

5、教師評價:你很有誠意,老師相信你,你以後一定不會再讓爸爸媽媽傷心了。

(三)我們又可以怎樣做的更好

1、爲了爸爸媽媽的微笑,爲了我們的長大,我們可以做的更好,下列行爲現在你做的怎麼樣?請同學如實對下列行爲進行自我評價。

2、反饋學生自我評價

二、總結談話,課後延伸

同學們,關心父母,就要時時處處體諒,瞭解父母的需要和要求,不惹父母生氣,不讓父母爲自己操心,儘量分擔父母的辛勞,給父母帶來快樂。老師願每一個同學都能爲父母獻上一份真摯的愛。

三、教學反思:

一、注重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情感。新課標倡導情境創設,在本課教學中教師特別注重情境創設。

1、創設情境,喚起情感。

教師於課堂教學的開始用《我愛我的家》的歌曲環繞課堂,在音樂中教師談話:“同學們在父母的精心培養下健康成長,老師爲你們高興。然而,美好的家庭中也有不和諧的音符,我們常常對父母有很多不理解,那麼今天就讓我們??”。教學由此展開。在教師的談話與音樂的刺激下,學生進入了情境,喚起了學生的美好回憶。

2、創設情境,你是主人公。

教師通過課件總結了學生常見的七大煩惱,並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彙報。在呈現問題的同時,用多種形式去引導學生理解父母,讓學生設身處地。

二、注重課程資源的挖掘和整合。

1、將學生家庭生活引進課堂。

教師將學生的家庭生活作爲課程資源,由於這種資源來自於本地域,本地區文化背景,因此更加貼近了學生的實際,在課堂上的學生就如同在生活中,因此實現了“課堂——生活”的結合。

2、讓家長參與課堂。

在課堂上播放家長的錄象,讓學生能聽到家長的心聲,爲孩子和家長搭建了交流的平臺,因此使我們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落到了實處。

3、整合資源,發揮整體功效。

教學中教師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課堂上爲我所用,極大地發揮了整體功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我所執教的三年級思品與社會〈遠離危險〉一課,主要是通過觀察圖片、交流經驗、模擬活動等來讓學生懂得危險無處不在。上,學會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識,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靜、沉着、勇敢、善於動腦思考的個性心理品質。

這節課的重點是在總結交流的基礎上學會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教學中我做到圖片與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圖片來感受危險就在身邊,危險時時都可能發生。生活中因大意、無知就可能發生危險,從而是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能夠自覺改掉不良習慣,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來讓學生進行交流,說說日常生活、學習中掌握了哪些關於安全方面的知識,學會自我保護。

教學中,自己感覺重點突出的還不夠,教師知識交代得還不夠細緻。

反思是爲了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學重點,不讓類似的問題再次出現。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通過學習新課標,讓我懂得了《品德與生活》的課程目標並非侷限於一個活動領域,而是涉及到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各個領域,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提出的要求。

通過教學《學習規則在哪裏》,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教育作爲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成教育作爲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爲,更好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習慣養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點滴的行爲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於是我制定了嚴格的課堂常規制度,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

對於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不良行爲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後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養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回答問題要大膽說,積極發言,語言表達要力求完整。

我的幾點反思:

1、依據新課程的精神,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應該緊密結合。讓課堂教學中的故事來源於生活、立足於生活、指導於生活。

2、以學生爲本落到了實處,在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

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每個孩子在活動中都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

3、課堂上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快樂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這些僅僅是我的愚見,都將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學習,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爲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迴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範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市具體情況,特別是展現我市山區的變化,採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在教學中,爲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爲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啓發。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多與少的思考》一課出自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可愛的祖國”,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資源、人口的現狀,我國雖然地大物博,總資源豐富,但因總人口太多,所以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非常低。在瞭解了我國資源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自發產生節省資源的想法,從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節約習慣。

“人口”與“資源”這些概念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離他們的生活也比較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走近它們、瞭解它們,是本課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遵循“學生爲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課前讓學生選擇性地瞭解自己感興趣的資源,並在課堂中以小組的形式交流,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掌握主動權,比枯燥地講解什麼叫資源效果更好。

品德與社會課程建立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現有認知上,因此我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情境——把粉筆分給多數學生,產生一盒不夠分的結果,再通過問題“把這一盒粉筆比做我們國家的資源,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的資源總量雖然多,但是因爲人口太多了,所以仍然導致人均資源佔有量不足。再通過數學算式:總資源÷總人口=資源人均佔有量,讓學生了解到節能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在課的最後,向學生髮出了“低碳生活”的號召,並要求學生制定詳細的計劃,並把這些細則落實到生活中,形成節約能源的生活好習慣。比如:除了人口計劃之外,我們還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護環境、節約用水、節約用紙……最後通過反映實際的圖片、數據、視頻片段與社會現狀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用事實說話,從而提高本節課講述的可信度。

品德課是一門綜合課,主旨是和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學習者參與現實的生活,要活用知識,在參與中學習,是社會參與的過程。並在學習中提高自己思考的能力,發展多向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通過學習新課標,讓我懂得了《品德與生活》的課程目標並非侷限於一個活動領域,而是涉及到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各個領域,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提出的要求。

通過教學《教學規則在哪裏》,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教育作爲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成教育作爲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爲,更好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習慣養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點滴的行爲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於是我制定了嚴格的課堂常規制度,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

對於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不良行爲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後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養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回答問題要大膽說,積極發言,語言表達要力求完整。

我的幾點反思:

1、依據新課程的精神,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應該緊密結合。讓課堂教學中的故事來源於生活、立足於生活、指導於生活。

2、以學生爲本落到了實處,在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每個孩子在活動中都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

3、課堂上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快樂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這些僅僅是我的愚見,都將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學習,努力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