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教學設計

一、活動分主題:惰性與動力——反思自我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教學設計

二、活動材料參考閱讀《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三、活動方式:閱讀 討論

四、活動步驟:

1。閱讀與反省

欣賞漫畫《決心》,簡單敘述漫畫的內容,用一兩句話概括漫畫的思想意義

看看你的意志力如何,提供“意志力測試”,引導學生認識自我

意志力測試題見ppt。

2。導入本課

名言引入:

沒有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僞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

——傅 雷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 ——蘇東坡

人的一生將會經歷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面對它,我們是退卻,還是勇往直前、逆流而進?朱光潛先生的這篇文章會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最有益的啓示和最大的力量。

3。閱讀《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1)字詞梳理

以小組爲單位,找出自認爲不太會讀或容易讀錯的字以及值得學習的詞語,組內交流,代表發言。

教師明確:

信筆直書 一語破的 渣滓(zhāzǐ) 附麗

席不暇(xiá)暖 恓恓惶惶(xīxīhuánghuáng)退隱躬耕

夤(yín)緣因循苟且 污淫逸(tānwūyínyì) 充類至盡

暮氣沉沉百惡之源蹶(jué)倒(一蹶不振)親領身受

夤(yín)緣:本指攀附上升,後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喬松孤立,蘿蔦夤緣,柔附凌雲,豈曰能賢。”《舊唐書令孤楚牛僧孺傳贊》

夤緣得官 夤緣鑽刺(巴結奉承,投機鑽營)

席不暇暖:連坐位也來不及坐暖,形容事務繁忙。“白孤劍誰託,悲歌自憐,迫於恓惶,席不暇暖。”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

暮氣:黃昏時的霧靄。比喻意志衰退、不求進取的精神狀態

2)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A。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事例論證,類比論證,引用論證

a。事例論證:

事例結論

自己填詞作詩的失敗要有大成就,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冬天留戀熱被窩,但如果下決心,也就一聳身起來了即使日常小事也需要意志力

懶惰不學習,到了社會巴結討好,敷衍工作,只能墮落中國社會敗壞的根源就在於懶

b。類比論證

a)物理中“動”:靠來自外界的力量克服抵抗力,朝抵抗力最低的走,不能永動

b)人類的“動”:靠來自人自身的意志力克服抵抗力,可以朝抵抗力高的路徑走

c。引用論證

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細察深思、把握要點

B。 課文第三段最後一句“物的動必爲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動可以不爲抵抗力所阻止。”,爲什麼前一句用“必”,後一句用“可以”?

參考答案:這就體現了人與物在“動”上的區別。一般物質的動都是被動的,使它動的動力是外來的,而且動不能自動地隨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永遠似乎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徑走,它的動也就必終爲抵抗立所阻止。而人的動有時可以是主動的,意志力可以自動地隨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可以不爲抵抗力所阻止。關鍵看個人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的意志力的強弱。

C。 我們如果要測量一個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標準就是他對於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換句話說,就是他對於環境困難所表現出的意志力。

前一個“抵抗力”和後一個“抵抗力”相同嗎?分別指什麼?

D。 作者認爲,人的“最高生命的特徵”是什麼?

4)課文難點分析:

E。 福樓拜說“寫作需要有超人的毅力,而我卻只是一個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F。 “人生來是精神所附麗的物質,免不掉物質所常有的惰性。”如何理解這句話?

5)思考與擴展:

清代鄭燮《竹石》中寫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本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在困難面前應該有堅韌的毅力和剛強的品質,要敢於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但是不是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直行不能轉彎呢?對比閱讀課外資料《人生何處不快樂》,這兩種觀點是否矛盾?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在面對困難時最全面的'處理方式是什麼。

參考:兩種觀點並不矛盾。面對困難,人首先要有戰勝它的勇氣,要敢於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這是態度的問題,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在處理問題時,人又要學會全面的想問題,這是方法的問題。兩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只有堅定的態度,沒有正確的方法,只會被撞得頭破血流;只有方法和技巧,沒有克服困難的堅定的態度,又容易懈怠一事無成。

教學後記:

意志力測試有點過長且偏離語文教學內容。同學雖然反映激烈,但我擔心本課變成思想教育課。

在討論本文使用的三種論證方法時同學表示出較大的熱情,他們參與性很高,積極主動發言。如果能將此方法同議論文的寫作結合在一起,估計效果也會好。但由於本單元學習重點不在議論文上,所以此處關於議論文的論證,可能只是作爲同學寫作時的參考與借鑑,可在週記本上進行練筆。

思考與擴展目的是引導同學們正確面對困難,不少同學在週記本中談了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