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尼采》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尼采》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尼采》讀後感1

尼采(1844-1900),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他離我們並不遙遠,他的生命已經儼然站立在二十世紀的地平線上;而他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同時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人物之一。由於觀點與立場的不同,人們對其譭譽不一,對他的思想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不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於採取了獨特、強勁、充滿隱喻和矛盾,甚至是“瘋癲”的獨白形式,因此常常遭到誤解,以至於波達赫說,“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嚴重曲解的現象”。

筆者認爲,凡是那些對尼采思想的褒揚抑或是極力的批判,都可以不加理會。作爲一名讀者,最重要的是你從其中汲取到了什麼。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尼采,你只需要你心中的尼采。

在讀了丹尼爾的《尼采傳——一個特立獨行者的一生》與尼采的《瞧,這個人》、《快樂的智慧》、《偶像的黃昏》、《善惡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等著作後,我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重估一切價值體系

尼采說,“人們既不相信我的話,也不瞭解我,這是一個事實,這個事業將我事業的偉大性和我同時代的渺小性之間的懸殊,明白地表現出來了。”於是他便允諾去完成最後一件事——“改良”人類。正如他所說的“我沒有建立新的偶像,我只希望舊的偶像們瞭解所謂賦有人類雙腳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尼采一生崇尚的是古希臘精神,對基督教精神則嗤之以鼻)。打倒偶像非常接近我的工作,打倒偶像然後對一切價值體系重新評估。”

對一切價值體系重新進行評估,這是對現代性與一切業已存在並且牢不可破的社會意念、價值體系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掃、批判和顛覆。這場重估運動成了尼采思想和“文明”之間的針鋒相對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戰爭。瞧,這個叫尼采的人,這個離經叛道者正在試圖摧毀一切清規戒律。

這似乎是一種極端性的反抗,用自身的自由思想對抗社會意志。尼采拋棄了那令其不屑的過往的歷史,理智也被隨之擯棄,取而代之的是意志的抗爭,尼采打算用狂熱、敏銳和夢幻般的目光將舊的道德體系殺死在那溫牀之上,當然,他的雙手也是強硬而熟練的,幾乎被他自己賦予了顛倒乾坤的本領,那麼,對一切價值體系進行重新評估立馬便變得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然而,重估一切價值體系是對是錯呢?正如我們看見的一樣,但凡存在的並非是完全合理而正確的,業已存在的舊的價值體系在某種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個體的自由發展;存在着的一切表象都是值得審視並依靠自己進行甄別。筆者認爲,對一切價值進行重新評估,是每個個體的權利,也是個體在人生路途中的義務,因爲只有如此,一個人纔不至於在俗世中迷失掉了自我與靈魂。

  《尼采》讀後感2

自從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卡米耶德蘭穆以一個果敢的手勢打破了巴士底獄,自從那個像男孩般瘦弱的律師羅伯斯比爾讓國王和教皇在他的法令颶風前顫抖,自從矮個子少尉波拿巴拿破崙憑一把寶劍任意修改歐洲疆界,眼望星空,歷史衝過新世紀門檻

正當十八世紀的偉人們都在彌留之時,毀滅也對那些剛剛跨進十九世紀門檻的詩人、精神鬥士、解放心靈者舉起了屠刀,從未有過如此不屈的鮮血浸漬神的聖壇。

這個偷聽並打破諸神謊言的預言家,善妒的諸神沒有殺死他,卻使他處於無窮無盡的混沌夢境中,他的脣依然能開啓,他衰弱的身體還能感受日耳曼民族的土地,他的目光還能無神地飛掠出窗外,卻再也不能從抽動的嘴角冒出波浪般沉重而激情的思想。

英雄的風景中沒有天空,宏大的演出中沒有觀衆,只有衆人的緘默在寂靜中顫抖。

寬闊的前額刻滿了沉思的皺紋,深深的眼眶下閃爍着鷹的敏銳,皮膚緊繃的臉上凝聚着超人的意志,殘暴的羅馬勇士般的髭鬚悲壯地蓋住嚴肅的下頷,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博蘭登堡上手握繮繩、持着鋒利權杖的女神。

這個受盡折磨的人充滿感激地用他偉大的頌歌感謝磨難,因爲它使生活於他不是一種習慣,而是一種更新,一種發現,充滿意義。所有認識來自痛苦,病痛永遠使我們追問根源,而快樂傾向於遲鈍、無知的滿足,在痛苦的面前,心靈的土壤被開墾了,有了耕種的空間。

他陶醉於短暫的健康之中,他覺得健康應當是世界的意義,生活的目的,大地的尺度,一切價值的標準,現在他以高漲的激情,熱烈的頌歌,生命的色彩高高揮舞着權力意志的旗幟,語言帶着原始的力量從他話語的每個毛孔中流淌出來。

不論是康德、費希特、黑格爾,還是其他哲學家,都從未有震撼人心的感覺,他如橫掃的風暴,充滿急劇的掉頭,撒下對於僞善、教堂僧人、藝術謊言、愛國空話以及任何一種使人喪失良心的麻醉品,因此他的認識就像激越的血液,顫抖的神經,堆積成一部充滿激情的心靈史。

誠實,純潔,這是我對尼采的評價,這個反道德的人身上積聚了如此優秀的品質,不能不使人驚訝。人們平時作爲精神生活酵素來冷靜地感受自己所成爲的美德,這是窮人的美德,是乞求的象徵,是奴隸的烙印,是冷漠甚至惰性的魔鬼——陰暗的幽靈,在尼采身上卻像音樂給予人一種享受,他對於真實的熱愛,壯麗的超越,雄渾的行板上升爲壯闊的莊嚴。對於他來說,強度意味着一切,內容並無意義,對於他能去考察的地方也必須想去看,而絕不可出自一種多愁善感的寬容、膽怯,而顧左右,言其他。尼采作爲哲學家,就像藝術家一樣不尋求結果,不追尋那凝固在大理石上僵死的定局,他只有形而上的風格,一種道德上的人的風格,並且保持着成爲真實和保持真實的強烈意志。

他的偉大不在於建立了一種體系,而只是給出了一種氣氛,一種自由、強健的空氣。大自然在向更高形式進發時,否定自身,從而表現爲地震,海嘯,暴風,每個時代也同樣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力來反抗共同性和道德的腐朽。

重要的是永遠具有活力,而不是永遠活着,所有他反叛過的都似乎在那獨一無二的形象中找到了情感的深度,生命的廣度。

  《尼采》讀後感3

被譽爲“當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被評爲美國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療學家之一,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權威,精神醫學大師,存在主義治療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歐文·亞隆的著作,據說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量超過200萬冊。

讀這本書是一種幸福,打開它就是一種幸運.纔讀到一半,就覺得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一份給心理諮詢師,給普通大衆,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禮物。這是一部既有小說娛樂性,又有諮詢教科式條理的書。

小說是以虛實結合的線索展開的。實的是書中的人物,尼采,布雷爾,路·莎樂美,貝莎,費羅伊德這些確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確實發生過,比如。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歐案例“;虛的是事實上這些人他們基本都沒有真的會過面,是作者通過虛構的情節把他們巧妙地放在同一個時空裏的。所以說,它是一部小說,而不是案例記錄。

小說中尼采瘋狂愛上至美的路·莎樂美,而後者享受了他的愛,又背叛了他的愛,或者說,她從來沒有把他作爲自己的“愛情對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後者不會全然不記得。尼采,路·莎樂美和好朋友雷組成“畢達哥拉斯三人組”,結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傷害,陷入絕望。路·莎樂美覺得愧疚,找到布雷爾,當時歐洲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心理分析師,霸氣“要求”他治療尼采的“絕望症”。布雷爾無法抵擋路·莎樂美的灼灼魅力,答應她去治療那個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爾千方百計想要“控制”尼采的過程中,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布雷爾發現自己的生活狀態糟糕至極:職業倦怠,婚姻失血,愛慾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擊着他的心靈。每天,尤其是晚上,彷彿要把他整個地吞噬掉。同時,他發現,他被他的這個“任何一個問題拋給他,即使是裏面最微小的種子,都會在思想上快速成長爲青蔥的樹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隱隱感到這個人可以幫他解惑,他不想尼采離開,提出了“請幫助我”的請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爲誘餌,研究並治療尼采的偏頭痛。然而之後一度,完全變成了尼采作爲心理醫生醫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爲真,留了下來。(當然,從後面的內容看,尼采所以留下來或許並不全是因爲布雷爾求助的說辭,還因爲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獨”,但是他內心同樣渴望融入到一個圈子裏,渴望有人遞給他一隻溫暖的手,需要被認同,被看見,被接納。只是他的驕傲,“100多年後,也不見得有幾個人能讀懂我的哲學”的驕傲,不容許他吐露自己內心深處平常百姓的慾望。人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複雜,鉅細無靡地滲透在這本書裏。)從此,兩個人從開始的暗暗角鬥,到惺惺相惜,到彼此療愈的艱難的相伴之旅。

本書中,除了對人性的溫和的剝析之外,更處處藏着心理學論和心理諮詢的技巧。

布雷爾初見完全不配合的尼采的時候,他在診室裏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蘊藏着值得心理諮詢師們好好咀嚼的“話術”。當諮詢師面對一個不信任你,完全不配合的來訪者的時候,怎樣說才能讓他留下來,張開口,敞開心扉。起初,布雷爾無疑是失敗的,或者幾近失敗的。若不是尼采突發疾病,布雷爾大概也只能遺憾放他離開了。這裏面作者毫不隱瞞作爲諮詢師的無助,和普羅大衆一樣的血肉之軀的不耐煩,手足無措,無計可施,以及和尼采的關係每有一點起色的時候的小竊喜,這個對我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哈哈,人性啊!在別人身上看到類似的失落,失敗,痛苦的時候,自己的失落,失敗感,痛苦好像被分擔了一部分。

尼采用自己的理論剖析布雷爾的困境,對妻子的淡漠,對眼前生活的倦怠,對貝莎的愛戀。在這部分裏,尼采把自己對路·莎樂美的憤怒“移情”到了貝莎身上,用“那個瘸子”稱呼她。甚至蔑視詆譭所有女人。其實這部分移情的源頭,遠不在路·莎樂美,而在他早年生活中的那些“無情又冷淡”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媽們。因此他對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樂美之前,他從未允許自己愛上任何一個女人。所以當他被路·莎樂美野蠻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後又感到被背叛的時候,他所受到的打擊會以怎樣的排山倒海之勢侵蝕了他。他複用否定對方,貶低對方的阻抗模式保護自己。這部分尤見心理學理論:“兒子和媽媽(主要撫養的女性)的關係,是將來他和異性關係的模板”的影子。

當布雷爾說出自己的婚姻,事業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時候,尼采鼓勵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義療法的應用。也映射出一個心理學的事實:凡是不被允許的,遲早都要補回來。布雷爾幼年曾被認爲“前途無可限量”,可是他沒有爲自己做過選擇,在他內心深處有着深深地遺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裏“蔑視毀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慾望就得以釋放。

在幫助布雷爾忘掉貝莎的過程中,尼采應用的治療技術,有認知療法(對貝莎的愛戀其實對衰老等的恐懼,貝莎只是一個依附的形體,一個幌子而已,並非一個單純的女人的魅力。);應用過“厭惡療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對話,等等。但是,作者沒有把挖掘的腳步停於此,而是透過費羅伊德的深度催眠更進一步地探向着人性更深的層面。

墓園裏,尼采眼見了布雷爾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聽到衆人把土丟在一個新入土的棺槨上發出的空曠的聲音。-----個人認爲,這裏有一個隱喻,埋葬舊的,新的才能誕生。對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許他們離開自己,也允許自己有新的生命內容。在激烈的爭辯之後,在尼采堅定鏗鏘的鼓勵之下,布雷爾思潮起伏,步伐踉蹌,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兩個人把手交談,關係開啓了一個新的狀態:親切,親密。墓園分手之後,尼采十分擔心布雷爾,但是他又默默說服自己不過給“搖搖欲墜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週一,他卻意外地看見一個神采奕奕的布雷爾,對方告訴他:痊癒了!吃驚之餘,他請求布雷爾告訴他週六他們分手之後到下週一,這兩天裏,發生的事情。

原來,在催眠狀態裏,布雷爾掙脫了讓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縛,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貝莎,去拜訪他一直記掛的伊娃,去了遠離家鄉的地方,然而,結果卻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處,看着貝莎用和對他一模一樣的方式對待她的新醫生,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幾乎分毫不差。他這才幡然醒悟,原來貝莎之前對他的種種依戀,種種表達,原來都是痙攣之後大腦迷糊的症狀而已;他跑去拜訪伊娃,沒想到曾經說過“爲你做什麼都願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願意給他一個擁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時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難堪,剪掉蓄了幾十年的鬍子,他發現衰老已經很明確的佔據了他臉上的每一個細胞。歲月的痕跡,只有書寫沒有擦除。在催眠狀態下,他聽到了瑪蒂爾德的憤怒,決絕和委屈,他看見自己對孩子們的深愛和不捨。他想等他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就會找到一條回到孩子們身邊的路。到時候,如果有人阻擋了他前往孩子們身邊的路,他“將成爲一把戰斧。將披荊斬棘,砍出一條通往他們的路”!他也看到,在內心深處,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個像瑪蒂爾德的女人”,他愛她!醒來後,他的目光不肯須臾離開他的妻子,在廚房裏,在結婚十四以後,他說:今天,我決定娶你!這一次,是他自己的決定,同樣的婚姻,同樣的生活,因爲是自己的選擇,所以開啓了全新的繁盛。

催眠,讓布雷爾和真正的自己相遇,讓他明白“永劫迴歸”,享受所有才是最好的生活。

聆聽布雷爾的療愈迴歸經歷,尼采的情感是複雜,或許有失落,又釋然,也有羨慕。他講到他一個夢:有八塊石頭圍在一起烤火。他道出自己其實有多麼迷戀路·莎樂美野性的美麗,他有多麼希望自己的書有很多讀者,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的追隨者,能夠廣爲傳播,他多麼希望也有一個溫暖的居所,不必顛沛流離,八塊石頭裏的一塊,有夥伴,有陪伴,有溫馨。尼采哭了!讀到這裏,心中關於書名的才得以開解。原來,全書都在爲尼采哭泣做鋪墊,做努力。當尼采哭泣的時候,壓力釋放了,疼痛消失了,生活治癒了。心中淤積的眼淚都是落在幸福之花上的酸雨啊!

讀完此書,想對那些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流血流汗不流淚”的人說:“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女人,讓眼淚再飛一會!流出來的是眼淚,卸下心頭的是負擔。

也想對所有父母說:把生命的選擇權還給孩子吧!人生沒有勝負,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爲自己的生命做選擇的權利也被剝奪了的話,在他彌留之際,迴光返照的清醒中,估計他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活過!作者:子漁

  《尼采》讀後感4

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憂之有?

每個人都是不忠實的,每個人都無法踏出自己所處的歷史框架,同樣,也擺脫不了自己的經歷框架。而每個人必須在承認這種限制的前提下,學會從遠處觀看自己。但,每個人又都是狹隘的,人們都無法踏出自己的思維方式,並試圖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終其一生,從未觀看到自己,卻只看到了別人,而且還是自我以爲的看到。

每個人,都有無數個面具,自從有了社交,並進入了社交的圈子,就開始不停的變換面具,以適應不同的社交圈,從而達到自我以爲的滿足,成就。而最終卻失去了自己最純真,最原始的那張臉。

每個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進,思考,或許這就是一場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贖。

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種各樣的思考,思考無法逆行是事實,但這並不意味着思考是無能的,無用的。就像人死了,並不意味着存在沒有目的,死亡的來臨,並不意味着生命沒有價值。

我在故我思,人之所以可以思考,是因爲存在,但又何爲存在?爲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樣思考?有效思考?

人的一生面臨着無數的選擇,無數的放棄,而我們又該如何去選擇?如何去放棄?而如何存在?怎樣活着?爲何思考?怎樣死去?應該是人生的四大主題吧!

  《尼采》讀後感5

《當尼采哭泣》這本書看的並不連貫,前半本用了幾周的時間看的,後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書是將歷史上兩位大師,哲學家尼采和19世界末歐洲最負盛名的醫生布雷爾虛構成病人和醫生,開啓了一段談話治療的旅程。

布雷爾一個聲名顯赫,擁有學術地位、成功的'事業、金錢、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顯然已經是站在世界巔峯的人了,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爾自己內心卻充滿了絕望、焦慮、恐懼。他深深的迷戀着他的一個年輕的、 美麗得並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貝莎,並陷入無法自拔的幻想中。布雷爾將自己大部分應該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都給了他這個女病人,貝莎,貝莎也深深的依賴着他的醫生,布雷爾。並在一次無意識恍惚間說自己懷了布雷爾的孩子,這些都讓他的妻子,馬蒂爾德非常的憤怒,並要求布雷爾將貝莎轉診。應爲貝莎的事情還連累了布雷爾的一個紅顏知己,伊娃。因爲布雷爾什麼都跟伊娃說,這也讓馬蒂爾德嫉妒和氣憤,馬蒂爾德也要求布雷爾辭掉伊娃。布雷爾因爲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聲望而怯懦的順從了馬蒂爾德的要求。但同時他也開始怨恨馬蒂爾德,怨恨馬蒂爾德禁錮了自己,怨恨她讓貝莎的病情又復發了(貝莎唄轉診後,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狀又回來了),並且貝莎的新醫生愛上了她,還像她求婚,這讓布雷爾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氣都推到馬蒂爾德身上。她更怨恨馬蒂爾德讓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誼,因爲辭退了伊娃後,他再也沒有看到伊娃。這所有的怨恨,讓布雷爾越來越疏遠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馬蒂爾德,甚至都不願多看她,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診療室裏。

當我看到馬蒂爾德要求布雷爾將貝莎轉診,並辭退伊娃時。我很氣憤,我的感受也許和布雷爾一樣,覺得被禁錮,被支配,被安排,無可奈何,因爲對妻子的責任讓自己應該屈服她的話,按她的意願去做。但是心裏有不痛快和絕望,爲自己的怯懦絕望和難過。但是當我變換角度,站在馬蒂爾德的位置上考慮時,我又能怎麼辦呢?馬蒂爾德也別無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戀着他的病人,還用治療當藉口將大量的時間都給了別的女人,還有一個紅顏知己。什麼都不再對我說而是對另一個女人說。雖然他沒有做出實際的背叛自己的行爲,我不能任由他下去,爲了我的家庭,爲了孩子我要杜絕這種危險,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離開這些危險的誘惑。看,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認爲他們有共同點,就是愛。就在剛纔寫下上面的總結時,我突然覺得,布雷爾順從馬蒂爾德的要求也許不只是怯懦或責任,也許還有連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爲他愛他的妻子,他的潛意識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傷害馬蒂爾德。

路·莎樂美,一個不受傳統束縛,離經叛道的美麗、知性的21歲女孩,找到了布雷爾。要求他治療她的朋友,一個絕望、固執、有自我毀滅傾向的哲學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絕的要求布雷爾治療她的這位朋友,布雷爾也無法抗拒她的美麗接受了。

尼采,一個天才,一個不存在在當下的天才。他固執、偏激、無禮、暴躁、無視權威、不接受憐憫、害怕背叛、拒絕親近、對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厭惡。布雷爾爲了治療他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頭痛和絕望),有盡一切辦法,引誘、佈局讓尼采接受治療。但都因尼采敏銳得洞察力而失敗,最後布雷爾想出一個交易,讓尼采治療自己的絕望,自己變成病人,而尼采是醫生。尼采被這項前所未有的想法給吸引了。開始了一段神奇的談話治療。

《當尼采哭泣》全書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進勞森醫療中心後,開始與布雷爾的談話治療。現在的我還無法用語言來表述這段描述能給我帶來什麼,因爲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學、心理治療。裏面有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我還無法把握。但是確實最吸引人的地方。

這本書的結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爲布雷爾真的會放棄一切重新來過,選擇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讓自己在活一次,但是當我這麼因爲的時候,我也很不安,這樣放棄一切,家庭、事業、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責任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難道是對的嗎?沒有想到的事,布雷爾竟以一次催眠來讓自己實現了所有,並治癒了自己。當我知道他放棄所有遠走他鄉只是一次催眠時,我簡直驚訝不已。很佩服歐文亞龍的構思,一個心理治療大師還是一個出色得作家。

有時間還是要細細品味一下勞森醫療中心的那段談話。

  《尼采》讀後感6

你能接受偉大哲人的眼淚嗎?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時的哀傷與無助嗎?你能容忍自己給偉人臉頰上流淌的淚水進行懦弱的定義嗎?不,請將你的淚水吞嚥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們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驅逐我們心頭黑暗的火把,是幫助我們在苦難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終究還是哭了!《當尼采哭泣》躍入眼簾,我急切地要從書中找到"哭泣"的原因。是什麼擊潰了他的驕傲?是什麼摧毀了他堅強的意志?歐文·亞隆究竟又要在葫蘆裏賣什麼藥呢?

跟隨書中的兩位主人公——醫學大師布雷爾和存在主義大師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是的,必須小心翼翼,當僞裝被一層層剝離的時候,脆弱隨時能將我們化爲灰燼。整個過程究竟誰纔是治療師,誰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憑藉強大的自我防禦,抵過了布雷爾一次又一次的試探、引誘和壓力。偏頭痛只是身體的謊言,讓我們可以躲避靈魂深處的懦弱、無力和膽怯,躲避內心錚錚質問。

"他巨大的頭部往後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來被情緒所困擾着。"一切都將由此發生變化,這將是一個轉變的契機。"猶豫着,尼采開口了。"從慚愧、尷尬,到憤慨與憎恨,從哀傷到無力,"尼采沉默不語,他的眼眶裏氾濫着淚水,他的頭低垂。"曾經的容忍孤獨,與人隔離竟是苦於被孤單死去的想法所糾纏。而尼采對女人扭曲觀點的根深蒂固,何嘗不是來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臉埋在手帕裏,爆發出啜泣聲。"尼采終於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樣溼潤了。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個真實且富有生命氣息的尼采!感謝上帝,"這個吝嗇的無淚男子"終於憑藉淚水獲得了自由!淚水並不等同於懦弱,恰恰相反,藉着尼采的淚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種源於生命的感動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無法逃脫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須承認、接納,才能最終"成爲自己的存在",不是嗎?

合卷閉目,心中更感謝不離不棄的布雷爾。他奉獻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傷疤的同時感應着對方。他的謹慎、體貼、隱忍,使得兩個隔絕的心最終踏起了和諧的鼓點。複雜、豐富而敏感的內心呀,堅強的在痛苦、悲憐、無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拋棄,最終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後重生。

書中處處呈現詩意而鏗鏘有力的言語,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實踐、領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嘗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長磨礪中凝練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