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事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協和醫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協和醫事讀後感

協和,在還是孩提的時候就已經略有所聞,不過在我們那邊偏僻的地方來說,也沒有人去過協和,甚至沒有人見過協和的人。但是對協和,我一直保持着一種崇拜的感情,理所當然地認爲協和是中國最高的醫學殿堂。雖然至今也沒有見過協和的人,更不用說到過協和。最近喜歡到丁香園逛逛,看到前版主把這本《協和醫事》上傳,懷着對協和的崇拜,我把這書下載了……

樓主說,這書下載後請在24小時內刪除,如果有興趣可去買。很遺憾,我沒有做到。我捨不得刪。這書,好;這書,有感情;這書,不只是書,還是情感的傳遞。

協和醫事,看完也沒有究竟沒有說過醫術,用裏面的話說,醫生有兩個高峯,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醫德。老協和的醫生就是擁有雙高峯的醫生,就是現在所需要的能夠處理醫患關係的醫生。不談他們,他們是我們所需仰望的,卻不可再企及,至今我也沒有遇到過所謂雙高峯的醫生,也許這並不能埋怨自己的運氣不佳,也許這個國家對這些人也是可遇不可求了。不是我對醫生絕望,也不是醫生的醫德不夠好,只是在這種醫療環境下,治病的醫生有,治病人的醫生不敢有。這就是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常有,卻沒有成爲的千里馬的條件。千里馬,我也知道,也承認,我不是一匹千里馬,所以我倒願意自嘲一下,我不是一匹馬,哪來千里馬。想想以前協和醫學院是怎麼一回事,老師比學生多,能夠想象嗎?再想想,平均下一年只是培養不到20個醫學生。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放到現在的社會,老師比學生多,一年畢業不到20位醫學生,那不是浪費資源嗎?那麼多農民子弟,爲什麼你老師就不教多幾個學生,教出來的醫生多了,也好造福社會,我們國家醫生比例在世界上還是倒數的呢。這是善意的建議,也是可以理解的。

或許吧,某些人以爲一個老師帶的學生越多,就越能造福社會,允許我從好的方向想,總不能把我原本沒有機會讀大學的機會現在得到了,倒去說他們的'壞話,所以,大學該擴建擴招,一個班只要教室允許,多少人也無所謂,越多越好,我就是在這種上大學最容易的時候考上了大學,成爲一名醫學生。我們班多少人,說出來一直是讓人驚訝,也讓那些沒有讀過大學的人心裏爽了一把,原來大學還可以這樣快餐式啊,真正地適合時代的發展。我們班到底有多少人,想想讀書時候我們最大的教室能裝多少人,大概就是那個數了。人多力量大啊。

說回協和,協和正因爲小而精聞名。協和出來的不僅僅是醫生,是醫學家,是心理學家,是學者。協和影響的不僅僅侷限於協和這個地方,不僅僅只是北京,而是全中國。當時這麼小小的一家醫學院,卻能引導一個大國的醫學走向。這應該值得某些人思考。

不談某些人,在現在這個社會,不管作爲醫生,還是作爲醫學生,總免不了讓自己去想想願景,現實實在是有差距。談談我自己。曾經我對醫生這職業是沒有抱有一丁點興趣的,後來由於某些緣故,我選擇了醫學。到了這大學來求學,這裏的外在環境真的是出乎意外得好,整潔,寬敞,乾淨,相對來說,內在環境就相去甚遠。我也承認,我這個人的惰性是隨環境而波動的,這裏讓我的惰性呈指數性成長,遠遠大於我的積極性。

書上說,老協和的那些老醫生相當懷念在老協和的日子。雖然在那裏,他們的臉被人嘲諷爲“協和臉”,缺乏陽光,缺乏笑容的臉,一副緊張兮兮的樣子;但是他們在病人面前,又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笑容可恭,認真負責。現在,醫院的我們,恰恰跟他們相反,我們在病人前纔是有一張“協和臉”,情何以堪。

雖然以後我也不見得有什麼成就,但起碼我現在的夢想,當真是踏踏實實地成爲一名好醫生。但願一路上沒有阻擾,而且有一批志同道合以兄弟相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