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1

說到鹹鴨蛋,我已經好久沒嘗過了,幾乎忘記了他是什麼味道了。自從我讀了《端午的鴨蛋》後,又品嚐了一回鹹鴨蛋的美味。當我讀到“吱--筷子紮下去,紅油冒出來了。”我心裏一陣熱,好想好想吃鹹鴨蛋哦!文章的作者把這鴨蛋寫得像真的,就像一個鹹鴨蛋放在我面前,誘惑我去吃,我好想張口把它吃了。哦,咬到自己舌頭了,一個字“疼!”。這絲毫不減我想吃鹹鴨蛋的慾望。讀着這些動人的話語,我雖然現在不能吃到這美味的鹹鴨蛋,但我精神上得到滿足。讀完一遍課文,我就品嚐了一次鴨蛋,欣賞了它帶來的美味。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

這個星期回家,一定要媽媽買鹹鴨蛋給我吃,好好過過我的饞癮。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2

《端午的鴨蛋》語言很有特色,體現了汪曾祺作爲一位語言藝術家的特點。一是口語色彩濃厚;二是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魅力;三是善於運用語言“造型”,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

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裏嚐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從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端午的鴨蛋》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纔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鴨蛋》對培養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幫助。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3

精彩。何爲精彩?何處有精彩?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變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發現“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從來都會忽略身邊的那些小事,從而錯過它們有可能帶給我的驚喜與歡樂。

不過,從我開始與這篇文章起,我不會再與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過了,因爲《端午的鴨蛋》正讓我體驗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長篇大論的“精彩”,讓我的味蕾上都殘落着鹹鴨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鄉,端午節的習俗真是五花八門,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過於那誘人的高郵鹹鴨蛋,質細而油多,小孩兒們還用“鴨蛋絡子”掛起鴨蛋,又給美味增添了許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憶找到了熟悉的畫面。我也是江蘇人,與作者汪曾祺是老鄉,而俗話說“無巧不成書”,我是江蘇揚州人,而高郵是揚州市裏的一個縣級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郵鹹鴨蛋的香味。

每次吃鹹鴨蛋時,媽媽總會輕輕揭開鴨蛋頭的殼,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裏一戳,紅油就一下子冒出來,這時,媽媽就趕緊叫我來吸紅油,吸得我滿嘴都是,再挖開蛋白,則露出了紅彤彤的鴨蛋黃,這種感覺已逐漸忘卻了,不知何時才能再吃上家鄉的鹹鴨蛋,我又不禁後悔爲何沒有早點發現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紅”,我隱約也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外婆也給我做過一次,除了莧菜、蝦、鹹鴨蛋外,好像還有菱角、紅糖棕子、涼粉和紅燒鵝,其它的我也記不清了。原來童年進的我,哪裏還會想到幾年後的我,正在懷念這平日的時光呢?哪裏還會想到幾年後的我想勉懷生活中精彩,卻因記憶模糊而感到一陣失落呢?

珍惜現在身邊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後,失落地在回憶中翻箱倒櫃。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端午的鴨蛋》讀後感4

汪曾祺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劇作家,他的家鄉高郵也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在《端午的鴨蛋》等許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滿腔的熱忱,向人們介紹了高郵的風土人情,充分體現出他對自己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

讀過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我能夠感覺到,在作者小的時候,過端午節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在手腕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掛在帳鉤上,貼五毒和符子,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王字,放黃煙子薰五毒,用黃煙子寫草書的“一筆虎”,午飯吃“十二紅”的菜,特別是從煮熟的鴨蛋中挑出淡青色的掛“鴨蛋絡子”,什麼時候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掉,再用洗淨的鴨蛋殼,在晚上捉了螢火蟲放在裏面玩。可惜我沒有過過這樣好玩的端午節。我們過端午節時好像和平時星期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只是要吃糉子,街上有一些賣東西的,好像也是百索子、香包之類的,但是爸爸媽媽從來也沒有給我買過。

從《端午的鴨蛋》裏,我還知道了高郵有名的特產——鹹鴨蛋,還有成批輸出的雙黃蛋。作者介紹說高郵鹹鴨蛋的特點是質細油多,“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都冒出來了”。奶奶經常從老家帶鹹鴨蛋過來,蛋黃都是淡黃色的,但是我不喜歡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紹,我倒是覺得高郵鹹鴨蛋一定非常好吃。什麼時候我一定讓爸爸媽媽帶我到高郵去,順便好好品嚐一下高郵的鹹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