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記得回家讀後感

再看《過年,回家》,已不記得是第幾遍。一樣的文字,不一樣的心情,看罷全文突然閃出一個顛覆以往的念頭——阿志和淑芳不在一起也挺好。現在纔想通,兩人分手這一點,或許正是故事發展的關鍵點,也是作者文章構思中最煞費苦心的一筆。倘若如是,那以前好多遍看下來積累起的一摞“感受和想法”,也許全部只是似懂非懂的可笑“不平”。即便所想抑或只是個人的亂想,還是決定寫下來。

過年記得回家讀後感

記得第一次看完《過年,回家》,當然有被阿志爸爸感動到,但最糾結的卻是爲什麼阿志和淑芳分手了?阿志爲什麼會娶一個嬌裏嬌氣甚至有些看不起農村的女人?以後再看,總也脫不了這幾個偏激問題的糾纏。命運坎坷的淑芳遇到阿志和他爸爸是她的幸運。不管在老家還是日後到臺北求學乃至工作,都得到了他們很多的照顧。阿志的爸爸更是對她關愛有加,在他心中淑芳雖未過門卻早已是他認定的兒媳婦。如果我來寫結局,一定是阿志和淑芳在一起然後結婚生子。對他們兩人,那是我理解和期盼的圓滿幸福,即便阿志爸爸最後還是一樣離開,那也一定是微笑着走的。

圓滿的結局當然讓人歡喜,卻也像平平的日子,明天就忘了今天是怎麼過的。更多的時候讓人思考和牢記的不是喜劇而是悲劇。殘缺的東西讓人遺憾,也讓人深刻。聰明的作者,當然不會讓故事朝着理所當然的方向發展,總喜歡製造些波瀾和障礙,讓讀者繞幾個彎後更加深刻地抓到他所想挖掘和呈現的“精氣”。現在幡然發現:這個故事,不能歸於純粹的悲劇(原先一直認爲有點小悲劇),卻也有“悲”的元素;當然也不能算是完滿的喜劇,卻也有“喜”的成分。更多的或無悲喜之分,只是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對愛情、親情和人生的思考。

文中的阿志和淑芳,再提筆寫信給對方,兩人都已不再年少。淑芳要結婚了,新郎不是阿志。阿志要當爹了,孩子的媽媽也不是淑芳。這是戲劇,也是現實。曾經在一條道上相互扶持牽手走過的兩個人,而今走上兩條不同的人生軌道。兩人互相能給對方的除了祝福就是讓自己幸福。當不成伴侶的兩個人,互相沒有遺憾,沒有怨恨。即便分手了,依然堅守着那個曾經在大樹底下“一起回家過年”的承諾,即便現在看來那只是一種有緣無分的無奈,善意謊言背後卻爲那個每年翹首以盼的老父親傾注了真感情。將他倆聯繫在一起的,除了過往的美好記憶,更多的是阿志爸爸在兩人之間編織起來的那份親情。也許,這是讓我強烈希望他倆在一起,甚而討厭阿志老婆的原因。其實阿志老婆願意在公公面前充當另一個女人,就說明她是一個好兒媳、好妻子,這事不是每個女人都願意幹的。

阿志的'爸爸纔是小說故事的“主人公”,意識到的有點晚了。而“阿志和淑芳分手”只不過是來強化阿志爸爸對他們默默的愛和尊重。所有的所有加在一起,讓阿志爸爸那一句“互相照顧、過年回家”更有意義。火車進站前半小時在月臺等候的身影,將計就計將阿志的老婆當淑芳,死前留信給淑芳訴說真心話,親手做傘給淑芳……無不能爲之而感動。

阿志和淑芳沒有在一起,阿志娶了一個城裏姑娘,甚至阿志的爸爸眼瞎,最後死了,這些都是我不喜歡的情節,雖然知道這些只是小說的刻意虛構和安排。可是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了這些“絆腳石”,阿志爸爸留給我們的是什麼?或許跟一般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沒有差別。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戲劇性的“衝突”,阿志爸爸的形象才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印象深刻。

阿志爸爸走了,留了一封信給淑芳。透過短短數百字讓讀者真正瞭解了一個父親。原來,看似綠葉陪襯的他,纔是那朵最美麗的花,看似拱月的星星,纔是那最皎潔的月。他是花和月,釋放出美麗的色彩和耀眼的華光,當然靠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多年沉澱洗禮後淳樸厚重的人格魅力和對子女的那份默默的愛。三毛說:“世界上難有永恆的愛情,世上絕對存在永恆不滅的親情。一旦愛情化解爲親情,那份根基,纔不是建築在沙土上了。”雖然阿志與淑芳之間沒有最終的愛情,但是他們之間還有淑芳與阿志爸爸之間的親情早已開花結果。

“父母對於兒女,只有一個要求與願望,那就是看見你們健康快樂。其實你們工作有沒有成就?娶了誰?嫁給誰?都不重要,只要你們好好的,爸爸都開心。”這是阿志爸爸臨終留給淑芳的埋藏了多年的真心話。是的,在父母眼裏,孩子們的成就、愛情什麼的都遠遠不及他們的健康快樂來得重要。這應該也是作者在父母長輩身上看到感受到的,藉由阿志爸爸之口說出來的“箴言”。更是無數父母對兒女的共同希望。

作爲兒女,又該爲父母做些什麼呢?也許,在阿志,淑芳,甚至讓我一度討厭的阿志老婆的身上,我們能找到點什麼?學到點什麼?或者悟到點什麼?再甜蜜的愛情,或許有一天會消失。父母對子女的愛,無私而永恆!至少,健康快樂——每個人都要努力擁有!不爲別的,只爲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