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秋思》賞析15篇

《天淨沙秋思》賞析1

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賞析15篇

【作者】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簡介:

馬致遠小時候非常好學和上進,爲馬氏的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還不時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子孫後代向之看齊。

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非常出名的小曲,由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就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的時候;小橋流水人家給人的感覺是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爲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淨沙秋思》賞析2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詞句註釋

⑴天淨沙:曲牌名,屬越調。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白話譯文

枯藤纏繞着老樹,樹枝上棲息着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着遊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後兩句賞析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淨沙秋思》賞析3

《天淨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別緻,言簡而義豐。語言極爲凝鍊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被後人譽爲“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賞析4

原文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斷腸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鑑賞】

一、主題:通過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賞析:它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前三行全是寫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這“枯”“老”“昏”三個詞,描繪出當時詩人所處的悲涼氛圍。“小橋流水人家”,描繪了一幅安寧、和諧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風瘦馬”正是詩人當時自己的真實寫照,他長期奔波與勞累已不言而喻了。這與歸巢的昏鴉與團聚的人家真可謂構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寄情於物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

《天淨沙秋思》賞析5

馬致遠,元代雜劇家、散曲家。下面給大家蒐集整理了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註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爲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淨沙秋思》賞析6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之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之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之情調,下面是古詩天淨沙秋思之賞析,請參考!

抒發一個飄零天涯之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之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爲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爲“秋思之祖”。

古詩天淨沙秋思之賞析

天淨沙⑴·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⑵,小橋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風瘦馬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⑸。

詞句註釋

⑴天淨沙:曲牌名,屬越調。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昏鴉:黃昏時之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詩人對溫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之道路。西風:寒冷、蕭瑟之秋風。瘦馬:瘦骨如柴之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之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之旅人。天涯:遠離家鄉之地方。

白話譯文

枯藤纏繞着老樹,樹枝上棲息着黃昏時歸巢之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之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之瘦馬馱着遊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之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之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之心境。這首被贊爲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中國古典詩歌之藝術特徵。

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之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之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之一個重要範疇,它之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爲能否構成意境之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之秋色之中蘊含着無限淒涼悲苦之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爲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爲人活動之環境,作爲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之觸發物。曲上之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一種動人之藝術境界。

二、使用衆多密集之意象來表達作者之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之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之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之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之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衆多之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之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之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之憂傷悲涼之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

與意象之繁複性並存之是意象表意之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之意象之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之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一致,即衆多之意象往往共同傳達着作者之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爲表達自己惆悵感傷之情懷,選用衆多之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之內心情感,情與景之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之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衆多之意象被作者之同一情感之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之圖畫。

意象之繁複性與單一性之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之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之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之特點,這種有序性之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之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之習慣。

有人稱馬致遠之這首《天淨沙·秋思》爲“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之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爲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之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之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之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描寫角度,因而增加意象之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之,不超出秋景之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之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之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之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之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之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之表現之一。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之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之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爲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之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時受到董曲之影響和啓發,這是無疑之,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之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重新創作。在景物之選擇上,他爲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之情感,選取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之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之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之情感不合之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之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之錘鍊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他之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之關係以及它們各自之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之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之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之用字法,實在爲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之程度,用最少之文字來表達豐富之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之原因之一。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之悲苦情懷,使個人之情感獲得普遍之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之一種悲哀憂愁之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悽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爲萬物衰亡之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之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之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爲主要審美體驗形式之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之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之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之悽苦悲涼之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淒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着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爲中國文人最爲普遍之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之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之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之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之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不朽之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之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爲成熟之作品之一。儘管它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着中國古典詩歌之藝術特徵。

《天淨沙秋思》賞析7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爲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爲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着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爲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爲人活動的環境,作爲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衆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衆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

與意象的繁複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一致,即衆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爲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衆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衆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爲“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爲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描寫角度,因而增加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爲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啓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爲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鍊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爲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悽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爲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爲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悽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淒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着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爲中國文人最爲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爲成熟的作品之一。儘管它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着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天淨沙秋思》賞析8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着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爲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爲人活動的環境,作爲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衆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衆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馬致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啓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爲了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天淨沙·秋思》作者簡介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天淨沙秋思》賞析9

《天靜沙秋思》在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美學中均佔極高地位,有“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之贊,甚至被譽爲“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小令定格》)。那麼其精妙之處究竟如何體現?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作爲第一部分,可謂古今獨步。九個意象並置,又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語言形式將其勾連。單獨看每一個意象,確乎不能讓人直接深入地體會到其內涵,而如果將它們聯繫起來,分析異同,就非常有意趣了——

先看色彩。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並不能給人有衝擊的色彩體驗,甚至是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怡然景物,也並沒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層水霧籠罩。不濃烈,但也不至於陰森,僅僅是給人一種“灰”的感受,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僅存不濃的墨色。“灰”不僅僅是一種色彩的感覺,更是心靈體驗,“灰”得不極致,更顯得淡漠悲涼,詩人在這樣一個底色上鋪陳,不着一語卻意旨盡現。

從意象的羅列來看,“枯”有枯寂、沉鬱感,“老”有滄桑、蒼老感,“昏”有昏沉、陰暗感,帶給人日薄西山的將盡之意,像古舊的木刻;而“小橋”帶來溝通、連接感,“流水”帶來流動、活潑感,“人家”帶來相聚、歡樂感,如此又微露暖意。讀到這裏,兩種頗有反差的意象羣相對比,讓人很難找到情感的落腳點,這時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風的“冷”和瘦馬的“乏”壓住了詩的基調,三句苦澀與輕鬆相對比,就像是吃藥時,嘗一口苦,這時若啜一口甜,再次體驗到的苦,便是極致了。

對比“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我們能感覺到“濺”“驚”這些較強的動作,渲染出憂國傷時的杜甫內心強烈、激盪的情感。有意迴避動詞,呈現強烈的畫面感,看似詩人並沒有傾注個人情感於其中,實則匠心獨運,給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極強內在邏輯的“空白”。這種“不於情上佈景”的留白,剛好與王夫之詩學中的“喪我”相應和,“凡詩之妙處,全在於空”。詩人隱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讀者能直接與意象相接觸,用自己的記憶和情感體驗填充感受,引發更強烈的共鳴。

“枯藤老樹昏鴉”便是中國詩學理論“以小見大”中的“小”,“即遠入細”裏的“細”。既然小景是眼中之景,那麼大景就應是詩人心中之景。詩人心中景爲何?古道西風瘦馬是否就是其當下的眼前景呢?詩論家常將古代詩畫對比研究,他們認爲畫家常常是“背擬作畫”,即畫家將其觀察的結果由知道轉化爲記憶,而詩人卻相反——“寓目入詠”“即目吟詩”,也就是說中國詩歌是詩人身臨其境,隨感而發。但筆者覺得這曲秋思並不全然是詩人眼前景,其所列之物,總是帶了些“心中景”的意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以小見大,即遠入細。詩是時間的藝術,筆者以爲,這三句中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屬於詩人的記憶的,也許在作詩之前詩人曾無數次遇到過給其“孤獨感”“漂泊感”的事物,詩人觸景傷情,靈感的迸發將記憶牽連出來,加以羅列便成《秋思》。這是一種類似於蒙太奇的手法,以空間的有限展現時間的無限,將不同時空的意象,用這種奇妙的手法並存於同一空間。從這個角度看,這首小令似乎更接近於山水畫的作法。那麼,《天靜沙秋思》之所以有超越其他作品的即視感和畫面感,正是因爲詩人將詩作與畫作融通了。

如果一定要明確詩人的眼前景,筆者認爲應該是“古道西風瘦馬”,瘦馬旁應有漂泊的遊子。但這僅是讀者的聯想,正如王夫之所說的“於賓見主”:詩人並沒有主動出現於作品中,而是隱於其後,既避免了把主觀情感強加給讀者,又不全然喪失自我。

第二個部分是“夕陽西下”一句。這一句明顯與上文不同,是對一種不具體的,有些許背景意味的物象和狀態的描寫。以夕陽西下爲背景鋪設是極妙的。首先,夕陽隱含了歸家之意,對比之下更強烈地襯托出遊子的漂泊無依。其次,中國詩學中有“一切景物皆成光色”的說法。夕陽的光色給前面的景物鍍上新的情感體驗——從意境塑造的角度看,夕陽無疑是美的,而將其鋪在上文“昏、暗、灰”的意象之上,便有了特殊的效果。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美的事物撕碎給別人看,而在這裏,詩人給上文的悲涼場景披上了美的衣服,用這種反差感使人心生莫名惆悵。

夕陽西下這一場景的出現,是對大背景的鋪排,與枯藤、老樹、昏鴉這一近景相比,大的場景將人的視線拉遠,產生一種距離感。這種“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的“遠”是中國詩的一個常見的現象。詩論家認爲空間距離最能體現心理距離,這種心理距離是否是詩人身處背景之中感到悲涼,而在心理上又難以依賴於景中,找不到歸宿,“在其中”而“又不在其中”呢?

也許這是中國哲學中“物”與“我”關係的一種體現吧,道家提倡開懷攬物,卻又言“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在這一點上,《天淨沙秋思》的創作似乎與之很是契合,意象的展現即是“開懷攬物”,而詩人並未將情思強加於其上,使詩悲哀而不消極,便是“聽之不聞,視之不見”了。

最後的“斷腸人在天涯”這一部分無疑是詩情感表達的頂峯。且放下情感不談,筆者思考的是如何斷句才更能表達作者情意。

與平常的“斷腸人在天涯”的主謂結構不同,筆者認爲此處應是“斷腸人在天涯”的強調句式。首先,“斷腸人在天涯”以強調句式自然而強烈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並且再次描繪了“人在天涯”的畫面。其次“斷腸人”似在寫詩人自己,而“斷腸人在天涯”則將人與情感劃清,從形式上不將其過多地參與到濃烈的情感之中,更加符合詩人“隱於詩後”的主觀想法,而達到“超我”的狀態了。

《天淨沙秋思》賞析10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淨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至於遊子爲什麼飄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爲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係,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繫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淨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餘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繫,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爲一體了。

“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爲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淨沙秋思》賞析11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羣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裏,只有斷腸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二十八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開始的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爲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表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淨沙秋思》賞析12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參考註釋:

①天淨沙:選自《全元散曲》。天淨沙,曲牌名。

②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北京人),著名戲曲家。

③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馬致遠元散曲:《天淨沙秋思》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爲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淨沙秋思 被喻爲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創造典型的環境,能夠烘托出那種思鄉感情。

《天淨沙秋思》賞析13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一、【作者介紹】

馬致遠(1250?~1323?)號東籬。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隱居杭州鄉村。他是元代著名雜劇、散曲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嘆世之作,抒發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憤懣,也有濃重的隱居樂道,超然物外的消極情緒,風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輯本《東籬樂府》。

二、【解題】天淨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緒。

三、【譯文】

黃昏,枯藤纏繞着的老樹,烏鴉在哀鳴;潺潺流水,小橋旁邊,呈現幾戶人家;嗍嗍西風,荒涼古道,疲憊不堪的瘦馬馱着我蹣跚前行。夕陽已經落下,我這個浪跡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鄉思親之情,簡直要肝腸俱斷了。

四、【簡析】

枯藤老樹昏鴉,寫旅人眼中所見。蒼老幹枯的樹上,纏繞着蒼老幹枯的藤。黃昏時的烏鴉哀鳴着,尋找着自己的窩巢。詩人選擇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

小橋流水人家,描寫出一幅幽遠恬靜的畫面。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緻的小橋。水邊橋邊的人家,一縷裊裊炊煙飄出屋外。以樂寫哀,和蕭索荒涼的上下兩句形成對比,反襯了作者孤獨、寂寞、愁苦和思鄉之情。

古道西風瘦馬,與前二句相呼應。蕭瑟西風,吹打着孤獨的旅人,掀起他單薄的衣襟。孤獨的旅人騎着孤獨的瘦馬,蹣跚走在羊腸古道上。極力渲染悲涼氣氛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西下,渲染悲涼氣氛。昏鴉歸巢,小橋人家,爲“斷腸人在天涯”做鋪墊,孤獨的旅人愈加孤獨,思鄉之情也愈加強烈。作者直抒胸臆,強烈的表達了作者悲涼孤獨愁苦和思鄉之情。

五、【主題】

通過對秋天黃昏時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悲涼的情思,抒發了一個長期飄零異地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六、【藝術手法】

1、前三句無一動詞,而僅僅排列了九個獨立的名詞。實際上就是九個獨立的意象。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呈現一幅生動、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給人深刻的印象。在詩歌意象的排列組合上,這首小令是中國詩歌史上成功的典範之一。

2.靜景與動景相映

3.景色與情思相融,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渲染出蕭瑟悲涼的意境,烘托出遊子孤寂、悲涼的心境。

《天淨沙秋思》賞析14

這首小令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詩人精心選擇和渲染的畫面中,滲透着浪跡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陽下的孤獨與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寫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水準,被人稱讚爲“秋思之祖”.

首句寫旅人眼中所見.蒼老幹枯的樹上,纏繞着蒼老幹枯的藤.黃昏時的烏鴉哀鳴着,尋找着自己的窩巢.詩人選擇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

第二句,詩人筆鋒一轉,推出一幅幽遠恬靜的畫面.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緻的小橋.水邊橋邊的人家,一縷裊裊炊煙飄出屋外.這是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如果說第一句是一幅濃郁凝重的油畫,那麼,第二句則是一幅清新淡遠的水彩畫.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風瘦馬”,與前二句相呼應.蕭瑟西風,吹打着孤獨的旅人,掀起他單薄的衣襟.孤獨的旅人騎着孤獨的瘦馬,蹣跚走在羊腸古道上.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正逐漸沉到地平線下去,此時,正是人們停止勞作,從田間,從作坊歸家歇息的時候.連烏鴉也在此時紛紛回飛,到枯藤纏繞的老樹上,尋找自己的窩巢.小橋流水邊上的人家,也飄出了裊裊炊煙,等待勞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溫馨寧靜的家.面對昏鴉歸巢,小橋人家,孤獨的旅人愈加孤獨,思鄉之情也愈加強烈.多麼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卻遠離親人,浪跡天涯,漂泊在荒遠的他鄉,難怪要悲痛欲斷腸了.

這首小令構思精巧.“枯藤老樹昏鴉”,等於是給全詩定下了悲涼惆悵的基調,好像是給一幅畫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襯托了後面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使得那種悲涼的色彩更爲濃重.而“小橋流水人家”卻是一幅溫馨寧靜的畫面,與全詩的基調和氣氛似乎不甚和諧.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妙之處.用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寧靜,反襯淪落天涯者的思鄉愁苦,形成鮮明的對比.正因爲這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高度評價了這首小令,認爲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在寫作技巧上,這首小令也有獨到之處.前三句無一動詞,而僅僅排列了九個獨立的名詞.這九個獨立的名詞,實際上就是九個獨立的意象.本來它們之間沒有什麼自然的聯繫,但詩人把它們有機地糅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呈現一幅生動、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給人深刻的印象.在詩歌意象的排列組合上。

《天淨沙秋思》賞析15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爲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嫺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着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悽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慼。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着,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嫋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閒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裏,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淒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裏,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着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爲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悽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