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英語口語課堂有效性教育論文

1 探索的背景

提升英語口語課堂有效性教育論文

1.1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

在2001年中國國家教育部頒發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英語聽、說方面的能力。(教育部,2001)該標準還鼓勵英語教師運用創新的方法開展課堂教學,着重增加語言產出的活動和有效的小組活動。

1.2 大學聯考聽說考試的明確要求

根據《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調整方案》的要求,廣東省普通大學聯考英語科考試從2011年開始分別進行筆試與聽說考試。其中聽說考試佔英語科總分(滿分150分)的10%。英語聽說考試的內容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

該調整方案分別對聽力和口語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

——口語要求考生根據提示進行口頭表達。考生應能:

詢問或傳遞事實性信息,表達意思和想法;

做到語音、語調自然;

做到語言運用得體;

使用有效的交際策略。

另外,在大學聯考考試說明中對聽說部分的題型作了如下說明:

A節模仿朗讀,要求考生的語音、語調和語速儘可能與片段保持一致。

B節角色扮演,要求考生明確擬要扮演的角色,完成三問五答的任務。

C節故事敘述,要求考生儘可能使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而且複述內容應涵蓋儘可能多的原文信息點。

1.3 分析英語口語訓練的現狀

廣東省英語大學聯考在多年前就設有聽力項目,學校普遍形成了成熟的提升英語聽力的做法。然而,對於聽、說統一考試,一線教師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案。尤其是在口語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困難。筆者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以及與同事的交流中發現以下問題尤爲突出:

——班級人數過多,不利於開展口語活動;

——學生英語語音、語調不夠準確,缺乏英語方面的自信;

——在表達過程中過分關注語言的準確性,學生在開口講英語的時候焦慮感強烈;

——學生對英語聽說能力的地位和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依然崇尚“啞巴”英語;

——傳統“聽老師講課”的學習模式使學生習慣於“無聲地”參與課堂;

——缺乏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實際需要,因此學生沒有練英語口語的動機;

——缺乏英語聽說學習的策略;

——英語聽說任務缺乏激勵性;

——英語教師的口語水平有限,主要依靠漢語講授英語課;

——……

2 理論依據

2.1 高中生爲什麼不願意開口說英語

發表在英國《ELT Journal》上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以被動角色發言似乎沒有被完全歸因於他們的文化差異、有限的語言資源或者焦慮情感。事實上這種現象也會由於教師過多的課堂控制而導致學生缺乏交流的機會。(Winnie Lee and Sarah NG, 2009) 她們也指出在學生分組的活動中,教師以調解人的身份,利用促進導向的策略有助於促進小組成員的參與和減少小組討論的羣體的衝突。在她們的研究中,教師互動策略被認爲不是課堂上學生沉默的唯一的決定性因素。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所設計的活動或任務以及學生的能力水平也會對學生的沉默產生影響。

另外,教師所營造的與學生互動的課堂氣氛也容易引起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沉默。教師對討論主題的控制也是導致英語課堂互動水平低的原因之一。(Xiaoyan, Xie, 2009)她同時認爲教師應該將部分的課堂控制權轉交給學生,這將是促進課堂互動良性發展的重要一步。她還主張教師爲學生創設多種模式的口語表達機會,與學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溝通基礎。

也有專家指出,教師傾向於獲得預期的答案和不充分的等待學生迴應的時間也要承擔部分導致學生堂上不積極作答的責任。(Jackson, 2002)

2.2 小組學習的優勢

小組合作學習被定義爲:在教學中使用小羣體開展學習活動,使學生共同努力,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和對方潛能,使學習所得最大化。(Johnson, Johnson, and Holubec1998)小組合作的活動通常是通過一套良好的規定和高度機構化的策略來實施的.。

在當今中國的英語教學理論中,專家們越來越強調發展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同時大部分英語學習者也非常歡迎這種允許朋輩交流和合作的教學風格。學習小組的運作模式可以提升英語學習者積極參與的程度。(Huiping Ning, 2010)該文章作者還認爲僅僅將學生分組是不可能使他們從小組活動中得益的,教師有責任創設輕鬆的語言環境減輕學生的語言焦慮,並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其次,活動小組要有良好的結構,應該作爲日常課堂教學和課程考覈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使學生明確活動的具體步驟,並讓他們認識到有必要和同學用英語進行交流,以達到設定的學習目標。

3 口語活動小組的組建模式

基於上述關於英語口語教學現狀與理論的研究分析,筆者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提升英語口語課堂有效性的新路子——在所教班級創建英語口語活動小組。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對口語訓練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並在口語考試中反映出良好的效果。

3.1 優化組合小組成員

考慮到班級人數以及課室座位的編排,口語小組由4位同學組成,便於交流與管理。4位同學按以下圖示就座:

教師授課的時候按平常的方式就座,組織活動的時候4位同學轉過來圍成一個圈開展小組活動。另外,A\B\C\D之間還可以交互分成兩人一組搭配完成pair work。

筆者將分組工作分成三個步驟完成:首先,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自由組合。然後,老師對小組成員進行微調,使各小組結構達到最優化。例如,外向的學生搭配內向的學生;口語能力強的學生搭配口語基礎弱的學生;男生和女生搭配等。最後,教師選定一位有領導才能並有能力幫助大家的學生作爲小組長,確保各項口語活動能順利完成,實現預設的目標。

3.2 以小組爲單位,在堂上開展口語活動

儘管班上人數多,但成立了英語小組之後,英語課上也能進行形式多樣的口語活動,如:pair work, role play, presentation, report,debate,game等。這些口語活動大大增加了英語課的趣味性,同時也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更利於落實“學英語爲交流”的原則,爲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搭建了更寬廣的平臺。以小組爲單位開展活動,班內更容易形成了良性競爭的好風氣。最重要的是,這種模式解決了以前“少數人蔘與,大多數人看熱鬧”的問題,拓寬了教師的關注面。而且,用這種模式進行feedback(活動反饋),課堂效率更高,口語活動效果更好!

3.3 發揮組長作用,落實課後口頭作業

課堂上的活動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每天花在訓練英語口語上的時間是不足的。爲了彌補這一弱點,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口頭作業,以便鞏固課堂上學習的效果。新課學習階段,可以安排朗讀單詞、課文的作業;複習階段,可以要求學生背誦、複述課文。這些作業由組長督促落實並進行評價反饋,必要時組長要糾正組員語音語調上的問題,幫助大家共同提高。

3.4 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口語考試

爲了提高學生對口語學習的重視程度,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口語學習情況,教師定期在班級內部或班與班之間舉行口語考試。口語考試以“教師考組長,組長考組員”的形式進行,題型可以靈活設計。在基礎階段着重考察學生的語音語調,在提高階段套用大學聯考題型。雖然主要由學生考學生,但面對面的考試方式讓被考者很有壓力,學生都不想在朋輩面前丟臉,所以在考試的準備階段,學生們前所未有地投入到朗讀英語、訓練口語的學習中去。因此,口語考試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既推動了口語學習,也鍛鍊了應試技巧。

3.5 小組活動評價(見附表一、附表二和附表三)

口語活動小組的評價機制除了以作業和考試作爲評價內容以外,更重要是對學生參與度進行評價。只要積極參與口語活動,學生都應該得到肯定的評價。只有這樣纔可以提升口語活動的參與度,從而達到“練口語”的目的。在評價形式上有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評價結果也要在期末的平時成績裏體現出來。

4 對這一探索的反思

4.1 從“準確度”到“交流度”

在傳統的口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總是糾結於表述的準確性,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口語表達的意願和興趣。學生感覺一開口就被老師糾錯,原本有點積極性的,慢慢都被“面子”問題打消了。其實,口語表達往往不需要完整的句子,只要有單詞就可以交流。因此,筆者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語音、語調的訓練,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多對學生表達的內容給出積極評價,少糾正學生口語中的錯誤。只要交流過程中的各方人員能夠理解說話人的意思,那麼就已經實踐了語言學習的交際性原則。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小組活動減少了發言者的心理壓力,打開了這個重大的屏障之後,學生從“敢於說”慢慢發展到了“說得好”。

4.2以聽、說爲引領,促進語言運用綜合能力的多維發展

爲了更好地爲英語大學聯考做準備,達到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筆者認爲在日常教學中,聽、說、讀、寫要並行前進。聽、說先行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也爲學生的聽說大學聯考奠定紮實的基礎。教師也可以將聽、說訓練與讀、寫練習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使聽、說、讀、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達到良性循環。

5 結束語

口語是需要在實戰中磨練的。在沒有真實的語境情況下,想要練好口語,英語教師就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創設最優課堂環境。要使學生學得“活”,教師就要讓他們都“動”起來。因此,創建口語活動小組是提升英語口語課堂有效性的好辦法。

一:日常口語活動評價表

班級 姓名

評價等級分四級:優秀、良好、一般、待改進。此項評價爲過程性評價,旨在跟蹤學生口語發展情況,起鼓勵和督促的作用。

二:口語考試評價表

班級 姓名

口語考試採取“教師考組長、組長考同學”的方式進行,以100分制評價。在備註欄裏考官可填寫被考者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實驗班與對比班口語考試數據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