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榕樹課時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

故鄉的榕樹課時教案設計

體味本文寄情於物的寫法並借鑑之。

  二、教學難點與重點

啓發學生領悟本文以榕樹爲眼前景與思鄉情的觸發點、聯繫點,並以此聯想到諸多瑣細平凡的故鄉生活的掠影,來表達自己真摯、濃烈而悵惘的思鄉之愁。

  三、教學方法及設想

以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以小練筆輔助教學效果的辦法,利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四、具體的教學實施步驟

(一)借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課堂教學。

附:《鄉愁》(臺灣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邊,母親在那邊。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現在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邊,大陸在那邊。

(二)板書課題,讓學生速讀自讀提示及課文來總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以設疑的方式導入課堂學習與討論。

1.請學生根據自讀提示提煉本文的主題,選材及寫作特色。(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2.是什麼引起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之情?

3.找出抒發浮想聯翩的思鄉之情的段落,並體會哪些詞語寫出了這種強烈而真摯的情感?

(1、2題可先提問學生,3題請全體同學齊讀後再請個別學生分析詞語的表現力。)

  參考答案

1題可讓學生自圓其說地解答。

2題中引起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的事物有兩個:

住所左邊的土坡上,有兩棵蒼老蓊鬱的榕樹,以廣闊的綠陰遮蔽着地面。

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綠葉,卷製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邊,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

3題的相應文字在204頁末段,分析詞語以學生的領會程度爲準,教師適當地予以評價。

4.作者的思鄉之情包括了哪些內容?請針對感受較深的某方面內容說說你的體會。

(採用前後桌討論的方式,教師巡視啓發、點撥,然後讓學生展開討論。)

  要點參考

思鄉之情包括了以下內容:

·小時候在駝背之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的古老傳說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

·農人們酷熱時在榕樹下的納陰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這些抒寫出作者對故鄉親情、友情和鄉情的眷戀、思念。討論以學生自圓其說爲妥。

5.文章在描述完思鄉的景物後,重在表現真摯、濃郁而悵惘的思鄉之愁,請學生根據課文加以體會。

(讓學生朗讀有關的討論文字,即208頁末段頭兩句。提問學生體會相應內容,即認識課文的敘事與抒情的有機性。)

6.這種思鄉情感的深沉、濃郁是貫穿課文始終的,請讓我們再次藉助朗讀來加深體味。

(教師朗讀204頁末段,讓學生齊讀與之呼應的209頁的末三段。)

(四)導入課堂練筆。

1.以點明板書內容含義爲教學過渡,說明本文是典型的寄情於物寫法,啓發學生根據相應文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等寫個仿寫性的片斷(例如可以幼時生活的某個場面、事物;或家鄉的某個景物、生活中的某個難忘的時刻或事情來寫)。

2.在給一定的`時間後請寫好的學生當堂朗讀,教師進行簡要的評價。

(五)教學附記。

1.課堂討論應注意滲透的問題。

A.標題與內容的關係

故鄉的景物諸多,但作者爲什麼如此偏愛榕樹呢?原來榕樹一旦生長多年後,它的樹枝可長成黑色的根鬚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爲新樹幹,這樣一株會長成許多株。這在鄉民的生活裏必然是上蒼賜予的聚集場所,孩子們玩耍的樂園了,一切鄉情民俗也必然會在這裏薈萃了。

所以標題一則體現出寄情於物的寫作特色;二則也傾注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情感。榕樹正是這些的體現與寄託之物,以此爲題也便於景物描寫的集中和情感抒發的濃郁感人

B.材料的安排順序與效果

文章先借榕樹這一事物來表現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再通過回憶發生在榕樹下的往事來抒發對家鄉的眷戀、思念之情,雖形散而神聚,條理仍有機、分明。

C.如何看待駝背老樹的傳說、燒紙錢祈求樹神和折樹枝祭祀祖先的神靈等細節?

作者正是借寫這些來形象、真實地體現出故鄉的鄉情與民俗,證明故鄉人們的善良、正直,他們的淳樸、可親之處。正因爲如此,才讓作者如此夢縈魂牽,對這些不應只從迷信角度片面看待之。

2.板書設計。

在駝背上的水手夢

關於駝背的古老傳說 親情 令飄泊天涯的故鄉的榕樹 女人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 友情 異鄉遊子

農人們酷熱時的納陰乘涼 鄉情 眷戀、思念

兒時難忘的夏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