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讀後感

1.

白雀讀後感

細馬是個很有主見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裏,他感覺到了被別人排擠,無法適應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選擇了逃避。他拒絕和同學交談,選擇了與養爲伍,開始了自己的放養生活。但是孩子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與同伴交流的。當他能聽懂當地的方言時,他用笨拙的“罵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別人的“招惹”,以泄他對在教室裏讀書孩子們的嫉妒。雖然他本能的牴觸他的養父母,計劃着有一天逃離這個地方。當養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沒後,養父病逝後,養母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瘋了後,細馬毅然地挑起了這個家,承擔起了照顧養母的責任

2.

桑桑幫白雀和蔣一輪送信,讓他們見了面,這時,我覺得桑桑就快要成爲一個十足的小媒人了。可是,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桑桑竟然會因爲不讓別人以爲他偷看了白雀給蔣一輪的信,而把信扔到了小河裏。

當老師讀到這裏的時候,我的心揪緊了。我想,說不定那信裏寫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呢。最後,老師也說了那信裏寫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可老師讀到這裏就不再往下讀了。還說什麼“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這不是有意倒俺們的胃口嗎?

哼,不過,的確是很讓人期待喲。(三到五小節的讀後感受)

今天下午,聽了老師給我們閱讀的《草房子》這本書中的第三個章節《白雀》的6、7兩個章節,我想笑,卻怎麼也笑不出來。不爲什麼,只爲了那最終的結局。

笑是因爲我想起了白三(白雀的父親)走獨木橋時,固執地堅持自己走過去。完了,走不過去了,竟然將那獨木扔下河,然後抱着它遊過了河。着實讓人覺得好笑。還有,就是他被淘氣的桑桑給騙了的情景。但結束,大家一定也都想到了,還是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我此時好恨那個名叫什麼谷葦的人。都是他惹的禍。要不是他摻合進來,哪會有後面的結局呢?

不過,桑桑也有責任。如果他把信給蔣一輪,白雀就不會生氣。白雀不會生氣,也就不會去見那個什麼谷葦了。那樣的話,就什麼事兒也沒有了。

唉!(六、七小節聽後體會感受)

宣若恆:

這真是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蔣一輪和白雀是天生地造的一對兒,可就是因爲那個倔脾氣的白三,他棒打鴛鴦,硬是把他們拆散了。真是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啊!當然,這也少不了那個小白臉谷葦的錯。人家蔣一輪和白雀身披彩風雙飛翼,你非要見縫插針,在這對鴛鴦中間橫攔一棒,幹嘛?君子要成人之美,你身爲鎮上的文書,連這個小小的道理都不懂,還不如罷了官回老家呢。

【擴展閱讀篇】

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纔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 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

注意點:

1、吃透文義。寫讀後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後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說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孩子的讀後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爲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願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孩子寫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經典式"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銜接。因此,讀後感的中心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樑)

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感點,就是你讀後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爲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讀後感,複述完故事內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着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樑,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二、掌握"經典式"讀後感的寫法

第一步:擬主標題,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寫《 xx》讀後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後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於閱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 》、《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第二步:述讀--引

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2、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第三步:感點--議

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注意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纔能有感點的成立

第四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孩子在聯繫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 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了,切忌。

2、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3、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五步:結感--結

結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

注意點:1、不管怎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說一些不着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