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清大全集讀後感2017

過去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兩個貪官,是漢朝的樑冀與清朝的和珅。

細說清大全集讀後感2017

樑冀的財產,在抄家的時候,據說是三十萬萬文左右。當時的物價今已難考,這三十萬萬文等於多少,因此也無法估計。我們僅僅曉得當時中央政府全年的歲收纔有樑冀財產的一倍而已。

和珅的財產,在嘉慶四年查抄之時,分爲一百零九號。在這一百零九號之中,有八十三號未曾估價。單就估了價的二十六號來說,在當時已值“二百二十三兆兩”以上。一兆,是一百萬。二百二十三兆,是二萬萬二千三百萬兩。米價在雍正年間的山東省是每石一兩銀子左右。假定在乾隆年間,銀價雖略漲,而米價未大跌,仍在每石一兩左右,和坤的`小部分財產(一百零九號之中的二十六號)已經相當於二萬萬二千三百萬石米了。 他的財產清單,不是《細說清朝》的篇幅所能容納得下的。只有另寫《細說和坤財產》一本專書,纔有辦法詳細列舉。我們姑且提一提幾個重要的項目:房屋五所,共二千七百九十間。花園兩所,甲所有亭臺三十六座,乙所有亭臺六十四座。銀號十處,當鋪十處。屋中黃金五萬八幹兩。又夾牆內黃金二萬六千兩。屋中白銀計元寶五萬五千六百個(每個五十兩),京課五百八十三萬個,蘇課三百一十五萬個(每個若干兩,不詳),外國銀元五萬八千枚。地窖內的白銀一百萬兩。此外,又有每個一千兩重的銀子大元寶五百個,金子大元寶一百個。至於黃金制的漱口盂四十個,白銀製的漱口盂八十個,金茶匙,銀茶匙,金筷子,銀筷子,銀碗,以及二十六斤重的金寶塔一座,都只能算是小玩意。

他的玉器也多得嚇人。一匹玉馬,高二尺八寸,長四尺三寸(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院)。十三座玉鼎,各高一尺五寸。玉磬有十塊,玉如意有一百三十柄,鑲玉的如意有一千一百零六柄,玉屏有二十四扇,玉瓶有三十個,玉臉盆有十三面。一尊玉佛,高三尺六寸,一尊玉觀音,高三尺八寸。零星的小玉器,有九十三架。

珍珠、珊瑚之多,也正如玉器一樣,多過了皇帝的內府。桂州般大小的“大東珠”,有十顆;上等的珍珠手串,有二百三十串。珊瑚的帽頂共八十顆,珊瑚樹有七枝各高三尺六寸,四枝各高三尺四寸。

大小瓷器,有九萬六千一百八十四件。銅器、錫器,是三十六萬零九百三十五件。

綢緞紗羅,有一萬四千三百匹;紫貂皮,有八百張;白貂皮,有五十張;白狐皮,有五十二張;黑狐皮,五百張。加上其他的粗細皮料,一共是五萬六千張。

和坤對於鐘錶一類的“西洋貢品”,蒐集得也不……

黎東方何許人也?抗戰時期,他是重慶賣票演講第一人(講史);抗戰勝利後以演講收入包機飛赴香港,被稱爲“比胡適之還有辦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由演講歷史而創下了一種“細說體”的說史方式,後來寫成《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清朝》等書(最早是在臺灣報紙連載),即使在1940年代,黎東方的知名度大概就和今天的易中天、于丹彷彿。《細說三國》以《合久必分》開頭,以《分久必合》結束,中間以三國曆史人物分章節,說書人的手法,歷史學家的眼光,兼之那一帶學人的遊蹤所至,經常插上一兩句身臨歷史遺蹟的感嘆,這樣的“史說”的確豐富多彩,既好看又長見識。更不說在旁徵博引之餘,他對於史料的辨別(比如對於《三國志》紀傳體寫法在細節上的錯漏)。這次上海人民出版社重版其中《細說三國》等書,並補加黎東方先生未竟的《細說秦漢》、《細說兩晉南北朝》等書,由出版社挑選堪稱一時之選的大陸著名史學名家補寫,出齊一共九本的“黎東方講史”,是值得一讀的優秀歷史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