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含淚活着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含淚活着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含淚活着有感

父母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愛,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自從我們一出生起,他們的愛就圍繞着我們,這是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愛,他們的愛伴隨着我們成長,保護着我們長大。

最近看了一部比較老的記錄片《含淚活着》,裏面深深體現了一種父愛,一種堅持的力量,帶給大家一種面對挫折的勇氣,向着自己的目標前進的勇氣。它真實的記錄着,上海一家三口,在日本的驚人奮鬥史。

這部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出生於上海,國中畢業後作爲知青下鄉到了安徽農村,文革後回到上海。沒有半點技能成了上海的底層人,想爲家人提供更好生活的他,決定去日本讀書深造。 989年已經35歲的他揣着借來的42萬日元學費,去了日本就讀於北海道偏遠山區的一所語言學校,然而當地環境十分惡略,想要生存下去很困難。丁尚彪逃離北海道,來到了東京,因簽證過期成了黑戶口。來日本幾年後,他改變了目標,放棄了之前念大學的想法,而是決定好好賺錢,全力栽培女兒。

在日本的生活十分艱苦,一個人每天清晨就出門工作,一天需要打數份工,爲了省錢,住的是最便宜的不帶浴室的單人房,每天回家後,就用一個塑料布圍起來洗澡。每天睡眠不超過5個小時,由於需要大量辛苦的工作,不到40歲的丁尚彪牙齒已經開始脫落了。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7年,丁尚彪是黑戶口不能回國,因爲一旦回國就意味着不能再來日本。

這7年裏,家裏人不知道他過得怎麼樣。都以爲他在這邊有了新的家庭,纔不回去。直到工作人員把他的生活經歷帶回國,他們才知道丁尚彪過得是這樣幸苦。女兒順利考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後,他幹得比以前還多,去當洗碗工,去當清潔工,去工地幹活,以此支持女兒留學的學費和生活,爲了防止自己失業又考取了5個崗位資格證書。這樣又是過了7年。在日本的第八年才和自己的女兒見過一面,那是女兒去留學中轉的途中,只有短短的十幾個小時。在來日本的第十五年,他終於見過自己的'妻子一次,那是妻子去美國探望女兒在日本的中轉的途中。 5年間長時間離開自己的家人,每天寂寞的時候就靠看女兒的照片來支撐自己。如此拼命打工,只是爲了有能力培養自己的孩子,堂堂正正做人。他說“就像賽跑一樣,這個接力棒我已經拿了這麼遠,我的目標是把這個接力棒最後交給女兒。”她的女兒在國外也很獨立,最後順利畢業,現在一家人都已拿到綠卡,定居美國,丁琳成了一名出色的婦產科醫生,也已結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故事裏的父親,用常人不能忍受的艱辛,辛苦攢錢,栽培了自己的女兒,故事裏的母親也非常理解自己的丈夫的夢想,同樣希望自己的女兒考上外國的大學,5年間,獨自地默默地用自己的堅韌支撐這上海那個“不完整”的家。她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一家人團聚。

爲了一個目標而堅持不懈地奮鬥,這種人類纔有的精神,永遠讓人感動,一家人用了5年的時間,付出了太多常人無法承受的艱辛,終於改變了自己家族的命運,父親培養出了一個出色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目標,實現起來,應該也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當我們不能堅持的時候,想想故事裏的父親,人就是要爲了自己的目標向前走。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有舍也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