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簡易方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

開學兩週了,經過開學後的適應,教學工作已經逐步進入了正常軌道。其實說是適應,只是我的適應,孩子們並沒有表現出所謂的"開學綜合徵",開學近兩週他們都表現得很棒!本來剛開學,擔心孩子們收不迴心來,一直佈置很少的一點家庭作業,甚至有時候只是佈置預習而已。當然,這樣做也許也確實讓孩子們能逐漸進入學習狀態,避免出現開學倦怠或反感情緒。

在知識方面,原來擔心孩子們對方程會有不適應或抵制情緒,結果孩子們都表現不錯。方程解法的繁瑣並沒有讓孩子們感到厭倦,因爲雖說解方程書寫步驟較多,但規律明顯,順向思維不需要過多的思維過程,抓住關鍵詞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主要的.問題是形如12-X=5或56÷X=14這樣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很彆扭,而用傳統的方法又怕孩子混淆。其實這個問題教材在設計時早有考慮,原則上這種類型的方程不做要求,因此課本上並沒有出現這樣的題目。但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自己會列出這樣的方程,只好臨時先提醒孩子儘量避免列出X在減數或除數位置上的方程。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刻意迴避這種問題,而是考慮到孩子們對現在的方法還不夠熟練,不宜教給他們另外一種全然不同的解法,這個問題且等孩子們熟練掌握瞭解方程的方法後再說吧!反正教材是不要求做這種題的。

還有個問題就是在解決問題時,算術方法與列方程的選擇。最近一直在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所以孩子們想當然地每道題都列方程解答。教材上雖然有一道題目是指導孩子體驗理解用算術方法與方程方法解決問題的區別,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順向思維列式的就直接用算術方法解決比較簡捷,用逆向思維考慮的問題可以用方程解決比較簡捷。可能是由於初學,或者因爲沒有養成認真分析數量關係的習慣,孩子們在這方面還比較困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指導孩子們逐步理解和掌握。慢慢來,不要急。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2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

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符號弄錯的現象了。

爲新課奠定了基礎。在突破重難點時,我設計藉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過程,當學生根據例1圖意列出方程X+3=9時,我把皮球換成方格出現在大屏幕上時,問學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應如何操作?”由於問題提的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學生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連忙糾正問道:“天平左邊有一個X和一個3,怎麼讓方程左邊就剩下X呢?”學生馬上回答:“減去3。”師:“天平右邊也應該怎麼辦?”生:“也減去3”師:“爲什麼?”生:“天平的兩邊同時減去相同的數,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勢利導地使學生學習解方程的方法及書寫格式。課堂練習時間也不充裕,致使擴展思維題學生沒時間去思考,沒有達到預想的課堂效果。一節課雖然結束了,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教師要進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師要鑽研教材,要吃透教材,準確、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實質,確定重點難點。但不僅這些,教師還要走出教材,縱觀教材前後知識間的聯繫,橫看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體系的位置,對本堂課所教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應起的作用有個清晰的認識。教師進入教材是基礎,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對當前知識進行整合與延伸。

二、教師要善於捕捉教學中的生成性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活動往往會激發出來新的生成性內容,有的內容是學生遺忘的舊知,這時,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激活舊知;有的內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課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內容它源於教材,又超越於教材,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三、教學要前瞻後顧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級,你都應對數學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把本冊教材的知識掌握紮實,還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把以前學過的知識與當前知識聯繫起來,對當前知識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練習題

解方程這部分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本部分教學很是枯燥無味,於是我加入了闖關的情節,精心的安排練習題。當講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後,馬上進行了“填空練習”,這四個練習題的`安排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第一個方程中的數是整數,與例題相符合,較容易。第二個方程中的數變成小數,難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個方程,又有所變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沒有變的。從課堂的教學和課後的練習看,學生對解方程掌握的還不錯。

但本節課不足之處在於最後留的時間過少,檢驗的格式沒有完整的交給孩子們。可內心矛盾:檢驗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必須要重視其格式嗎?

總體來說,喜歡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喜歡聽孩子們說:“我還想上數學課。”

《解方程》是人教課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新課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的引入方法,運用更能讓學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來引入。解題的基本原理從未改變——等式的基本性質,即: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以同一個不爲零的數,方程的兩邊仍相等。

這節課內容不是新內容,但方法卻是新方法,我認爲設計教學時應將“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放到例題1的後面引入,能使學生對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爲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種,改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於6個方塊,從而得到x=6。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於是我問:爲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於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爲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3減去,爲了不耽誤更多的時間,我沒有繼續深入探究。接下來教學例2,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說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爲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當學生的解題方法得到了教師的肯定,讓學生明白這種解題方法的優缺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按理說,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習卻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裏?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就相當於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爲什麼要減去3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於爲什麼這裏要減去3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說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x—3=6,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x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x多餘的就要減去,不足x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備學生環節出現差錯,這部分內容應該不難,但學生的現有基礎是確定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教學效果看,我明顯做的不夠。

四是教學內容確定不恰當,本來我是想,上公開課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學,既有加減,又有乘除的,只教學加法和乘法的,減法和除法的解法,讓學生通過遷移類推的方法的解決。由於我班學生是本期從各個地方轉來的,基礎參差不齊,而且整體水平較差,因此安排兩個例題有難度。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3

本節課例題的教學注意利用三個等量關係列出三個不同的方程,讓學生自主討論、列出,並利用學過的解方程知識嘗試解方程。注意讓學生比較選擇,讓學生明瞭順着題意列方程更簡潔。注意讓學生總結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引導總結出五大步驟後,進一步引導出每一個步驟取一個字,進而總結爲“設、找、列、解、驗”,比數學課本上總結的步驟更加簡潔容易記憶。

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重點和學生學的重點,不在於“解”,而在於“學解”。注重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經歷尋找實際問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並列方程解答的全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讓學生分析條件、問題,讓學生首先理解題意,然後讓學生通過分析、交流、討論等活動,找出等量關係,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發展思維能力。 應用題的教學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列出需要的數量關係式或等量關係式。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並不是展示學生的方法如何多,因爲解決辦法是可以舉一反三的,重要的應該是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分析,找出等量關係式的過程。同時,在分析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多種辦法來分析。如通過抓關鍵句、關鍵詞、關鍵字列等量關係式。

本節課教學設計注意總結回顧方法,讓學生總結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引導總結出五大步驟後,進一步引導出每一個步驟取一個字,進而總結爲“設、找、列、解、驗”,比數學課本上總結的步驟更加簡潔容易記憶。

在小組合作方面,本節課主要在分析等量關係,根據等量關係列方程兩個環節給孩子們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的.時間。縱觀本節課小組合作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等量關係,根據等量關係列方程。我們學校本學期開展的是基於導學案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導學案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學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乾脆不做。導學案的學習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能加快上課的節奏,加大練習量,但對於不預習、不做導學案的學生上課效果大打折扣。基於導學案學習出現的現象是“優者更優”,“弱者被動挨打”“積弱者更弱”。關鍵是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性,怎樣讓家長配合老師,讓學生做好提前預習,讓學生提前預習好導學案。這樣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4

本課爲人教版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形如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一學生很容易解決,形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二學生也很容易解決。但行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解決問題時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我就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覺得迴避這兩類問題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組,每組8人,學生們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學生就不會解,但你也不能說這個方程列錯了呀。

因此我當有學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時,我藉機教了利用算術思路解方程(被減數=差+減數,被除數=商xx除數)介紹老闆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礎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礎差的孩子就還是無法解答此類問題。

另外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因爲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看來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簡易方程也是存在着一些問題,不知各位老師有什麼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請不吝賜教!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5

“簡易方程的整理與複習”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學期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方程意義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區分。並能根據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解方程。能靈活根據數量間的關係選擇方程或算式進行解答。教學重點是理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正確解方程。教學難點是能靈活根據數量間的關係選擇方程或算式進行解答。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是通過練習,對簡易方程的有關概念進行梳理,使得學生進一步加強理解和應用,達到複習課的教學要求。在練習時,我以“闖關”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新穎,倍受學生喜歡。結束後,學生的掌握情況很好,興趣也很高。但如果這節課能設計一些更有坡度的練習,這樣就能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的“錯”,在課堂上“糾錯”。那麼這節課會更豐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會更全面,效果就更好了。要達得這一程度,我還要繼續加強自身學習,多鑽研多思考,使自己的課堂能成爲吸引學生的“遊樂場”。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6

很多時候,我們大人都喜歡用方程來解題,這固然是因爲到了中學大量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對解題思路的解放,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時,解題思路常常迂迴曲折,而他從根本上讓學生脫離了繁瑣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解題思路往往直截了當,降低了思維難度,它讓學生從一個簡單的思路——找等量關係來解題。所以說,這個單元的知識如何教好,從而讓學生學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數要注意對數量關係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起步。在算術裏,人們只對一些具體的、個別的數量關係進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後,就可以表達、研究具有更普遍意義的數量關係。可以說,學習代數就是從學習用字母表示數開始的。

對國小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而在老師們的教學實踐中,由於在進行用方程解題時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師們教學時都會特別強調格式。可是從學生的後續學習來看,我慢慢發現,其實在教學這一部分知識時,老師要注重學生對數量關係的.理解,也就是說要加強對學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的訓練,也就是寫代數式的訓練。因爲這是列方程的基礎。所以,在這裏教師一定要向學生強調並反覆練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讓學生明白以往學習的所有數量關係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中都能用到。如:原來有100元,用掉X元,一樣的要用減法求還剩下多少錢,買了3個練習本,每個A元,一樣的用乘法來求一共要多少錢。讓學生在這樣的大量的練習和強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數量關係和以前是一樣的,只是現在所用的符號不一樣,其實,從廣義上來講,字母是一種符號,數字也是一種符號。

二、注重方程的意義的教學。

方程是什麼,教材中是這樣說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實,這只是從方程的表現形式來給方程下定義。也就是說,從表象上來說,如果一個式子是一個等式,並且含有未知數,我們就說這個式子是方程。但是,從數學的本質上來說,方程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熟練地列方程解決問題,那麼,在你列方程解決問題時,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麼呢?是等量關係。所以,方程最本質的教學意義應是同一個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達。但很多時候,老師們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書上所說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師們一般都是從等式入手,讓學生在認識等式的基礎上引入未知數,然後告訴學生,象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樣一節課教下來,學生除了會判斷一個關係式是不是方程,還知道了什麼呢?這樣的學習對於後面的列方程解決問題真的有幫助嗎?我想,每個人靜下心來想想,應該都會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學時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編排所影響。

新教材對於解方程的安排是變動非常大的。以前我們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解方程。一開始時,還不和學生說解方程,叫求未知數X。而現在的教材編排時是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當然,在教材上並沒有歸納出等式的性質,畢竟,在學生的國小階段,只要讓學生明白,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減、乘和除以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等式的性質。從學生的學習上來看,我覺得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方法的,特別是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誰抵消,怎麼抵消,基本上問題不大。不過,到了稍微複雜的方程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許是我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因爲總是考慮到學生不喜歡列方程(以往的學生都有這個問題,可能就是覺得方程的格式繁瑣,好像步驟也不少,學生總不喜歡),所以,我就想怎麼讓學生少寫點字,所以,在具體的書寫格式和步驟上,和教材稍微有點不同,我沒有象教材那樣寫出怎樣應用等式的性質的那一步,而是讓學生直接寫出這一步的結果,以至於到了後面,有部分學生就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象5(X+3)=55這樣的方程,學生掌握得比較差,也可能是學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時,還是沒有很好地建立這樣的一個式子是一個整體,表示一個數量這樣的概念,儘管也進行了一些強調。另一個方面就是具體的步驟可能也對學生有影響,所以,我個人認爲,可能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步驟來寫儘管麻煩一點,但對於學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幫助。

總的來說,我覺得簡易方程這個單元,只要讓學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的基礎,再加上對方程的本質意義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樣解方程,其他的應該都不是問題,畢竟,上面的這些都是爲列方程解決問題打基礎。基礎打好了,後面的問題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7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在學習中,我以多媒體中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啓發着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方程=23 24÷方程=6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方程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方程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方程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方程,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方程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方程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8

教學實錄:

出示例題:6x-6.8×2=20

師:請你觀察一下這道方程和我們原來所學的方程有什麼不一樣?

生:它比原來多了一個6.8×2。

生:它比我們原來所學的方程多了一步運算。

師:你回答的非常好,這個方程比剛纔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計算,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解簡易方程。(板書課題)

評析:

“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去獲得,由他重新發明,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爲此,我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比較,讓他們自己去獲取新知。繼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複習了ax土bx=c的方程,爲推導求ax土b=c(b表示兩數的積)的方程作鋪墊;例題不但承接了上節課的內容,而且引出了本節課的新內容。這兩道題,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最近的連接點,爲新知的學習做好鋪路架橋的工作。

教學實錄:

師:這道題是6x減去什麼的差等於20,你覺得這道題開始要怎樣解?

生:應先算6.8×2。

師:爲什麼要先算6.8×2?

生:因爲前面是減法,後面是加法,我們應該按照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先乘後減,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變爲6x-13.6=20,又回到了我們原來所學的方程。

生:因爲在這條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來,所以要先算。

師:這兩位同學很會動腦筋也都觀察的非常仔細。解這個方程時,按運算順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來,然後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暫時看做一個數。

師:現在就請一位同學上黑板來演示一遍,看這樣算行不行?其他同學也請自己在下面試試看。

同學們踊躍地舉起了手。

師:你們覺得他做的對嗎?做的完整嗎?

生:我覺得他做的是對的,我也做到這麼多。

同學們都在那裏點頭稱是。

師:再仔細看看!

同學們感到很疑惑,一個個皺緊了眉頭。沉默片刻,突然有一隻小手舉了起來。

生:他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我覺得他做的不完整。

學生被這個說法吸引了起來,頓時三三兩兩地舉起了手。

生:因爲他還沒有檢驗。

師:你們同意嗎?

生齊答:同意。

師:對了,在解方程時我們一定要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以此來檢查方程的'解對不對。

讓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邊回憶邊檢驗,然後同桌互相檢查檢驗的過程。

評析:

第一層:操作嘗試,理解概念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怎樣去解答ax土b=c(b表示兩數的積)的方程,我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層:潛移默化,推導方法

有了上一層的前提教學,在這一層,我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了。並提出問題你覺得這道題開始時要怎樣去解?爲什麼?該怎樣檢驗方程的解?

其實這些“想”的過程正是教師要教的過程,也是學生解題的的思考過程。這些自學提綱充當了學生自學的“領路人”,學生通過提示,再思考該填上的內容,新知識便順利地掌握了。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9

義務教育國小階段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在解簡易方程呈現五個例題。

其中例1以X+3=9爲例,討論了X加減某一數的方程解法。教學重點是運用等式的性質1解方程,並引入方程的解與解方程兩個概念。如圖所示:

爲了便於給出解方程全過程的直觀展示,例題中藉助三幅天平演示圖,展現瞭解方程的完整思考過程,這一點值得稱道,對於學生來說,這樣的圖示剖析,有助於學生自我探究理解,學習解簡易方程,從而學會解簡易方程的方法。

但問題來了。在例1當中沒有完整的解題過程示範,只有檢驗過程的示範。如上圖所示。而完整的示範出現在例3,經歷了例1運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質2解方程,遞進至例3完成方程轉化解方法(未知數位於減數、除數位置,屬逆向解方程)纔有一個完整的解方程的示範。如下圖所示:

從學習心理學來講,學生在接觸新知識點的第一印象極爲重要,第一次學習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邁出的重要第一步。這一步的'踏出對學生而言異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腦對新知的接受是處於興奮狀態,此時的理解記憶刻痕是最深的,無論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難上加難。作爲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第一次接觸新知,“課上損失課外補”更是事倍功半。

學材的編排着實讓我有點撓頭,明明能夠一目瞭解,通過閱讀自學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規範,這樣一個基礎性的知識點,非要放在例3纔有完整呈現,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點不得勁兒,也有些不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0

在通讀教參時我初步感受到:簡易方程太容易了,學生一學肯定能掌握好。本單元引入等式性質進行教學解方程的方法,簡單的一句話,只要記住同加、同減、同乘、同除就行了,這有什麼難的。

正如我所想的,聰明的學生一學就會,並且掌握的很好,但學生是參差不齊的,一小部分學生通過月考可以看出來,他們掌握的還是不好。怎麼了?講了一遍又一遍怎麼還沒掌握住?不行,我還的從類型與多加練習下手,就不相信他們學不會。接下來我就把方程總結成六種類型,每組每天出一道題,課前三分鐘做完。剛開始肯定是做不完的,就利用上課的.一點時間讓學生做完。一天一天過去了,通過批改發現孩子們進步了、掌握了。我反省到:

看來數學不能只站在某一個點上做“井底之蛙”的狹隘的教學,教師不僅僅從本單元、本年級、本學段和國小范疇內分析把握教學內容,更應該從學生髮展和爲學生髮展服務的意識上把握教學內容。

在課堂上學生多次通過觀察就發現未知數的值是多少,但卻還要把煩瑣的過程寫出來。

例如:

X+1.2=8,根據等式的性質,學生很容易發現兩邊同減1.2,得出X=6.8。寫出過程是:

X+1.2=8,

解:X+1.2-1.2=8-1.2

X=6.8

在寫過程時學生習慣根據加、減、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來寫,面對如上的繁雜過程接受的緩慢,無奈。

本單元的教學使我對新教材和新課標又加深了認識,也許當完整的教學完本單元的知識時又會有新的理解和收穫。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1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解簡易方程》這個單元中,教材是通過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方程,這個方法雖然說使得國小的知識與國中的知識更加的接軌,讓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簡單。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對學生以後的發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開了減數和除數爲未知數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也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列出了這樣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應該怎麼解呢?允不允許學生用四則運算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方程?是否該向學生講解方法?還是讓學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樣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學生傳達這樣的思想:這樣的列法是不被認可的,那麼以後在學習“未知數是減數和除數的方程”時,學生的思維不就又和現在衝突了嗎?現在學習的節方程中,學生很容易看見加法就減,看見減法就加,看見乘法就除,看見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給學生,能熟練掌握並運用的學生很少,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越教越是糊塗,把本來剛建構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麼每次在出現的時故意迴避嗎?

在教學列方程解加減乘除解決問題第一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題目,這題更接近學生的實際,學生也能更好理解數量關係。小明今年身高152釐米,比去年長高了8釐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讓學生讀題理解題目中有哪幾個量?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數。追問:這三個量之間有怎樣的相等關係呢?

去年的身高+長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長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長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據這三個數量關係列出方程嗎?學生嘗試列方程。幾乎全班學生都是正確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問學生你對哪個方程有想法?學生一致認爲對第三個方程有想法?生1:這個根本沒有必要寫x,因爲直接可以計算了。生2:x不寫,就是一個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時,未知數始終作爲一個“解決的目標”不參加列式運算,只能用已知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算式,所以這樣的x就沒有必要。接着讓學生解這兩個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學生髮現152-x=8解出來的解是不正確的。告訴學生減數爲未知數的方程我們國小階段不作要求,所以你們就無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數量關係,他們之間有聯繫嗎?其實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是有加法轉變過來。因此,我們在思考數量關係時,只要思考加法的數量關係,這是順向思維,解題思路更加直截了當,降低了思考的難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數以一個字母(如x)爲代表和已知數一起參加列式運算x+b=a,體會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列方程解決問題。

接着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探究bx=a的解決問題。

我這樣的教學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實國小生在學習加減法、乘除法時,早就對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有所感知,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經驗。要不要運用等式的性質對學生再加以概括呢?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2

在教現行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九冊《簡易方程》時,發現現行教材與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兩個加數相加,求一個加數就用和減去另一個加數,即:加數=和-加數;兩個因數相乘,求一個因數就用積除以另一個因數,即:因數=積÷因數”;

現行的教法和國中類似,即:解方程時利用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一個數或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不爲零的數方程兩邊的值不變,但具體解題中與國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項與合併同類項,思想方法卻是相同的。

在教學中發現國小生對這種方法掌握較困難,主要表現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數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習慣;

第二,用代數式表示一個得數或結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與數,字母與字母之間的簡單運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x-5表示一個數。

我們知道算式思維與方程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複雜的問題中用算式很難解出,用方程卻簡單的多,現行國小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學的意思,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便於與國中銜接。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通過練習學生還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3

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新知識,效果較好。

出示例題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①你是怎樣理解圖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據什麼解方程的?④怎樣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然後班交流討論,展示學生的'練習。指名回答,說說自己的分析。你對他的分析有什麼要問的嗎?教師總結解題關鍵。

教學例3時,讓學生觀察、分析,這道題與前面的練習題比較有什麼區別?這道題可以怎樣解?(先小組交流後個人解答)學生找出解題關鍵,培養一題多解的習慣與能力。

最後讓學生做全課總結:今天學習了什麼知識?解方程的關鍵是什麼?

充分練習,進行思維訓練,設計有趣的習題“幫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儘量爲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的,告訴他們:“解方程就是爲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個神奇的數,由此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處。

1.本課主要對解方程進行了解題練習。通過搶奪小紅花等遊戲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和興趣!

2、通過本課的作業檢測,有少量學生還是對本課的內容練習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師在課下不斷的指導。

3、學生對於方程的書寫格式掌握的很好,這一點很讓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解方程》教學反思

解方程是數學領域裏一個關鍵的知識,在實際中,擁有方程的解法之後,很多人不會算式解題,但是能用方程解題,足以見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無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級的學生開始學習解方程,作爲教師的我更應該讓學生吃透這方程,突破這重難點。在教這單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採用國中的“移項解題,還是運用書本的“等式性質解題,面對困惑,向老教師請教,原來還有第三種老教材的“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解題,方法多了,學生該吸收那種方法呢?困惑,學生該如何下手,運用“移項解題,學生對於這個概念或許不會系統清晰,但是“等式性質解題時,在碰到a-x=b和a÷x=b此類的方程,學生能如何下手,“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老教材的方式改變,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嗎?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說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竈,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爲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從這不難看出,爲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並無錯誤,而且能讓學生清楚準確地掌握實際解題,面對題目不會盲目,而採用等式基本性質給學生帶來的是局部的銜接,而存在局部對學生會更困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5

長期以來,在國小教學解簡易方程,是依據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這種方法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竈,重新開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侷限性,有利於加強中國小的知識銜接。

猜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讓學生綜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經歷等式的變化過程,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還爲猜想等式的性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會迫不及待的想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主動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須經過驗證,才能確定是否正確,而驗證的過程也正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用天平稱一稱,驗證自己的猜想,以一種自主探究的方式進一步認識了等式的性質,爲後面學習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學到的數學知識也要應用到生活當中去的理念,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的'設計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經對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認識,能夠大概地說出解方程的過程和依據,而又一次讓同學之間同桌說一說後再全班交流體現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理解並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爲什麼要減去3”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還有針對性地指導了書寫的規範性和檢驗的過程。師生之間的共同探討,顯示了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

練習中學生加深了對“方程的解”的認識,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質這一依據去解方程。不同層次的練習照顧了學生之間學習水平的差異,3X=8.4對等式的性質進行了拓展,有利於發散學生的思維。最後交流學習的收穫促進了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