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瑪格麗特》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師與瑪格麗特》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師與瑪格麗特》讀後感範文

《大師與瑪格麗特》讀後感範文1

文本中嵌套文本,故事中嵌套故事,這極大地挑戰了我對於敘事線索的接受能力。撒旦折騰莫斯科的故事以及耶路撒冷彼拉多的故事互相映襯,後者更是前者的引子。兩個故事的基調一樣,熱烈、血腥,滿溢着摧毀和創造的強大力量。而詭異的想象讓我如願以償地達到種種極限,所以我讀得尤其痛快。

小說中的莫斯科城是被謊言籠罩的,人們在謊言下或者如魚得水,或者怯懦苟且。彼拉多說:"怯懦是人類最嚴重的缺陷。"整個故事中,戰勝怯懦的人少之又少。莫斯科的人已經不能再靠自己的力量覺醒,所以撒旦來了。

沒想到這個撒旦太可愛了。

他讓那些充滿了人性弱點的莫斯科人在他面前,一一顯露着如何醜惡。他做的工作是給他們教訓,他一手導演並主演了一部年度大戲:他是魔術師,爲人變出錢,爲女人變出華服美飾,然後呢,等他們用出去這錢的時候,被發現這不過是廢紙,女人出醜更早,出了劇院就被發現只穿着內衣,洋相出盡。

人們會因此變得清醒嗎?不,更殘酷的是——人們咒罵他,彷彿罵的越起勁,就能逃脫自己的心理的責罰。這是人的常態。幸福以痛苦的形式出現,不幸常帶着虛假的快樂的面紗。可他們能懂嗎?

《大師與瑪格麗特》讀後感範文2

我是匆匆瀏覽了一遍這部小說,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其中的語言與情緒。對於小說我也不能有多大的見解,可對於小說的名字我卻有很大的疑問。說到小說的名字,首先想到的主角就是大師和瑪格麗特吧,但是大師在其中的戲份卻少得可憐,而撒旦沃蘭德完全佔據了主導,是不是該改名就“撒旦與瑪格麗特”呢?

想了很久,或許這也算是一個答案。在我看來正是大師創作的小說爲這個魔幻故事打開了第一扇門。在小說開篇,撒旦沃蘭德帶着他的僕人對“莫斯科文學協會”主席柏遼茲講述了本丟?彼拉多的故事,沃蘭德不僅對基督的存在進行了證實,還栩栩如生地描述歷史上幾位主角的心理。遺憾的是,柏遼茲是唯物主義者,他和流浪漢詩人伊凡對此毫不信任。出於對這種瀆神想法的報復,沃蘭德便馬上預言柏遼茲將會在有軌電車底下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原因在於安奴什卡打翻了葵花籽油。 這就是一個荒誕。可是有誰想過魔鬼的到來本就是一個更大的荒誕。而是誰使撒旦來到這個世界。當然,就是大師。因爲關於撒旦的一切我們都是從大師的小說中得知的,其中所有的荒誕、恐怖與陰霾都是出自大師之手。同時彼拉多的思想就是在大師的寫作中得到啓示而展開新篇。我想大師就是小說的砥柱,那麼小說名字就該是大師。

而說到名字,我們應該還注意到大師是沒有名字的。有很多人認爲大師就是作者布爾加科夫對自身的隱喻。那麼大師是不是該叫布爾加科夫,或是別的什麼。可別忘了大師說過:“別提我的.名字,它不再存在。”他拋棄了生活中的一切,甚至連名字也拋棄了。是什麼樣的苦痛纔會讓人連名字都不要了呢?可是一個連名字都拋棄的人我們的猜想真的就是他的本意嗎?

小說最後,大師與瑪格麗特要離開莫斯科、離開這個塵世了,而大師低聲私語:“永別了!該理解它的意義。”最後,他們來到了撒旦給他們安排的“永久的棲身之地”。在這個“永久的棲身之地”,他們能夠享受永久的平靜,不會再有人驚擾了。有這樣的“永久的棲身之地”嗎?有的,每個人都有資格也有機會擁有。但是不是誰都能找得到。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想這就是對大師的寫實了。

《大師與瑪格麗特》讀後感範文3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其中一條理由是“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我想把“民間故事”改換成“宗教傳說”後,布爾加科夫的這本魔幻現實主義大作也能擔得起這一評價了。

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中故事從兩個敘事層面交替展開。一個是現實與幻想交融的層面,另一個是歷史與傳說交融的層面。小說通過巧妙的時空切換,將兩個層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透過這一幕幕亦真亦假、時真時假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布爾加科夫對於善惡美醜的褒貶抑揚態度。

對於《大師與瑪格麗特》的評論中,很多人認爲大師就是布爾加科夫對自身的隱喻,因此在故事的最終兩節,他似乎藉着大師說出了自己終生的情感:一是面對與原諒,而另一則是解脫與永安。在最後大師與瑪格麗特要離開莫斯科前,大師要求能向這個城市告別,告別後,沃藍德問大師:“所有的帳都清理完了嗎?都告別過了吧?”“是的,都告別過了。”大師回答說。他鎮靜了一下,勇敢地正面看了看沃藍德的臉;爾後,沃藍德對大師說:“…現在你可以用一句話來結束你那部小說了!”他對着彼拉多說出了:“…你解脫了!解脫了!…”布爾加科夫棄醫從文後的生命極爲坎坷,其作品多對共產制度的批判,在20年代政治思想的鬥爭中,多遭查禁與沒收,在如此有志難伸、鬱鬱寡歡下,他用盡生命最後十來年所完成的《大師與瑪格麗特》,竟然不是帶着深陳的哀痛或陰暗的仇恨,而是如此繽紛、活潑,他告別了過去,勇敢的面對了魔鬼的臉孔,也原諒了那無情兇暴的統治者,原諒了這生加諸於他身上的苦難,解脫了!

最終,他終於在那永恆的家園中得到安寧,他那焦慮不安的、被受鍼砭的記憶便開始模糊了。

《大師與瑪格麗特》讀後感範文4

“怯懦是人類最大的缺陷。”--《大師與瑪格麗特》

因爲怯懦,我們總是錯過,我們總是犯錯。

撒旦,他神通的法力,他觀察着世人,他時而冷酷無情,時而又悲憫世人。他的法則,他站在高位,考驗,磨礪着世人。

大師,他憂鬱,深沉,但是因爲受到太多的摧殘和磨難,總是把自己藏得那麼深那麼深。

耶穌,他崇高,他博愛,他是真理,讓人崇拜,讓人追隨,但是感覺離得那麼遙遠,無法觸及。

彼得拉,年老,怯懦,讓人同情,引人深思。

這些角色裏,我最喜歡的是瑪格麗特,她是那麼美麗,那麼勇敢,那麼堅決,那麼義無反顧。她是美麗,指揮,勇敢的化身,她是世俗,權威的的挑戰者。正因爲瑪格麗特這個女性人物,整篇小說纔不會讓人覺得灰暗和沮喪,而是伴隨着一股純淨的希望之光,在黑夜裏光芒萬丈。

瑪格麗特在空中飛翔的那一章,似乎是伴隨着跳動的音符,一切那麼輕盈,那麼歡快。我們可以從瑪格麗特的眼睛裏看見美麗的莫斯科,薄霧、小河,散發着清新香味的叢林,一切都那麼美。可是人間卻如此醜惡,到處是爭吵、告密。正當瑪格麗特想要惡作劇的時候,她聽見了一個小男孩的聲音:媽媽,你在哪兒,我害怕。面對善良和純潔,瑪格麗特變得特別溫柔,她開始哄孩子睡覺,講故事:從前,有一個女人,她沒有孩子,也沒有幸福,剛開始她哭啊哭,後來她變得兇狠了……是不是所有的哭泣最終都會轉變成暴力?孩子,你是美麗的,你是柔弱的,你是單純的,可總有一天,你會像他們一樣,變得麻木而殘忍。會嗎?

她跟大師的愛情也是動人的,他們分離之前,大師說:你走吧,我就要毀滅了。瑪格麗特拍拍他的臉:我要和你一起毀滅。這樣的義無反顧,這樣的率直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