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1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必須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於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資料和形式了。也能夠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述。綜觀全書,能夠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羣像,經過這些人物形象,能夠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經過與華歆的比較,讚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爲中心,心境好時大家沒事,心境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歡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我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齊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我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黴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必須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裏可把對自我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爲不讓後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爲古人樂於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爲“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經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由於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隻言片語和某個細節來論定一個人的優劣,或據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衝之,“左右皆宕僕,而王不動,名價於是大重,鹹雲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聖教同異?”阮回答說:“將無同。”王衍很賞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爲椽。這就是着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爲一種風尚。《世說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資料。“任誕”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爲民除害、勇於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醜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

《世說新語》讀後感2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爲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爲從事中郎。當時以爲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後來由於戎衛北境侑功,賜爵爲關內候。這裏“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祂贖了出來,不久後又任命祂爲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爲美談。

我第一次讀這茖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祂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能夠說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爲自我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茖人情。這件事傳爲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祂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爲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爲祂人曾侑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向對祂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祂人身尙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侑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侑的是進取向尙、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說新語》讀後感3

支道林喜歡養鶴,住在剡縣的峁山上。有人送給他一對小鶴,不久小鶴的翅膀長成,想要飛走。支道林捨不得它們,把它們的羽毛剪短了。鶴高舉着雙翅卻不能飛翔,回頭看看翅膀,垂下了頭,心中彷彿有說不盡的懊惱。支道林說:“既然你們有直衝雲霄的心願,又怎肯給人做玩物呢”於是,餵養到羽翼長成,就讓它們飛走了。

這是《世說新語》中的一篇文章。讀完這文章,我發現它蘊含了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要我們愛護動物。連古人都能意識到不能以一己私意來限制小動物的自由、追求和志向。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呢難道把小鳥關在籠子裏,給水給食,就能關住它們的心嗎我看做不到,僅有給他們自由,才能算真正愛他們。

第二重意思是告訴我們人要有直衝雲霄的志向。文中的一雙幼鶴正是因爲有了直衝雲霄的嚮往,而表現出對藍天的渴望。被支道林發現後,才圓了它們的藍天夢。鶴都有志向,何況於人呢人也要有直衝雲霄的志向,僅有有了這樣的志向,才能激勵你不斷的提高,不斷地向前。所以,人要有自我的志向。一部《世說新語》告訴我們許多道理。我所讀得可是隻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但這一滴已經告訴我:我們要做一個志向遠大,並且愛護動物的人...

《世說新語》讀後感4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裏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當經過自我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着不勞而獲,對於有着華麗車馬的貴人十分羨慕,而把自我應當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我的本事,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後。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爲到達目的,什麼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爲學生,我們上課時必須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餘,還能有時間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綜合本事。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儘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於遊離狀態,什麼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後很辛苦地花很多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齊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爲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蓆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可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於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裏卻想着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齊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爲做事的專心程度不一樣。

《世說新語》中儘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可是都蘊含着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讀後感5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爲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能夠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時代特徵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帶表作品。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包括我也很喜歡。

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義慶。

《世說新語》通行本爲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很多吧!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詞簡意明,頗能表達人物的個性特點。淡淡的幾筆,就能把人物描述的活靈活現,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樸素的散文,有的幾乎如口語一般。在晉宋人的文章也頗具特色,所以一來使人們喜歡閱讀,其中不少故事,了詩詞中的常用典故……

《世說新語》讀後感6

見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國之管寧,避亂世於草莽,身布衣以終老;華歆,登高堂至宰輔,爲高官傳清譽。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爲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能夠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爲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讚有佳。而華歆拾起來,明白是一塊金子

後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爲貶損?何來“志不一樣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並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爲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爲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爲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的確,軒冕象徵權利尊貴。由於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着“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爲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範,華歆註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後明白了世情,從而選取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於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僅爲官清廉,而且爲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聲譽卻一向因“割席”而受累,着實令人扼腕!

兩件很小的事情,足見士大夫品評他人與約束自我的尺度之嚴。見微知著,確有可取一面,但僅因小事就武斷絕交,認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寧因朋友一二細節不貼合自我做人標準,便斷然與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須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濁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評:本文從故事細節中透析人性,從社會根源處尋找尺度,一連串的質疑,引人反思。“見微知著”還是“以偏概全”?作者觀點鮮明,筆鋒犀利,強調辯證全面的看待問題。在傳統的文化中尋找“出世”與“入世”的最佳註解。語言精警,着文言華彩。

《世說新語》讀後感7

我看罷《世說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願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爲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一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願同他辯論時還逼着別人辯論。這些行徑一直令我不願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說他對《莊子·逍遙遊》有着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於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

《世說新語》讀後感8

初讀《世說新語》,總覺其中人物個個怪誕不經,喜歡化妝,穿寬袍大袖的衣服,喝酒吃藥,折騰的自己很羸弱,病怏怏的。

在多瞭解了這些魏晉名士的生平事蹟與魏晉的社會現狀後,終於發現,這些人才是真正有個性的人,纔是真正擁有自由的人,儘管他們思想是壓抑的,但是畢竟可以做一些驚世駭俗的事情,我可能無法改變這個暗無天日的現實生活,但是我可以把這個世界狠狠地嘲弄一番,可以讓這個世界在黑暗之外還多了一份黑色幽默,不亦快哉!

《世說新語》讀後感9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全書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直至劉宋初年近300年間的人物故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學、思想、習俗、民生等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劉宋臨川王劉義慶不是詩人,他及其門下文人編纂的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也不是一部詩歌作品,然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爲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着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着奪目的詩性光輝。主要在反映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當我讀《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時,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爲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爲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爲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爲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爲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爲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如果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讀後感10

最近讀了一遍《世說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變換之快。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爲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

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後,我感覺到了自己行爲的隨意性不強。當然,我是願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的。做我自己是我現在要追求的,也是我將來乃至終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回味的。我願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閉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了。確實是這樣的,如果細細想想,還真的是這樣。

但是我在這裏要說的是我最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世說新語中所述的事簡直是太正常了。這是我讀後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許多啓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歡讀這本書的。

比如書中的乘興而來,無興而返。這個故事就挺有意思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在我們在做某件事時,我們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真實需要去決定我們是否一定要做或是暫時不做。我們完全有對所要做的事做出我們做與不做的決定。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權利。沒有人能夠干涉我們的決定。只要我們做的合乎我們自己的意願,沒有違背常理,我們的決定就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