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原文、賞析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

西江月原文、賞析

宋代:張孝祥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譯文

問候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間的春鳥,你們太美了,這次的到來距前次已是三年了。東風順吹,我駕船駛過湖面,楊柳絲絲拂面,似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習慣,無論到哪裏,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飛起一羣沙鷗。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題溧陽三塔寺: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三塔寺,溧陽境內寺名。這首詞原無題,南宋周密《絕妙好詞》本增補爲“丹陽湖”,而厲鶚箋註則作“題溧陽三塔寺”。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謂丹陽湖在當塗縣東南六十九里。當時爲建康和宣城之間內河交通的必經航道。黃異《花菴詞選》題作“洞庭”,顯系疏誤。按岳珂《玉楮集》有詩題《三塔寒光亭張於湖書詞寺柱吳毅夫命名後軒》,所云“張於湖書詞”,當指此篇。

問訊:問候。湖:指三塔湖。

重來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遊舊地。

過湖船:駛過湖面的船。

楊柳絲絲:形容楊柳新枝柔嫩如絲。拂面:輕輕地掠過面孔。

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

寒光亭:亭名。在江蘇省溧陽縣西三塔寺內。

沙鷗:沙洲上的鷗鳥。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賞析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時隔三年舊地重遊的懷戀心境。“問訊”,表達出詞人主動前來探望的殷切心情。“湖邊”,點明遠道而來,剛至湖岸,爲下文乘船遊湖作鋪墊。“春色”,形容萬紫千紅的美好春景,乃下文“東風”、“楊柳”之引筆。“重來”,說明是再次來此,表明“問訊”實是有意重訪。“又是三年”,不僅突出相別的確切時間,而且暗示其間經歷了人生的多少波折變幻;一個“又”字,內涵複雜,既包含了對時光流逝的嘆惜,對歷經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對湖邊春色的懷戀,對再次來此的欣喜。詞人酷愛自然之情,瀟灑出塵之姿,就在這質樸明快、語近情深的起句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全詞飄逸清朗的基調。

如果說起首兩句是從詞人有意重訪的角度而言,三四兩句則從客觀風物歡迎自己的角度下筆,描畫出上船離岸乘風過湖的情景。“東風”、“楊柳”,都緊承“春色”發展而來。東風似乎有意,輕輕吹拂,送我渡過湖波;楊柳似乎含情,微微擺動,絲絲擦着我面。詞人不說船乘風勢,人觸柳絲,而說風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於物的擬人寫法,從而創造出一個物我合一、通體和諧的藝術境界。詞人那種超脫塵網、得其所哉的無限快意,就這樣得到了淋漓酣暢的表現。

上片以作者自己與風物的互相映襯,表達了重訪三塔湖離岸登船之際的快意感受;下片則以世路與湖亭的強烈對比,抒發了置身寒光亭時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過湖”,由描述轉入議論,看似語意突兀,實是一脈相通。“世路”,是一條政治腐敗、荊棘叢生的路,與眼前這東風怡人、楊柳含情的自然之路豈能相提並論。然而,詞人說是“如今已慣”,這不僅表明他已歷盡世俗道路的傾軋磨難,對權奸的打擊、社會的黑暗業已司空見慣,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棄塵俗的莫名悲哀和無比憂憤。因此,“此心到處悠然”,也就不僅在說自己的心境無論到哪兒總是悠閒安適,更包含着自己這顆備受折磨、無力迴天的心只能隨遇而安、自尋解脫了。詞人由愛國志士而成江湖處士,無奈去到和諧美好的大自然中尋求解脫,內心悲憤難言,卻說“到處悠然”,可謂語近旨遠,沉鬱至極,與那“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辛棄疾先後同調,從而鑄成凝聚全詞主旨的警句。

結尾兩句,緊承“悠然”二字宕開一筆,着力描寫來到湖中寒光亭時所見的自然美景。詞人撇開“世路”,來到寒光亭上,只見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萬頃,猶如遼闊無際的`藍天;在這明麗如畫的水天之間,一羣沙鷗展翅飛起,自由翱翔。這一靜一動、點面交映的畫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氣,陶醉着詞人的心胸。特別是沙鷗飛起的鏡頭,不僅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更寄寓着“鷗鳥忘機”(典出《列子·黃帝》)與鷗同盟的深意。如果說上片以問訊春色和風物含情寫出了物我一體的美妙境界,那麼,下片就以唾棄世路和同盟鷗鳥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這末尾兩句,純粹寫景,以景結情,語淡意遠,餘味不盡,詞人對於世路塵俗的鄙棄憎惡,對於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盡在言外,從而成爲全詞意境曠遠、餘音繞樑的結筆。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約是紹興三十二年(1162)春,張孝祥自建康還宣城途經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時所作。三年前,張孝祥在臨安兼權中書舍人,後爲汪徹所劾罷。不久知撫州(今江西臨川),一年後又罷歸。這樣前後三年之內,兩次遭罷。這與詞中所吐露的人世感慨是相一致的。

《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作者介紹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於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於湖集》40卷、《於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爲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2

原文:

枝嫋一痕雪在,葉藏幾豆春濃。玉奴最晚嫁東風。來結梨花幽夢。

香力添薰羅被,瘦肌猶怯冰綃。綠陰青子老溪橋。羞見東鄰嬌小。

詩詞賞析:

《西江月》,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取名自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詩句。清季敦煌發現唐琵琶譜,猶存此調,但虛譜無詞。調見《尊前集》,又名《江月令》、《步虛詞》、《壺天曉》、《白蘋香》、《玉爐三澗雪》。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句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沈義父《樂府指迷》:“《西江月》起頭押平聲韻,第二、第四句就平聲切去,押仄聲韻。如平聲押‘東’字,仄聲須押‘董’字、‘凍’字方可。”此首《西江月》詞,上下片不押同一部韻,上片押第一部東韻,下片押第八部蕭韻,是換韻,爲變格。

“瑤圃”,夢窗詞集中尚有《掃花遊·賦瑤圃萬象皆春堂》詞。瑤圃在紹興榮王府內。此詞應是吳文英客榮王府時之作。

“枝嫋”兩句,述青梅枝上透春意。言瑤圃中一株青梅樹嫋嫋臨風而立。枝上雪痕猶在,幾片芽葉如豆,已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春意。“玉奴”兩句,寫晚花。“玉奴”,這裏借指“晚花”。此言青梅枝上遺留着數朵晚開的'梅花,它終於等到了與春風相會的機會,並可以與早春的梨花一起共度春宵好夢。上片贊晚開的梅花,但也含有梅花晚開,以喻己之懷才不遇的感慨在。

“香力”兩句,由花而思伊人,言詞人從晚花臨風,進而想象出一位玉人因爲早春寒重,雖在薰爐內添了香料取暖,牀上又有錦羅繡被禦寒,但瘦削的身體貼着素綃制的內衣還是覺得寒冷難受。此是從梅枝之瘦所引起的聯想。“綠陰”兩句,以梅喻人。言伊人漸老如梅樹成蔭轉而結子,逐漸由青泛黃;女子漸老的外貌一定不如從前那樣嬌豔,所以她害怕再與東鄰的那位嬌小女友相見了。下片由晚花結子引申及人的衰老。下片中的這位女子,也包括了詞人自身的影子。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3

原文:

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爲賦。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

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翻譯

我既然戒了酒就不唱了,在筵席上大家都在喝,我一個人在看。在座的客人要我填首小詞,我就提筆來寫。

我這一生都是被酒斷送了,但除去萬事也沒有什麼過錯。現在身邊的陪酒美女都非常漂亮,我要是不喝酒,她們就笑話我。

花像病了一樣那麼瘦弱,春天這麼多憂愁無法排遣。乾脆吧,酒杯都送到手裏,還是別留着它了,喝吧。管什麼月斜人散呢!

註釋

宴集:宴飲集會。

坐客:座上的客人。坐,通“座”。

援筆:執筆,提筆。

斷送:猶言度過。

破除:亦指度過、消磨之意。遠山橫黛,指眉毛。蘸,原意爲物體沾染液體。

秋波:眼波,此寫敬酒女子的眉眼神情。

等閒:無端。

遮攔:排遣。

不道:猶不思,不想。此爲反辭,謂“何不思”。

創作背景

黃庭堅年輕時時嗜酒任性,玩世不恭,妻子死後,發願戒酒吃素。後來貶謫黔州,又開戒飲酒。這首詞大概作於元符二年(1099年)作者貶謫黔州之後。

賞析

此詞以作者戒酒後重又開戒飲酒之事爲題材,表達了作者被貶謫後企圖借酒澆愁的意念和及時行樂的狂放曠達胸懷。

開頭兩句“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破空而來。以議論破題,一掃傳統詞的綢繆婉轉調。這一對仗句濃縮了作者的人生體驗,是他閱歷過人世滄桑以後產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後”的形式出之,頗有出奇制勝之妙與詼諧玩世之趣。它們分別化用了韓愈的兩句詩——韓愈《遣興》雲:“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又《贈鄭兵曹》雲:“當今賢俊皆周行,君何爲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萬事無過酒。”韓愈的兩句詩經過他的組織,竟成爲一聯工整的對偶,足見點化之妙。

“遠山橫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態。“《西京雜記》稱:“(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又,漢趙飛燕妹合德爲薄眉,號“遠山黛”,見伶玄《趙飛燕外傳》。“秋波”則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繪出一幅黛色遠山傍水而臥的美景,引起人們對女子眉眼盈盈的聯想。“遠山”與“秋波”文人的筆下已被用得爛熟,而着一“蘸”字則光彩頓生,境界全出。儘管有賓客、歌女勸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飲,而見笑於人,故上片以“不飲旁人笑我”作結。

下片由“不飲”轉爲“勸飲”,起因爲對花傷春。

“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前句寫羣花凋零,好似一個病軀瘦弱之人,“等閒”,意謂“無端”,顯然這寫的是暮春花殘之時。後句寫春愁撩人,無處排遣,“遮攔”即“排遣”之意。所謂“春愁”不光是指傷春意緒,而有着更深的意蘊,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經歷中所積澱下的牢騷抑鬱、愁悶不平的總和。所以接下來說:“杯行到手莫留殘。”還是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吧!這一句也是化用韓愈《贈鄭兵曹》中的詩句,而“留殘”則又本於庚信六言詩《舞媚娘》:“少年唯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爲“不思”“不想”,多用爲反辭,猶雲“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說何不思月斜人散後,無復會飲之樂乎。

這首詞感慨世事人生,帶有詼諧玩世的情趣,但又使人觸摸到作者內心的愁悶抑鬱,頗堪玩味。字面上明白如話,但詞意卻頗多轉折,且處處顯示出巧用成語典故的功力,故而深刻地傳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的隱痛。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4

西江月·遣興

宋朝 辛棄疾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鬆邊醉倒,問鬆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鬆曰去。

《西江月·遣興》譯文

喝醉酒我暫且盡情歡笑,哪有工夫整日發愁?近來我才覺得古人的書本,的的確確是沒有半點可信的!

昨夜我醉倒在松樹旁,問鬆我醉到什麼程度?我疑心松枝擺動是要來攙扶於我,連忙用手一推說:“去!”

《西江月·遣興》註釋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平仄兩協,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興:遣發意興,抒寫意興。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麼樣子。

《西江月·遣興》賞析一

欣賞這首詞,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品讀辛棄疾的詞,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雖然在寫詞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並非辛棄疾發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揚光大,在他的詞中,這種情況十分常見。這是值得肯定的。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現了三次。難道詞人真成了沉湎醉鄉的“高陽酒徒”麼?否。蓋因其力主抗金而不爲南宋統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說沒工夫發愁,是反話,骨子裏是說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才敘飲酒,又說讀書,並非醉後說話無條理。這兩句是“醉話”。“醉話”不等於胡言亂語。它是詞人的憤激之言。《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本意是說古書上的話難免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棄疾翻用此語,話中含有另一層意思:古書上儘管有許多“至理名言”,現在卻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種種,如直說出來,則不過慨嘆“世道日非”而已。但詞人曲筆達意,正話反說,便有咀嚼不盡之味。

下片寫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詞人“昨夜鬆邊醉倒”,居然跟松樹說起話來。他問松樹:“我醉得怎樣了?”看見松枝搖動,只當是松樹要扶他起來,便用手推開松樹,並厲聲喝道:“去!”醉憨神態,活靈活現。詞人性格之倔強,亦表露無遺。在當時的現實生活裏,醉昏了頭的不是詞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詞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掙扎着自己站起來,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麼的渺小和卑劣。

辛棄疾的這首小詞,粗看,正如標題所示,是一時即興之作。但如果再往裏仔細一看,那麼會發現作者是在借詼諧幽默之筆達發泄內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們還可洞察到作者是由於社會現實的黑暗而憂心忡忡,滿腹牢騷和委屈,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借用這種方式,來暢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實感。

《西江月·遣興》賞析二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寫悠閒的心情。但骨子裏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度。

詞的上片詞人說忙在喝酒貪歡笑。可是用了一個“且”字,就從字裏行間流露出這“歡笑”比“痛哭”還要悲哀:詞人是無法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姑且想借酒醉後的笑鬧來忘卻憂愁。這樣,把詞人內心的極度憂愁深刻地反映了出來,比用山高水長來形容愁顯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兩句進一步抒寫憤激的情緒。孟子曾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是書上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而詞人卻說,最近領悟到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錯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書。其實這只是詞人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是針對南宋朝廷中顛倒是非的狀況而說的。辛棄疾主張抗戰,反對投降,要求統一祖國,反對分裂,這些本來都是古書中說的正義事業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當權派說得全無是處,這恰恰說明古書上的道理現在都行不通了。詞人借醉後狂言,很清醒地從反面指出了南宋統治者完全違背了古聖賢的教訓。

這首詞下片更具體寫醉酒的神態。“鬆邊醉倒”,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濛,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四句不僅寫出惟妙惟肖的醉態,也寫出了作者倔強的性格。僅僅二十五個字,構成了劇本的片段:這裏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劃。小令詞寫出這樣豐富的內容,是從來少見的。

“以手推鬆曰去”,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歟?’曰:‘可’”的句子;《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豪放詞風格的特色之一。從前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爲以散文句法入詞是“生硬”,認爲用經史曲故是“掉書袋”。他們認爲:詞應該用婉約的筆調、習見的詞彙、易懂的.語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經史詞彙,這是有其理由的。因爲詞在晚唐、北宋,是爲配合歌曲而作的。當時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詞要婉約,配合歌女的聲口;唱來要使人人容易聽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經史詞彙。但是到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詞已有了明顯的發展,它的內容豐富複雜了,它的風格提高了,詞不再專爲應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棄疾那樣的大作家,他的創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陳規慣例所能束縛。這由於他的政治抱負、身世遭遇,不同於一般詞人。若用陳規慣例和一般詞人的風格來衡量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此詞語言明白如話,文字生動活潑,表現手法新穎奇崛,體現了作者晚年清麗淡雅的詞風。

《西江月·遣興》創作背景

這首詞應當作於慶元年間(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棄疾閒居瓢泉期間。此時南宋朝廷不思恢復,一味地貪圖享樂。詞人憂心如焚,又不能名言,於是創作此詞以抒發心中憤懣之情。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5

西江月·添線繡牀人倦

吳文英〔宋代〕

添線繡牀人倦,翻香羅幕煙斜。五更簫鼓貴人家。門外曉寒嘶馬。

帽壓半檐朝雪,鏡開千靨春霞。小簾沽酒看梅花。夢到林逋山下。

鑑賞

“添線”兩句,敘貧家冬至夜。言貧寒之家冬至夜仍需通宵幹活,婦女坐在繡牀前漏夜刺繡,人雖極感疲倦,然而還是續添絲線繼續刺繡。惟一表示“冬至”的是燃起一束敬神的信香,嫋嫋香菸斜沖天上。“五更”兩句,富貴之家的冬至夜。此言“冬至大如年”,富貴人家徹夜簫鼓不絕以示慶賀。來賓的坐騎拴在門外的栓馬樁上,馬兒耐不住五更曉寒,所以揚蹄昂首嘶鳴。上片貧富對比,雖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般的尖銳,然而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的不平等。

下片“帽壓”四句,述己過冬至夜的'情景。言詞人帽下已露出斑白的頭髮,然而鏡中卻映出了他臉上桃花般的醉酡色。他舒適地在簾內邊飲酒邊賞梅花,醉夢中好象到了孤山下去遊賞梅花一樣。這說明詞人雖屬“寒士”,終是有酒度歲也。

吳文英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6

【原文】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

《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爲詞調。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枝,另一枝,有“使……‘別枝’”之意。

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爲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xi&agra一ve;n):出現,展現。

【翻譯】

樹上睡夢中的喜鵲被明亮的月光驚醒了,以爲天亮了,從一根樹枝跳到了另一根樹枝上;輕輕吹拂的夜風不時送來蟬兒的陣陣鳴叫。田野裏稻花的芳一香陣陣飄來,喧鬧的蛙兒好像在訴說着豐收的年景。

天邊偶爾還可以看得見點點星光在閃爍,轉眼之間山前竟然稀稀疏疏地下起了雨來。趕緊避雨吧,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拐過一段彎路跑到小溪的橋上,嘿,土地廟樹林邊的那家茅舍小店忽然展現在眼前。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先後任湖北、江西、湖南安一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曾採取過各種強兵富國措施。他一生堅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擊,因此,曾長期閒居江西農村,熟悉了鄉村生活。他的詞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與蘇軾並稱“蘇辛”。作品有《稼軒長短句》。

這首詞就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作品在構思上頗有特點,上下兩闕分別抓住特點描寫了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物。

上闕:重點寫晴朗的'夜晚。詞人抓住“明月”、“清風”、“稻花”、“蛙聲”的特點,描繪了一個清朗、幽靜、豐收在望的夜晚。詞人從視覺上以“驚鵲” “別枝”突出月光之明亮;從聽覺上以“半夜鳴蟬”反襯夜半清風之煦暖,以“說豐年”渲染“蛙聲”之渾厚雄壯熱鬧;從嗅覺上以“稻花”飄來的芳一香給人豐收的想象。簡短四句話,寥寥幾種事物的勾畫,一個清朗、幽靜、溫馨、恬淡、悅耳、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凡是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似乎都可以從中體會到這一動人場景。

下闕:這裏與上闕不同,上闕寫的是大環境,大背景,而這裏詞人筆鋒一轉,由遠及近地敘寫眼前的驚喜,“七八個”說明月光明亮,可見的只有幾顆大而亮的星星在閃爍,可見夜之明朗。“兩三點”說明雨點稀疏,一走而過而已,可見是隨風而來的陣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於是想起原來這裏曾經有一個茅舍小店,此時卻看它不見,正在這“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路轉溪頭忽見”,拐過一道彎路,走上小溪橋頭,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現在詞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彷彿就在我們眼前。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詞人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喧鬧,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抒寫了夏夜的村野風光的幽美。全詞筆調靈活生動,親切輕快,情景交一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古典詞作中以農村生活爲題材少有的佳作。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7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溪頭一作:溪橋)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着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的眼前。

註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④鳴蟬:蟬叫聲。

⑤舊時:往日。

⑥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爲祀神處,故曰社林。

⑧見:同“現”,顯現,出現。

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爲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爲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爲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爲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爲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句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詞的前兩句,由六個名詞詞組組成,描繪出了一幅清新的鄉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烏鵲;夜半時分,清風徐徐吹來,把蟬的鳴叫聲也送了過來。以動襯靜,表現了鄉村夏夜的寧靜和優美。

喜鵲對光線的變化極其敏感,月上時分,它們常會被月光驚起,亂飛亂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蘇軾《杭州牡丹》有“月明驚鵲未安枝”。

首句中“別枝”之意,一直衆說紛紜。有解作“遠枝”;有解作“斜伸的樹枝”;有解爲“烏鵲要離開樹枝飛走”;有解爲“烏鵲揀選樹枝”;還有人解爲“月亮離別了樹枝”。雖然難有定論,但從一二兩句對偶考慮,“別枝”對應“半夜”,“別”字當是形容、修飾“枝”的,故解釋爲“遠枝”或“斜伸的樹枝”似乎更爲恰當。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一點也不着急。我們彷彿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裏了,一會兒聽鳥啼蟬鳴,悠閒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要處理,也不用爲他人的指責、誹謗而徹夜難眠。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完全沉浸於清風明月之中,融於天地。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路旁的稻田裏,稻花飄香,預告着又一個豐年的到來。田裏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陣陣叫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寫出作者熱愛自然,夏天的生機勃勃。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聽着蟬鳴蛙叫,輕鬆愉快的詞人繼續信步前行。擡頭望空,“七八個星”掛在天邊,稀稀落落,原來星星們都叫烏雲給遮擋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來,“兩三點雨”滴落到了詞人身上。

這一來,剛纔還閒情逸致的詞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說變就變,也許一場傾盆大雨就會繼之而來呢?他加快了腳步,趕着尋找避雨之所。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從山嶺小路轉過彎,過了一座溪橋,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外,一座茅屋現在詞人眼前。高興的他細細一看,竟然就是從前落過腳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着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這於辛棄疾閒居上饒帶湖期間。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8

原文

《西江月·重九》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翻譯

樓外點點細雨飄灑,映得江上煙雨重重。遙記起當年,在東徐相會戲馬,看今天,我獨自一人在南浦,分外淒涼。

不要怨恨黃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邊女子。酒興闌珊,無須看那茱萸,古今事不過在俯仰之間而已。

註釋

戲馬:即戲馬臺,位於徐州南。

東徐:即徐州。

黃花:菊花。

紅粉:歌女或侍女。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元豐六年(1083年)重陽節。當時蘇軾身處黃州,登高上棲霞樓,念及弟弟蘇轍而寫下此詞。

賞析

賞析(一)

該詞上片寫別情,開頭兩句寫景由近及遠:“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這兩句詞行文結構上的整齊對仗,也爲這首詞的意境鋪開增加了無限的美感。然而,空間上的開闊卻和時間上的收縮不同,後兩句詞人開始交代事件:“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這兩句應題說明了送別一事,通過時間上由遠及近的對比,借“當年”徐州聚會的熱鬧氣氛與“今日”送別友人的悽清情景作比較,更表現出作者當時的寂寞和失落的悲涼心情。上片營造出的詞人送別友人時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與徐君猷的感情之深,於是下片起韻先說道:“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這兩句詞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語,他深知朋友還不想離去,重陽節後菊花就快開放了,但是由於離別兩人無法共賞秋菊,這便是“恨”的由來。此時的詞人已經不似過去那樣對離別傷感斷腸,歷經人世風霜和厄運的蘇東坡此時已經可以笑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和仕途上的`沉浮進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間,醉酒當歌,及時行樂,這纔是把握與朋友短暫相聚的最好辦法。所以詞人一個“莫恨”便打消了“淒涼南浦”的婉約惆悵,“黃花未吐”“紅粉相扶”兩處相應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過飽滿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詞的溫熱的氛圍。結尾兩句詞人點出心意:“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轉瞬間古今變換了。重陽節本來應該賞菊,還應該遵循舊習俗佩帶茱萸香袋以辟邪氣、求長壽。此時詞人卻認爲這一切都不必要,人間一切都在俯仰之間,相聚總是短暫的,別離是令人悲傷的,不用拘泥於這些風俗。乾脆縱情暢飲一番,直到盡興酒闌。這種略帶淒涼意味的超曠情懷與蘇東坡早先寫下的衆多送別詞都不同,這樣的情懷也正是詞人身處人生最低谷時的真實內心獨白。看慣看穿了身邊發生的一切,詞人以空間上極廣、時間上極長、內心極開闊的心理去面對喜樂,面對順逆,面對一切。

賞析(二)

該詞首句寫眼前,系實境;次句寫遠眺,系虛境;第三句由遠眺而思憶遠方弟弟。“當年”在徐州同遊戲馬臺,“今日”在黃州孤居長江邊,於對比中落實心境的“淒涼”。過片以“黃花”點出重九。“莫恨”、“且教”,語似曠達而實含惆悵。結末二句反用杜甫詩意,給全詞瀰漫上一股濃濃的人生虛無之感。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9

宋代·劉辰翁《西江月·新秋寫興》

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妝。

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

閱盡銀河風浪。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轉星移,景象跟從前一樣,人間男女依然如癡如狂,陶醉在節日的歡樂中。七夕夜,處處可見着新裝的人們,彷彿來到了人間天堂。

不經意間感覺新秋涼意似水,因爲思念故國,我兩鬢已斑白如霜。我夢見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變化。

成狂:指歡度七夕的景象。

“夢從”句: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爲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閱盡”句:本指牛郎織女七夕經歷銀河風浪,暗寓人間經歷風浪險惡。銀河:是指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在中國古代又稱天河、銀漢、星河、星漢、雲漢。銀河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鵲橋相會。閱:經歷。

鑑賞

這首詞是作者借七夕來抒發底己寄寓故國之思。

似片側重寫七夕兒女幸福歡快景象。爲天似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二句緊扣爲新秋”,分寫爲天似”與爲人間”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感降的意思。

似句說天似日落月感、斗轉星移等天象變化,依然像從前一樣。爲似舊”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間卻與底然界的景象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暗逗結尾兩句。

下句說人間兒女也象從前一樣,狂歡歡度七夕。爲成狂”即包爲似舊”之意,言外有無限感慨。在詞人看來,經歷過人間滄桑鉅變的人們,新秋七夕,本應深懷黍離之悲,但今天人們竟依舊狂歡。這種景象不免使詞人感慨萬千。

爲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似。”爲處處試新妝”原是當時七夕風習,也是似文所說爲兒女成狂”的一種突出表現。人們幾乎誤認爲這種處處新妝的歡慶景象爲人間的天堂了。正如似文爲兒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樣,這裏的爲人間天似”也含有諷刺意味。爲卻是”二字,言外有意,淪陷後的故國山河,已成爲人間地獄,而眼前的景象卻竭然相反,彷彿人們早已忘卻家國之痛,叫人無限悲痛。

下片側重直抒詞人的`感受。爲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時間飛逝,不經意間,感到新秋涼意,原來夜深了。由於爲相思”——懷念故國,底己的兩鬢已經如白梅一樣。似句寫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無語,幾乎忘卻外界事物,下句將長期懷念結果與一夕相思的現境聯接在一起給人以時間飛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現作者深深的思慮。

爲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結拍寫七夕之夢。似句暗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爲桑田的典故,下句以爲銀河”切爲新秋”。詩人夢見在海底超越枯桑,又夢見在天似看盡銀河風浪。這裏雖明爲紀夢,實爲借夢來表達對於世事滄桑與人事鉅變的感受。這兩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結末二句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似片爲兒女成狂”的情景諷慨底深,就連過片的爲新涼”、爲相思”也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

作者以底己作爲獨醒的愛國者與普通人相對照,抒發了底己眷懷故國的深沉悲壯的情感,是這首詞構思和章法似的基本特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0

[宋]黃庭堅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花病等閒瘦弱,春愁沒處遮攔。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作品賞析:

原序: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爲賦。

此詞作于山谷貶謫黔州之後。詞中以作者戒酒後重又開戒飲酒之事爲題材,表達了作者被貶謫後企圖借酒澆愁的意念和及時行樂的狂放曠達胸懷。全詞感慨世事人生,帶有詼諧玩世的情趣,又使人觸摸到作者內心的隱痛,讀來意味無窮。

開頭兩句“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破空而來。以議論破題,一掃傳統詞的綢繆婉轉調。這一對仗句濃縮了作者的人生體驗,是他閱歷過人世滄桑以後產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後”的形式出之,頗有出奇制勝之妙與詼諧玩世之趣。它們分別化用了韓愈的兩句詩——韓愈《遣興》雲:“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又《贈鄭兵曹》雲:“當今賢俊皆周行,君何爲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萬事無過酒。”

韓愈的兩句詩經過他的組織,竟成爲一聯工整的對偶,足見點化之妙。

“遠山橫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態。“遠山橫黛”指眉毛。《西京雜記》稱:“(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又,漢趙飛燕妹合德爲薄眉,號“遠山黛”,見伶玄《趙飛燕外傳》。“秋波”則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繪出一幅黛色遠山傍水而臥的美景,引起人們對女子眉眼盈盈的聯想。“遠山”與“秋波”在文人的筆下已被用得爛熟,而着一“蘸”字則光彩頓生,境界全出。儘管有賓客、歌女勸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飲,而見笑於人,故上片以“不飲旁人笑我”作結。

下片由“不飲”轉爲“勸飲”,起因爲對花傷春。

“花病等閒瘦弱,春愁無處遮攔。”前句寫羣花凋零,好似一個病軀瘦弱之人,“等閒”,意謂“無端”,顯然這寫的是暮春花殘之時。後句寫春愁撩人,無處排遣,“遮攔”即“排遣”之意。所謂“春愁”不光是指傷春意緒,而有着更深的.意蘊,它是作者在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經歷中所積澱下的牢騷抑鬱、愁悶不平的總和。所以接下來說:“杯行到手莫留殘。”還是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吧!這一句也是化用韓愈《贈鄭兵曹》中的詩句,而“留殘”則又本於庚信六言詩《舞媚娘》:“少年唯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爲“不思”、“不想”,多用爲反辭,猶雲“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說何不思月斜人散後,無復會飲之樂乎。

這首詞字面上明白如話,實際上處處巧用成語典故,語言頗多轉折,故而深刻地傳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愁悶抑鬱。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1

原文: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

倒掛綠毛麼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脣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

不與梨花同夢。

譯文: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註釋:

玉骨:梅花枝幹的美稱。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後,有六株梅……(豐)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溼熱之氣。

冰姿:淡雅的.姿態。仙風:神仙的風致。

芳叢:叢生的繁花。

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涴(wò):沾污,弄髒。

脣紅:喻紅色的梅花。

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賞析:

①瘴霧:南方山林中的溼熱之氣。

②倒掛綠毛:似鸚鵡而小的珍禽。

③幺風:鳥名,即桐花鳳。

④涴:沾污。

⑤“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此詞據《耆舊續聞》、《野客叢書》記載,乃蘇軾爲悼念死於嶺外的歌妓朝雲而作。

詞中所寫嶺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脣紅,高情逐雲,不與梨花同夢,自有一種風情幽致。

楊慎《詞品》:古今梅詞,以東坡此首爲第一。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冷齋夜話》謂東坡在惠州作《梅花》時,時侍兒

名朝雲者,新亡,“其寓意爲朝雲作也”。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這首詞明爲詠梅,暗爲悼亡,是蘇軾爲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妄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爲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豔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脣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面對着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裏的“曉雲”,可以認爲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爲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2

月,小舟坐水眠空。霧窗春色翠如蔥。睡起雲濤正擁。¤往事回頭笑處,此生彈指聲中。玉箋佳句敏驚鴻。聞道衡陽價重。”次韻酬之。時餘方謫宜陽,而洪歸分寧龍安

月側金盆墮水,雁回醉墨書空。君詩秀色雨園蔥。想見衲衣寒擁。

蟻穴夢魂人世,楊花蹤跡風中。莫將社燕等秋鴻。處處春山翠重。

創作背景

黃庭堅於崇寧甲申年(公元1104年)在荊州作《承天院塔記》,被執政者指摘其中很多語句“幸災謗國”,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由鄂州出發,二月過洞庭湖,經過湖南長沙、衡陽、零陵等地趕赴宜州貶所。黃庭堅在長沙遇到惠洪,至衡陽而有唱和之詞。

賞析

這首《西江月》詞八句,兩句一組,分爲四組意思。上下片前兩句寫自己,後兩句及惠洪。寫自己處前虛後實,寫惠洪處前實後虛。每片兩意過接處,純以神行,不著痕跡。山谷爲江西詩派始祖,此篇亦是以詩法爲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七引錄其語云:“詩文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長篇須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所謂”不鑿空強作,待境而生“,就是有情事,有感受要寫,才寫。此首雖是和韻詞,而有實事,有真情,絕非泛泛應酬之什。寫法上雖短篇亦有層次,有曲折。上片由衡陽舟中的自己,轉到長沙旅次的惠洪,用以連結的樞紐就是不久前的接席論詩,與此時的`便道寄詞。下片由南行途中的湘水流域匝月勾留,回溯導致此行的生平政治遭遇,瞻望還要走下去的千里程途。

首句“月仄金盆墮水”語本於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詩:“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又蘇軾《鐵溝行贈喬太博》詩:“山頭落日側金盆。”仄同側,金盆山谷詞中形容圓月,加以“墮水”二字,切合湘江夜宿舟中所見。次句“雁回醉墨書空”說出了春到衡陽這點意思。衡山有回雁峯,其峯勢如雁之迴轉。

相傳雁南下至衡陽而止,遇春而回飛向北。又雁飛時排成“一”字或“人”字,稱雁字。首兩句成工整對偶,以律詩鍛鍊之筆,寫水天空闊之景,點出眼前時地,而逐客遷流,扁舟迫窄,種種感慨,已暗藏其中。

三四句轉入酬答惠洪之意:“君詩秀絕雨園蔥,想見衲衣寒擁。”因其詞而及其人,因其人而稱其詩,說詩兼代說人。作者稱道他人之詩之美,常巧設比喻,此處贊惠洪之詩秀絕,如園裏青蔥,得雨更爲鮮綠。惠洪是詩僧,有《石門文字禪》三十卷,大半爲詩,其中頗多清雋之篇,作者此處所稱,亦非虛譽。

至於園蔥之喻,王梵志詩亦云“喻若園中韭,猶如得雨澆”,想同本於俗諺。“想見衲衣寒擁”是說惠洪苦吟時的情狀。意似調侃,實見親切。

“蟻穴夢魂人世,楊花蹤跡風中”感慨生平,也是應答惠洪來詞“往事回頭笑處,此生彈指聲中”句意。上句用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事。作者曾供職祕書省,又爲史官,京師十年,友朋文酒之樂,亦甚稱意,而後一貶黔州,再謫宜州,後者且爲黜降官最重的除名編管處分,所去又是南荒之地,前後比照,宜有“夢魂人世”之感。“楊花”句說自己轉徙流離,有似柳絮隨風飄蕩,不由自主。但是作者處逆境已久,能夠看得開。他對這次與惠洪的分別,各奔前程,說是“莫將社燕笑秋鴻,處處春山翠重”。燕、鴻皆候鳥,因時遷徙。燕,春社來,秋社去(春社爲春分前後,秋社爲秋分前後);《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彼此皆如社燕、秋鴻,各去所要去的地方,一例奔忙,莫以彼而笑此。心頭誠然沉重,卻以輕倩之語出之。“處處春山翠重”句,祝惠洪此行能履佳境,也有自爲開解之意。南方草木,當也是美好的,只要心地寬闊,亦何妨處處皆春。

這首詞極盡曲折吞吐之能事,巧用典故,表露曠達胸襟。全詞有語盡而情未盡之妙。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3

[宋]劉辰翁

天上低昂仰舊,人間兒女成狂。

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

作品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借七夕來抒發自己寄寓故國之思。

上片側重寫七夕兒女幸福歡快景象。“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二句緊扣“新秋”,分寫“天上”與“人間”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上句說天上日落月升、斗轉星移等天象變化,依然像從前一樣。“似舊”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間卻與自然界的景象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暗逗結尾兩句。下句說人間兒女也象從前一樣,狂歡歡度七夕。“成狂”即包“似舊”之意,言外有無限感慨。在詞人看來,經歷過人間滄桑鉅變的人們,新秋七夕,本應深懷黍離之悲,但今天人們竟依舊狂歡。這種景象不免使詞人感慨萬千。

“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處處試新妝”原是當時七夕風習,也是上文所說“兒女成狂”的一種突出表現。人們幾乎誤認爲這種處處新妝的歡慶景象爲人間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兒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樣,這裏的“人間天上”也含有諷刺意味。“卻是”二字,言外有意,淪陷後的故國山河,已成爲人間地獄,而眼前的景象卻竭然相反,彷彿人們早已忘卻家國之痛,叫人無限悲痛。

下片側重直抒詞人的感受。“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時間飛逝,不經意間,感到新秋涼意,原來夜深了。由於“相思”——懷念故國,自己的兩鬢已經如白梅一樣。上句寫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無語,幾乎忘卻外界事物,下句將長期懷念結果與一夕相思的現境聯接在一起給人以時間飛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現作者深深的思慮。

“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結拍寫七夕之夢。上句暗用《神仙傳》滄海屢變爲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銀河”切“新秋”。詩人夢見在海底超越枯桑,又夢見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這裏雖明爲紀夢,實爲借夢來表達對於世事蒼桑與人事鉅變的感受。這兩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結末二句起到了畫龍點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兒女成狂”的'情景諷慨自深,就連過片的“新涼”、“相思”也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

作者以自己作爲獨醒的愛國者與普通人相對照,抒發了自己眷懷故國的深沉悲壯的情感,是這首詞構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點。

西江月原文、賞析 篇14

西江月·梅花

宋代: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麼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譯文及註釋

玉骨那愁瘴(zhàng)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qiǎn)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麼 同:幺)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着神仙般的風致。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玉骨:梅花枝幹的美稱。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溼熱之氣。冰姿:淡雅的姿態。仙風:神仙的風致。芳叢:叢生的繁花。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妝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翻嫌 一作:常嫌)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涴:沾污,弄髒。脣紅:喻紅色的梅花。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神仙的風姿。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註釋

玉骨:梅花枝幹的美稱。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後,有六株梅……(豐)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溼熱之氣。

冰姿:淡雅的姿態。

仙風:神仙的風致。

芳叢:叢生的繁花。

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涴(wò):沾污,弄髒。

脣紅:喻紅色的梅花。

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公元1096年(紹聖三年)。據《耆舊續聞》《野客叢書》記載,此詞乃蘇軾爲悼念死於嶺外的.歌妓朝雲而作。作者創作這首詞時大約60歲。

賞析

此詞當爲悼念隨作者貶謫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寫嶺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脣紅,高情逐雲,不與梨花同夢,自有一種風情幽致。上闋通過讚揚嶺南梅花的高風亮節來歌贊朝雲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讚美梅花的豔麗多姿來寫朝雲天生麗質,進而感謝朝雲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爲知己的情誼,並點明悼亡之旨。全詞詠梅,又懷人,立意脫俗,境象朦朧虛幻,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爲蘇軾婉約詞中的佳作。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豔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脣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面對着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着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裏的“曉雲”,可以認爲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爲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詞典釋義

(釋義爲系統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