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學主觀題知識歸納

很多高中的學生都覺得必修四的哲學考試很難,尤其是主觀題,得分很低。想做好主觀題,首先就要將世界觀和方法論原理知識記熟。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哲學主觀題知識歸納

  高中政治哲學主觀題知識

一、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

②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1、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2、方法論:

(1)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哲學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2、重要意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樣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爲我們行動的依據。

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高中政治哲學必背知識

唯物辯證法的辯證否定觀部分

1、辯證否定原理

【原理內容】辯證否定的含義: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否定的實質: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堅持辯證的否定觀,樹立創新意識

樹立創新意識要求我們:

①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密切關注變化發展着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符的成規陳說,敢於突破落後的思想觀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

③勇於實踐,在實踐中實現創新,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④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

3、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

唯物論依據:創新意識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辯證法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創新意識體現了包括人的認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恆發展之中。

認識論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上升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

4、創新的社會作用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重點

歷史唯物主義部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有時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有時落後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着社會的性質和麪貌,決定着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3、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指生產關係的總和。上層建築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的狀況不同,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性質是不同的。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5、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基本相適應,但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在某些部分和環節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狀況。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一種非對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實現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