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眼淚》讀後感範文1500字

《大象的眼淚》,粗略一看,還讓人以爲是《白鯨》、《荒野的呼喚》、《叢林之書》、《我和小銀》那樣的動物小說,其實不是的。那頭只懂波蘭語的大象,甚至是在小說過了三分之一篇幅之後才姍姍而至。故事並不複雜。美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蕭條時代,一位年輕大學生因爲家庭變故,淪落下層馬戲團,當了獸醫。在那裏他結識了各色怪異人物,當然還包括那頭大象。他還愛上了馬戲團裏馴獸師的妻子,當然引來了風波。故事結局是,大象在馬戲團騷亂中殺死了暴虐的馴獸師,而故事主人公也有情人終成眷屬。

《大象的眼淚》讀後感範文1500字

這是一個發生在馬戲團中的愛情故事,和那些老掉牙的好萊塢愛情片的故事,從邏輯來說,並無二致。粗暴的丈夫,追求真愛的妻子,溫柔的情人,人物多少有些類型化。情海生波,大打出手,矛盾激化,情節也是稍顯雷同。只不過最後收拾爛攤子的是一頭大象,它像那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崑崙奴一樣,解決了這場三角戀惟一的絆腳石———那個喜怒無常的丈夫。這裏並沒有多少人性複雜的東西。或許作者要的就是這種單純的愛情故事的感染力量,又或許在這個世界上,結局幸福的愛情原本就是這樣平庸。不管怎樣,作者成功了。那些渴望“傳奇故事+簡單愛情”的讀者們被感動得一塌糊塗。

在這個故事裏,主角並不是那頭大象。在那個年代,馬戲團裏大象殺死工作人員,尤其是一個有虐畜之嫌的馴獸師,並不算稀奇事。如果你把這也叫一頭大象的復仇,未免大驚小怪了。真正有趣的,是書中描寫的美國下層馬戲團裏的生活。有人說納波科夫的《洛麗塔》把美國社會的粗俗面,尤其是那種汽車旅館,寫得活靈活現,《大象的眼淚》在描寫美國下層馬戲團上,也毫不遜色。爲了細節真實可信,作者查閱了大量資料,多處走訪。書中提到的,胖婦遺體遊街展覽、逃跑的獅子闖入飯店、大象偷喝檸檬水甚至殺人等等,在美國馬戲史上,都有案可查。而下層馬戲團的草菅人命、大蕭條時代的饑饉困頓,讀來也相當的觸目驚心。

誰的眼淚在飛?是大象的眼淚,也是那些讀者的眼淚。儘管這些爲之掬一把淚的動人也許只是一個幻覺。正如小說中說的,在馬戲的世界裏,“一切都是幻覺,這也沒什麼不對的,大家就是來看幻覺的”。而那些底層大衆從來就不是爲了眼淚的`幻覺而來的。再窮再餓也要找樂子,這就是生活的皮實。比方說,小說中寫到了下層馬戲團常有的那種豔舞表演。繪聲繪色之處,讀之令人莞爾,很是親切。倒讓人想起了1980年代的中國,那些在小城鄉鎮出沒的俗稱“大棚”的歌舞團來。賈樟柯的電影《站臺》、吳文光的紀錄片《江湖》就拍過他們。當時這些“走穴”團伙也搞豔舞,俗稱“跳開放”。這個詞夠逗人的,讓人聯想到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林白的小說《萬物花開》裏就描寫了這種中國式豔舞表演。國人向來不喜歡看猴把戲,所以沒有馬戲團,只有“大棚”裏的連體人、侏儒、巨人以及毛孩,當然還有豔舞。在那個物質貧瘠精神單純的年代,這些都是國人的樂子。你能把這一概斥爲是窮極無聊、低俗趣味嗎?我看不能。因爲很簡單,文化提倡先進,生活卻容許世俗。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大象的眼淚》異常好看,似乎是外國的“大棚小說”,這個稱呼很有趣,以馬戲團爲背景的小說在國外的文藝裏並不少見,也是一種馴獸文化的背景,但把他同賈樟柯的《站臺》以及吳文光的《江湖》聯繫起來,似乎意味着某種底層思維在作祟,這裏愛恨情仇被好萊塢化後,處理成某個三角關係,藉由大象的某種“介入”,使得愛情故事擁有某種相濡以沫的色彩,最後,不用說,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大象的眼淚成就這本小說的“傳奇”,在大棚空間裏的爭鬥和壓抑,在一個逼仄的舞臺的表演,都無非是小說爆發的“前因”,這種“大棚”生活也無疑增加小說的催淚彈的效果,等煽情了一把後,主人公和大象的勝利逃亡,讓整部小說的結果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自然,那一種被“阻隔”的愛情獲得一種“牧歌”式的解決,這樣的“戲劇模式”自然不足爲奇。

作者在簡介上註明“現與丈夫、三名子女、四隻貓、兩頭羊、兩條狗、一匹馬同住在芝加哥北部的環保小區”,這樣的描述就給小說帶來一種獨特的效果,本書之所以在全球印量超過120萬,在《紐約時報》與亞馬遜排名第一,這樣的“馬戲團”背景顯然是起了大量關鍵的作用的,作者對馬戲團資料的詳細蒐集,對馬戲團的生活細節的詳細描寫,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一種新的現實感。看來,即使“套子”一樣的故事,在故事的要素變化下,則可能是另一種“金剛”式的感動,所有好萊塢模式的傳播值得思考的往往不是“故事”的情節,而是故事的“元素”,就好比《泰坦尼克號》一樣,災難的愛情或許是所有故事裏都會出現的,問題是人家愛情的“道具”比咱們老牛破車類的發達許多,假如把輪船改成拖拉機,恐怕愛情的含金量會少了許多,與其說這是一種故事的吸引力,不如說,作者把西式的馬戲團文化引入小說裏面,大象既是個主角,也是最神聖的道具,所有好萊塢的故事,都得利於一種新鮮感的文化,一個異域的元素,一種獵奇的想法,至於故事本身,你大可不看的,因爲美國式的愛情,與中國式的成都小吃一樣,即使它有上千年的歷史,但表白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