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7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7篇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1

時間匆匆而過,回顧今期的地理教學工作,使我在教學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以下,本人談及一下今期地理教學工作中的一些總結:

要聯繫人們生活的實際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人地關係”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線索,因此列舉的問題和地理事物要儘可能啓發學生運用身邊的“人地關係”材料,使學生實實在在認識掌握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從地理學科中與其它學科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角度舉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掌握地理基礎知識與學好其它學科的關係。

一、認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學期教育教學計劃

本學期八年級所使用的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地理教材。其內容主要是中國地理第一至四單元。包括“居民與人口”、“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經濟與文化”等。我希望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基本瞭解中國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識,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並進一步掌握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樹立科學的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室的時候,通過提問我才發現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十分薄弱。於是,我通過與各班主任老師、部分學生代表進行溝通,瞭解同學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通過上期的期末檢測成績,分析同學們的學習效果。同時,從與同學們的交流、交談中,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的真實呼聲和感受,爲他們打開一扇心靈的.窗口。

在此基礎上,根據我校明年地理學科要參加統考的實際情況,決定從本學期開始培養學生的備考意識,並在教學時數、教學進度上提前安排。據此,本學期除完成八年級地理上冊的教學任務外,還將組織學生學習下冊課本的部分內容,爲複習奠定基礎。

二、自覺落實教學常規

1、由於自己是一名“非專業”的地理老師,要真正具備相應的學科教學能力,就必須付出比別人多的時間和精力。爲此,我認真研究教材及學生,悉心查閱資料,學習時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有時,爲了備好一節課,不厭其煩地向同學科老師請教,吸取他們的經驗。平日裏,積極利用網絡和配套教學光盤,查找、整合課程資源,爲上好一節課作有效的準備。

2、教學中我力爭做到精講,把重點放在知識體系、結構、聯繫和思維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帶水等一些問題的出現。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視讀圖訓練,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課堂學習實效。訓練題力求讓學生當堂完成,對突出問題及時予以糾正、指導。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認真對待每個同學的作業,因材批閱,爲每位同學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每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都在六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業就是一項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本,我覺得它不是負擔,而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對成績差的同學的作業,我更顯得認真仔細,要讓他們真實的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因爲,作業是與他們最多的交流、與溝通方式。像x班的x同學,上學期期末地理考試不及格,而本學期他對地理產生了新的興趣,作業做得認真了,成績也提高了,每一次測驗都在及格以上。這與我對他的激勵和“作業交流”是分不開的。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我基本上不劃“×”,針對錯題我或畫上一個圓圈,或在題的旁邊劃上一個“?”,有時也給一些提示性的評語,告知學生應該怎樣避免錯誤。

4、除教學隨堂評價外,力求適時進行單元形成性檢測,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雖然有時成績不盡人意,但我沒有放棄希望。因爲許多同學不僅僅是地理基礎薄弱的問題,還有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問題,要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顯然還有些難度。儘管如此,我仍然以積極的心態,堅持培優輔差。且盼望期末有一個好結果。

三、積極參加校本研究

1、自覺進行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學習、運用與實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聽評課、優質課競賽、教育技術能力大賽等校本研究活動。雖然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不上許多優秀教師,偶爾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並不氣餒。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仍將一如既往的“激情飛揚”。

2、學以致用,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模式。運用學校先進的教學設備,自己動手製作課件,合理進行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時間,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爲一種有聲有形、師生互動、快速便捷、及時反饋的教學模式,力求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目標。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本學期由於學校開展的活動較多,擔誤的課時也就多了,所以有時候存在一些趕課的現象,另外在期末複習當中,抓得還不是很落實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加倍努力,仍以素質教育爲突破點,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力爭在會考時,取得優異成績。

作爲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日爲師,就應該扛起責任,爲學生負責到底。因此,必須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爲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因此,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保持現在的工作狀態,不斷改進工作方法,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同時,將教學常規和教研活動結合起來,把常規的每個環節都落到實處。課前精心備課,做到形式多樣化,通過相互聽課、交流,不斷的完善教學,充分地鍛鍊自己,從而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學工作,爭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進步。

“心若在,夢就在”。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是我永不改變的目標與追求。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2

本組根據學校的安排,首先在教研組作宣傳,學習有關新課改的相關資料和相關理論,然後大家集體討論,決定由新教師來參加這次課堂教學的比賽,因爲新教師沒有太多的固定套路,以免限制思維。所以組上決定由鄭玉林和劉小蓉兩位教師參加比賽。

兩位教師先各自自己在備課組老師的幫助下,選定課題。自己開始研究教材,寫出詳細的教案,在教研組活動時說課,全組教師提出各自的意見,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選擇合適的意見,再修改教案。然後準備多媒體課件,在組內講課,教研組根據大家意見,決定由劉小蓉老師來參加這次比賽,並重新修改教案,結合鄭玉林老師課件的優點,經過4次由全組或部分教師的意見,再修改,並通過3次講課,才參加學校的比賽。

參加這次比賽,本組教師集體討論,對本堂課總結如下:

本堂課主要的優點:

1、通過地理熱點事件引入課堂,使學生對課堂更有興趣。教學過程的開始用北川地震前後的城市比較圖,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儘量從地圖入手,通過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得出結論,並用所得出的地理基本原理分析新的地理問題。教學過程用中國地形圖入手,在地形圖上疊加中國城市的分佈,讓學生觀察,得出平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場所,在用此原理分析世界和美國的城市分佈。

3、課堂首尾呼應,以北川的選址爲開頭,結尾也以該事件結束。

4、課堂的小結比較好,以圖來展示。

5、語言親切,學生合作學習,互動比較多。整個教學過程中3次讓學生討論,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中。

6、落實基礎知識點,通過閱讀加深記憶。

7、教學過程中知識板塊過度自然,邏輯性強。如:從地形要素過渡到氣候,用巴西國家城市的`分佈,讓學生看圖發現主要城市分佈並不在平原,說明城市還要受氣候的影響。

8、拓寬教材。例如教材只講了地形、氣候、河流對城市的影響,教師本人通過讓學生分析了北川的選址,得出地質也是影響城市區位的重要因素。

缺點: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靈活應變能力較差,例如:最後的練習不夠的情況下,可以刪掉。

應多次強化地理基本概念。例如:黃土高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要強化學科意識。

亮點:

充分利用地圖語言來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得出基本原理,並利用原理分析新的問題。

啓示:

課後可以讓學生對北川的選址進行評價,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比如:佈置學生課後通過多種辦法收集有關北川縣城選址的相關資料,自己來分析國家決定的位置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你可以提出何種建議。

通過本次比賽,不僅參加比賽的教師得到了很好的鍛鍊,而且組內的年輕也通過這次比賽,知道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怎樣分析教材,分析學生,並在教學中這樣結合新課改,更好的搞好教學工作。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3

回顧本學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擔任七年級班的地理教學工作中,我能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本學期工作重點就是地理會考,期會考過後就積極備考,抓學生的幫扶政策和平時的練考結合!

爲了更好的搞好以後的教學工作,現對本學期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並認真蒐集每節課的`課件和課外知識,保存在電腦中。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濃縮八年級下學期的課程內容,爭取在最短的時間裏,把知識點落實到位,以完成課程內容,爲地理會考的複習,爭取時間!會考複習具有時間緊、頭緒多、難度大的特點,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搞好複習,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認爲必須吃透考綱,針對學生實際,制定複習計劃。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因爲其年級上冊地裏,理解的內容多,知識的空間概念強,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幾乎每節課都用版圖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的理解力,提高教學效果。

四、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特別是在複習階段,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

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中學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可後反思不夠及時,教的學生多,又時對個別學習主動性不夠的學生督促不夠,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4

地理新教材從“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思想出發,每節課後面都安排了“活動”而且“活動”板快分量很大,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內容聯繫生活實際,動口,動手。動腦。動眼,進而學會探究新知識,培養興趣,提高能力。現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活動教學的開展。

一活動教學開展的形式

(一)讓學生動手製作

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並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過程。在進行《地球和地球儀》教學時,我事先佈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準備好製作地球儀的工具、材料,在上課時,讓學生獨立的自由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按按課本步驟操作製作地球儀。我發現學生很快進入了狀態:他們一會拿乒乓球、一會拿硬紙板,一會畫線,還有的注視着自己的地球儀指指點點,忙的不可開交。各個組員配合默挈,專心致志。當他們端詳着自己的佳作時,個個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時有的學生提出:我能不能不按課本方法去做?我馬上引導:你們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與大家分享哪?於是大家七嘴八舍,各抒己見。藉助這一活動,學生對經緯線、經緯度、地球的形狀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的深刻、透徹,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上完這節課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思”“在做中悟”。

(二)讓學生大膽探究

如:在學習大陸漂移學說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拿一張帶有圖畫和文字的紙,然後把它撕成參差不齊的兩半,問學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它們曾經是一張紙?學生紛紛發表見解,從紙的質地、印刷文字和圖的行列分佈,紙的邊緣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進行論證,然後我用電腦動畫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圖,讓學生討論:從中你得到什麼啓示?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我進一步引導啓發學生:“現在你們只是通過觀察推測結論,能否就此判斷它們原來是一個整體”――不能。“任何一個科學結論都要講證據,你準備用哪些方法證明你的推測?請大膽設想”。學生的思維和表現慾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各個小組經過熱烈討論後,紛紛推選代表走上講臺指圖講解,有的小組受到拼紙的啓示,從地層地質年齡和化石相似性銜接角度論證;有的小組查閱世界山脈分佈圖,從山脈的分佈加以論證;有的小組從物種角度,南美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發現了海牛和鴕鳥,而這兩種動物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從而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課的最後,我佈置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你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什麼啓示?”學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紛呈

(三)讓學生繪圖

新教材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動手繪圖,把課本知識“活”起來,既能幫助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表演才能,寓教於樂。有些地理原理單純靠教師口頭講解,學生理解較爲困難,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做、演示,不僅能讓抽象的東西形象具體化,加深對地理原理的理解,而且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活躍了課堂。如學完“地圖”後,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競賽---繪製學校平面圖。將全班分成六個小組,看哪個小組繪的最準確。最迅速。個小組成員紛紛行動起來,有的測量學校的長度,和寬度,有的測量學校的主要房屋,有的測量學下地主要花圃,有的測量主要道路,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小組集體討論並確定了繪製的比例尺,基本圖例,和地圖的指向標。在繪製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後將學校平面圖繪製的非常漂亮。

(四)讓學生合作交流

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現代人所必備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進行討論交流,不僅可以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從容表述的能力,還能把學習個體的見解轉化爲羣體的發現,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同時爲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機會,爲他們創造性地學習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組織學生討論,採用多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多向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各抒己見,爲各類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

新教材在每節課都設計了一些讓學生聯繫實際分析問題、動口討論問題的“活動”。如七年級上冊第27頁活動:閱讀圖2。3和圖2.4,談談你對地球名稱的看法;第36頁活動2:你認爲大陸漂移是空想哪,還是有科學根據?第77頁活動2:通過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收集關於宗教的報導,與其他同學交流,瞭解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第83頁活動:對於傳統聚落中民居的開發與保護問題,有不同的觀點,以下是北方城市建設中關於四和院的不同觀點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這個類活動大多要求學生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或日常生活經常碰到的有關地理問題展開討論與辯論,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對問題的看法,通過廣泛討論,深化對地理教學重點、難點的理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高,同時關注社會,培養健康的情感。

二開展活動教學的效果

通過對活動教學的初步實踐,產生了良好的效果:課堂變的活波生動:學生不在認爲地理是一門苦差事,而是一份營養豐富的“自助餐”,特別是應試教育下的“差生”,在活動中找到了感覺。有位“睡覺大王”在作文中寫到:地理課象是一場春雷讓我在……

三開展活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慾望:恰當的教學情境,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信任、尊重的師生關係,給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讓學生在寬鬆融洽的條件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要求。其次,創設問題情境,造成學生認識的不平衡,使他們產生一種知識上的“缺陷感”和“飢餓感”,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引起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並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給學生主動發展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活動教學強調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直感,也得到對知識產生全過程的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好說的特點,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精心設計有目的的觀察、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利用多種感官全方位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創設充分表現自己才能的時空,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理解知識。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5

今天早上第一節課,是特殊的一節課,在上週三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就對我說,讓我這周找一節我們高一地理組都沒課的時間,然後讓大家都去聽我的課,給我指導一下。而我選在了今天的第一節課。這麼多專業的地理老師一起去聽我的課,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沒有緊張是不可能的,緊張,擔心。

這一節課還是新課的第一節課,我上了這麼多節課後也有一定初步的感受,第一節新課,效果都不是特別好,所以第一節課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我一定要上好這一節課,沒有退路,也不能換課,所以只能提前多下功夫,提前把我要講的教案給寫好,然後昨天晚上的我沒有事,我就選擇前天晚上在找了一個空教室,提前把我要講的知識點,給講了一遍。

講過之後覺得過程熟練了,前後的知識點也有了一定的聯繫,所以我覺得自己所不能說是胸有成竹,但也已經是信心倍增,不在有過多的擔心,心態也就放平了。

早上我又早早的來到了辦公室,把我要講的知識給完善了一下,快要上課的時候,我們辦公室的老師也差不多都來齊了,我就邀請我的指導老師其聽我的課。然後,我的指導老師說:“第一節課,行。”然後,轉頭對我們地理組的其他老師說:“第一節課高飛有課,我們一起去聽一下,然後,幫她指導一下。”

之後我便先去教室,做好準備上課前的工作,緊接着,我們地理組的老師們,也就都一起去了。生平第一次被這麼多的老師聽課,即使是準備過的課,也依舊是有一些緊張。開始的第一句話就是未想清楚就脫口而出的,說了兩遍這才表達清楚。

對新課的引入我是通過讓學生回顧上節的知識點,來引入新課。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小的互動,針對地方時的計算,我出了一道題,找了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演示,他做的'很正確,我就讓他講了一下他的做題思路。接着我又出了一個和區時有關的計算,這個有點難度,我就找了我的課代表來做,給的時間其他同學都做完了,可她依然沒有做出來。所以,我就讓她先下去了。後來我的指導老師給我評的時候說,讓學生回答問題,她沒能及時回答出來,應該多些耐心,給她一些指導。其他同學都做出來了,就他沒能做出來,她可能是一時間緊張所以給忘了。我發現這點我確實做的不到位。之後,我又帶領着大家,把這兩道題的過程給講了一下。

導入到此結束,之後我用“之前我們一直都在學地球的自轉,這一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地球的公轉”進行轉折。在這裏我穿插了一個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的活動。我找這兩個同學演示是有原因的,因爲他們倆同桌,每次上課都愛說話,從我第一次開始上課他們就說,一直到現在,所以就想找一個機會讓他們融入課堂當中,結果他們也確實沒有讓我失望,演示的很到位。教研的時候,我們地理組的老師也誇他們倆演示的的很好。

上課當中,有點緊張,所以有口誤。講課時語言不是太嚴謹,比如160°E,讀作:東經160,我卻是直接讀:160E。所以細節要糾正,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學生負責。板書太緊湊,字體太小,後面的學生不易看清,寫的也擁擠。

對講課的知識點的原理講解的不夠透徹,這也是我知識儲備不足的原因,知識點銜接不是很到位,這一點其實我早就知道,但是這一點並不是一時半會能彌補的,但我一定要一步一步的去改正。

對有些知識點過得太快,缺少講練結合,在講完知識點後,緊接着出一道練習題,擴寬他們的視野,對黃赤交角的存在可以動手演示一下,讓他們理解的更深刻。

下課後,我的指導老師就組織我們所有的地理老師,一起去教研室開會去了,我們這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就是我講的這一節課《地球的公轉》,這點讓我很意外。在教研室,指導老師先讓我寫了我講課的內容的大概。然後,就我講課的的內容,耐心認真地指出我的不足。

在講地球公轉時的速度時,應該講一些角速度和線速度是如何變化的,畫圖時,應把差別畫得明顯一些。這些不足在我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有了明顯的改正,效果也相對第一節課要好很多。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6

新冠肺炎的疫情,讓我們和學生都被困在家裏,截止現在都無法正常開學。但是我們也響應國家的號召,在史校長的帶領下,停課不停學。作爲老師,我覺得認認真真備課,上好每一堂網課,就是對防控疫情的最大支持。從2月10號開始至今,我們的網上教學已經進行了三週,也從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應對自如。下面就地理組這三週網絡教學情況進行總結。

一、教學內容完整,形式多樣

1.按照備課組計劃認真準備內容。時間共三週(2月10日---2月29日),七年級網絡授課8課時,共涉及《亞洲的地理位置》、《亞洲的地形和水系》、《亞洲的氣候》、《東南亞》、《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八年級網絡授課7課時,《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珠江三角洲》、《東北三省》、《新疆》。

2.網絡授課形式:第一週採用直播+錄播形式,第二第三週採用直播,現在大家對網絡在線教學方式、學生管理方式以及作業批改等方面的'運用越來越熟練。學生在家時間增多,推薦優質的記錄片和文藝片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如《地球脈動》《航拍中國》《中國地名大會》等。

二、認真備課研課,精講精練

1.提前一週安排好下週課程,並在教科室的安排表格中及時填寫。另外,除了地理教研組的試播羣外,備課組還有年級試播羣,每次直播前都要在羣裏反覆試播,再通過回放找問題,看本講內容講解語言是否精煉、準確,時長安排是否合理,重難點處理是否恰當,重點是否突出。

2.線上教學的備課量比面授大,原來的課件在許多方面不適合現在教學模式的使用,同時考慮到學生手邊沒有教材,因此要重新調整教學設計,製作課件,我們組的老師進行了精心的準備。

3.想法設法激發學生網絡學習興趣。結合教學內容精選圖片、歌曲、短視頻等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4.每節課30分鐘左右的精講,剩下的30分鐘,進行堂清測試和知識梳理。堂清測試,主要以選擇題爲主,這樣學生反饋的速度很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有針對性的講解分析;每節課的知識梳理重在學到什麼,包括繪圖和知識點,都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課下不再留書面作業,以觀看強國app上的紀錄片爲主。

三、積極主動與學生互動

1.提前10分鐘開始直播侯課,一是測試設備,二是檢查學生是否按時上課。爲了提高學生的興趣,課前給學生放一些有趣的地理視頻。我們是用電腦上課,手機同步打開,一方面可以檢測自己直播的情況,另一方面還可以用手機和學生互動。互動方式主要是提問,學生在直播羣裏回答,教師及時反饋評價。連麥經過試驗,一是面板遮擋屏幕,二是網絡問題,有時會很卡。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講解有疑問,在對話框留言,老師會及時回答。

2.利用“家校本”佈置作業,做到一一批改,以表揚性批註爲主。每次課前,表揚積極發言和認真完成作業的同學。課後根據系統的數據反饋,把沒有聽講的同學名單,截屏發到班級微信羣,讓家長、班主任配合督促。

四、網絡教學所思所想

1.老師在教學的同時,也要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加強自身的學習。比如觀看“名師課堂”、“河南跨區域cctalk網絡磨課”、聽本校本年級教師的課,取長補短。觀看紀錄片,尋找優質視頻,儲備教學資源。

2.老師要做好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通過作業反饋網課學習效果。要求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隨時記錄關鍵點,課堂訓練題學生先做,教師後講。課後作業基本上學生可以當堂完成,通過家校本拍照提交。教師通過批改作業掌握每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二是關注在線聽課人數,教師提前幾分鐘打開直播侯課,學生陸續進入,看在線人數差不多了再開始直播。

3.存在的問題與一點思考。網絡授課教師非常用心,如何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如何掌握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態有待探討。在直播回放查看直播數據發現:觀看直播時長有學生沒有全程聽課,有的時長不足二十分鐘;觀看回看的很少。有個別學生沒有在線聽課,也沒有觀看回放。作業完成情況堪憂,每班每次都有不交作業的同學,多次在線提醒仍有不交。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羣人才能走得很遠,我們地理組一直是一個積極向前充滿正能量的集體。正如史校長的激勵,我們一定會集思廣益、博採衆長、持續努力,以求給我們育才學子呈現不一樣的網上地理大餐。

地理教師教學教研總結7

本學期地理組成員踐行以生爲本的理念、提高教育教學實效爲中心,提高教師教學教研能力爲重點,認真落實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積極參加公開課的評課與學習,加快成長。在專業知識技能和教學方面取得較大的提高。以下就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堅持集體備課、聽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重視集體備課,把它作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來抓。對教學體會進行交流,一起交流教案,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教學程序,精選例題、習題等,教學方法得到取長補短。又使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教學更好地融合在一塊,使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爲了課堂教學"活"起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質量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堅持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印象,提高興趣,因勢利導。

 二、堅持教帶研,以研促教。

我們組的教研理念是一切無益於學生成長的教研都不是好的教研。一貫堅持教帶研,以研促教,使教研真正成爲每位教師成長的沃土。

我組的教研專題“地理教學與生活地理”,使地理迴歸生活,學習有用的地理;關注地理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闡述其中的.地理背景;關注地理與生產之間的聯繫,闡述地理在生產中的應用;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設計地理探究活動;關注社會熱點,培養社會情感。

 三、堅持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作用。

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對有關地理學科的教材、教法、教學思路等從備課、講課、聽課對本組的老師進行分析與指點。

 四、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互聯網在給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給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和交流空間。爲了更快地促進教師自身成長,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嘗試通過網絡等方式進行教學心得的交流,嘗試資源共享。網絡教研,給我們提供了更爲廣闊的教學平臺,拓寬了我們的視野,更迅速地促進了我們的專業化成長。

不足之處:教師的參與度不是很高,使得本組的教研沒有充分的得到進一步的交流與探討。

總之,在日後本組還是以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我爲主,從教學能力和培養學生方案進行討論與提高,認真務實、一步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