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後感600字(通用1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鴻門宴讀後感600字(通用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鴻門宴讀後感600字(通用13篇)

  鴻門宴讀後感 篇1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爲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爲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爲他的鐵血,後世纔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爲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爲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臨江悼念,憑誰幹杯?江水濤濤,千古文人撫劍長嘆,泫然淚下!

忘不了,忘不了,那麼沉重,那麼淒涼,讓後人評述,讓後人哀傷。

我永遠的西楚霸王!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鴻門宴讀後感 篇2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後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爲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說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說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爲。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爲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爲人的大人格,作爲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於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裏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愛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着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讚美的旋渦裏。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遊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脫。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助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相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並不值得奇怪,因爲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麼?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悲劇看成其性格的悲劇,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於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接受。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爲王敗者爲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僞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說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後感 篇3

秦始皇贏政吞併六國後,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執敲撲而鞭笞四海,天下已定。始皇便到處巡邏。所到一處,百官前呼後擁,車馬相連,浩浩蕩蕩,其威風可想而知。一次途中,老百姓擠滿了街道,爭着瞻仰這位兼併諸侯統一中原的大皇帝。人羣中一位濃眉大眼、殺氣騰騰的少年說道:"大丈夫就該如此!"還有一位年齡略長的莊稼漢說道:"日後我也要這樣!"這兩位瞧不起秦始皇的人物: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位便是漢高祖劉邦。

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咽嗚叱吒,千人皆廢。最後卻身死東城,爲天下笑!劉邦爲一地痞無賴式的亭長,卻平蕩羣雄,建立漢室江山。二人在鴻門宴上的較量便可知一二。

鴻門之宴,項羽和劉邦同坐一席。項莊已經把劍取出來了。只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劃,"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擺出。項羽偏偏徘徊不遲,讓劉邦逃走。枉費了亞父范增的一片苦心,無奈之下罵之"豎子不足與謀,奪天下者沛公也!"垓下之敗,橫渡烏江便可捲土重來!尚未知鹿死誰手的項羽偏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念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乎,拔劍自刎,遺恨烏江!失敗原因,韓信所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相比之下,劉邦則高明得多。他口若懸河般地籠絡項伯。向項伯解釋時,將自己的政治意圖掩飾得絲毫不見。後來連自己的父親身在俎下,都要分取一杯羹,更何況至軍之後立誅曹無傷??

不管結局如何,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

世間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鴻門宴讀後感 篇4

在寒假的第二週,我從《xx》這本書中讀到了一個令我刻骨銘心的故事,叫做《鴻門宴》。

《鴻門宴》主要講了在公元前206年,劉邦、項羽各領一支起義軍隊伍分頭向秦國的首都——咸陽城進發。劉邦率領着十萬大軍奮勇殺敵,很快就打到了咸陽城外,十萬大軍把城堵得個水泄不通,秦王想逃也逃不掉,只好乖乖的打開城門,出來投降,劉邦進了宮。在張良的刺耳忠言下,劉邦沒有像秦王一樣昏庸無能,而是正直的與市民約法三章——殺人者償命,傷人者判刑,偷竊者處罰。而項羽雖然走了遠路,可他帶着的四十萬大軍一路上節節勝利,漸漸地逼近了咸陽城,又來到函谷關前,劉邦的大軍守在門口,不讓項羽進攻,可項羽是個帶兵打仗的將軍,不到一天就攻下了函谷關。晚上項羽的謀士對他說:“劉邦是個有義氣的人,除了他,才能除後患啊!”於是,第二天,項羽就請劉邦吃宴。劉邦把昨晚張良教他說的甜言蜜語說了一次,項羽聽了想放了劉邦而項莊就開始舞劍,想用此機會殺了劉邦。項羽有些生氣了,讓他們坐下。而此時張良就以劉邦的酒量不好,而藉機讓劉邦逃掉了。項羽放掉了劉邦,反而讓自已的四十萬大軍就此全軍覆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去把握時機,如果沒有把握好機會,迎接你的不是成功,而是失敗。

記得有一次吧,學校開展了讀書活動,寫讀後感,我本有這樣的實力,可是我爲了偷懶,放棄了這一次的平臺,結果評分一結束,班上許多同學得了獎。而我惟有遺憾!

讀了《鴻門宴》之後,我一定要學會把握時機,在學習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所長所能,爭取把最優秀的自己展示出來。加油!

  鴻門宴讀後感 篇5

在所學的《鴻門宴》一課中,作者筆下着重描寫了項羽和劉邦的博弈,然而,在這場決定生死命運的鬥爭中,樊噲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樊噲是一個臨危不懼,沉着冷靜的人。鴻門宴上,劉邦處於危險境地,險些被項莊所殺。樊噲得知情況後,他並不是等待時機,並不是在猶豫,也不是在尋求他人幫助,而是立即帶劍擁盾入軍門,將衛士撞倒在地,披帷而入。他迅速地作出判斷並用一連串連貫的動作爲救劉邦贏得了時間。

樊噲是一個忠君的勇士。他臨危赴命,爲了保護劉邦,他不顧個人安危直接衝上軍門。在敵人的軍營做這樣的事是需要勇氣的。他在項羽面前毫無懼色,爲劉邦說情,從中他對劉邦的忠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正因爲他是個忠君的勇士,纔有了鴻門宴上這一幕,劉邦才能活下來,在日後打敗項羽。

樊噲是一個粗中有細,能說會道而又講理的人。他在項王賜酒中,拜謝項王,吃掉賜的生豬肉等行爲都表明了他是個講理的人。他更是個粗中有細,口才極佳的人。他勸誡項王,不亢不卑,一氣呵成,層次井然,邏輯嚴密。而是用秦滅亡的原因類比於項王現在的做法,既使項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又不傷項王的自尊。這樣的說法更能使他人接受,不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樊噲是一個有勇而又有謀,明白事理的人。劉邦借“如廁”這一藉口趁機逃出來,卻又要回去告辭,怕丟了禮節。樊噲卻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他拉着劉邦便輕裝回營。如果他不這麼說,劉邦回去告辭,指不定就沒有“漢”這個王朝了。正因爲劉邦身邊有樊噲這樣通曉事理,有勇有謀的人,他才能成就霸業。

樊噲這個在鴻門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着實令我們佩服。他不僅是位勇士,更是位難得的智士。

  鴻門宴讀後感 篇6

談到楚漢之爭,最出名的不外是鴻門宴,《鴻門宴》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毒霸天下的新,因此舉辦了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項伯—一個被長期忽略然卻在鴻門宴起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他通知了張良,項王對他的不滿以及起來殺意,才讓他有機會逃走。

張良——劉邦的智囊袋,然劉邦卻不能給予他足夠的信任,連劉邦想獨霸天下的目地都不曾告訴過張良,但張良卻不記前嫌,是他通知了張良,是他爲張良出謀劃策,是他在劉邦獨自一人逃走時,鎮定自若。

項王——唯我獨尊,目光短淺,毫無心計,他的智囊袋范增告訴他,劉邦有獨霸天下的心,一開始項羽很生氣,且對劉邦起來殺意。然而卻因爲劉邦上門謝罪,而原諒,范增多次示意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羽的唯我獨尊,不善用人是導致他死亡的原因。

范增——項羽的智囊袋,他說一個老奸巨猾,洞察敏銳,是他最先察覺到劉邦的霸心,他勸說項羽殺了劉邦,劉邦心軟放過劉邦,導致最後被殺。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威風,多麼不可一世,但因爲與劉邦爭天下,最終落個自刎烏江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唯我獨尊,猶豫不決的性格讓他在鴻門宴上錯失咯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錯手可得的江山被他拱手送人,多麼可悲啊?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之所以得江山。都是因爲個人性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最後在烏江自刎,劉邦因爲他的性格,讓他廣招賢士,統帥三軍。

項羽,我崇拜,只是英雄短命。劉邦,我尊重,他們創造了歷史。

  鴻門宴讀後感 篇7

楚漢爭霸,一段雄偉壯闊的歷史故事。時勢造英雄!亂世之下,羣雄並起,一位位英雄各有千秋。項羽勇猛剛毅,劉邦善於納諫,張良運籌唯喔,圍繞這英雄們有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鴻門宴就是鬥智鬥勇的經典。

項羽因劉邦欲王關中而憤怒,便叫劉邦到軍中談話,於是有了鴻門宴這一斗智鬥勇的故事,項羽本應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殺死劉邦,卻因自己的優柔寡斷而放走了劉邦。於是一步錯,步步錯最後項王在烏江自刎失去天下!

我認爲項王最後失去天下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鴻門宴中的不殺劉邦。不耍流氓就已經體現出了項羽的優柔寡斷,不聽他人的建議,忠告。後來項羽進入咸陽宮殺死秦公子英,放火燒掉阿房宮,四處燒殺搶掠,這與劉邦聽從張良的諫言而約法三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對比就是明星的天平偏向了劉邦這一方。後來四年的楚漢爭霸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大;項羽因殘暴使自己的親信越來越少實力也隨之消弱最後自刎失去天下假若項羽在鴻門宴中殺死了劉邦,這樣項羽會越來越恣意嬌縱,失去競爭者,這樣項羽原來的雄心壯志也會慢慢消沉,最後變成一位桀紂之君。即使項羽依靠武力征服了全國,也會像暴秦一樣二世而亡不會長久留存。所以不管項羽的武力多麼強大,天下都不會在一位暴君手上流傳百世千世。

讀史可以明志,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除了讓我們大飽眼福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學會許多品質。在鴻門宴這一故事中,我學會了如何鎮定自若的面對危險,也知道了要善於接受他人的建議做事果斷堅決。

  鴻門宴讀後感 篇8

很久以前,西楚霸王項羽已經在我心中樹立了英雄的形象,而當我學習了《鴻門宴》後,他那遠去的頂天立地的背影彷彿更高大了。

他是一位英雄,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他的英勇是無人企及的神話,憑着“擋我者死”的豪邁,手握長劍馳騁沙場,哪怕是在幾千年後,我仍然感到他無人能及的英勇。面對四面楚歌,面對美人自刎在懷,面對兵荒馬亂,他沒有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而是懷着震驚天地的英雄本色,自刎烏江。幾千年來,無數人爲他的死而惋惜,但依我看來,他死得有尊嚴,那纔是他的氣概,他的本色,儘管生命之花枯萎了,但是花香永世留芳。更何況,他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無論是生的那一刻,還是死的那一瞬,所以當他死的時候,便戰勝了劉邦,也戰勝了所有世俗的目光。

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要無稽地將項羽與劉邦相比。

“豎子不足與謀!”范增如是說。當楚強漢弱之時,誅劉邦之機會何止千萬。然而你沒有。“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說你沽名釣譽,我沒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率真與誠信。“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你直言不諱。本把劉邦於兄弟般看待,殊不知劉邦有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你擁有的是英雄氣概與寶刀大馬,但卻難以戰勝猥瑣劉邦的丟誠棄信與忘恩負義。寫到這裏,我不禁仰天長嘆,唉!然而劉邦不足以與你相比,也不能與你相比。劉邦是君主,一位很工心計善於用將的君主;而項羽,是英雄!一位轟轟烈烈地活着,轟轟烈烈地死去的英雄。因爲角色的不同,所以根本沒有可比性,也根本不能相比。而那些一路盲目地貶項揚劉的人恰恰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請將所有對項羽的貶低與污辱帶走吧。

總的來說,項羽是一位英雄,一位不朽的英雄。

  鴻門宴讀後感 篇9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用寥寥數語,道出了千萬人的想法。項羽啊,項羽,你爲什麼不肯過江東呢?我想,或許現在我已經知道答案了吧。

在鴻門宴上,劉邦爲什麼可以逃脫呢?有人說是因爲項伯,他把軍機泄露給劉邦,還處處維護劉邦;有人說是張良,他爲劉邦出謀劃策,掩護劉邦撤退;還有人說是樊噲,他粗中有細,怒斥項羽,說服劉邦離開。但是,僅僅是這些就可以讓劉邦輕易地離開項羽的萬軍之中嗎?不,不可能。歸根到底,還是因爲項羽。

項羽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胸無城府、講義氣,相比起在鴻門宴上用陰謀詭計把劉邦殺死,他情願和劉邦兵戎相見,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他的自大。當一個人在某方面擁有遠超一般人的能力的時候,他就會很容易變得驕傲、自大。項羽在戰場上所向無敵,他也沒有跳出這一定勢。他的這種“驕傲”往往會受到後世人的指責。他們憑什麼指責項羽?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定要收斂,一定要“謙虛”纔對嗎?項羽他是一個率直的人,他不屑於那麼虛僞,而表現出一個真正的自我。

對於項羽,我曾經想過很多如果。如果他肯聽取范增的計謀;如果他肯接納韓信;如果他肯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如果他肯渡過江東……所有的這些這些,哪怕只發生一個都足以改寫歷史。但現在我知道沒有如果。原因很簡單,因爲他是項羽。他忠於自己,沒有人可以動搖他的.信念,所以作出了許多錯誤的決定。所以范增也不得不發出“豎子不得與謀”的感慨,最終被項羽氣走了。忠於自己有錯嗎?這個本身沒有錯,但錯就錯在他身處的地位。他作爲一個君王,是權力的鬥爭中心。在其位,謀其政。在這樣的鬥爭中,謀略與城府必不可少,猜忌與陰謀永遠長存。相比起君王,項羽更適合成爲一個俠客。一個醉意江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

無論怎樣,事實永遠不會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是在心中記住這樣一位永垂不朽的人物。讓他永遠地活着,活在我們的心上。

  鴻門宴讀後感 篇10

剛剛學完了《鴻門宴》一課,感受頗深,在此淺談幾句。

“鴻門宴”是個衆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爲日常用語,廣爲流傳。在這個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發生在劉邦、項羽間的一個故事,更是楚漢之爭的分水嶺,表現出劉邦、項羽的種種特點。“鴻門宴”上項羽的失敗令無數人惋惜,卻在其中有更多的歷史必然。

(一)項羽與劉邦的性格特點.

項羽的軍事實力比劉邦強得多,卻沒有在最佳時期幹掉劉邦,後患無窮,這與他們的性格特點密切相關。

項羽不愧爲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奇才,他帶領士兵們進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戰九捷,成就了奇蹟。但也正因爲這些,才使得他驕傲自大、草率魯莽。當和劉邦會面時沒有清醒的頭腦,被花言巧語所矇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劉邦內部的奸細曹無傷;更是在宴會上沒有聽從范增的勸諫果斷的下達殺掉劉邦的命令,使其逃脫,成爲後患。

而劉邦恰好與項羽相反,他不但能虛心納諫、隨機應變,更重要的是善於用人。他好像有一種魔力一樣,能讓朋友與之同生共死,爲人忠誠。他對項伯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能將項羽的叔父收買,他的“魔力”真是不小,這也使項莊刺殺劉邦的計劃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相伯在“鴻門宴”中的作用與分析。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應該站在項羽一邊,而今卻與劉邦“約爲婚姻”,其中自有劉邦拉攏相伯之意,但相伯怎麼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這不得不讓人懷疑。

但與歷史聯繫起來,這個事情就不難解釋了。相伯是項家僅存的元老之一,是與項羽競爭最有利的對手。而項羽勝利後,權力的分配出現了問題,使項伯感到不公,而劉邦未嘗不是一個強大的外援,那麼投靠劉邦也就不見怪了。

總之,“鴻門宴”的失敗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連環性的,值得我們細細研究。但項羽這個悲劇對我們是個告誡。

真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啊!

  鴻門宴讀後感 篇11

項羽是因爲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嗎?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首先從當時軍隊的實力上看,顯然劉邦處於劣勢,可以說如果項羽決心殺掉劉邦,那簡直輕而易舉。即使失去了鴻門宴這一次大好機會,以當時項羽的實力,機會多得去了。可項羽卻沒有這麼做。一是因爲項羽優柔寡斷,沒有主見,聽了曹無傷之言便要殺劉邦,卻又聽項伯之言便又認爲劉邦有功,而沒有聽從謀士范增的告誡。二是因爲項羽本是貴族後裔,自視甚高,認爲做事當光明正大,在宴會上殺人是小人行徑,不屑爲之。相反的劉邦卻陰險狡詐,心狠手辣,聽從張良,收買項伯,對項羽畢恭畢敬、俯首稱臣,卻心懷異志,可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從用人的角度看,劉邦懂得讓手下人盡其才,樊噲張良對他忠心耿耿,連項羽的叔父項伯也被他收買過來,還有後來的陳平,以及決定楚漢之爭勝敗的韓信,皆由項羽麾下轉投劉邦。而項羽衆叛親離,不但叔父出賣了自己,還把自己在劉邦那裏的間諜給出賣了。這叫其餘部屬如何對其忠心?韓信陳平這樣佼佼者不知重用,致使帳下人才匱乏,從前部屬對他反戈一擊。

試看鴻門宴上諸人的對照——同是武將,樊噲粗中有細,關鍵時刻力挽狂瀾,項莊卻因項伯阻擾未能成功擊殺劉邦;同爲謀士,智者張良始終掌控全局,范增卻無法說服項羽依計行事,徒然發怒,撞碎玉斗泄憤。這場較量,誰勝誰敗,還用說嗎?

劉邦能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靠的是善於用人,因爲自己不過是一介平民,想奪取天下,必要仰仗他人。所以他對屬下虛心,換得屬下對他忠心。而項羽自恃身份,又挾大破秦軍主力之威,根本沒把劉邦這對手放在眼裏,對部屬也非常高傲,且無主見。

所以項羽雖能稱霸於一時,卻終於敗於劉邦手下,不是因爲鴻門宴沒下決心殺劉邦,而是他缺乏作爲君主的政治品格,不善用人才。

  鴻門宴讀後感 篇12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後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爲“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爲賊寇勝爲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雲飛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癡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恆。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麼?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寶馬悽悽長鳴,瀉你一世悲涼。

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後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在西邊的天空,一顆明星漸漸墜落,分解,崩潰。直至灰飛煙滅……

霸王,你的出現正如曇花一現,可曇花的美卻無法使人忘卻,即使只有一瞬間。所以我們忘不了那個拔山的勇士,那個原諒仇敵的君子,那個火燒阿房宮的英雄。

  鴻門宴讀後感 篇13

鴻門宴上,劉邦看似怯弱恭敬的表情掩蓋了他的勃勃野心,也騙過了狂妄的項羽。他彷彿經過內心的重重掙扎,接過寶劍,刺向張良,通過了項羽的考驗。“獲救”的張良,雙腿支撐不住身體,頹然跌坐在地上,意有所指的話脫口而出:

“你這一劍,是最錯的啊!”

可悲如項羽,竟聽不出話裏的弦外之音,最終被人用計逼走范增,一敗塗地。

攜手作戰,最要緊的便是凝聚力,而這種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沒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盤散沙,又如何能夠凝聚的起來呢。稱帝成功的劉邦,又何嘗不是因爲不信任自己的將士兄弟,輕信范增,將他們趕盡殺絕,最終只能孤獨終老。

信任,是一個團隊的力量的源泉。回首歷史,何處不是信任涉足的腳印。劉備,並無過人之處,軍事謀劃,他不如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關張二人,那又是爲何這些賢士才人都心甘情願的跟隨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這些知己、這些左膀右臂。

信任,是社會中人與人聯繫的紐帶。若失去信任,人們之間會更加冷漠。還記得幾年前的彭宇案,好心扶老奶奶卻被她趁機敲詐,我想,他在震驚心寒之餘,對別人的信任也一點點流失了吧!看到這種事的我們,也會同時一點點丟掉信任不是嗎?

信任陪在身邊時,我們或許不會在意,但當我們漸漸丟失它時,便能體會它的可貴,劉邦在彌留之際,見到了從他的追殺中逃生的張良,他伸出顫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說:“這些年,我過得很不好,晚上總是睡不踏實,我總覺得他們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獨毫不掩飾的流露出來,讓人同情。但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嗎?若不是當年的他不相信一同與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將他們趕盡殺絕,又怎會換的這身心俱疲,孤獨終老的下場呢!

信任是人與人溝通的必要條件。人生之幸,莫過於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過於失信於人。信任,是人生美好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