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心影賞析

“翠湖心影”是指翠湖在作者心目的印象。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翠湖心影賞析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翠湖心影賞析
  翠湖心影賞析一

翠湖之所以爲作者青睞,除了它是昆明的標誌性景觀,還有深層原因:它是作者在西南聯大讀書時舊遊之地,作者在這裏感受到了詩書唱答與自由追求民主科學的文化氣息。汪曾祺所眷戀的山水,一般是沾上人文韻致的。而這樣一篇將自身情感與大自然景色融會貫通的獨具韻味文章不禁是我心曠神怡,正直夏季,在昆玉河邊,清風拂來,在我的心上留下絲絲波痕,彷彿將我帶到了翠湖邊上與汪先生一同欣賞那翠湖的美景,照應出我的心影。

這篇文章以對話形式作爲開頭,使人很快能進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讓人感覺清雅秀麗,好似一位江南水鄉女子嫋嫋地走了過來。不是傳統觀念中的“丁香般結着怨仇的”女子,相反,給人一種謹慎平和的美。文章的開端講述了昆明當地的一個笑話段子。它不是像現在速食時代的那些需要讓人掃一眼便能立刻爆笑的笑話,它是需要人再回過頭來細細品味的。文中說“當時覺得很無聊,現在想起來得很親切”。我有同感。文章由此便自然地過渡到了翠湖。文章的主體部分描寫了翠湖及其周圍的景觀,敘述了自己與翠湖有關的生活,其中不時夾雜着作者自身的感受。雖然記敘的都是些看起來算是瑣事的日常情況,但不知怎的,卻使人看過之後還願回頭再去看、去品味。這使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連續劇《渴望》和之後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雖描寫的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但很吸引人,想是因爲人們對這些生活有同感從而發生共鳴吧。現在的翠湖與當時相比自然是不同了。文章寫於1984年。但它的作用與帶給人的感覺卻是不變的。“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遊人了”。生活在21世紀的我,頗有同感。家住在昆玉河邊的我因爲學校與昆玉河相距不遠,平時無事,會跑去昆玉河做一個名符其實的“遊人”;有時需要去一個地方,也甘願從昆玉河中穿過;心情煩悶時,也會想到昆玉河。因爲“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作者將翠湖的“翠”展現淋漓盡致的同時也將那“萬叢中的一點紅”描繪的別有韻味,使人在耳目清爽的同時也心情愉悅。而從作者對於翠湖那難以遮掩的喜愛中又不難看出他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與理想的不懈追逐。

文章最後說自己一別翠湖已38年,除此之外,還記錄了作者關於最近的一些有關翠湖的情況。其中難以掩飾對翠湖的關心。如今翠湖的水質實在不能與往日相比。文章最後一句表明了作者樸實的願望:“還我一個明爽安靜的翠湖”。我想,這也是很多當地人的'希望吧。文章通過對往事的緬懷,對那些寧靜、平實的日常瑣事的描繪,使我感受到了平實而瑣細生活中的繽紛色彩。語言平白、樸質。不失爲一篇值得細細品味的佳文。

  翠湖心影賞析二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少見的。雖然在汪曾祺先生的口中:“把某某湖比作某某城市,是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可是在翠湖在昆明,這就是最恰當的修辭了。陰雨霏霏的季節,昆明的柳樹綠得像要滴下來似的。湖光樹影,碧波盪漾,頓悟這是個多麼寧靜的地方啊!心神恍惚之餘,也只能爲汪曾祺所說的“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而嚮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在翠湖邊,有如此的人們。一個就是那個計時“以意爲之”的古典圖書管理員,全憑感覺來控制掛鐘。相比這個,那種已經絕跡的借書方式更獨特。翠湖圖書館的藏書位於閣樓上,於是樓上的地板開個“書洞”,之間吊着滑輪,上面做成類似小木盤的東西,叫做滑車。滑車把木盤拉上送下,上去時是單子,下來時就變成書。而借書的人呢?最享受的應該就是看着托盤漸漸升起,然後注視着書落到自己面前。

汪先生說“翠湖的好處是景物少”,路東有個兩層閣樓,樓上是茶館,其特色不是茶,而是那些客人和堂倌。因爲瓜子、花生同價,按小白碟算的。正好便宜了某些人,靠窗喝茶,把碟子往外一拋,“啪”一聲就進了湖。可堂倌的職業素養真是沒話說,也不跟你“碟碟計較”,有幾個就算幾個,就算晚上清點時發現少了不少,第二天照樣微笑,從不因碟子的事和客人吵架。

再往後讀,我心中一驚———翠湖沒有水了!那叫啥湖啊,真心希望可以保留那片淨土,不然,那座憑湖而建的茶館有什麼意境可言呢?再後來,翠湖被“平反”了,它又重新出現在我的視線中。可是那些人所說的“蛇展”是翠湖不需要的。原先的一切,足矣。

不知不覺間讀完了汪先生的這篇散文,卻發現到最後還是不知翠湖的結局,不知道它是否真的舉辦了蛇展,不知道它是否恢復了蔥蘢生機。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絕妙之處,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