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練習題

1.建立北魏的少數民族是

七年級上冊歷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練習題

A.匈奴B.鮮卑C.氐族D.羌族

2.北魏建立後,定都在

A.洛陽B.長安C.平城D.建康

3.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是在

A.383年B.317年C.494年D.439年

4.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人口曾達到

A.50萬左右B.100萬左右

C.80萬左右D.30萬左右

5.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中,把皇族由拓跋改爲

A.姓王B.姓元C.姓張D.姓李

6.下列內容與北魏孝文帝改革互爲因果關係的是

A.統一黃河流域B.完成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D.階級矛盾

7.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是爲了

A.與漢族地主建立親密合作關係

B.追求漢族政權在洛陽的豪華宮室

C.加強對內遷少數民族的控制

D.加強對中原的控制

8.下列政權中,曾一度統一過黃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晉 ③前秦 ④北魏 ⑤東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漢族先進文化B.鞏固鮮卑貴族的統治

C.恢復和發展北方經濟D.促進北方民族的融合

10.下列內容屬於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併日益嚴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③北方農民不斷南遷 ④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1.閱讀以前學過知識,討論將下列圖示中空白填上:

12.讀下面材料,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上面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哪方面的內容?爲什麼孝文帝要堅持這方面的改革?

(2)

(3)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

(4)

●自設創造

學會命題,就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與創造。題型、難易、數量不限,以留下創設的空間。

提示:參考本課訓練試題,可以用平城與課本108頁“漢族服飾俑”圖,各創一選擇題與材料選擇題。

走進第二課堂

●人物風采

馮太后

馮太后,也稱文明太后。是北魏第四代文成皇帝的皇后,北魏很有作爲的女政治家。他祖父馮弘和伯父馮跋是北燕國王,父親馮朗降魏後,官至刺吏,因犯罪被殺。馮太后生於長安,姑母是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妃嬪,在宮中受到姑母的傳統文化教育。14歲被文成帝選爲貴人,18歲時立爲皇后。文成帝死後,12歲的獻文帝繼位,她成爲太后。第二年發動宮廷政變,殺了控制朝政的大臣乙渾,臨朝聽政,執掌北魏政權25年之久。

北魏前期,官吏都沒有俸祿,許多官吏靠搜刮和剝削自肥,484年,馮太后改革吏治,實行俸祿制度,規定由國家籌集,定期按官品發放。同時也加大反貪力度,凡貪贓絹一匹以上者,處死。均田令頒佈後,規定官職授公田,作爲俸祿的補充。此外,還實行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使政府政令能較好貫徹,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實行均田制,增加國家收入。這次改革爲孝文帝親政後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馮太后爲人聰明,懂得政務,多權術。對有聲望的大臣能以禮相待;即使寵愛的人,小有過失也要加罰,罰後待遇不變,甚賞賜更多或提拔,所以受處罰的人也擁護她。她雖然專斷朝政,但也能聽取大臣勸諫,是北魏傑出的女政治家。

●史海拾貝

“胡牀”

秦漢時期,人們坐臥起居都用席。席一般以蒲草或藺草編成,漢代也流行竹蓆,精細者稱爲“簟”。坐席有一定規矩,尊者有專席,坐次以東向西爲尊。有時對人不滿,往往斷席。坐席,就如現在的跪一樣,屈足向後,以膝抵席,臀部依在腳後根上,如伸足向前,稱箕踞,這被認爲失禮,一般就沒那麼講究。睡眠一般用牀,較矮,施之以席。富人不坐席,而坐榻。實際上是一種小牀,它與牀的區別,就是牀高榻低,牀寬大,榻狹小,多一人用,也有雙人用的。與坐席一樣也是跪坐。榻可以待客,各坐榻,中間放食案。

胡牀是東漢時由西域傳入的一種坐具。魏晉時中原已流行。西晉末更廣泛使用。它的形狀與現在的馬紮相似,上部兩根橫木間用繩條穿好,供人坐,又稱繩牀。可放可收,便於攜帶。人坐胡牀是將臀部放在繩條牀面上,小腿下垂,兩腳放在地上,一般不叫坐牀,而叫踞胡牀。由於垂腳比跪舒適,後逐漸增加小牀高度,開始在小牀上垂腳坐,這就導致了圓凳、方凳、椅子等坐具產生。這種變化始於南北朝,到唐代較爲顯著,與坐姿變化相關的憑几。漢代的憑几與案几相似,幾面爲長方形,幾面較窄,放在人面前,跪坐疲倦時,將肘放在憑几上,分散身體重量,減輕腳部負擔。後來又出現了三足幾,這就是唐代靠背椅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