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讀後感範文 (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傷逝》讀後感範文 (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逝》讀後感範文 (精選5篇)

  《傷逝》讀後感範文1

魯迅借用涓生的口吻說了一個痛心的愛情悲劇。

一個呼喊自主決定,無所畏懼的獨立女性,最終葬送在自己背棄家庭和世俗輿論所追尋的美好愛情裏。

我覺得魯迅對愛情的思考,對婚姻的思考,對女性在婚姻裏獨立問題的思考,真真是很有深度的,我服氣這洞察力。

魯迅惜墨如金,這個故事如果換做別的作家,可能會寫成一個大長篇,我服氣他的筆力。雖然很短,但裏面已經放進很多細節,足夠把故事細膩地交代完全。

雖然是小說,但我完全不懷疑其真實性,這就像是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

涓生在子君死後對他們愛情展開回顧和思考,在書寫中,他彷彿看懂了子君,看到了自己,也看清了悲劇的原因。

對於悲劇的發生,涓生是有責任的,雖說愛情本就脆弱,涓生也是受害者,但是讀到涓生從男性視角對女性獨立和自我追求上過於理性的高要求,我感到憤怒可氣,我氣這種一心撲在事業上的男人的冰冷無情,氣他看不到在同居關係裏的女性,往往本能地把照顧生活放在自我追求之上,所以才顯得如此不求上進。儘管同居前的子君獨立自強,思想前衛不顧世俗眼光,但是一切勇敢的來源都是因爲她覺得自己擁有愛情,因爲有涓生。當生活的壓力和瑣碎把愛情消磨殆盡,子君當然會怯弱。涓生當初看不見這些,還冷冷的氣憤和暗笑子君曾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個空虛,看得我心裏冰涼。

通篇讀完,看到涓生對往事細膩的回顧和懺悔,這時的他分明又是懂得的。涓生遲來的領悟讓我感到心疼又遺憾,我想很多男人都不明白爲何一段美好的感情會走到荒蕪,涓生看到了。可他已不能做什麼,他的生活還要繼續,他要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他能做的也只有寫下悔恨和悲哀,忘記自己忘記子君,用遺忘和說謊前行。

男人和女人腦子裏裝的不是一個事,更何況人的個性有別,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伴侶。愛情易碎,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女性在婚姻中要獨立,不願妥協的勇敢固然震動靈魂,但是主動放棄金錢和社會地位只會讓你的勇氣在慫恿你離家出走之後無路可去。

  《傷逝》讀後感範文2

在魯迅的小說中,《傷逝》是最令我喟嘆的一篇,看過後很久都不能釋懷。子君給了我相當深刻的印象,她的溫順、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勝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爲什麼子君會在這個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滅亡呢?究竟是什麼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句表達上還略嫌生澀的話曾令涓生非常高興,他從中看到了子君的獨立和堅強。然而,事實上子君是沒有學會獨立的。所謂“獨立”應該是自己主宰自己,而這一點又建立在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基礎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沒有維持生計的本領,所以她剛從家庭中脫離出來,又把自己全權交給了另一個人來主宰。表面上看來私奔是一種了不起的舉動,實際上卻只不過是一次權力的轉手罷了。她拒絕做一個封建家庭的乖女兒,卻心甘情願地做了小知識分子的家庭主婦。倘若子君目光遠大,投奔一個成熟的,有經濟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過只是一個思想尚還幼稚,卻又自以爲進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進步思想,但又喜歡將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貧寒,經濟上十分拮据,還沒考慮清楚麪包和愛情的關係,就不負責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將子君理想化了,他以爲她是堅強、獨立、富有進步氣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一旦子君見了他的無力,見他也必須爲生計奔波,她也不得不爲他變成一個家庭主婦。涓生和子君其實都厭倦這種生活,但他們都無力改變,當現實和理想產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來順受了,然而涓生卻不能忍受,他認爲子君違背了他的理想,於是歸咎於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軟弱、善良,他趕她,她就走了。其實他們合築一個家時子君也賣掉了自己的金首飾,她完全有留下的權利。但子君壓根兒沒想到這些,她歸根到底太幼稚,太單純了,她過於浪漫,看愛情重過一切,所以當涓生說不再愛她時,她便心如死灰,什麼都不想爭取了。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淺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學到一些新鮮的思想,造就了一種浪漫的氛圍,這種對愛情的嚮往使她敢於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爲一切的出發點。說明她還未擺脫封建夫權思想的束縛,她適應不了社會,看不透生活,最終便被生活所吞噬了。

  《傷逝》讀後感範文3

《傷逝》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很多人用傳記考證式把涓生等同於魯迅,把這篇小說當作魯迅的愛情研究,其實是片面的。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說現實是個引子,他點燃了寫作這篇小說的'靈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嘆的境地,兩個尚未長大卻自認成人的孩子在過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殘酷的生活給他們下了一個接着另一個的下馬威,他們來不及反應就被打趴下。

1、當局者迷,時局中的“近視眼”

第一,並未認識到物質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當結局已定,悲劇收場,他才說出。

第二,尚未分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衝動下的遺恨。

在這裏我們想要分析的是,涓生與子君是否是“真愛”,還是兩個對新生活嚮往的年青人“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是因爲彼此同是舊環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團取暖的嗎?文中,涓生對子君最熱烈的愛是子君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的權利!”,而後涓生卻連當初求愛的場景都遺忘模糊,“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後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斷片了。”甚至想要忘卻,因爲他覺得“可笑,甚而至於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卻是什麼都記得”“能夠滔滔背誦”。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環境與自身抗壓、獨立生活的能力。

瑣事對人的影響,戰士如魯迅也爲瑣事所煩惱。

虛空(會館)——真實(初在一塊)——虛假(發現真實後)——虛空(會館)

“我離開吉兆衚衕,也不單是爲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爲着這阿隨。”當初嫌棄阿隨,想要丟棄他如今又“爲這阿隨”,可謂是諷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義,性別不平等下男女結局的不同

責任心的缺失與勇氣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構築的空中樓閣中,面對理想破滅只有抱怨、發牢騷、推卸責任的份。虛假的愛、泡沫的理想對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尋找新生活,滿足自己對理想追求的一個物品,只是他爲了反抗舊勢力而尋求的支持隊友,沒用便扔掉,可以說涓生是一個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失敗的模仿者,他照着葫蘆畫了個瓢。但是他卻讓子君爲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敗。“我要遺忘,我爲自己”“向着新生活,跨進第一步去,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嚮導。”嘗試失敗後,瀟灑走人,進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記體,發聲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個無法言說的弱者。

3、敘事結構的不同,導致文本解讀的模糊性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一個空虛,面對這空虛並未自覺。”由於手記體的特殊性,陳述內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場上說的,因此不可避免會夾雜作者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或者說這也是手記體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語氣,再現當時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錶達己之思想,但是這樣做並非是涓生的一人敘述維度,因此對於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4、真我與假我的對話——懦弱者的自我申辯

文章不只是涓生與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與涓生的矛盾,很多時候他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自己開導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憶自己。這種自掐狀態正是他逃避責任、辯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舊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點最終勝利

《傷逝》很深刻的體現了一個人的矛盾與複雜之處,涓生與子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變成了“半舊半新”(舊在此處不是貶義詞)的不完全純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時候的矛盾體現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討厭“舊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沒跳出舊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對“舊涓生”失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錯,而是人無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個體在巨大的時代中多麼的力不從心,被時代裹挾,苦苦掙扎,很多時候誰不在傷逝呢,爲自己,也爲自己愛的人。

  《傷逝》讀後感範文4

對於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爲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說《傷逝》也不例外吧。可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爲涓生、或是爲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裏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裏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裏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裏有這麼一句:“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着。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爲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爲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衆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爲子君的骨子裏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爲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後,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裏,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一樣不相爲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爲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傷逝》讀後感範文5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述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感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資料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至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最終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述,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個提倡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終卻爲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感情的過程,那裏能夠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着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後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而涓生之後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衝動的,甚至是不負職責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爲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杯具性的人物,她對感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