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經濟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江村經濟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江村經濟讀後感

《江村經濟》這本書是費孝通在英國留學時的博士論文,同時也是費老的第一本書和成名之作,論文的指導老師是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後者將此書譽爲人類學發展史上“里程碑”。

因爲從小生活在城市,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村,所以一直到現在對於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想象中以及平時在高鐵上所看見的窗外的風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這本書把農村的樣貌向我娓娓道來。正如序言中馬林諾夫斯基教授引用的一句E·丹尼森·羅斯爵士看完本書的話所說的:“我們曾經有過統計報告、經濟研究和地方色彩濃厚的小說——但我未曾發現有一本書能夠回答好奇的陌生人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江村經濟》就是這麼一本書,“隨著本書的描述,讀者本身將自然地被帶入故事發生的地點:那可愛的河流,縱橫的開弦弓村。他將看到村莊的河流、橋樑、廟宇、稻田和桑樹的分佈圖,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於瞭解這個村莊。他將欣賞到具體資料、數據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間很協調的關係。對農村生活、農民生活資料、村民的典型職業的描述以及完美的節氣農曆和土地佔有的準確定義等都爲讀者提供了一種深入的確實的`資料,這在任何有關的中國文獻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它不僅在其專業性方面給人以知識和啓蒙,而且書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準則以及社會責任能夠給讀者以無限的使命感。

雖然費孝通先生只對研究對象——太湖南岸的開弦弓村做了兩個月的實地調查研究,但本書無愧於老馬的盛譽,它開創了研究中國社會——尤其是鄉土社會的一個先河,並通過從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的內在理路——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出發,去探討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結構向現代轉化的可行道路。這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有著原創性的意義。

同時,《江村經濟》中從微觀到宏觀,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區,完全參與的參與觀察法等調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而且,《江村經濟》中費老獨到視角觀察到的種種現象在目前來說還是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伴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制度政策可能會出現滯後現象,這就需要不斷地完善社會制度,當然在完善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研究學習《江村經濟》這樣的社會調查研究鉅著,從中學習大師們的思維方式及獨到的視角。作爲國家的棟樑,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