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的孩子》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失蹤的孩子》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1

二刷《失蹤的孩子》,在讀完“那不勒斯四部曲”前三本的前提下再讀尾篇,有了更多的感慨。

整體來看,就是埃萊娜與尼諾、母親和莉拉關係的轉變。

埃萊娜與尼諾:從夢中情人到撕破虛僞的面具。

埃萊娜在衝動下搬到了那不勒斯和尼諾一起生活,她滿懷期待而來,卻始終無法接受尼諾未放棄家庭。她也慢慢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尼諾的唯一,而是衆多情人中的一個,因爲能幫尼諾發表文章,纔會被尼諾青睞。尼諾在青春期的時候一直很反感父親,因爲父親是一個虛僞多情的小人,正直的尼諾自然是想逃離父親的影響。隨着尼諾在社會上的摸爬滾打,他越來越現實,甚至父親還要虛僞,他利用身邊的情人爲自己謀取私利,金錢、地位、名聲。或許他只愛過莉拉,可能是因爲莉拉身上有一種魔力和吸引,與一般女人不同。

埃萊娜與母親:從拼命逃離到接納。

因爲埃萊娜在家裏排行老大,她的母親是一個非常現實、有些刻薄的人,家裏有弟弟妹妹,母親更多是希望埃萊娜學習不好,可以早早工作補貼家用,但是在埃萊娜眼裏,母親是一個刻薄世俗的又跛腳的上不來臺面的典型市井潑婦,爲了不成爲母親這樣的人,她拼命學習,只爲了能逃離母親,逃離那不勒斯。當埃萊娜與大學教授彼得羅離婚,成爲尼諾的情人回到那不勒斯後,母親視埃萊娜爲恥辱,但是埃萊娜婚姻的破裂對母親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光榮是埃萊娜帶給的,恥辱也是。也是從那時起,埃萊娜生下了與尼諾的女兒,起名爲母親的名字,埃萊娜漸漸注意到母親的衰老與脆弱,對於可憐的母親,埃萊娜選擇了接納。

埃萊娜與莉拉:一路攀比與競爭,終究還是希望你好好的。

莉拉的頭腦異於常人,雖然她的婚姻不幸、雖然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她的人生同樣是豐富的,她戰鬥過,輝煌過,人生起起落落她從來沒有在乎過,但是這一切都在她的女兒蒂娜失蹤後變得扭曲與破裂,蒂娜的失蹤帶走了莉拉活下去的勇氣和正常生活的靈魂,最終莉拉放逐了自我。

《失蹤的孩子》讀後感2

童年到老年,萊農與莉拉度過了波瀾壯闊又波瀾不驚的一生,在大家都強調這是一部女性小說的時候,我卻想到了“界限消失”這個詞。誠然,書中的主角一直是兩位女性,但書中的男性也同樣栩栩如生,而且讀完後,我感到那些所謂的男女界限,也不過是社會的塑造,也就是人自己給自己加諸的許多限制、阻礙、區別、隔閡。試問,莉拉萊農與索拉拉兄弟真的那麼不同嗎?莉拉的冷酷與專制不也與米凱萊如出一轍?萊農的自卑與迷戀不也跟馬爾切洛的執念一模一樣?

不同的概念能幫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但也是人把那些概念本末倒置,當成了比人性更重要的東西,畫地爲牢。界限消失,是莉拉認識到世界真相與人類謊言的時刻,也是她最爲痛苦的時刻,痛苦與她的智慧是雙生子,因此她永遠在受人尊敬與被人畏懼之間行走。

現在,不只是界限消失了,莉拉已經進行了自我結構,也許在時間的盡頭,她仍然像鬼魂一樣生活在人們的眼睛裏,耳朵裏,靈魂裏。她的確失蹤了,也在萊農的幫助下活在了每個人的身邊。

現實中也仍然像那不勒斯一樣,有着層出不窮的愛恨糾葛與暴力,閱讀小說的人也主要是女人而非男人,界限從未真正消失和存在,莉拉既是真實的又是虛假的。如果把她當成真人看待,會發現她和萊農的性格本質都沒變過,萊農一如既往地自卑與依賴着莉拉,莉拉也一如既往地自我與庇佑着萊農,她們也許改變了許多態度與看法,但本質依然沒變,這究竟是人的幸運還是悲哀?我們就是如此矛盾的產物,生活在如此矛盾的世界中。